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03
对于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临床研究显示,孕期保健、分娩方式选择等可降低新 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并非绝对有效。
05
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
1 2 3
发病机制研究
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索 其发生过程中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的作用。
肺发育与呼吸生理研究
研究新生儿肺泡、肺血管和气道等结构在呼吸 窘迫综合征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新生儿 呼吸生理的影响。
遗传学研究
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遗传因素,探索 基因突变和遗传背景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临床研究
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
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和鉴别诊断能力,避免误诊和漏诊。
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研究
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情评估方法和预后判断指标,为早期干预和改善预后提供 依据。
临床治疗研究
死亡率
如不及时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较高,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死亡率已 逐渐降低。
预防措施
针对高危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肺表面活性 物质、机械通气等,以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
02
临床表现
症状
01
呼吸困难
新生儿出现呼吸急促、憋气、呻吟等症状。
诊断。
鉴别诊断
羊水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了大量羊水,出现呼吸窘迫症状,但肺部体征较轻,一般无发绀 现象。
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吸入了胎粪或羊水,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青紫、 呼气性呻吟等症状。
湿肺
由于胎儿肺液吸收不完全,导致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且持 续时间较短。
关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 摘要 】目的: 关于肺 泡表 面活性物质( P S ) 及盐酸氨 溴索治疗新 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分析。方法 : 选取 9 O例 呼吸 窘迫综合征
惠儿随机 分成两组 , 治疗组 、 对照组各 4 5 例 。结果: 治疗组效果明显 高于对照组 , 吸氧 时间及住院时 间均短 于对照组。结论 : 肺 泡表面活性物
关 于 新 生 儿 呼 吸窘 迫 综 合 征 的 临床 分 析
孙文学 李冬花
( 涿州 I 市 医院新生 儿科 河北
【 中图分类号 】 R 7 2 2 . 1 【 文献标识码 】 A
涿州
0 7 2 7 5 0)
【 文章编 号】 1 6 3 2 — 5 2 8 1 ( 2 0 1 4 ) 0 9
质 能 明显 提 高新 生 儿呼 吸 窘迫 综 合 征 的 治 愈 率 , 降低 死 亡 率 , 缩短 住 院 时 间 。
【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 窘迫综合征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盐酸氨 溴索;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 征是临床 常见的多发 生于早 产儿 的呼吸 系 用 x 检验 , 计量 资料 以均数 ± 标准差 ( X 一± s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P 统疾病 , 主要是 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引起 _ 】 J , 是新生儿死亡 < 0 . 0 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 的主要原 因。患儿在出生后 6— 1 2 h之 内出现 呼吸困难 , 逐渐加重 , 2结 果 伴 呻吟,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P s ) 应用能直接 两组患儿 的疗效 比较 , 治 疗组患儿 总有效 率 9 1 . 1 % 高于对 照组 弥补 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 , 降低肺 泡表面张 力 , 防止肺泡 萎缩 ; 而盐 6 8 . 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治疗组患儿住院天数 1 O一 1 6 酸氨溴索 的应用可刺激肺泡 Ⅱ型细胞合成及分 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d明显少于对照组 1 4—2 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 在 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 J 。现报告如下 。 3讨 论 1资 料 与 方 法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 I I 型肺泡 上皮细 胞没有 发育成熟 , 患儿 1 .1一般资料 将 2 0 1 0年 6月 ~ 2 0 1 3年 l 2月本科收治 的9 0例新 在 出生后 7 2 h之内 , 表面活性物 质生成及释放减少 , 不能满足正常呼 生儿 呼吸窘迫综 合征 患儿 随机 分成 两组 , 治疗 组 4 5例 , 其 中男 3 0 吸的需要 , 从 而引起 呼气末肺泡萎缩 , 导致患儿出现 呼吸困难 、 呻吟 、 例, 女l 5例; 2 6 — 2 7 周 4例, 2 7 — 3 O 周l 0 例, 3 0— 3 5 周2 4例 , 3 5 — 发绀 、 S p O 2 下降、 呼吸三 凹征 、 四肢 末梢发 绀等表 现。肺泡 表面 活性 3 7 周 7例 ; 出生体重 0 . 9 ~ 1 . 5 k g 1 0 例, 1 . 5 — 2 . 0 k g 2 6 例 ,> 2 . 