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我国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含盐量过高,导致土壤结构恶化,营养物质累积不良,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盐渍化是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状况及防治措施。
首先,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状况可谓严重。
据统计,全国有24个省区市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问题,受影响面积达到7.38亿亩。
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盐碱地严重占据了农用地的比例。
土壤盐渍化状况不仅仅是土壤结构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施用石膏、石灰等改良剂,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化学解盐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清除,恢复土壤的肥力。
其次,合理施肥是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的关键。
过量的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所以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局部施肥、分层施肥等措施,将肥料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对土壤的盐分积累。
再次,改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关键。
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可以使用地下水、河水、雨水等低盐水源进行灌溉,避免高盐水源对土壤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采用封层灌溉、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最后,合理选择抗盐碱性作物也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一种途径。
一些耐盐碱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如盐蓬、碱蓬、碱蓬菜等,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稳定农产品供给。
综上所述,我国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改良土壤化学性质、合理施肥、优化灌溉方式和选择抗盐碱性作物等措施。
通过科学地管理土壤,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林丹静(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0903 学号021)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盐碱地原因防治措施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
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
1.1.1 气候因素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
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
1.1.2 地形因素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
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
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
加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 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
盐碱地形成、危害与改良主要措施

盐碱地形成、危害与改良主要措施目录1 .前言 (1)2 .我国土壤盐碱化的分布 (2)3 .盐碱化的产生 (2)4 .盐碱地的危害 (3)4.1.对建筑工程的危害 (3)4.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4. 3.对植物的危害 (4)5.影响土壤盐碱化产生的具体因素 (4)5. 1.概述 (4)5. 2.自然因素 (4)5. 3.人为因素 (5)6,盐碱化土壤改良措施 (5)6. 1.物理改良 (5)6.2.水利改良 (6)6.3.化学改良 (7)6.4.农业措施 (7)6.5.生物改良 (8)6.5. 1.概述 (8)6.5. 2.种植和翻压绿肥: (8)6.5. 3.躲盐巧种: (8)6.5. 4.铺生盖草: (9)6.5. 5.抗盐栽培: (9)6.5. 6.植树造林: (9)1.前言土壤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壤退化的问题之一。
全世界盐渍化土壤面积约10亿公顷;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其中原生盐化型、次生盐化型和各种碱化型分布分别占总面积的52%、40%和8%。
盐碱地的产生,使得大面积的土壤资源难以利用。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盐碱化土壤产生的具体原因吧。
2.我国土壤盐碱化的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壤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具体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河套平原、银川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以及滨海地区。
其中西北内陆地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15%。
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的各个地区,从美洲、欧洲、亚洲到澳洲,到处都有大量含盐、干燥、板结、荒芜的盐碱地。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所覆盖的陆地面积几乎占陆地总面积的10%o我国盐碱土按土壤盐类的组成可以分为内陆盐碱土、滨海盐碱土和冲积平原盐碱土三大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及东部沿海地区,盐碱荒地约3460万公顷,其中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左右。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第1期50水 土 工 程DOI:10.16815/ki.11-5436/s.2020.02.037蒸发,就容易产生地下水由下往上的毛细管水流运动。
这样就把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分被带上来,水分蒸发散失,盐分积聚地表,形成盐碱地。
这就是群众说的“水随气化,气化盐存”。
如此可见,地下水的矿化度对土壤积盐的关系很大,假如通过毛细管作用上达地表的地下水数量相同,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补给的盐分就愈多,土壤积盐重。
反之,如果地下水矿化度低,土壤积盐就轻。
此外,地表积盐与土壤蒸发强度有关,蒸发作用愈强,地下水补充愈多,地表积盐也愈重。
2、地下水深度地下水随毛细管作用上升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毛细管不起作用,地下水不会上达地表,土壤就不会积累盐碱;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浅于临界深度,土壤就会发生盐碱化。
所以地下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位的深浅是否达到临界深度是决定土壤是否积盐的重要条件。
3、地下水深度的影响因素地下水临界深度,受气候、土质、地下水矿化度及地下水径流通畅情况等自然因素和排水灌溉、耕作施肥等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值,但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临界深度是可以确定的。
只要把盐碱地的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就不会使地下水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耕作层,同时通过灌概和天然雨水淋洗以及耕作施肥等措施而使土壤逐渐脱盐,变盐碱地为好地。
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措施。
