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我国硒矿资源
恩施州硒资源简介

恩施州硒资源简介首先,恩施州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游岳阳市以东,与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恩施州地处丘陵山地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适宜,林木茂盛,山水风光独特。
恩施州拥有丰富的硒矿资源,主要包括硒铅矿、硒锌矿、硒铋矿等。
其中,硒铅矿是硒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州是中国重要的硒铅矿产区之一、硒铅矿中的硒元素丰富,是宝贵的硒资源。
该地的硒锌矿和硒铋矿中也含有丰富的硒元素。
恩施州的硒矿资源虽然规模不大,但质量优良,含硒量高,是国内重要的硒产地之一恩施州的土壤条件适宜硒的吸收和富集,形成了独特的硒生态系统。
硒属于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包括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脑血管、预防癌症等。
由于其重要性,硒被称为"生命之花"。
由于恩施州土壤中硒含量较高,所产出的农产品中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品质优良。
恩施州的农产品以橙子、茶叶等闻名,这些农产品中的硒含量较高,品质优良,因而深受市场欢迎。
为了更好地发挥硒资源的优势,恩施州积极发展硒产业,推动硒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该地充分利用丰富的硒资源,发展了硒相关产业,包括硒农业、硒养殖和硒产品加工。
硒农业主要是以种植硒富集作物为主,其中以硒茶叶、硒果和硒蔬菜等为代表。
硒养殖则主要是通过养殖家禽、畜禽等动物,使其摄入适量的硒元素,提高其产品中硒含量。
硒产品加工主要是将硒富集的农产品进行提取、精制等加工工艺,生产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硒产品,如硒胶囊、硒乳霜等。
硒资源对恩施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发利用硒资源,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硒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此外,硒资源的开发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恩施州作为中国著名的硒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硒矿资源和独特的土壤条件。
该地充分利用硒资源的优势,发展了硒农业、硒养殖和硒产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硒——精选推荐

硒硒属半金属,固态硒分无定形和晶体两种,无定形硒又分红色粉状、玻璃状和胶体状三种。
晶体硒有单斜晶体和六方晶体之分,其中以灰色六方晶体最为稳定。
红色的单斜晶体和灰色的六方晶体是硒的同素异形体。
红硒在受热后,会迅速变成灰硒。
灰硒的熔点为2l7℃。
灰硒的重要特性是它具有典型的半导体性能,可以用于无线电的检波和整流。
硒整流器具有耐负荷、耐高温、电稳定性好等特点。
硒对光非常敏感。
据测定,在充足阳光的照射下,硒的导电率比在黑暗时要大一千倍。
这样,硒被用来制造光敏电阻和光电管,在自动控制、电视制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硒还被制成光电池。
硒及其化合物均有毒。
硒主要赋存在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中,有时也存在于辉钼矿、铀矿中,主要的硒矿物有硒铜矿、硒铜银矿、硒银铅矿、辉汞矿。
工业上硒一般是从铜电解精炼的阳极泥中提取。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硫酸化焙烧法,此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硒的回收率高,适用于处理多种原料。
此外,还有苏打焙烧法回收硒。
对于高纯硒的制取方法有蒸馏法和氧化-还原法,后者广泛用于制备纯度大于99.992%纯硒。
为制取纯度超过99.999%的高纯硒,可采用真空蒸馏法、离子交换法、硒化物热分解及二氧化硒气相氨还原法等。
工业纯硒约有55%用于玻璃的着色和脱色颜料。
高质量信号用的透镜玻璃含硒2%,加入硒的平板玻璃用作太阳能的热传输板和激光器窗口红外过滤器。
在冶金工业上,硒可以改善碳素钢、不锈钢和铜的切削加工性能。
大约有30%的硒以高纯形式(99.99%)与其他元素作成合金。
硒还用于制造低压整流器、光电池、热电材料以及各种复印复写的光接受器。
其余15%的硒,以化合物形式用作有机合成的氧化剂和催化剂。
硒及硒化物加入润滑脂中,可用于超高压润滑。
镓、铟、铊、锗、硒、碲和铼通常称为稀散金属,这7个元素从1782年发现碲以来,直到1925年发现铼才被全部发现。
这一组元素之所以被称为稀散金属,一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等相似,划为一组;二是由于它们常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有关的矿物当中,难以形成独立的具有单独开采价值的稀散金属矿床;三是它们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较低,以稀少分散状态伴生在其他矿物之中,只能随开采主金属矿床时在选冶中加以综合回收和利用。
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硒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硒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硒产品
的品种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以下是我对我国硒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首先,我国硒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硒资源储量达到世界
总储量的60%,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硒资源丰富,为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硒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硒
产品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产品的纯度和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
例如,硒元素在医药、保健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再次,硒产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硒产品在保健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硒元素在农业、畜牧业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这些都为硒产品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政府对硒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促进硒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为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我国硒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我们
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硒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扩大硒产品的市场应用领域,努力推动我国硒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关注并支持我国硒产业的发展,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创硒产业的美好未来!。
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

