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合集下载

丝虫

丝虫

3.感染期幼虫
又称丝状蚴,寄生在蚊体内。虫 体细长,呈线性,具有完整消化道, 尾端有乳突。
丝状蚴
丝状蚴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 的丝状蚴。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 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 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发育。 1.在蚊体内的发育
活丝状蚴
蚊叮蛟带有微丝蚴 的病人或带虫者,微丝 蚴随血液进入蚊胃,脱 去鞘膜,进入蚊胸肌, 经腊肠期幼虫,发育为 丝状蚴。丝状蚴虫体细 长、运动活跃,离开胸 肌,经蚊血腔达蚊的下 唇,并自蚊下唇逸出。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由于阻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1)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 体征。 机制: 象皮肿是由于从淋巴管溃破流 出含高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
临床表现: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 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现非压凹性水肿,皮肤增厚、 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是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 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细 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疡。

象皮肿病人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 使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阴囊肿大。 少数病人也可由于急性炎症反 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 班氏丝虫病人多见,部分病人 可在积液中找到微丝蚴。
鞘膜积液
(3)乳糜尿(chyluபைடு நூலகம்ia):
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 阻塞所致的病变。 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 结、使腰干淋巴压力增高,导致从小肠 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淋巴管并经肾 乳头粘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入尿中排 出。 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 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乳糜尿中含有大 量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线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线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Necator americanus )
形态
• 虫体细长, • 约1cm, • 半透明,肉红色 • 前端较细, • 虫体前端向背面弯曲 • 十二指肠钩虫:呈C型 • 美洲钩虫:呈S型
钩虫成虫
A.d
N.a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两种人体钩虫成虫鉴别要点
A.duodenale
N.americanus
首选用药:阿苯哒唑(albendazole) 其次:甲苯哒唑、伊维菌素
对蛔虫并发症的治疗,可采用中西医 结合疗法,原则应镇痛解痉,再驱虫
♀ 8-13 mm ♂ 2-6 mm
蛲虫
学名: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 简称蛲虫(pinworm),成虫寄生于
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 病(enterobiasis)。以学龄前低龄儿童 易感为特征。
Ad 丝状蚴
头端 扁平,中间微凹
咽管矛
不明显
鞘膜横纹 不明显
尾端
逐渐变细
Na 丝状蚴
圆形,无凹陷 明显 明显
骤然变尖
生活史
➢ 虫卵和幼虫在体外的发育 ➢ 幼虫侵入人体后的发育及成虫的寄生
成虫
(小肠)
次蜕 皮
肠小
2
虫卵
25~30℃ 24h 60~80% RH
胃咽肺
杆状蚴
5~6d
次蜕

右血
2
心管
(5-6 wk)
丝状蚴 感染期
生活史小结
1. 生活史的完成不需要中间宿主 2. 虫卵在外界孵出幼虫,从杆状蚴发育到
丝状蚴,经皮肤感染,亦可经口感染 3. 丝状蚴有向温、向湿,趋向组织的特性 4. 丝状蚴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 母乳传播也具可能 6. 某些动物可作为转续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或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3. 寄生于体腔:•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的少数病例。
• 中医史书对丝虫病的描述记载: 丝虫热:“ 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 月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 “ 小便白如米汁 ”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 保虫 宿主

猫、长尾猴、穿山甲等
• 传播 媒介
• 发育 时间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2)新鲜血滴法:取外周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寄生于淋巴:•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寄生于皮下:•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寄生虫——丝虫、旋毛虫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腹
水、乳糜尿和尿液等中均可查到微丝蚴。
⑶成虫检查法:
1)直接查虫法: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 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 查成虫。 2)病理切片检查:丝虫性结节——结节中心有成虫, 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2.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

象 皮 肿
马来丝虫病人
Elephantiasis due to Brugia malayi, complicated by severe dermatitis and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2、睾丸鞘膜积液: 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性病变,使淋巴 液流入鞘膜腔内而引起。 积液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阳性检出率仅50%。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环幼沉淀试验: 皂土絮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血凝试验IH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应选用2-3种方法同时进行,以提高诊断的准 确度
流 行