0 k g 物质是 由磷脂和四种肺表 面活性物 质蛋 白构成 的磷脂 一蛋 白复合物 , 9 例 。对照组 4 5 例, 其 中男 2 9 例, 女 1 6例 ; 2 6 — 2 7周 3 例, 2 7~ 3 O 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防止肺泡萎缩 。在基层医院 , 机械通 气尚未普 周 l 2例 , 3 O 一 3 5周 2 4 例, 3 5— 3 7周 6 例; 出生体 重 0 . 9一 1 . 5 k g 8 遍推广 ,而且机械通气 可造成肺损伤 。因此 ,患儿 出生后尽 早补充肺 例, 1 . 5~ 2 . 0 k g 3 2例 ,>2 . 0 k g 5例 。 泡表面活性物质或盐酸氨溴 索刺激促使 肺泡合 成及分泌 肺泡表 面活 1 . 2临床表现及胸片结果 9 O 例 患儿均在 出生 6~ 1 2 h 之 内出现 性物质非常重要 , 也能明显提高 成活率 。P s 通过气 管滴人后能 够直 呼吸困难 , 发绀 , 呻吟 , 呼吸 次数 在 6 0~ 1 0 0 ̄/ m i n , 呼吸困难璺进 接弥补 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 , 从而降低肺泡 的表面张力 , 防止肺泡萎 行性加重 , 胸廓初始隆起 , 后渐 凹陷, 听诊 双肺呼 吸音明显减 低 , 胸 缩 , 维持肺泡压力 , 增加肺的顺应性 , 还能增 加免疫功 能 , 从 而保护 片均呈毛玻璃样 , 出现支气管充 气征。 肺 泡上皮细胞 。给予外源 性 P s能使肺泡均 一扩张 , 血流重 新分布 , 1 . 3 纳入标准 新生儿呼 吸窘 迫综合征 诊断标 准参照第 3 版《 实 肺血管 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 、 降低肺 动脉压 , 从而改善肺功能。 用新生儿学》。 综 上所述 ,新生儿出生后一旦有 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经济条件许 1 . 4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 治疗 , 加 强护理 、 暖箱 内保 暖、 持 可 , 应在常规治疗基 础上 , 尽早应用肺泡表 面活性 物质 ,如经济条件 续气 道给氧 ( C P A P ) 、 营养支持及 抗感染 治疗 ,维持血糖 、 水、 电解质 及 医疗条件不能使用 , 就选用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促使肺成熟 。本组 平衡 。治疗组 4 5 例, 在 上述常规治疗 的同时 , 在生后 2 ~ 2 4 h 内, 应 9 O 例 中, 治疗组 4 5 例患儿用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疗效 明显 优于对照组 用肺 泡表 面活性物质 , 气管 内给药 , 按 加 ~1 0 0 m s / ( k g・ 次) , 用 生 盐酸氨溴索 , 无论 呼吸困难 、 发绀 、 各器管恢复情况 、 恢 复时间 、 胸 片结 理 盐水 2~4 m l 混合摇成混悬液 ,室温预热充分溶解后 应用 , 按平 卧 果均优 于对照组 , 治愈率也 明显提 高, 同时住 院天数明显缩短 , 避免 位、 左侧 卧位 、 右侧 卧位及半卧位 4种体位分次给药 , 注入 O . 5~ 1 m l / 了机械通气 的使用及持续低氧血症造成 的继发性脑损 伤 ,两组 比较 , 次, 每次注入后用复苏气囊正压通气 l ~ 2 m i n , 直至 药液吸收为 止 , 使用肺 泡表 面活性物质后 , 平均住 院天数缩短 , 而使用盐酸氨溴索 的 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后 4 8 h内不 吸痰 。对照组 4 5例 ,在常规 治疗 患儿恢 复慢 ,有效率低 , 住 院天数延 长,相 比之下 ,肺泡表 面活性物 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静脉 推注 , 按3 0 m e , / ( k g ・ d ) , 分 4次 , 用 质虽价格高 于氨溴索 , 但并未增加 总住院费用 , 而且还明显提高 了成 5 %的葡 萄糖注射液 5 m l / 次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 每 6小时 1 次, 治 活率及生存质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覆 盖 肺 泡 表 面
磷脂 占80%
糖类 极少Leabharlann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甘油 鞘磷脂
孕18~20周开始产生,缓慢增加,35~36 周迅速增加,达肺成熟水平。
26~30周前浓度很低,而后与PC平行升高, 36周达高峰,随后下降,足月时约为高峰 值的1/2
含量较恒定,只在28~30周出现小高峰
蛋白质 占13%
20~25
5~6
25~30
1~2
1~2
5
TI (sec)
0.3~0.4 0.05~0.1
氧疗和辅助通气并发症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 2.肺气漏(pulmonary air leak,PAL) 3.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 4.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e,ROP) :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 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 ROP 临床特有体征。。
实验室检查
实验 泡沫试验
方法
结果判定
患儿胃液1ml加95%酒精 1ml,振荡15秒,静置15 分钟
沿管壁有多层泡沫表明PS多可除外RDS 无泡沫表明PS少可考虑为RDS 两者之间为可疑
卵磷脂/鞘磷脂 (L/S)值
血气分析
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 L/S
L/S≥2提示“肺成熟” L/S 1.5~2“可疑” L/S <1.5“肺未成熟”
气管插管缓慢注入 肺内
预防RDS发生或减轻RDS 严重程度
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换气功 能,降低呼吸机参数
胎龄较小和出生体重较低,最好生后立即给予;确诊RDS应立即给予。 每种PS产品均有各自的推荐剂量,多数报道首次100~200mg/kg,部分RDS仍在进展患儿 (如持续不能离氧,需要机械通气),需使用第二剂或第三剂PS (100mg/kg)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高危因素分析

医药
新 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高危 因素分析
王 晓 燕
合 江 县人 民医院 ,四 川 合 江 6 4 6 2 0 0
