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集成信号发生器Ⅰ-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第5章 点火系统

第5章 点火系统

第5章 点火系统 5.2 传统点火系简介
5.2.2传统点火系各部件结构 1、点火线圈
点火线圈的作用是用来产生点燃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的高电压。 点火线圈由初级绕组、次级绕组和铁心等组成,如图5-3所示。有二接柱式 (不带附加电阻)和三接柱式之分。 点火线圈中心采用多片硅钢片组成导磁铁心,在铁心外面套上绝缘的纸板 套管,在纸质套管外面的内层绕有11000~23000匝直径为0.06~0.10mm的次级 绕组;外层绕有230~370匝直径为0.5~l.0 mm的次级绕组,以利于散热。绕组 和外壳之间装有导磁钢套,底部有瓷质绝缘支座,上部有绝缘盖,外壳内充满 沥青或变压器油等绝缘物,加强绝缘并防止潮气侵入。
由配电器、点火提前机构等组成。 ①配电器:将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按气缸的工作顺序送至各缸火花塞。 ②点火提前机构: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变化改变点火提前角。 7)火花塞
产生电火花,点燃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
第5章 点火系统 5.3电子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电子点火系统的分类 电子点火系统按有无触点,可分为有触点式和无触点式,有触点电 子点火系统目前基本被淘汰;按储能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感储能式 (以点火线圈作为储能元件)和电容储能式(以电容作为储能元件), 电感储能式电子点火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动机低速点火性能 好等优点,在普通汽油发动机上得以广泛的应用,电容储能式点火系统 仅应用在高速发动机上。按信号发生器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磁感应式、 霍尔效应式和光电式三种。
第5章 点火系统 5.2 传统点火系简介
3)点火提前机构 点火提前机构的作用是根据节气门(油门)开度和发动机转速的变
化,自动调整点火时刻(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气缸内的最高压力出 现在上止点后曲轴转角10℃~15℃的位置,让发动机发挥最大的热效率。 最佳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转速、混合气的浓度及混合质量、燃油品质等 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负 荷的增大应减小,随发动机负荷的减小应增大;当发动机负荷一定时, 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转速的升高应增大,随发动机转速的降低应减小; 当使用高辛烷值汽油时,因其抗爆性好,点火提前角应增大。

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word精品文档11页

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word精品文档11页

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 信号发生器使用攻略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现代信号发生器的结构非常复杂,与早期的简易信号发生器天差地别,但总体基本结构功能单元还是类似的。

信号发生器的主要部件有频率产生单元、调制单元、缓冲放大单元、衰减输出单元、显示单元、控制单元。

早期的信号发生器都采用模拟电路,现代信号发生器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电路或单片机控制,内部电路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频率产生单元是信号发生器的基础和核心。

早期的高频信号发生器采用模拟电路LC振荡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则较多采用文氏电桥振荡器和RC 移相振荡器。

由于早期没有频率合成技术,所以上述LC、RC振荡器优点是结构简单,可以产生连续变化的频率,缺点是频率稳定度不够高。

早期产品为了提高信号发生器频率稳定度,在可变电容的精密调节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不少产品都设计了精密的传动机构和指示机构,所以很多早期的高级信号发生器体积大、重量重。

后来,人们发现采用石英晶体构成振荡电路,产生的频率稳定,但是石英晶体的频率是固定的,在没有频率合成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做成固定频率信号发生器。

之后也出现过压控振荡器,虽然频率稳定度比LC振荡器好些,但依然不够理想,不过压控振荡器摆脱了LC振荡器的机械结构,可以大大缩减仪器的体积,同时电路不太复杂,成本也不高。

现在一些低端的函数信号发生器依然采用这种方式。

随着PLL锁相环频率合成器电路的兴起,高档信号发生器纷纷采用频率合成技术,其优点是频率输出稳定(频率合成器的参考基准频率由石英晶体产生),频率可以步进调节,频率显示机构可以用数字化显示或者直接设置。

