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6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
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
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
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
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
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
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
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
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最新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最新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读物,它告诉我们如何使用不同的阅读层次去阅读不同的书籍,它能够帮助那些想要自主学习的人更好的利用“阅读”这一手段去学习知识、增进技能、提高理解。
下面给您带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何阅读一本书》优秀读书心得1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
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
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
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
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
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
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
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
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
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
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
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纪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
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
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
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
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
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
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
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
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
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
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
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
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
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
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
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
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指的是读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在生活,教学中都离不开读书。
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普及,真正静下来会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快餐式消化学问已经成了接受学问的常态化了,这样的无效读书是不能称之为“会读书”,所以翻开这本书,倾听给我讲解如何阅读。
打开名目,扫瞄下来,发觉这其实是一本有用性的工具书,和苏霍姆里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样,和字典放在一起,当阅读中有困难时,可以借阅书中的建议,从而重新阅读。
这本书它是把我们从一个“教者”转变成一位会读书的“读者”,教育我们如何去真正的阅读一本书。
寒假第一次阅读,读名目就让我有点想放弃读完它,的确有点难理解。
但硬着头皮不停地翻看书中内容时,不得不反复又读了几遍名目,当然也不是一段时间里不停地翻看名目,而是每次阅读时,都翻看名目从而思索之前的内容,在理解名目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阅读里面的内容才有了一些轻松。
两位开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消失这种现象,是由于阅读缺乏主动性。
我认为,这里可能会指大部分不爱阅读的成人,或者说,是并没有把握好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比方刚读这本书的我,看名目时,就有点困难,缺少阅读的主动性,甚至放弃读它。
但是当我读到第五章阅读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时,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书的内容冲动,这才有读这本书的冲动,或者说是爱好。
在第五章中,两位老师提出主动的阅读基础需要一个读者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必需尝试去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2〕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都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除了这四个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阅读过程中要不停地提示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
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这本书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购书清单、如何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这些方面的内容。
语言简单易懂,重点的部分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偶尔还配有示意图,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
这本书对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都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的事情。
我本来是想将书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去做的话,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不如直接去读读这本书,何必需要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谈论我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
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
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习如何表达。
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形式主义,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
“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导语】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共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
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
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
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一是忙。
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
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
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
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提升主动意识。
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
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
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
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
”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
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
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
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
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
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
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
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
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500字:
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从最初阅读,我就对它充满期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渴望自己有更好的阅读能力,能更快更好地阅读更多书。
我更幻想自己看完整本书之后,阅读能力马上就能有一个飞跃。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可当我试图运用作者总结的方法去阅读其他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很好的运用。
最初我以为只是对作者总结的15条规则不够熟悉,后来我意识到用作者总归的规则去阅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速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减慢了。
这和我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因为在我之前的观念里,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是成正比的。
虽然在阅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后,我了解到作者范多伦的观点:阅读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阅读速度越快就越好,阅读追求的是质量,是阅读中的思考,是需要带着问题去和作者对话,阅读是一门可以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力的艺术。
但是我最终体会到:去明白了解作者的观点到自己内心完全接受并付诸行动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当我第一次读到我作者范多伦的观点,我就觉得是正确的,也是接受的,但在具体自己实践的过程中,还是碰到了障碍。
这正是我当
时内心尚未真正完全接受“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去阅读”这个观点,而只是停留在如何更快更多的获得书里的资讯,我内心还是限制在急于追求阅读数量。
我开始探索自己的阅读目的。
我为什么要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呢?我发现自己会因为阅读完很多本书而沾沾自喜,我开始反省自己。
阅读过多少本书对我而言不过只是一个数量,充其量只是我对这些数量的书中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已。
只有当书里的内容帮助自己有所提升,这才是阅读真正的意义,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阅读能力。
当我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能真正达到统一的时候,作者指引的方法才会有效。
这时我发现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导阅读者如何进行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就是提高理解的阅读,与一般阅读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主动思考,增进理解力。
这时我就愿意放慢阅读速度,去以提升理解力为目的进行阅读。
作者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的概念帮我们更好的逐步进行阅读训练: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阅读的层次是递进的,在高层次的阅读中一定会包含低层次的阅读,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是不容或缺的。
基础阅读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能顺利阅读本书的基本都达到了基础阅读这一层次。
检视阅读作为分析阅读的基础,其中包括两个步骤:略读和粗浅的阅读。
略读可以使我们了解书的架构。
通过阅读书名页、序、目录页、索引、出版者的介绍、摘要说明、最后的两三页以及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来阅读,这些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略读后判段是否需要
进入粗浅的阅读。
粗浅的阅读,即快速通读,即便有不理解暂时跳过,通读完毕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整体的了解,这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共十五个规则。
读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带着四个问题去阅读:1、书的主体是什么?2、具体如何描述的?3、真实吗?4、和自己的联系是什么?其实仔细分析这四个问题也是和分析阅读的十五个规则呼应的。
通过前四个规则(分析阅读第一阶段)来回答问题一,读后感了解架构大纲;规则五到八(分析阅读第二阶段)可以回答问题二,阐释本书内容;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的规则正好回答问题三和问题四,思考作者观点的正确性以及和自己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阅读,是有思考的,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力。
主题阅读作为阅读的最高层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进行主题阅读的书籍不一定需要先进行分析阅读。
可以通过检视阅读后挑选出书单,进入到主题阅读。
这个层次的阅读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读一组书,可以是不同书里的某些相同主题的部分。
总之是书为读者所用,而非单纯地从一本书中获得什么,这也是阅读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我们阅读的书籍,值得一遍又一遍阅读,或许第一遍第二遍会觉得晦涩难懂,当充分理解并且愿意实践以后一定会让人受益匪浅,前提是你是一个想要提升理解力的阅读者!作者:钱婷婷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