摘 要 : 目的 :分 析 新 生 儿 呼 吸 窘迫 综 合 征 的 临床 特 点 以及 高危 因素 。方 法 :随 机 选 取 儿 科 出现 的 3 2例 新 生 儿 呼 吸 窘迫 综 合 征 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总结临床患儿的临床特点、高危 因素。结 果:高危 因素分别 为宫 内窘迫和 出生时 窒息、 早 产儿 、糖 尿 病 孕妇 。结 论 : 新 生 儿呼 吸 窘迫 综 合 征 是 因多 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而 出现 的 结 果 ,针 对 性 提 出 预 防措 施 防止 新生 儿 呼 吸 窘迫 综 合 征 发 生 。 可 显 著提 高 新 生 儿 临 床 预 后 。 关 键 词 :新 生 儿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高 危 因素 中 图分 类号 :R 7 2 2 . 1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8 3 7 ( 2 0 1 5 ) 1 0 - 0 1 3 3 — 0 1
对其进行总 结。
3讨论
1资料与方 法
1 . 1一 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 院从 2 0 1 3年 8月到 2 0 1 4年 9月收治的 3 2 例新生 儿呼吸窘 迫综合征患者 ,男 2 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女 1 2例,发病 年 龄 最小为出生后 1 h ,最 大 年 龄 为 3 d ,入 院时 间平 均 为 ( 2 . 5 ±0 . 5 )h ,出生体重为 1 . 0 - 5 . 0 k g ,平均体重为 2 . 8 0 k g 。 1 . 2方 法 依 据患儿的临床表现 以及血气分析结果 ,实施措施 ,若 患儿为严重 呼吸窘迫 ,实施气 管插 管机械通 气以及 药物治疗 。 实施保 暧、抗感 染、静脉 营养 等基础 性治疗 ,保 持机体酸碱 以及 电解质平衡稳定 ,防止患儿继发其他并发症 。依 据患儿 的细菌培养 结果 以及药敏试验 结果 ,针对 性采 用抗菌药 物 。 1 . 3观 察指标 统计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及发生高危因素 。 2 结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风险因素分析

51 6 ・
中 华 实 用诊 断 与治 疗 杂 志
2 0 1 5年 5月 第 2 9卷 第 5 期
J Ch i n P r a c t D i a g n T h e r ,Ma y .2 0 1 5 , Vo 1 .2 9 ,No .5
・
疾 病 预 防与 控 制 ・
新 生 儿 呼 吸窘 迫 综 合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
2 结 果
2 . 1 2组 低 Ap g a r 评 分 比率 等 指 标 比较
NR DS组
显著下 降 , 但 NR DS引 起 的呼 吸 机 相 关 性 肺 炎 、 肺 部 感染 和脓 毒血症 等 发生率 仍较 高 。本研 究探 讨 NR DS
表 1 2组 低 Ap g a r 评 分 比率 等 指 标 比较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资 料 2 0 1 1 年 1 月一 2 O 1 4年 1月本 院诊 治 NRD S患 儿 8 0例 , 均 符合 NR D S的诊 断 标 准_ 2 ] , 其中 男4 5 例, 女3 5 例; 年龄 3 0 mi n ~l 1 d ( 3 . 2 ±1 . 9 ) d ; 体 质量 1 . 5 ~3 . 3 ( 1 . 8 ±1 . 5 ) k g ; 临床 表 现 为 6 ~1 2 h内 出现 呼吸 困难 , 进行 性 加 重 , 间 有 呼 吸暂 停 伴 呻吟 , 面
症发生率 ( 1 1 . 3 ) 均 高 于对 照 组 ( 3 6 . 2 、 4 6 . 3 、 1 5 . 0 、 2 0 . 0 、 7 . 5 、 6 . 3 、 5 . 0 %、 2 . 5 ) ( P< 0 . 0 5 ) ; 多 因 素
l o g i s t i c回 归分 析 显 示 , 高 新 生 儿 急性 生 理 学 评 分 ( OR一 1 3 . 0 8 , P: 0 。 0 0 4 ) 、 官 内窘 迫 ( 0R= 7 . 6 6 , P一0 . 0 2 6 ) 、 低 蛋 白血 症( O R一5 . 1 1 , P=0 . 0 2 5 ) 、 剖宫产 ( oR一1 0 . 0 4 , P一 0 . 0 0 8 ) 、 早产 ( O R一 2 . O 0 , P=0 . 0 0 9 ) 是 NR D S发 生 的 高 危 因素 。 结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系指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龄37周者<5%,32-34周者为15%-30%,小于28周者为60%-80%.此外,糖尿病母亲婴儿、剖宫产儿、双胎的第二婴和男婴,RDS的发病率也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本病是因为缺乏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PS)所造成,表面活性物质的80%以上由磷脂(PL)组成,在胎龄20~24周时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故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的原因有:①早产:小于35周的早产儿Ⅱ型细胞发育未成熟,PS生成不足;②缺氧、酸中毒、低温:均能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③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其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而胰岛素具有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延迟胎肺成熟;④剖宫产:因其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肺成熟,PS相对较少;⑤通气失常:可影响PS的合成;⑥肺部感染:Ⅱ型细胞遭破坏,PS产量减少。
二、发病机制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壁与肺泡内气体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肺泡张开,其半衰期短而需要不断补充。
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按照公式P(肺泡回缩率)=2T(表面张力)/r(肺泡半径),呼气时半径最小的肺泡就最先萎陷,于是发生进行性肺不张、导致临床上呼吸困难和青紫等症状进行性加重。