早期的高精度信号发生器为了得到较小的频率步进,将锁相环做得非常复杂,成本很高,体积和重量都很大。

目前的中高端信号发生器采用了更先进的DDS频率直接合成技术,具有频率输出稳定度高、频率合成范围宽、信号频谱纯净度高等优点。

由于DDS芯片高度集成化,所以信号发生器的体积很小。

信号发生器的工作频率范围、频率稳定度、频率设置精度、相位噪声、信号频谱纯度都与频率产生单元有关,也是信号发生器性能的重要指标。

第5章_集成信号发生器_Ⅰ.

第5章_集成信号发生器_Ⅰ.
R RW D1 _ + + u _F
当uO=-UZ时,电容通过D2 放电
C
+ uC _
R1
A
D2 R3 R2 DZ

uO
振荡周期
为常数 可见,在改变RW滑动端位置时,T保持不变。
例2 在图所示矩形波发生电路中,理想运放的最大 输出电压Uomax=12V,最小的输出电压Uomin=0V 。
(a)画出输出电压uO和电容电压uC的波形;
uO, uC
+ FUZ + UZ
u–
C
uO
R R3
+ uC – +
– u+ + A
uO
R2
UR
uC
0

R1
t
± UZ
uO为方波
DZ
FU -U ZZ
(3) 主要参数计算
+UZ +FUZ 0
-FUZ -UZ
u t1 u C
t2
O
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根据三要素法
t
如果选定时间起点为t2,那么
当 t=T/2 时
t
uO
t
故电路的振荡周期
振荡频率
R1
R+ R-