植树造林能起到生物排水的作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排水措施。
因为树木通过其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水分,然后消耗在本身的蒸腾上。
据测定,每平方米的杨、柳叶子,在12 h 内通过蒸腾作用能排除2.2 kg 水,相当于同面积水面蒸发量的2.2倍。
树木的叶子很多,蒸腾面大,所以排水的能力也很强。
一株成年树在一个生长季节能吸收几十立方米的水,并且是从土壤深层取水。
因此,可以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我国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成分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
其产生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地利用不当、生态环境破坏等。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首先,我国盐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降水少,常年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分蒸发速度快,土壤中的水分持久缺乏,大量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浸润到土壤表面。
其次,土地利用不当也是盐碱地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产高效,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积累过多,使土壤变得盐碱化。
此外,生态环境破坏也是盐碱地形成的因素之一、长期的人为砍伐森林、过度垦殖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破坏了土地的自然保护屏障,加重了盐碱地的形成。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盐碱地对植物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壤中盐碱成分过多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叶片枯萎、生活力下降。
其次,盐碱地造成了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变差,水分滞留在土壤表面,导致土地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盐碱化的程度。
此外,盐碱地还会造成地下水质变坏,不适宜饮用和工业用水。
为了有效防治盐碱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耕作。
其次,要合理运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土壤蒸发,控制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同时,改变地下水开采模式,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
此外,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恢复植被覆盖,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形成自然保护屏障,减少盐碱地的形成速度。
总之,盐碱地的产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有效地减缓和修复盐碱地的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原因与治理方法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因为土地中的盐分影响到作物正常生长所以而得名,像中国的西北部有些地区土地盐碱化比较普遍。
当然盐碱地含盐量也有轻重之分,重度的话就需要改良盐碱地了。
那么作为你,你知道为什么吗要治理盐碱地,还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治理盐碱地吗?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面一一进行讲解。
一、为什么要治理盐碱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基石。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盐碱土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我国盐碱土分布广泛,从湿润的太平洋沿岸的东海之滨至干旱的准噶尔盆地、极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从热带的海南岛、南沙群岛到寒温带的呼伦贝尔草原、松嫩平原,均有大量的盐碱土分布。
然而,由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或人为作用使得很多土壤出现盐碱化的趋势,从而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特别是中国西北地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非常严重。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世界大约20%的灌溉农业用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我国约有1亿hm2盐碱土壤,干旱、不合理耕作、落后的排水设备、设施栽培等因素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日益加重。
而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有必要对盐碱土壤进行修复研究与实践,从而修复改良盐碱土壤,使之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便于农业耕作,提高区域经济,促使区域社会发展。
简单一句话:耕地有限,盐碱地是资源,但其影响作物生长,所以我们要改良。
二、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国内目前为止已经有公司采用SPF喷播木纤维土壤改良技术,这种方法是通过皖南山区优质松木木纤维与植物种子、覆盖物/粘合剂、生长素、土壤改良剂有机组合,通过机械化高效率施工,快速改变表层土壤结构和成分,促进植被生成或在植被生成之前防水土、肥力流失的高效实用绿化技术。
东南喷播木纤维具有土壤改良快的特点,纤维在保护植被的生长过程中,逐渐降解为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为植物后续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覆盖物具有覆盖表土,形成植物种子生长的培养基和保护毯。
高中地理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植物生长的一种现象。
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质因素、水文因素等,人为因素则包括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不当的耕作措施等。
气候因素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干旱气候的地区,在雨季结束后,大量的雨水会被蒸发掉,剩下的水会向下渗透,将土壤中的盐分浓缩起来,这样就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因素之一。
例如,气候干燥的内陆地区土壤含盐量一般比较高,而海边地区由于海水的渗透,土壤中的盐分浓度更大。
水文因素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例如,有些河流存在灌溉不当,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
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首先,过度开采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进入地下,从而水质变差,浓度上升,进入灌溉用水,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上升,从而造成土壤盐碱化。
其次,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主要的人为因素,工厂和矿山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盐碱物质,如果这些废水不被妥善处理,就会直接排放到土地中,导致土壤盐碱化。
最后,不当的耕作方式也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因素,例如连续种植某种作物,不进行轮耕休耕,就会使土壤中某些元素不断累积,并且造成盐碱化。