旋毛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欧洲、北美洲 发病率较高;呈地方性、 群体性、 食源性。
深部淋巴管、结,如腹腔、阴囊、腹股沟等处。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一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 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昼伏夜出,夜多昼少 的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班氏微 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 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 奋、抑制有关。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 肠和横纹肌细胞内,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的 保虫宿主。

昆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昆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医学节肢动物学
medical arthropodology
medical entomology
• 医学节肢动物学(医学昆虫学)研究
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的形态、分 类、生活史、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及 防制措施
• 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虫媒病
• 传播虫媒病的节肢动物——病媒昆虫
( vector )
医学昆虫的特征
越冬
多数以蛹越冬,通常离地10 Cm 金蝇、丽蝇、麻蝇以蛹越冬 绿蝇、厕蝇以幼虫越冬 家蝇可以幼虫、蛹、成虫越冬
以幼虫越冬者多在孳生物底层 以蛹越冬多在孳生地附近表层土壤 成虫则在暖室、地下室温暖隐蔽处
机械性传播疾病
• 肠道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 • 皮肤传染病 • 眼病 • 肠道寄生虫病
寡宿主型 较普遍,限于一定目科属
单宿主型 少见,对宿主要求严格
寄生方式
游离型 巢蚤多栖于巢穴,少在宿主体,
吸血间隔时间长而耐饥力强 毛蚤反之,耐饥力弱
半固定型 固定型
巢蚤耐饥力强生存时间长,在保 存和延续蚤媒病方面有较大作用
毛蚤耐饥力弱,吸血频繁,常转 移宿主,对疾病传播意义重大
孳生地 动物宿主(鼠、猫、犬)巢穴中 居家环境屋角墙缝、床下、土炕尘土中
完全变态
生活史历经卵、幼虫、蛹和成虫
特点:幼虫需经几次蜕皮化蛹,必经 蛹期后羽化成为成虫
医学昆虫的分类
节肢动物门包括十多个纲,与医学 关系较密切的有:
甲壳纲 ( Crustacea ) 唇足纲 ( Chilopoda ) 倍足纲 ( Diplopoda ) 蛛形纲 ( Arachnida ) 昆虫纲 ( Insecta )
• 更值得注意的是,蚊虫对尚未大规模使用的 新杀虫剂也产生抗性

寄生虫——丝虫PPT课件

寄生虫——丝虫PPT课件
18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三、致病
(二)临床表现
(1)微丝蚴血症: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丝虫热,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出
现精索炎、睾丸炎和附睾炎)。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elephantiasis)
19
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4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一、形态
1 成虫
两种丝虫形态基本相同,乳白 色,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5
请观看“丝虫成虫”视频
一、形态
2 幼虫——微丝蚴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 尾核有或无
四、实验诊断
(二)免疫学检查 可作辅助诊断
(1)皮内试验:不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检测抗体 (3)检测抗原
29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
分布:班氏丝虫病世界流行,马来丝虫病分布在亚洲。丝虫病曾经
流行于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台湾和海南仅有班氏
治疗首选药物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又名海群生(hetrazan )。
32
2.防蚊灭蚊是控制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 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10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等,常相 互重叠,不易分清

