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异同分析
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研究

( )建 立社 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 的背景 一 1 国际 背景 :苏 联 在 实施 了列 宁 的 新 经 济 政 . 策 以后 ,生产 很 快 得 到 了恢 复 ,经 济也 发 展 较 快 。 但是 ,好 景不 长 ,列 宁逝世 以后 ,斯 大林并 没有 继 续实 施新 经 济政策 ,在 经济 改革 中形 成 了高度集 中 的计 划 经济体 制 。至此 ,造成 经济 效益不 高 ,浪费 了大量 的人 力 、物力 和财力 ,并使 苏联 经济从 总体
找到 了一条小农 占优势的落后俄 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 中国人 民经过新 民主 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
命 ,终 于建成 了社会 主义制度 。随后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 中提 出要建 立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 对马克 思
列 宁主 新 经 济政 策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联 系 ; 区别
1 2 年 3月 2 91 1日颁 布 《 于以实 物税 代替 余 粮 征 关 集制 》 法 令 ,规 定 农 民缴 纳 粮 食 税 后 ,剩 余 的 粮 食等农 产 品可 以到市场交 换物 品 。粮食 税 的税 额 比 余 粮 征 集制 大 为减 少 ,1 2 9 1至 12 9 2年全 国税 额 比 上年 度减 少 4 . % 。 12 33 9 2年 ,政府 通 过 《 地 法 土 大纲 》 ,允许农 民 自由使 用 土地 和在 苏维 埃 监 督 下
钟 艳 波 , 曾志 勇
( 中南 民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武 汉 4 0 7 ) 30 4
摘
要 :俄 国十月革命 的胜 利 ,标志着人 类历 史上 第一 个社会 主义 国家的诞 生,开辟 了人类历 史的新 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异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其他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异同点如下:一、体制差异:1.政府角色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大。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干预市场。
而在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2.性质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而在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私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市场机制差异:1.市场主体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不仅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传统市场主体,还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公有制市场主体。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主体主要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2.市场调控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政府通过调整利率、汇率、税收等手段来影响市场的运行。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的自律性更强,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
三、政策导向差异:1.产业政策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引导和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通过优惠政策、补贴等手段来扶持重点产业。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对产业的干预相对较少。
2.管理手段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监管来发挥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同时,政府还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更加独立,由市场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生死。
四、社会效益差异:1.社会公平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而其他市场经济体系中,社会公平的保障相对较少。
2.经济发展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实现稳定增长和就业增加。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引言苏联新经济政策(NEP)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这两个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和效果,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背景比较1.1 苏联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于1921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战争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恢复市场机制和私人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政策。
NEP的核心是允许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私人贸易,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和交易,同时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集体农业。
1.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至197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在对内对外的背景下,中国决定放弃计划经济模式,逐步开放市场经济,吸引外资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允许私人企业和外资进入市场,促进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升级。
二、实施过程比较2.1 苏联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启动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恢复了国家经济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私人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NEP为苏维埃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NEP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剧烈震荡,使得一些农民和工业家成为了富有的资本家,严重伤害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纯洁性,最终在斯大林领导下被淘汰。
2.2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核心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实施中,中国先后实施了九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四届四中全会等一系列决定和措施,在国内外务实推动了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

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比较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NEP)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苏联NEP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研究。
一、政策出现背景苏联NEP的提出源于1921年苏联经济危机,当时苏联经济遭受重创,国家无法再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因此需要改变原先的经济模式。
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提出是因为1978年中国经济面临滞后、不发达的问题,国家亟需改革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发展。
二、所有制体制在所有制体制上,苏联NEP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允许一部分私人经济的存在,开放了农民市场,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则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引入外资,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三、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上,苏联NEP时期农业生产明显提高,农村经济有所恢复,这主要得益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以及市场机制的发挥。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通过村集体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引入了市场机制,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工业与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苏联NEP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措施,取消了资源国有化政策,使得国营工业的经营权逐渐下放,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引入外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五、对外开放苏联NEP时期,苏联开始与国际市场进行贸易合作,增加了对外贸易,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和资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六、政策长期影响苏联NEP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经济成果,但也埋下了一些隐患,如对私人经济的限制问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 。 , , 。
:
一 马 克思 恩 格斯对社会主 义 经济理论的 设想及 其与 社会 主 义 现 实之 间 的 差 距
社 会 主 义 从 一 种 思 想 理 论 体 系 变成 一 种 崭 新 的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是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史 上 的 伟
大 进 步 按 照 马 克 思 对 未 来 社 会 主 义 的 设 想 认 为 社 会 主 义是 资 本 主 义 基 本 矛 盾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是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力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马 克 思 认 为 到 了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生 产 资 料 将 归 全 社 会
。
发展 是 在社 会 主 义建 设 理 论 和 实 践 的 发 展 史 上 竖 起 的 新 的 里 程 碑
关 键词 邓 小 平
:
特色 理 论
继承发展
列宁
新经济政策
自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提 出 关 于 社 会 主 义 的 一 系列 理 论 设 想 至 今 大 致 经 历 了 以 下 四 个 阶 段
、 , , ,
.
;
,
,
的 偏 离 继 承 并 发 展 了 列 宁新 经 济 政策 的 光 辉 思 想 提 出 建 设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并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同比较