B
D1
D2
+
A1
R2
uO1 R3
C R

+ DZ (b)
A2
uO
(a)
1. 如果用图(a)示电路替代图(b)示电路的电阻R,那 么输出电压uo的波形有何特点?
答:三角波两边斜率不同,即三角波变成为锯齿波。
替代R
R+ RD1 D2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二版) 王毓银╲t 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二版) 王毓银╲t 电子科技大学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第二版) 王毓银电子科技大学第1章绪论1.1 数字信号1.2 数制及其转换1.3 二一十进制代码(BCD代码)1.4 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1.5 数字电路1.6 VHDL1.7 本课程的任务与性质习题第2章逻辑函数及其简化2.1 逻辑代数2.1.1 基本逻辑2.1.2 基本逻辑运算2.1.3 真值表与逻辑函数2.1.4 逻辑函数相等2.1.5 三个规则2.1.6 常用公式2.1.7 逻辑函数的标准形式2.2 逻辑函数的简化2.2.1 公式法(代数法)2.2.2 图解法(卡诺图法)2.2.3 逻辑函数的系统简化法习题第3章集成逻辑门3.1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3.1.1 晶体二极管开关特性3.1.2 晶体三极管开关特性3.2 TTL集成逻辑门3.2.1 晶体管一晶体管逻辑门电路(TTL)3.2.2 TTL与非门的主要外部特性3.2.3 TTL或非门、异或门、OC门、三态输出门等3.2.4 其他系列TTL门电路3.3 发射极耦合逻辑(ECL)门与集成注入逻辑(I2L)电路3.3.1 发射极耦合逻辑(ECL)门3.3.2 I2L逻辑门3.4 MOS逻辑门3.4.1 MOS晶体管3.4.2 MOS反相器和门电路3.5 CMOS电路3.5.1 CMOS反相器工作原理3.5.2 CMOS反相器的主要特性3.5.3 CMOS传输门3.5.4 CMOS逻辑门电路3.5.5 BiCMOS门电路3.5.6 CMOS电路的正确使用方法3.6 VHDL描述逻辑门电路3.6.1 VHDL描述电路的基本方法3.6.2 VHDL描述逻辑门电路习题第4章组合逻辑电路4.1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4.1.1 全加器4.1.2 编码器4.1.3 译码器4.1.4 数值比较器4.1.5 数据选择器4.1.6 奇偶产生/校验电路4.2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4.2.1 采用小规模集成器件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4.2.2 采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实现组合逻辑函数4.3 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现象4.3.1 静态逻辑冒险4.3.2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逻辑冒险4.3.3 如何避免逻辑冒险4.4 VHDL描述组合逻辑电路4.4.1 VHDL表达式、运算符和数据类型4.4.2 在结构体行为描述中常用语句4.4.3 结构描述语句4.4.4 VHDL语句描述组合逻辑电路习题第5章集成触发器5.1 基本触发器5.1.1 基本触发器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5.1.2 基本触发器功能的描述5.2 钟控触发器5.2.1 钟控R—S触发器5.2.2 钟控D触发器5.2.3 钟控J-K触发器5.2.4 钟控T触发器5.2.5 电位触发方式的工作特性5.3 主从触发器5.3.1 主从触发器基本原理5.3.2 主从J-K触发器主触发器的一次翻转现象5.3.3 主从J-K触发器集成单元5.3.4 集成主从J-K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5.4 边沿触发器5.4.1 维持一阻塞触发器5.4.2 下降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5.4.3 CMOS传输门构成的边沿触发器5.5 VHDL描述触发器5.5.1 时钟信号和复位、置位信号的VHDL描述5.5.2 触发器的VHDL描述习题第6章时序逻辑电路6.1 时序逻辑电路概述6.2 时序逻辑电路分析6.2.1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步骤6.2.2 寄存器、移位寄存器6.2.3 同步计数器6.2.4 异步计数器6.3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6.3.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6.3.2 采用小规模集成器件设计同步计数器6.3.3 采用小规模集成器件设计异步计数器6.3.4 采用中规模集成器件实现任意模值计数(分频)器6.4 序列信号发生器6.4.1 设计给定序列信号的产生电路6.4.2 根据序列循环长度M的要求设计发生器电路6.5 时序逻辑电路的VHDL描述6.5.1 移位寄存器的VHDL描述6.5.2 计数器的VHDL描述习题第7章半导体存储器7.1 概述7.1.1 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与应用7.1.2 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7.1.3 半导体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7.2 顺序存取存储器(SAM)7.2.1 动态CMOS反相器7.2.2 动态CMOS移存单元7.2.3 动态移存器和顺序存取存储器(SAM)7.3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3.1 RAM的结构7.3.2 RAM存储单元7.3.3 RAM集成片HM6264简介7.3.4 RAM存储容量的扩展7.4 只读存储器(ROM)7.4.1 固定ROM7.4.2 可编程ROM7.4.3 利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7.4.4 EPROM集成片简介习题第8章可编程逻辑器件8.1 可编程逻辑器件基本结构8.1.1 “与一或”阵列结构8.1.2 查找表结构8.1.3 可编程逻辑器件编程技术8.2 简单可编程逻辑器件(SPLD)8.2.1 PAL器件的基本结构8.2.2 GAL器件的基本结构8.2.3 典型GAL器件8.3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8.3.1 概述8.3.2 可编程互连阵列结构CPLD8.3.3 全局互连结构CPLD8.4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8.4.1 概述8.4.2 连续互连型FPGA器件8.4.3 分段互连型FPGA器件8.4.4 FPGA器件特点8.5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8.5.1 PLD设计流程8.5.2 PLD编程与配置习题第9章脉冲单元电路9.1 脉冲信号与电路9.1.1 脉冲信号9.1.2 脉冲电路9.2 集成门构成的脉冲单元电路9.2.1 施密特触发器9.2.2 单稳态触发器9.2.3 多谐振荡器9.3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9.3.1 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9.3.2 用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9.3.3 用555定时器构成单稳态触发器9.3.4 用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习题第10章模数转换器和数模转换器10.1 概述10.1.1 数字控制系统1O.1.2 数据传输系统10.1.3 自动测试和测量设备10.1.4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10.2 数模转换器(DAC)10.2.1 数模转换原理和一般组成10.2.2 权电阻网络DAC10.2.3 R-2R倒T形电阻网络DAC10.2.4 单值电流型网络DAC10.2.5 集成DAC及其应用举例10.2.6 DAC的转换精度与转换速度10.3 模数转换器(ADC)10.3.1 模数转换基本原理10.3.2 并联比较型ADC10.3.3 逐次逼近型ADC10.3.4 双积分型ADC10.4 集成ADC及其应用举例10.4.1 双积分型集成ADC10.4.2 逐次逼近型集成ADC10.4.3 ADC的转换精度和转换速度习题第11章数字系统设计基础11.1 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11.1.1 数字系统的组成11.1.2 数字系统设计方法11.2 系统控制器的描述11.2.1 ASM图描述方法11.2.2控制器设计——硬件实现11.2.3控制器设计——软件设计(VHDL描述)11.3 数字系统设计举例11.3.1 方案构思11.3.2 顶层的VHDL实现11.3.3 次级模块电路分析与设计11.3.4 控制器电路的设计习题附录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型号命名方法附录二集成电路主要性能参数附录三二进制逻辑单元图形符号说明主要参考文献汉英名词术语对照。