食源性寄生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食源性寄生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
氯化物,可轻度降低或正常,极少数病例可被检测到 幼虫或成虫。
三、免疫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金标法,
检测IgG、IgM抗体和循环抗原(CAg)。检测标本为 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
四、病原学检查 可从脑脊液、眼或其他寄生部位查见本虫幼虫或
慢性期——初次感染引起
粘膜下层有局限性小指状或鸡蛋大小 的肿块时可见头端穿入粘膜的虫体, 并有水肿、出血点、糜烂和溃疡
诊断
——生食海鱼史可提示诊断
胃壁异尖线虫可用内镜检查 肠管可用X光检查 血清学检查: 皮试、IHA、IFA、ELISA 初次感染10-20天出现抗体 再次感染则在24小时内产生抗体
(2)颈项强直感: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症状、体征分离。
(3)感觉异常:多数患者可有不同部位(躯干或四肢) 的感觉异常, 可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或肢体麻痹。
(4)部分患者可有抽搐、癫痫、精神失常、嗜睡等 症状;少数患者可昏迷, 为病情凶险征兆。
3.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
防治: 目前无特效药物,甲苯咪唑,阿苯哒唑等 注意饮食卫生

异尖线虫的成虫寄生于海生哺乳动物的肠道内 感染期幼虫位于海生鱼类或软体动物内脏表面 人因生食海鱼肉而感染 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1960年荷兰报告第一例人体病例 立法:海鱼必须有24小时冷冻 1965年日本开始报告病例至今10万例以上
形态
Food borne parasitosis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寄生虫感染阶段的各种 食物(猪肉、鱼肉、蟹肉、蛙肉等)而感染 的寄生虫病的总称。

寄生虫生活史整理

寄生虫生活史整理

寄生虫生活史整理表格一、似蚓蛔线虫(蛔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寄生部位:寄生在人体小肠的肠腔。

产卵量:一条雌虫每天产卵约24万个。

幼虫移行:幼虫在人体内需移行(经肝、肺)才能发育为成虫。

营养来源:肠腔的半消化物。

寿命: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

二、毛首鞭形线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于阑尾、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

产卵量:一条雌虫每天产卵5000-20000个。

幼虫移行:与蛔虫不同,无需经肝、肺移行。

营养来源:成虫以宿主血液和组织液为食。

寿命:成虫寿命一般为3-5年,长者可达8年以上。

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借口囊的板齿和钩齿咬附在肠粘膜上。

产卵量:十二指肠钩虫日平均产卵为1万-3万个,美洲钩虫为0.5万-1万个。

幼虫移行:幼虫进入人体要经过移行(经肺等处)才能发育为成虫。

移行过程为循环系统到呼吸系统,再到消化系统。

营养来源:以宿主的血液、组织液和肠粘膜为食。

寿命:一般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3年左右,个别报道十二指肠钩虫7年左右,美洲钩虫15年左右。

四、蠕形住肠线虫(蛲虫)类型:直接发育型,属于土源性线虫。

宿主:人。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或经空气吸入感染。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达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黏膜等处寄生。

产卵量: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含虫卵5000-17000个,必须到达肛周才产卵。

幼虫移行: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后,沿小肠下行蜕皮2次至结肠蜕皮1次发育为成虫。