其过程如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肺泡壁表面张力增高(肺泡回缩力增高)→半径最小肺泡最先萎陷→进行性肺不张→缺氧、酸中毒→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压力增高→卵圆孔及动脉导管开放→右向左分流(持续胎儿循环)→肺灌流量下降→肺组织缺氧更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纤维蛋白沉着→透明膜形成→缺氧、酸中毒更加严重,造成恶性循环。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研究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研究引言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它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较高,给婴儿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特点1. 呼吸急促: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常表现为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深度增加,甚至有呼吸暂停等症状。
2. 呼吸困难:患儿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时用力,伴随有鼻翼扇动、颈部下凹等现象。
3. 紫绀:患儿常出现皮肤、黏膜和甲床发绀的现象,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发绀。
4. 呼吸窘迫:患儿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为呼吸窘迫,严重者可能伴随呼吸衰竭。
5. 氧饱和度降低:患儿常出现氧饱和度降低,气道、肺功能检查提示呼吸窘迫。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危险因素1. 胎龄不足: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高危人群,由于窦中央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或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易发生呼吸窘迫。
2. 母体因素: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羊水过少或过多等疾病,会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风险。
3. 产程异常:产程异常,如产程延长、难产、产伤等,会增加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发生率。
4. 创伤和感染:新生儿受到产伤、窒息、窒胎等创伤以及感染性疾病,容易导致呼吸窘迫。
5. 母儿血型不合:母儿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溶血病,也是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特点和危险因素研究意义1. 深入了解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2. 深入研究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有助于科学预防该疾病的发生,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3.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疗指导,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一种严重的儿科疾病,其临床特点多种多样,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9T08:31:31.07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4期作者:李会会1 杨罗芳2 [导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期高发疾病,是胎儿在出生后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造成的呼吸窘迫病症,患儿多存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李会会1 杨罗芳21-2伊犁州奎屯医院,新疆奎屯 833200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期高发疾病,是胎儿在出生后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造成的呼吸窘迫病症,患儿多存在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临床多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实施紧急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治疗过程中有效护理干预的辅助也极为必要。
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以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治疗预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将7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纳入研究,按入院时间顺序等分为各37例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
研究组中,男、女新生儿分别为21例、16例,胎龄27~37周,平均(33.04±1.82)周;对照组中,男、女新生儿分别为23例、14例,胎龄26~37周,平均(33.16±1.79)周。
所有新生儿均经胸部X线检查,符合《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3]中对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家属对此次调查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具有先天呼吸系统疾病或者严重器官疾病新生儿。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谨遵医嘱按要求对新生儿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参数设置完毕后固定好呼吸管道;按照需求实施翻身和吸痰,如需要则应对患儿予以叩背吸痰处理,告知家属需注意事项,一旦发生意外状态立刻通知主治医师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李伟林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3期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特点,总结高危因素,提出预防措施。
方法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发生NRDS的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各项检查指标及诊治过程,对比总结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