最新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章集成运算放大器PPT课件

最新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章集成运算放大器PPT课件
• 共模放大倍数为0。
A u c ( 单 u u o ic c ) 1 (1 b R r b ) e 2 R c ( )e 1 R e 2 - R R e ce
通用型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1. 输入失调电压VIO 2. 输入偏置电流IIB 3. 输入失调电流IIO 4. 温度漂移
3.共模交流信号分析 :
(b)单端输出 (1)单端输出电压增益: 从左边输出和从右边输出完全相同
画交流通路时,单管射极电阻应为2Ree。
A u c ( 单 u u o ic c ) 1 (1 b R r b ) e 2 R c ( )e 1 R e 2 - R R e ce
输入电阻
2.差模交流信号分析 :
2.差模交流信号分析 : 画出对差模交流信号的交流通路
理想的直流电压源短路 关键是此处对Ree的处理。 在以前画交流通路时,线性电阻在交流通路中保留,阻值 为线性电阻的交流电阻,因为是线性的,所以交流电阻与 直流电阻相等。
2.1差模输入双端输出
某瞬间的真实方向
uid = uid1-uid2 uid1= -uid2
接耦合方式而被逐级放大。电源电压波动也是原因之一
• 温漂指标:温度每升高1度时,输出漂移电压按电压增益折算到输入端的等效输入漂移电
压值。

漂移
10 mV+100 uV
假设 AV1=100, A V2 =10A 0 V= 3 ,1。
若第一级漂移100 uV(已折合到输入端),
则输出漂移 1 V。
若第二级也漂移 100 uV,
2.2 差模输入单端输出 (a)差模输入—单端输出(注意从哪边输出,左边)
2.2.1求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第五章 信号发生器

第五章  信号发生器
第五章 信号发生器
5.1 概 述 5.2 低频信号发生器 5.3 高频信号发生器 5.4 函数信号发生器
5.1 概 述
信号发生器是指测量用信号发生器,它 信号发生器 可以提供电子测量的各种不同频率电信号 (正弦信号、方波、三角波等),其幅值 也可按需要进行调节,是最基本和应用最 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之一。
本章小结
5.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一种低频范围内的多 波形发生器,可以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 波等多种波形。除了作为正弦信号发生器使 用外,还可以用于测试各种电路的瞬态相应 特性、数字电路的逻辑功能、摸/数转换器及 锁相环的性能等。按其结构可分为脉冲式、 正弦式等,主要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本章小结
6.阻抗匹配是信号发生器使用时应特别注 意的问题,只有在输出阻抗匹配的情况下, 信号发生器才能正常工作。
5.1.2 信号发生器的一般组成
主振器
变换器
输出电路
输出
电源
指示器
图5-1 信号源的一般组成框图
2.1.3 信号发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频率特性 (1)有效频率范围 (2)频率准确度 表达式为: (3)频率稳定度 可分为短期稳定度和长期稳定度。
f x − f 0 ∆f α= = f0 f0
2.输出特性 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形式包括如图2-2所 示的平衡输出(即对称输出u2)和不平衡 输出(即不对称输出u1)两种形式。
高频信号发生器组成的基本框图如 图2-8所示,主要包括主振器、缓冲级、 调制级、输出级、衰减器、内调制振荡 器、监测电路和电源等部分。
可变电抗器 主振器 缓冲级 FM AM 监测器 S 电源 内调制振荡器 内 外调制输入 外 调制级 输出级 输出
图5 -8 高频信号发生器组成框图