营养来源:以肠内容物、血液或组织液为食。

寿命:雌虫寿命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最长101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囊包)
(横纹肌)
侵入小肠黏膜24h返回肠 腔,48h发育成熟4次蜕皮
2-3days
食脱 入囊
幼虫
生活史小结
1. 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该宿主既 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2. 成虫、幼虫两者均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 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3. 成熟囊包(蚴)对新宿主才具感染性
4. 幼虫只有到达横纹肌,才能继续发育
Mansonela ozzardi
(奥氏) 体腔
媒介 Wucher
蚊 蚊 蚋 虻 蠓 蠓 蠓
我国仅有班氏和马来丝虫引起的丝虫病 (filariasis),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1994年我国已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
世界性分布,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 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和美洲地区 马来丝虫:仅在亚洲
3. 囊包形成期(4~16wk):为受损肌细胞修复 过程
当幼虫在肌肉中形成囊包,患者的临床急性症状 消退,全身症状渐减轻和消失,但肌肉疼痛可 持续数日之久 重症患者可因恶病质导致死亡
人最大耐受 5 条幼虫/克 猪最大耐受10条幼虫/克 鼠最大耐受30条幼虫/克
诊断(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病史)
1、病原检查:肌肉活检法(腓肠肌)检出率50%
4. 人类流行呈现地方性、群体性和食2. 加强肉畜检疫及肉制品的检验 3. 改善养猪方法,圈养并喂饲熟食 4. 杀灭鼠类 5. 积极治疗病人 首选:阿苯哒唑
次选:甲苯哒唑
丝虫 filaria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按寄生部位分 三类
名称
寄生部位
bancrofti (班氏) 淋巴系统
非洲的河盲症患者
蚋成虫
Nodules are most common in the this region in Africa
罗阿丝虫病
分布:西、中非热带雨林,病人约 130万。
丝虫成虫——皮下及深部结缔组织 幼虫——血液
本病经媒介昆虫——虻传播
致病
• 成虫
卡拉巴丝虫性肿块(游走性), 可侵入各脏器,眼多见(非洲 眼虫病)
淋巴结病变
鞘膜积液、象皮肿
眼部损害 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瞎眼丝虫病)
防制
非洲从切断传播途径着手,在河流上空 以飞机撒杀虫剂消灭媒介蚋。
美洲从控制传染源着手,发起群众性切 除结节运动(外科手术切除结节) 。
成虫寄生在皮下的纤維结节内
盘尾丝虫致河盲症
盘尾丝虫性角膜炎
流行
班氏:世界性分布
马来:仅亚洲
1.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
2.传播媒介 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主要蚊媒如下:
淡色库蚊
嗜人按蚊
W.bancrofti:
致倦库蚊
B.malayi
中华按蚊
3.易感人群
东乡伊蚊
4.影响因素
防治
1、普查普治 1岁以上居民接受血检,阳性者治疗 首选药物:海群生 (hetrazan)(乙胺嗪) 药盐疗法:海群生掺拌食盐(流行区) (50mg/d/每人) 其他药物: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 象皮肿病人——烘绑疗法 阴囊象皮肿、鞘膜积液者——手术
(取患者吃剩的生肉压片镜检或作动物接种以资 佐证)
2、免疫诊断:目前 ELISA 较多用(以旋毛虫幼虫 制作抗原)
临床:水肿(眼睑、颜面部、腹部、四肢) 发热、肌肉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四项中占有三项者,应考虑本病
流行
1. 传染源是保虫宿主(猪、鼠)
2. 动物间的传播
3. 人的感染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 囊包的肉类
旋毛虫
学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 内,引起旋毛虫病
• 属典型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亦是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food-borne
parasitosis)
特点:地区性、群体性、食源性
成虫
male: 1.5 mm X 0.04 mm female: 3.5 mm X 0.06 mm
白色线状 两性生殖系统均单管 型 ♀直接产幼虫
雌 雄
幼虫
0.25-0.5 mm × 0.21-0.42 mm
梭形囊包 囊包壁由成肌细胞退变 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旋毛虫幼虫囊包
生活史
成虫和幼虫均寄生在同一宿 主体内完成生活史需更换宿主
交配
成虫 4-6d
(肠黏膜内)
肠淋巴管或静脉 心
幼虫
肺 全身各处
全身瘙痒、关节痛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微丝蚴可引致脑膜脑炎(服药后)
每50mm3血中超过2500条微丝蚴者, 可使患者脑毛细血管内充塞濒临死亡 的虫体,致脑缺氧和长期昏迷并永久 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非洲的“眼虫”
罗阿丝虫
引起的眼部 损伤
虻成虫
分布:非洲、中南美洲、西亚34个国家,受威 胁9千万人,受感染1760万人,致盲 32.6万人。
丝虫成虫——皮下纤维结节 幼虫(微丝蚴)——结节附近结缔组织、皮肤
淋巴管内、眼、尿内 本病经媒介昆虫——蚋传播
致病
• 成虫:盘尾丝虫型纤维结节 • 微丝蚴:
皮肤损害
皮疹——皮肤增厚——悬垂性腹 股沟厚皮症
2、防蚊灭蚊(略)
当前丝虫病的防治重点
防治后期的疫情监测管理 人群监测 普查
➢血检受检人数需达到流行区总人口3%以上和流 行乡镇的30%以上 ➢原微丝蚴血症人群监测(1次/年) ➢流动人口的血检监测
蚊媒监测
捕捉当地媒介蚊种,解剖蚊子检查有无丝虫幼虫
血清学监测 ELISA
盘尾丝虫病
世界上第二大由感染致盲的疾病
班氏常见 b.乳糜尿(chyluria)班氏常见
4、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上升 。夜间阵发性哮 喘、咳嗽伴疲乏、发热
诊断
1、病原诊断 厚血膜法 新鲜血滴法 浓集法
海群生诱检法 各种体液检查 (上述均查微丝蚴)
组织活检、病理切片(查成虫)
2、免疫诊断(辅助)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
microfilariae of B.malayi
microfilariae of B.malayi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区别:
大小 体态 头隙 体核
尾核
班氏微丝蚴 较大
马来微丝蚴 较小
柔和
僵硬
呈方形
长方形
圆形,大小一致,卵圆形,大小不一
清晰可数
排列密集


