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象。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领会诗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动态画面的描绘。

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出课题《峨眉山月歌》。

提问学生:看到峨眉山的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在这样的美景中旅行,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年轻时离开四川,外出游历,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家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能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5、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这是一幅多么宁静、优美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峨眉山月这一独特的意象。

(2)体会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离情别绪。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巧妙构思。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语言的精炼和含蓄。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意境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峨眉山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峨眉山月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半轮秋”“影”等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诗人的行程和情感。

(3)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中为何多次提到“月”?5、意境感受(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交流自己所想象的画面,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情感体会(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离乡之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7、诗歌背诵(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方案教课要求:1.正确、流畅地朗诵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说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境界,从中遇到美的熏陶。

要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境界,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课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投电影教课过程:一、引入讲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珍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很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着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 ?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作者我们熟习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 ?李白是个如何的诗人 ?谁愿意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日,我们再赏识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应:“眉”的半包围不可以写成“尸”。

提示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 /山月/半轮秋,影入 /平羌/江水流。

夜发 /清溪/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依据说明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沟通自学状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要点:半轮—— (看插图理解 )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季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陪伴我顺水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见不着,只能怀着依依惜其他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谈谈诗句的意思。

9、指引想象诗的境界。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仰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如何,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0、练习背诵。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峨眉山月歌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峨眉山月歌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峨眉山月歌》1. 教学目标1.能读懂《峨眉山月歌》的诗意,理解其中的意境;2.能初步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能发现和感受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并从中感悟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2.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学习;3.诗歌朗读和表演;4.情感和审美教育。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背景介绍和读诗来感受自然和人文•教学难点: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出诗歌的意境,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4.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读本;3.教学录音。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引入教材《峨眉山月歌》;2.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然和人文背景。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和学习1.介绍峨眉山:展示峨眉山风景照片,讲述峨眉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古迹;2.让学生翻阅诗歌,思考诗名,了解“月歌”的含义;3.点读诗歌,帮助学生读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并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

第三步:诗歌朗读和表演1.教师朗读并模仿表演;2.让学生跟读、背诵,并组织语音比赛,提高学生的语音技巧;3.让学生自选角色,分组表演。

第四步:情感和审美教育1.带学生回到诗歌背景中,让他们感受峨眉山和月光的意境;2.分享学生有关山水的故事或经验,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3.分享学生有关月亮或月光的故事或经验,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4.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觉”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峨眉山月歌》的朗读和表演技巧,并且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7. 课后作业1.背诵《峨眉山月歌》;2.写一篇感受峨眉山景色的文章;3.搜集和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诗歌或故事,来说明自己的感触和感悟。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积累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在旅途中的复杂感受。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意境主题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峨眉山的风景视频,展示峨眉山的壮丽景色,如高耸的山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等。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峨眉山有关的诗歌——《峨眉山月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如他的字号、籍贯、主要成就等,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年轻时离开家乡四川,乘船沿长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峨眉山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4、诗歌解读(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重点讲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半轮秋”“影”“平羌”等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秋天的夜晚,峨眉山头高悬着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

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

3、解题: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

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

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发:出发。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怅惘。

五、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热爱之情。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峨眉山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重点诗句和诗人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峨眉山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峨眉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峨眉山月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提问学生:“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引导学生找出“峨眉山月”“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景象。

5、体会意境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如峨眉山月的皎洁、平羌江水的清澈、三峡的险峻等。

提问学生:“从这些景象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峨眉山月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docx

《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docx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设计
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 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答案解析1(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C
诗歌的后两句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反衬 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六、作业
1、熟背《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 年》,并能准确默写诗歌。

2、运用这节课所学技法,试自主理解《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夜上受降城闻 笛》,若有疑难点,做好标记,下一课时, 共同探讨。

七、板书设计
背景:初次离开家乡
激动、兴奋
写景:山月皎洁——照“我”离家
江水依依一不舍之态
-不舍 途径五地一千里行旅 一 抒情:思“君” — -思月、思亲、思友、思乡
——忆往昔繁华鼎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在教材中安排为课外诵读的古诗。

虽然初中阶段,古诗词 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只是以默写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但是为了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文字解读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本人对课外古诗词的赏析还是比较重视的。

故在设 计教学环节时,采取了“1+1”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引领赏析《峨眉山月歌》,总结出 学生易于理解的、实用的读懂古诗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去读懂下一 首诗《江南逢李龟年》。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各个教学环节进展得峨眉

月歌
江南逢
李龟年
——感今日乱离时节和沉沦身世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又是好风景] 反 -反衬 落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1 / 3
四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
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
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
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
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
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2 / 3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
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3 / 3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
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
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
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
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