锁相技术第5章

锁相技术第5章
《锁相技术》
输入电压 的有效值
U 1 + ( SRMS ) 2 40
o
CT
册中得到
第5章 集成锁相环路
二、超高频单片集成锁相环 NE564(L564): 工作频率达到 : 工作频率达到50MHZ。 。
《锁相技术》
第5章 集成锁相环路
特点及功能: 特点及功能: 鉴相器是双平衡模拟乘法器,鉴相灵敏度为: ① 鉴相器是双平衡模拟乘法器,鉴相灵敏度为:
《锁相技术》
第5章 集成锁相环路
§5.4 通用单片集成锁相环 特点: 特点: 集成了锁相环中除LF以外的所有部件 以外的所有部件。 ① 集成了锁相环中除 以外的所有部件。 ② 各部件之间在集成电路内部已连接或部分连 由此获得更多的功能。 接,由此获得更多的功能。 集成电路内部增加一些如:正交检波器、 ③ 集成电路内部增加一些如:正交检波器、放 大器等附属电路以获得更多功能。 大器等附属电路以获得更多功能。 ④ 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外接参数确 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 定工作频率及确定LF的电路形式和参数 的电路形式和参数。 定工作频率及确定 的电路形式和参数。 集成锁相环的使用方法及参数计算与设置,可 ⑤ 集成锁相环的使用方法及参数计算与设置 可 查阅其数据手册 数据手册。 查阅其数据手册。
K d ≈ 0.46(V / rad ) + 7.3 × 10−4 ((V / rad iuA) I B (uA) I B < 800mA为2
② VCO是改进型的射极耦合多谐振荡器 是改进型的射极耦合多谐振荡器 振荡频率: 振荡频率: f ≈ 1 由电路内部设定
16 RC CT
RC = 100Ω
脚注入电流
《锁相技术》
第5章 集成锁相环路

第5章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第5章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1)平均值
也称为均值,是指信号一个周期的平均值。电学测量学中一般采用半波平均 值和全波平均值,交流电压的正半周或负半周在一个周期的平均值称为半波 平均值。交流电压的全波平均值定义为:
U 1
T
u (t ) dt
T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交流毫伏表
(2)有效值 交流电压的有效值,是指该交流电压在一个周期内通过某一纯电阻负载时所产
常现象,绝不会损坏表头。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2 交流毫伏表
(4)根据被测电压选择量程。如果读数小于满刻度 30%,逆时针方向 转动量程旋纽逐渐减小电压量程,当指针大于满刻度30%又小于满刻度 值时读出电压示值。
(5)毫伏表输入端开路时,由于外界感应信号的影响,指针可能超量 程偏转。为了避免指针碰弯,不测量时,量程应选在较大位量。
对放大—检波式电压表,由于宽带放大器增益和带宽的矛盾,也很难把 频率上限提得很高,同时,灵敏度也将受到仪器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 限制。 利用外差测量方法可以解决上述矛盾。由图5-11可见,被测信号频率为 通过输入电路(包括输入衰减器及高频放大器),在混频器中与本机振荡 器(本振)频率混频,输出中频信号,用中频放大器选择并放大,然后检 波器检波并送表头指示。 外差测量法的特点是中频固定不变,可改变本振频率以跟踪信号频率, 以保持不变,由于中频放大器具有良好的频率选择性,而且中频是固定 的。
态。当电源输出未超过限流保护值时,改变前面板主路电压调节旋钮3 和后面板主路电流调节旋钮1到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值。 ➢ 在这种模式下,从路输出电压和从路输出电流将自动跟踪主路输出电压 和主路输出电流,此时前面板从路电压调节旋钮1处于无效状态。 ➢ 双路可调电源串联运行最大输出电压将为主、从两路电压之和。主路输 出正端为负载正接线端,从路输出负端为负载负接线端。 ➢ 当电源输出达到从路限流保护值时,从路的稳流指示CC灯将点亮,此 时从路的输出电压将不再跟随主路的电压变化。从路电压调节旋钮1仍 处于无效状态。 ➢ ③双路可调电源并联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2
R3
uO
+
UR

