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语文真题历年(14--17)高考文言文

合集下载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

---标题: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及答案解析一、高考语文试卷概述高考语文试卷一般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古诗文阅读则侧重于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作文部分则是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二、历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019年全国卷I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章内容)1.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在西藏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西藏大地的热爱和对藏族人民的深情。

B. 文章中提到的“那片土地”指的是西藏,这里的“那片土地”和“这片土地”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C. 文章通过对比西藏与内地的差异,展现了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D. 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作者对西藏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C(二)古诗文阅读2019年全国卷I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言文内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我在长安住了很久,没有见到我的主人,一天天地变得憔悴了。

B. 我在长安住了很久,没有见到我的主人,一天天地变得更加憔悴。

C. 我在长安住了很久,没有见到我的主人,一天天地变得憔悴,心情更加沉重。

D. 我在长安住了很久,没有见到我的主人,一天天地变得更加憔悴,心情更加沉重。

【答案】A(三)作文2019年全国卷I 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文材料)【注意】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 写作内容符合题意;5. 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1. 传承与创新;2. 适应与改变;3. 独立与依赖;4. 传统与现代。

三、总结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内容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还是围绕着阅读理解、古诗文鉴赏和作文这三个方面。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

历届高考文言文汇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高考考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通过对历届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汇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考查方向和难点,有利于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届高考文言文试题吧。

一、明清时期文言文1. 1999年高考“夫妇”的“妇即爪由夫涂之食之偏也”为以下哪个句式A.定语从句B.主谓宾三部曲C.动宾补D.主谓宾四部曲2. 2002年高考南怀仁《训学斋心余》中“素志而胁其生,浮舟而蹈其质”一语正是对潘国老的何种议论?A.完美化人B.个人主义C.刚柔驯耦D.松生月折《明史》记载:“开宝一绝,杨亿粗遇其三,将杖之。

”这里的“开宝一绝”指的是谁?A.王维B.李白C.杨亿D.薛涧《资治通鉴》:“唯元祐年间改学田。

毁禄山寺楼;坏府库,建场列侧,四月,蠲半赋。

”这里的“蠲”指的是什么?A.赊税B.减免C.纳税D.追求二、近现代文言文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学生与青年》中“吸各国之阅读,惑授华夏之道”通过运用比方手法,揭示了悬档之教育理论与青年教育之何联系。

这里的“比方手法”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烘托气氛B.举一反三C.彰显主题D.明晰教育观点鲁迅在《我看余秋雨》中说:“至于余先生离京之后,不复能踊跃领衔而上,青年之学问鉴于昔时,固自缺之。

”其中的“踊跃领衔而上”是指余秋雨的什么行为?A.勇敢向前B.积极进取C.争先恐后D.敢于前行《红楼梦》中有云:“易牙挖耳,仲尼涕泣,老聃息生,太白掉头,梵净从行。

”请分析这句话的意境所在。

A.宠辱不惊B.乐极生悲C.磨苦以镂心D.人生如戏通过对这些文言文试题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从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文言文两个方面展开,试题形式多样且题材广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同时也要注重对文言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原卷版)

专题05:文言文阅读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

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

《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

”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

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

“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

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

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

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历年新高考试卷出题方式

历年新高考试卷出题方式

历年新高考试卷出题方式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选择题)1.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片段:[此处插入现代文阅读文章片段]- 选项:- A. [具体内容]- B. [具体内容]- C. [具体内容]- D. [具体内容]- 答案:C。

- 解析:A选项中[指出A选项错误的原因,如与原文表述不符的具体内容];B选项[分析B选项错误之处];D选项[阐述D选项错误的理由],而C选项符合原文中[具体依据原文内容说明C正确的地方]。

2. 题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片段:[现代文阅读文章片段]- 选项:- A. [具体内容]- B. [具体内容]- C. [具体内容]- D. [具体内容]- 答案:A。

- 解析:B选项根据原文[说明B正确的依据];C选项[阐述C正确的原因];D选项[解释D正确的根据]。

而A选项中[详细指出A选项与原文矛盾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选择题)3. 题目: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片段:[文言文选段]- 选项:- A.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内容]- B.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内容]- C.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内容]- D.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内容]- 答案:D。

- 解析:A选项,[解释A选项中词语在古代文化常识中的正确含义];B选项[阐述B选项词语解释正确的原因];C选项[说明C选项词语解释的依据]。

而D选项中[指出D选项对词语解释错误的地方,如与古代文化常识相悖之处]。

4. 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片段:[文言文选段]- 选项:- A. [概括分析内容]- B. [概括分析内容]- C. [概括分析内容]- D. [概括分析内容]- 答案:B。

- 解析:A选项,[说明A选项概括分析与原文相符之处];C选项[阐述C选项概括分析正确的理由];D选项[解释D选项概括分析的依据]。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考试科目,考生们为了备战高考,
经常会研究历年的真题,以便了解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

下面将对高
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进行汇总,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阅读理解题
1. 2019年全国卷Ⅰ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题后的要求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内容:有关食物安全的议论文段。

要求:选择一篇论述,介绍这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2018年全国卷Ⅱ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题后的要求进行回答。

材料内容:一篇关于青年人心理发展的文章。

要求:简述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作文题
1. 2017年浙江卷
提纲要求: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内容:自主创作。

要求:描写山村校园中的一幕,通过描写表现出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 2016年北京卷
命题要求:请以“我与时代共成长”为主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阅读材料和自身的感悟,谈谈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并展望未来。

通过对以上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的汇总,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抒情、议论和自主创作能力。

备战高考,考生们要多做真题,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年高考试卷全国卷一语文

历年高考试卷全国卷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培育了精忠报国、刚正不阿、诚信质朴、清正廉洁等品格,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B.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

C.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丰富多样,包括精忠报国、刚正不阿、诚信质朴、清正廉洁等。

D.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B.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

C. 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D. 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表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成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史记》《汉书》到《红楼梦》,从《道德经》《庄子》到《论语》《孟子》,一部部经典著作,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

C.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D.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高考语文历年试卷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历年试卷真题及答案

【真题】(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意境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感受、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

意境作为审美形态,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艺术特色。

【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通常包含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

物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要求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其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情境则是在物境的基础上,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意境则是诗歌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境界。

【小题1】下列对“意境”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意境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感受、体验、提炼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

B. 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艺术特色。

C. 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层次,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

D.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要求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其特点。

【小题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意境”层次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B. 意境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

C. 意境具有超越现实、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境界。

D. 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A【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意境”一词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

”及肄射,将..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州,又改郓州。

上元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召为佑神观使。

.....,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

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牢狱皆空。

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

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

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

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憙字伯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宝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方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后拜怀令。

大姓子春先为琅邪相,..............。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憙真长者也。

”豪猾并兼,为人所患..子春,二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收考............,闻其二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

憙下车听.。

时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插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氏有孤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氏有孤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氏有孤/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氏有孤/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为暂时放过仇家。

B.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子春,皇上也拒绝了王求情。

C.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羽奏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遂矫旨............。

”极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交亦以守正见忤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