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真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集序》逐字翻译

夫
沧桑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厚重感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二、整理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 高
长
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热闹 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夫人之相与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之于;会面
修禊
信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可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 仰之间
之于 通“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不一样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王 羲 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字灿烂,字字玑珠,是⼀篇脍炙⼈⼝的优美散⽂,它打破成规,⾃辟径蹊,不落窠⾅,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新。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遁等四⼗⼀⼈,集会于会稽⼭阴的兰亭,在⽔边游赏嬉戏。
他们⼀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体,⽂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然环境:⼭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丽,天朗⽓清,仰可以观宇宙之⽆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以“游⽬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由地观察、思考,满⾜⼈们⽬视⽿闻的需求。
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部分,笔锋⼀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到了⽣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悲,由⽣⽽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进⼀步深⼊地探求⽣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了⼀种珍惜时间、眷恋⽣活、热爱⽂明的思考。
寿夭、⽣死既是⼀种⼈⼒不能左右的⾃然规律,他在⽂中就难免流露出⼀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趋于平静,他感到⼈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以启⽰来者。
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 - 【初学者园地】 -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 中国书法之门

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 【初学者园地】-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中国书法之门...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这个贴子最后由汉唐书道在2004/12/25 04:23pm 第1 次编辑]《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于浙江山阴兰亭举行的一次文人名士雅集上而书写的诗集序言草稿,相传真迹经过曲折流转而最终落入唐太宗李世民手中。
唐太宗收得《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冯承素等人用双钩填墨法摹写了许多副本,分赠诸皇子及大臣。
而真迹则随李世民之死殉葬昭陵,不复存世。
因此留传至今的各种《兰亭序》书迹都是出自当时的拓书人之手或擅长书法的近臣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摹本。
本册范字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冯承素双钩摹本,世称“神龙兰亭”,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行书。
因其笔画之间连带较少,结字又较规整而近于楷书,故又有“行楷”之说。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一件杰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权威性和独特魅力几乎令后世所有学书者为之倾倒。
《兰亭序》笔画灵动多姿,笔法丰富多样,线条变化微妙细腻,结体亦庄亦趣,神采放逸,优美精致。
下面简述临写《兰亭序》的要点,希望对学习这一经典杰作有所帮助。
一、由于《兰亭序》笔画精致入微,笔法变化和表现力极为丰富,初学者较难入门,所以在临写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楷书书写基础,对笔画书写技巧和书法线条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及表现能力。
二、首先应以单个字为观察和练习对象,对构成单字的基本笔画的形态、意趣、运行轨迹、取势等熟记于胸,然后进行单字临写。
只有单字临写过关了,才有可能在整体临写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开始就整行甚至整篇地“抄写”是不会有益的。
在临写不同的单字时还要对形态相似、相互关联的笔画进行比较,寻找相同之处和细微差别,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百字过关”的目的。
此外,《兰亭序》由于字径较小,根据各人的喜好和习惯,可以用较小的毛笔原大临写,亦可以将单字放大写成3—10厘米或者更大。
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清全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简介】王羲之的⾏书有如⾏云流⽔,其中⼜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三⽇,右军宦游⼭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在会稽⼭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须笔和蚕茧纸,乘兴⽽书写了⼀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四字,其中⼆⼗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孙,直⾄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复出,收⼊⽞宗内府,且刻⽯置于学⼠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
局部欣赏:【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上旬的巳⽇,我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集会,举⾏禊饮之事。
此地德⾼望重者⽆不到会,⽼少济济⼀堂。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凡是喜欢书法的,就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所以,无论是关于《兰亭序》的出版物,或是《兰亭序》的网络文章,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但网络很多的《兰亭序》图片,并非原汁原味,为了增加读者认知度,编辑将墨色变为统一、将每个字增加米字格等等......这样一来,也失去了原貌的痕迹。
《兰亭序》原作共28列,小编裁成了28张,各位可以逐一保存在手机里。
在众多摹本中,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据说最得王羲之神韵,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图中,大家能清晰地看到先钩摹后填墨的痕迹,“同”“當”“每”......再具体的,且往下看。
《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来了解一下《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现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他们决定将当天创作的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这就有了《兰亭序》。
当时王羲之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
第二天他准备抄写成正稿时反复抄写,都觉得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不如草稿,最后他挑选一份正式抄写的拿去作序,把草稿保留下来。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惜智永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
此后《兰亭》真迹下落不明,更是谜中之谜。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