结果 51例NRDS患儿中, 34例(66.7%)是早产儿,其次分别是宫内窒息32例(62.7%)、择期剖宫产38例(74.5%)和羊水吸入21例(41.2%)。
结论胎龄越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越高,积极预防宫内窒息也可降低发病率,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显著改善新生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高危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67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可由多种原因诱发,早产、多胎、宫内窒息均被认为是高危因素,患儿一般起病急剧,易造成机体严重损伤[1]。
其发病机理是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的急性肺损伤,患儿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对于预防和及时治疗NRDS具有重要意义,现选取本院2014年1~4月新生儿监护病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1例,回顾性分析其各项检查指标及诊治过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5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观察组,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
发病年龄最小于生后1 h出现,最大3 d。
其中男婴23例,女婴28例。
体重1.0~5.2 kg,平均体重
2.84 kg。
其中35例患儿需机械通气治疗。
同时,选取同期未发生NRDS的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母亲年龄、胎膜早破、产前使用抗生素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①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采取措施,若患儿表现为严重的呼吸窘迫,即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药物治疗。
②给予所有患儿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基础治疗。
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稳定,防止继发其他并发症。
③根据患儿药物敏感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针对性应用抗菌药。
1. 3 观察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9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母亲病史等一般资料、出现症状时间、缺氧窒息表现、有无羊水吸入、生产方式。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高危因素分析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高危因素分析对比[n (%)]
项目观察组(n=51)对照组(n=40) P
胎龄<32周 34(66.7) 316(40.0) <0.05
宫内窘迫/窒息 32(62.7) 1(2.5) <0.05
羊水吸入 21(41.2) 1(2.5) <0.05
剖宫产窒息 13(25.5) 0 <0.05
男婴 19(37.3) 3(7.5) <0.05
择期剖宫产 38(74.5) 29(72.5) <0.05
双胎/多胎 4(7.8) 2(5.0) <0.05
妊高症/糖尿病 4(7.8) 1(2.5) <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一旦发生呼吸窘迫,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8%[2]。
肺Ⅱ型细胞发育不成熟,加上各种高危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妊娠32周以后是胎儿肺发育的关键时期,故胎龄<32周的早产,是导致NRDS发生的原因之一[3]。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到胎龄35周左右会大量增加,所以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性也相对较高。
本次探究结果表明, 51例NRDS患儿中,有34例(66.7%)是早产儿,故早产是造成NRDS的首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和避免早产可大大降低NRDS的发生。
其次分别是
宫内窒息32例(62.7%)、择期剖宫产38例(74.5%)和男性19例(37.3%)、羊水吸入21例(41.2%)、双胎/多胎4例(7.8%)、妊高症/糖尿病4例(7.8%)均是NRDS发生的高危因素。
因此,作者认为,加强产前检查及相关知识宣讲是预防新生儿NRDS的有效手段,另外,告知患者剖宫产的优势和不足,使患者慎重选择生产方式,降低剖宫产率,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男婴发病风险越高。
针对前置胎盘、双胎等产妇,需做好监护工作,告知产妇注意事项、及时就医。
对于妊娠过程中已出现高危因素的产妇,需加强围生期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及时采取措施。
已经有早产先兆的胎儿,可产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H)如地塞米松,可刺激胎儿肺Ⅱ型细胞产生磷脂和小分子蛋白质,促进胎肺成熟。
预防早产儿生后窒息。
产后30 min内可给婴儿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早改善新生儿体内氧合功能。
对所有产妇均加强产前保健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宫内窒息的了解,最大限度的预防宫内窒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当代医学, 2010, 16(16):32-33.
[2] 王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25):180-181.
[3] 饶红萍,周玉祥,陈秋如,等.盐酸氨溴索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25):53-54.
[收稿日期: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