区别的意义: 1. 致病性不同 班氏大 2.分布不同 班氏分布广 3.药敏性不同 马来对药敏感
丝虫成虫其♀虫产出微丝蚴进入血 循环后,它们白天滞留在肺的毛细血 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 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夜现高峰:班氏 晚10点——次晨2点 马来 晚 8点——次晨4点
致病
丝虫的成虫、感染期蚴、微丝蚴均致病, 成虫为主。与患者机体反应、感染程度、侵 犯部位重复感染、继发感染等有关
W.bancrofti
B.malayi
在蚊体内有腊肠期蚴、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为丝状蚴 (filariform larva)
丝虫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
生活史
• 在蚊(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 在人(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成虫
微丝蚴 1-7h 腊肠期幼虫 2-4d 丝状蚴
(淋巴系统) (外周血)
(蚊胸肌)2次蜕皮(蚊下唇)
6、微丝蚴发育至丝状蚴所需适宜温湿度 20-30ºC RH 75-90%
7、幼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 班氏10-14天 马来6-6.5天
8、成虫寄生人体的部位: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 深部淋巴系统中(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 肾盂等)
9、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形态
•两种成虫形态和内部机构相似 •细长线状,约10cm •乳白色 •表面光滑 •产出幼虫
微丝蚴
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177~296μm×5~7μm
头隙、 神经环、体核、尾核。
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
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
大淋巴管、结 2次蜕皮
小淋巴管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人感染
生活史小结
1、人——终宿主 2、蚊——中间宿主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东乡伊蚊 3、感染期:丝状蚴 4、丝虫在蚊体寄生阶段,幼虫仅发育无增殖 5、蚊的感染度:血液中微丝蚴密度
大于 15条/20mm³ 蚊感染成功 大于100条/20mm³ 蚊易死亡
5. 适宜幼虫发育的部位多为活动频繁、血液供 应丰富的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腓肠 肌等
致病
致病期为幼虫,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 量、侵入部位、宿主对其反应有关
1. 侵入期(约1wk)(肠型期):无症状或胃肠 道症状为主
2. 幼虫移行、寄生期(2~4wk)(肌型期): • 肌肉:肌肉疼痛为特征伴水肿 • 肺: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 • 心脏:心肌炎

Brugia malayi (马来)
淋巴系统
Brugia timori (帝汶布鲁 )
淋巴系统
Onchocerca volvulus (旋盘尾 ) 皮下组织
Loa loa (罗阿罗阿)
皮下组织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 皮下组织
Dipetalonema perstans (常现) 体腔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结炎 淋巴管炎 离心性淋巴管炎(流火) 丹毒样皮炎
上述症状出现同时,多伴有畏寒发热、 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丝虫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