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营养元素。
然而,硒的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对人体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硒在自然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硒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典型富硒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含量、形态分布及其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揭示硒在这些环境介质中的赋存状态及其环境行为。
研究内容包括:岩石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富集机制,以及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
通过对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硒资源,提高农产品硒含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硒元素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典型的富硒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地区因地质背景特殊,土壤中硒元素含量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富硒生态环境。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分布广泛,包括南方湿润气候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涵盖了多种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在地理位置上,研究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一些硒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湖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这些地区的硒含量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方面,研究区域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干旱半干旱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中硒的赋存状态和植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类型上,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包括黄壤、红壤、棕壤、黑土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硒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
硒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硒产业发展规划范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保健品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
硒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了保健品市场的热门产品。
我国拥有丰富的硒资源,但硒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硒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国硒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指导。
二、发展目标1.打造硒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建设硒产业基地,发展硒矿开采、硒矿石深加工、硒产品加工及硒保健品制造等一系列环节,形成由上游到下游的硒产业链。
2.加强硒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硒资源,确保硒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硒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加强硒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增强硒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培育硒产业龙头企业。
通过引导资本和技术向硒产业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硒产业龙头企业,推动硒产业向高端发展。
三、发展重点1.加大硒资源开发力度。
加强硒矿开采和矿产勘查,提高硒矿石的开采效率和质量,确保硒资源供应的稳定。
2.推进硒产品创新和研发。
加强硒产品的科研创新,提高硒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硒产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3.完善硒产业链条。
发展硒矿石深加工产业,将硒矿石加工为硒化工原料,同时发展硒保健品加工产业,将硒化工原料加工为硒保健品,形成从硒矿石到硒保健品的全产业链。
4.加强硒产业技术创新。
促进硒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大对硒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硒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四、政策支持为了推动硒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1.制定硒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政府目标和政策支持。
2.加大对硒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3.加强硒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硒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4.加大对硒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5.加强硒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硒产业协同发展。
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

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
截至2022年,中国对富硒产品的国家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富硒农产品认定:国家对于具有一定含硒量的农产品进行认定,并发放相关认定证书,以确保符合富硒产品标准的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2. 富硒农产品价格补贴:为了促进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国家会对富硒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提高农民的收益和积极性。
3. 富硒农产品推广:国家会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富硒农产品的知识和消费,包括开展宣传活动、推动富硒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高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知和信任。
4. 富硒产业扶持政策:国家会对富硒产业进行支持和扶持,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优惠税收政策等,以推动富硒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5. 出口补贴政策:对于出口的富硒产品,国家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出口补贴,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出口量,促进富硒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政策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上内容仅为目前为止的情况,具体政策执行以相关部门发布的最新公告和文件为准。
【专题】硒资源利用(2)——如何认识天然富硒区中的硒-镉共生问题?

【专题】硒资源利⽤(2)——如何认识天然富硒区中的硒-镉共⽣问题?天然富硒⼟壤与农产品中的镉污染现状湖北恩施典型富硒区的主要农作物硒含量达到13~688 µg·kg-1,其中8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相应的国家富硒农产品标准或地⽅富硒产品标准,但其中24%的⽔稻、10%的⼟⾖、40%的魔芋中的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的限量指标。
陕西南秦岭-⼤巴地区的耕作⼟壤中硒含量达到500~6960 µg·kg-1(平均值2780 µg·kg-1),但其中89%的⼟壤镉含量超过了国家标准《⼟壤环境质量农⽤地⼟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 》(GB 15618-2018)农⽤地⼟壤污染风险筛选值(300 µg·kg-1,pH<5.5),镉含量达到630~14880 µg·kg-1(平均值2380µg·kg-1) 。
安徽池州⽯台县⼟壤硒和镉含量的调查发现,当地⼟壤硒含量为450~2560 µg·kg-1 (平均值1190 µg·kg-1),⽽⼟壤镉含量100%超过GB 15618-2018农⽤地⼟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达到800~2600 µg·kg-1(平均值1670 µg·kg-1);所调查的当地⽣产的⼤⽶硒含量为80~420 µg·kg-1,其中有16%超过国家标准《富硒稻⾕》(GB/T 22499-2008)的上限值(300 µg·kg-1),56.82%的⼤⽶样品中镉含量超过200 µg·kg-1的安全限量指标(GB2762-2017)。
天然环境中的硒-镉相互作⽤为尝试解决天然硒资源利⽤中的镉污染问题,作者团队选取了具有富硒⾼镉⼟壤地球化学背景的贵州省威宁县⼩海镇、双龙乡⼀带作为研究区域(⼟壤总镉含量为1.43~3.74 mg·kg-1,⼟壤总硒含量为0.35~1.04 mg·kg-1),于2015年和2017年开展了采样研究⼯作,发现在天然富硒⾼镉⼟壤条件下,⽟⽶作物的根-⼟界⾯存在显著的硒-镉互作双重效应,⼟壤⽣物可利⽤硒-镉摩尔⽐值与⽟⽶根中镉摩尔含量存在显著的倒“U”形曲线关系,具体发现如下。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853号(农业水利类173号)提案答复

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853号(农业水利类173号)提案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9.08.30•【文号】农办案〔2019〕163号•【施行日期】2019.08.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853号(农业水利类173号)提案答复农办案〔2019〕163号巫家世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制定富硒农产品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富硒功能农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尽快制定富硒农产品国家标准的问题硒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近年来,富硒农产品为缺硒人群补硒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呈现出旺盛的消费需求。
因此,发展富硒功能农业,提供丰富的富硒农产品,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
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高度重视富硒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发布了《富硒稻谷》(GB/T 22499-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富硒酵母》(GB 1903.2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富硒食用菌粉》(GB 1903.22-2016)、《富硒茶》(GH/T 1090-2014)、《富硒茶》(NY/T 600-2002)、《富硒大蒜》(NY/T 3115-2017)、《富硒马铃薯》(NY/T 3116-2017)等产品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硒的测定》(GB 5009.93-2017)、《粮油检验谷物及其制品中钠、镁、钾、钙、铬、锰、铁、铜、锌、砷、硒、镉和铅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35876-2018)、《土壤有效硒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NY/T 3420-2019)等22项分析方法标准。
同时,各地还制定了75项富硒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涵盖了产品质量、富硒土壤资源等级划分、产地环境评价、生产过程管控、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