R1
±UZ DZ
t
uO为方波
(3) 主要参数计算
UZ +FUZ
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0
根据三要素法
-FUZ -UZ
uO
t1 uC
t2
t
T
T
2
2
u C (t) u C ( ) [u C (0 )- u C ( )e - ] t
如果选定时间起点为t2,那么
uC(0)-FU Z
uO=+Uz
电容C充电 uC按指数规律上升 C
UZ FUZ
0
uO, uCuO uC
F-UUZ Z
ic
R
u– –
+ u– C
u+ + A
R2
R3
uO
+
UR

R1
±UZ DZ
uO、uC
t
波形图
b. 当uC>FUZ 时 uO=-Uz
UR=-FUz
UZ FUZ
0
uO, uCuO uC
F-UUZ Z
+–A1
R3
B
R2
R
+–A2
uO
DZ

uBR1R 1R2UZR1R 2R2uO0
uO , uO1
UZ
uO1

uO

-
R1 R2
UZ
波形图 0 uO
-UZR1/R2
-
t
UZ
c. 当 uB<0时
uO 1-Uz
电容 器放电 输出电压
uO1
C
R1
+–A1
R3
B
R2
R
+–A2
uO
DZ
uO-R1Cttt uO1dt
T1 T2 T
T1=T2
T1 T2 T
T1=T2
(b) T1 T2 T
(d)
T1≠T2
T1 T2 T
T1≠T2
图5.1-1-(a) 方波、 (b) 矩形波、 (c) 三角波、 (d) 锯齿波波形示意
5.1 非正弦波发生器
主要组成:
(1)具有开关特性的器件(如电压比较器等) 主要作用:产生高、低电平。
R1
–+A2
R3 uO
B
R2
DZ
-U
+U
U通过R向 C充电
1 tt
U
uO 1-RCt
Udt - t RC
uO1随时间线性下降
C
uO1
R
–+A1
S
R1
–+A2
R3 uO
B
R2
(b) 当 uB≤0 时
uO -Uz
DZ
-U
+U
开关 S 接 –U
电容 反向充电
uO1-R1Cttt(-U)dt
U RC
t
uO1随时间线性上升
R
(c) 当 uB ≥ 0 时
uO Uz
S又接U 电容 又正向充电
C + uC –
–+A1
S
uO1
R1
–+A2
R3 uO
B
R2
DZ
-U
+U
uO1又随时间线性下降
R uO1输出三角波
C + uC –
–+A1
S
uO1
R1
–+A2
R3 uO
B
R2
DZ
-U
+U
uO
uO输出方波
uO , uO1
Uz t RC
UZ
波形图 0
uO1 uO
t
uO随时间线性上升
-UZR1/R2
-
UZ
d. 当 uB>0时
uO1UZ
uO1
C
R1
+–A1
R3
B
R2
R
+–A2
uO
DZ 令
uB-R 1R 1R2UZR 1R 2R2uO0UZR1
UZ
/ R2
uO , uO1 uO1
uO

