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2023永州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永州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永州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2023商丘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商丘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商丘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在结合景物特点加以概括。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景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第一首中的春风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点评】要在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诗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清人姚范这首写景之作,何等鲜活洒脱,韵味独特。

尤其是次句将本是形容少女形体的“窈窕”一词,用得既新且奇。

至于到底是春风窈窕还是蘼芜窈窕,则又妙在尽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作者用“窈窕”一词形容春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草儿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美好姿态。

“绿”则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变绿的过程,突出了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画堂春_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_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有甚么不同?请结合内容扼要分析。

(4分)答:
参考答案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圆的渴想,对终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讲,兄弟俩曾的相聚时一段美妙的回想,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空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讲,月亮是纯净、美妙的意味,是他的精神家园。

画堂春阅读答案

画堂春阅读答案

画堂春阅读答案画堂春阅读答案画堂春阅读答案1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画堂春阅读答案2画堂春宋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释:①霁山:雨后山色。

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采用了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画面感强,色彩鲜明,一句一画面,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

C、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

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D、“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

—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1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1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卷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________”字看出。

颔联中的“②________”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4.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画堂春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画堂春张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画堂春张先阅读答案翻译赏析这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既描写了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描写了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

原文: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字词解释:⑴参差:上下不齐。

⑵霁〔jì〕山:雨后山色。

⑶溶漾〔róng 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

⑷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

⑸迟:缓缓。

⑹鉴:镜子。

⑺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

⑻浅声:轻婉歌声。

⑼双唱:双双唱起。

⑽深色:加深颜色。

⑾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⑿障面:遮面。

⒀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

⒁翠:指绿荷。

⒂阴:阴凉。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翻译: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过失落,颇有韵致。

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

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

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问回荡。

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

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堂春》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16.分析上阙景和情的关系。

17.“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6.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17.这两句词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物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很多,而在景与情的关系方面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解答本题时,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此类题不但要答出表现手法,还要答出词人的思想感情。

上阙前三句描写景物,后句抒情,故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由“无奈春归”可体会出词人的伤春的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问可根据“捻”“放花”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答出词人对春的喜爱以及对春色即将逝去的无奈之情。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也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