为了治理土壤盐碱化,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通过人为调节减少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改变种植作物方式,实现轮作休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其次,通过人工强制排水的方式,将水排到集水池进行处理,从而减少因渗透而造成的盐碱地的形成。
最后,我们还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式,利用一些能够适应高盐环境的植物,例如盐藻、咸豆等,来恢复土壤质量,减轻土壤盐碱化对植物的影响。
总之,对于高中地理而言,掌握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知识点。
我们需要了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盐碱地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原因及改良措施盐碱地,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就像是一位穿着朴素、却身藏绝技的老者,默默无闻,却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首先,我们得搞明白,这盐碱地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盐碱地就是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可让咱的农作物大跌眼镜,根本不愿意在这里扎根。
让我们来聊聊,盐碱地为什么会出现,以及我们能做点什么来改善它。
1. 盐碱地的成因1.1 自然因素首先,咱得看看自然环境。
这盐碱地的出现,有一部分责任得归于大自然的“调皮”。
比如说,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水分蒸发得特别快,这就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逐渐增加。
就像你把盐撒在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就留在了底下,土壤也是这么个道理。
此外,地表水的蒸发也会带来盐分的积累,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水的渗透也是个大问题。
1.2 人为因素再说说人为的因素。
这可不能忽视哦!农业活动中,过度灌溉、施用化肥、甚至不合理的种植结构,都会加剧盐碱化的现象。
比如,你大肆施肥,结果土壤里的盐分超标,作物长得不仅不好,反而可能半路夭折。
这样一来,农民朋友们的心血就白费了,不禁让人心疼。
2. 盐碱地的危害2.1 农业生产盐碱地对农业的影响简直就是“无底洞”,它不仅让土壤的肥力下降,作物的产量直线下降,还会造成土壤的结构恶化。
你想啊,土壤都这么“拗”了,哪还有什么能茁壮成长的可能?农作物一旦受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就没了保障,真是“祸不单行”。
2.2 生态环境此外,盐碱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咱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个好东西,但盐碱地的出现往往让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态链条也因此变得脆弱。
换句话说,就是“杀鸡取卵”,短期利益可能得到了,但长期来看,生态平衡被打破,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3.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3.1 土壤改良好啦,咱们现在来聊聊解决之道。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方法简单得很。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添加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增强土壤的肥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林丹静(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0903 学号021)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盐碱地原因防治措施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
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
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
1.1.1气候因素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
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
1.1.2地形因素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
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
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
加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
因此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高低是决定地下水中盐分能否转变成土壤盐分和土壤能否发生盐碱化的主要条件。
地下水埋深愈浅,蒸发强度愈强,上升至地面的矿化地下水就愈多。
同样,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表层土壤积盐越强烈。
在.科夫达在论证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时指出,在现代盐碱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因素中,地下水的移动、埋深和平衡最为重要[3]。
人为因素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如下:1.2.1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不畅、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
加之各级排渠疏于管理,边坡滑塌、淤积情况严重,排水出路不畅,从而使灌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还有的是因为工程不配套仅修了灌溉工程未修排水工程,不能及时将灌区内多余灌溉积水排出去,促使和加剧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
如松嫩平原西部 ,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工程,由于工程不配套,导致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面积增加[4]。
1.2.2缺乏完善灌溉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灌溉定额过大和灌溉技术不完善,除一部分引水渗漏损失外,送入田间的大量水量渗入地下,结果抬高了地下水位。
此外,水田灌区管理不善,采用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抬高,盐份上升,或在排水条件不好情况下,引起次生盐碱化。
之后,不得不大量采用大水压盐的方法。
1.2.3 耕作技术不当耕作不当,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造成未灌上水的部位成为干排盐地段,此地段又逐步变成盐土地段,局部高地形成盐斑。
根据新疆土壤办公室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塔里木地区灌区部分团场,临近地块土壤含盐量竟然相差4-6倍。
加之部分塔里木河下游团场因无水可灌导致撂荒土地,降低了地面绿地的覆盖面积,使土壤长时间裸露,加速了土壤盐分表聚[5]。
1.2.4 过度垦殖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垦殖,如滥垦、过牧、伐薪、采药等都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不良经济行为。
如1958~1984年,26年期间,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放牧、割草、烧荒、等原因,吉林西部草地盐碱化面积增加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875 hm2 [6,7]。
1.2.5长期引用咸水进行灌溉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灌溉高峰期间地表水不足,长期引用排水沟的排水和上游灌区排水与地下水混合进行灌溉,水矿化度一般为2L,有时高达3~4L。
地越浇盐碱含量越大,土壤也越加板结,加速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 我国盐碱地造成的危害盐碱地的危害造成大量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的组织,而且还影响了植物的正常营养和植物气孔关闭。