R1 R2
答:如果电阻R+> R-,那么,电容C的充电时间将大 于放电时间,输出波形的占空比增大。
5.1.2 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器 (1)电路组成
uO1 C
R1
+–A1
R3
B
R2
R
+–A2
uO
DZ
迟滞比较器
积分器
(2)工作原理 图中 uO 1 UZ
uO1
C
R1
+–A1
R3
B
R2
R
+–A2
uO
DZ
uBR1R 1R2uO 1 R1R 2R2uO R1R 1R2(UZ)R1R 2R2uO
第5章 集成信号发生器 信号发生器广泛用于电子工程、自动控制、遥
测遥控、仪器仪表和计算机等技术领域。按产生 信号的波形特点,信号发生器可分为:
非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5.1 非正弦波发生器
主要特点:振荡条件比较简单,只要反馈信号 能使比较电路状态发生变化,即能产生周期性 的振荡。
(a)
(c)
+12V
+ u– C

A
+
• uO
• R1
UR=3V 100kW电压uO和电容 电压uC的波形图
uO/V
12
0
uC/V
t
5
1
0
t
(b)由图可知,运放同相
R4
R5
端电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00kW
100kW
即为uC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C 0.01mF
+ u– C
+12V –
R5 100kW
(c)如果Ucmax<U+max,或 Ucmim>U+mim,电路不能产 生方波。
+12V
C 0.01mF
+ u– C

A
+
• uO 由图可知
UCmax=UOmax/2=6V
• R1
UR 100kW
R3 100kW
R2 100kW
UCmim=UOmim/2=0V
(a)画出输出电压uO和电容电压uC的波形;
R4
R5
(b)求出uC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100kW
100kW +12V
(c)当UR的大小超出什 么范围时,电路将不再 产生矩形波?
C 0.01mF
+ u– C

A
+
• R1
UR 100kW
R3 100kW
• uO
R2 100kW
R4
R5
100kW
C 0.01mF
uC()UZ
RC
当 t=T/2 时
uC(T/2)FU Z

UZ +FUZ
0
-FUZ -UZ
F Z U U Z [- F Z - U U Z ]e - T /2
uO
t1 uC
t2
t
T
T
2
2
由此得电路的振荡周期
振荡频率:
T 2 RlC n 1 2 ( R 1/R 2 )
(2)反馈网络 主要作用:将输出电压适当地反馈给开关器件使 之改变输出状态。
(3)延时环节 主要作用:实现延时,以获得所需要的振荡频率。
5.1.1 方波发生器 (1)电路组成
R
C
u– –
+ u– C
u+ + A
R2
R3
uO
+
UR

R1
±UZ DZ
延迟 环节
R
C
u– –
+ u– C
u+ + A
R2
uuOO、、uuCC
t
波波形形图图
d. 当uC< -FUZ 时
ic R
uO=Uz UR=FUz
C
u– –
+ u– C
u+ + A
R2
R3
uO
UZ FUZ
0
uO, uCuO uC
F-UUZ Z
+
UR

R1
t
±UZ DZ
uuOO、、uuCC 波波形形图图
e. 当uO=+Uz时
UR=FUz
电容C又充电 C
R2 DZ
解 由题意,画出uO和uC的波形图。 R
RW D1
波形图
uO,uC
UZ UF
0
-UF
-
UZ
T1
uO uC
T2 T
C
+ u_ C
_
A
D2
uO

+
R3
+ R1 u_F
R2 DZ
t 其中
UF

R1 R1 R2
UZ
当uO=UZ时,uO通过D1对电容充电
T1(RRW )Cln1(2R R21)
1
f0
2RC ln1(2R1/R2)
思考题
R
C
u– –
+ u– C
u+ + A
R2
R3
uO
+
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