如在我国的滨海地区多方面阐述了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8],它使作物的种子在土内霉烂变黑不发芽,迟迟不能变绿;还影响作物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遭受破坏,造成作物生长衰退。
且土壤盐分过多会还会发生根腐,最后导致作物脱水枯死等。
3.我国盐碱地的治理措施井排井灌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地下水位的控制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
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充分考虑地下水垂向排泄量较大、盐渍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农二师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开发灌区地下水,以集中开采为主、分散开采为辅,分多种形式布置水源。
农二师已建成11个水源地,加上其它分散布井,现状机井数量为459眼,到2020年,在发展以上11个水源地的基础上,新建排灌井540眼[9]。
耕作措施3.2.1合理的土壤耕作通过耕翻、耙地、镇压、中耕等田间作业,可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改善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温度状况,促进土壤脱盐,抑制土壤返盐,减少土壤蒸发,消灭田问杂草,为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3.2.2科学整地耕地盐碱化的发生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
据杨瑞珍,毕于运实验研究,在相同的土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盐斑的部位一般要比邻近的地面高出2到5厘米,盐碱的分布状况,从盐斑的边缘到中心,盐碱逐渐加重,所以科学整地对改良盐碱化耕地极为重要。
但必须注意的是平整土地后也要留一定的坡度,以保证灌水通畅[10]。
因为土地平整与否是影响灌水质量和洗盐效果的关键。
据罗家雄资料[11],田地不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灌水不均,当田面高差超过8~15cm的脱盐率比平坦的低15%~52%;灌水定额因田地不平而往高处逼水,灌时延长而增大46%~60%;局部高地因受水少、干早、蒸发强,积盐量远远超过低平部位,常因此而形成盐斑。
可见平整土地是改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条件。
盐碱地的培肥措施3.3.1增施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不仅使土壤营养条件变好,土壤生物和理化性质也得到改善,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土壤盐分向脱盐或降低毒性的方向变化[12]。
在盐碱地上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结构及物理性状,减少地面蒸发,有效的控制土壤的毛细血管水的强烈上升,从而显著的减轻地表积盐[13]。
据研究,我国松嫩平原地区通过向盐碱斑上施枯草以改良草地盐碱化,施枯草两年后体积质量下降,孔隙度提高,而且效果随着施枯草量的增加而增强[14]。
3.3.2种植绿肥在我国盐碱地区种植绿肥已证明为有效措施。
如常见的绿肥品种草木樨、绿豆、大豆、田菁等宜努力推广[15,16]。
盐碱土种植绿肥,并实行草田轮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也可以使土壤体积质量变小,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排水洗盐。
种稻洗盐在一定的水源和良好的排水出路条件下,种植水稻是治盐改土、争取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着换水渗水,排出田块以外,或渗到土壤底层,因而脱盐效果显著[17]。
植树造林,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是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有利于土壤保墒和削弱土壤返盐;二是生物排水,可降低地下水位;三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很多人研究了柽柳、木麻黄等耐盐碱树种的造林技术,对重盐土改良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18,19]王志刚等人在粗放管理模式下对12个树种进行筛选,沙枣、沙棘等适应于粗放管理模式盐碱地推广造林[20]。
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植物可以提高盐碱化耕地的利用率,扩大盐碱化耕地的种植面积。
40年代以来,对植物耐盐性、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选育耐盐植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1]。
4.结语盐碱地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已很广泛了,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应加强对土地盐碱化的重视与关注。
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措施的作用,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1]张殿发,王世杰.土壤盐碱化过程中的冻融作用机制以吉林省西部平原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00,20 (6):14~17[2] 张殿发,王世杰.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土壤通报,2002,33(2):90~93[3].柯夫达(席承藩等译).盐渍土的发生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4] 何艳芬,张柏,马超群.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研究以农安县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46~15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新疆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庞香蕊,尹秀英.通榆县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29~30[7]郭继勋,李建东,张宝田.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的自然恢复.农业与技术,1994,2(2):7~31[8]刘寄陵,土壤盐分与作物生长,国外研究动向[9]王遵清.中国盐碱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0]杨瑞珍,毕于运.我国盐碱化耕地的防治.干旱区资源鱼环境,1996,10(3):22~30[11]罗家雄,新疆垦区盐碱地改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2]田丽萍,徐敏,郑晓峰.盐碱地改良及造林技术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2):88~89.[13]王有华,王素霞.东北地区盐碱灾害及其治理.东北水利水电,1994(10):27~30[14]王治富,于凤华,张树德,于洪波,龙显助.送你平原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防护林科技,2002(1):80~81[15]郜翻身,崔志祥,樊润威,张三粉.有机物料对盐碱化土壤改良作用.土壤通报,1997,28(1):9~11[16]汤浩,李月芬,林年丰,郭平,杨有德.应用生物技术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以黄花草木樨改良盐碱化土壤为例.生态环境,2004,13(1):51~53[17]王志春,李取生,李秀军,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61~163[18]于雷,潘文利,郑景明,等.柽柳防护林对海堤重盐土改良作用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8,(3):34~37.[19]杨运立.海滩盐土木麻黄造林技术探讨[J].林业科技通讯,1998,(6):24~26.[20]王志刚,包耀贤.12个树种耐盐性田间比较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0,(4):9~11.[21]沙霍夫著,韩国尧译.植物抗盐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