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比较【摘要】上世纪20年代,苏联建国之初,领导人列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俄国自己的路”,政治经济制度上则实行与“战时共产主义”制度不同的新经济政策。
虽然两国历史背景毕竟不同,产生年代、面对的国际环境也不同,但是,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之有着根源上的一致性,本文将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同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字: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同点1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实践反复证明。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后期思想的璀璨明珠,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制高点之一。
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介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两者的不同点1.历史背景不同:①面临国内外环境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20年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即当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向革命政权发动战争的情况下采取的。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社会有可能步入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为了解决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②国家与党的工作重心和面临主要任务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这一非常时期采取的,这时国家与党的工作重心是军事斗争,面临主要任务是要集中一切全国人力物力以战胜国内外敌人,经济政策就要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国家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和平的经济建设上来,面临主要任务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恢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以巩固工农联盟,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指导思想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仅是为应付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列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为指导思想,在对俄国国情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否认商品和市场关系,力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因此,其指导思想带有教条主义特点。
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力图直接过渡失败的情况下,是列宁基于对苏俄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认识到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一般原则,不能“直接过渡”,而要向社会主义“渐进过渡”。
因此,其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
3.主要内容不同:①农业: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几乎是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后者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税额少于收集额,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前者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后者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部分地恢复私人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VS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VS新经济政策
三次改革的比较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
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恢复了经济,巩
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
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
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
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
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社会 主义发展史上 , 从列 宁的新经济政 策到邓小 平 的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论 , 再 到以人 为本 的科学 发
展观 , 就体现 了落后 国家走 向社会 主义 的全 面深化 和路径选择 。 两种理论 的不 同历史命运 , 既是社会 背景不 同造成 的结果 , 也表 明新经 济政策 与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成熟程度 的不 同。 深刻揭示二者 之 问的内在联系 和不 同之处 , 对 于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 化 和 中华 民族复兴 中 国梦具 有重要 理论意 义和实 践价值 。 列宁对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 道路 的探索和 新
、
经济 政策
十月 革命 的胜利把 落后 国家如何 建设社 会 主 义 的问题提上 了实践 E l 程, 但又面 临与马克思恩格
收稿 日期 :2 O l 4 . 0 9 . 1 6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马克思 学说在 中国研 究 ( 1 8 9 9 一l 9 2 3 ) ”( 项 目批准号:1 4 X KS 0 1 0 ) 阶段 性成果;福 建省社会科学规划 青年项 目 “ 从 ‘ 礼运大 同 ’到 ‘ 中国梦’ : 中国理想 社会追寻轨迹 ”( 项 目批准号 :2 0 1 3 C 46 0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海林 ( 1 9 8 O 一) ,男,江西信丰人,武夷学院思政部讲师 ,硕士 ,研究方 向:马克思 主义 理 论 与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董 四代 ( 1 9 4 7 一) , 男 , 河 北保 定 人 , 武 夷 学 院 思 政 部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传 统 文 化 与 社会 主义 。
一
化”组织工作 。列 宁认为 , 苏 维埃政权 曾想依靠人 民的政 治热情 进行经 济建设 , 但 “ 现实生活说明我
们错 了。 ”进行经济建设 “ 不能直接凭热情 ,而要 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 生的热情 , 靠个人利益 , 靠 同 个人利益 的结 合 ,靠经济核算 ” 。他在谈 到对 社会主义看法转变时说 : “ 这种根本 的改变表现在 : 从前 我们是把 重心放 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 、 革命 、夺取政权等等方面 ,而现在重心 改变 了 , 转 到和平 的 ‘ 文化 ’组织工作上去 了。 ”” ” 列宁所说 的 “ 文化 ” ,也包括物质文明意义上 的文化 。因为 他说过 :“ 文化革命 ,无论在纯粹 文化方面 ( 因为 我们是 文盲 ) 或物质方面( 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 ,
各 国实际 出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再创造 , 它是 个理论与实践双 向互动 、与时俱进 的历史过程 。
一
产主义” 政策结束后 , 列 宁适时提 出了新经济政策 , 探索落后国家如何走 社会 主义道路 的问题 , 并就合 作社 的发展提 出:“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 社会主 义的整 个看法 根本 改变了。 ” ” 这种改变包含 了哪
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 质生产资料的生产 , 要有相当 的物质基础 ) , 对于我们说来 , 都是异常困难的。 ” 川 其次 , 通过合作化实现小农 国家 向社会主义的 发展 。 大量小农 的存在是 当年俄 国建设社会主义时 必须面对的问题 。列宁说 :“ 在农 民 中进行 的文化 工作 , 就其经济 目的来说 ,就是合作化 。要是完全
着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实践形成 了科 学发展观 。二者之 间既有本质联 系又有一定 区别。 由于历 史原 因和时 代 背景 不同 ,新经济政策被计划 经济所取代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则在批 判反 思计划经济和正确判断 市场 经济 中赋 予 了科 学社会主 义新的 时代 生命 力。 关键词 :列宁 ;新 经济政策 ;邓 小平 ;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社会主 义现代化
第2 4卷
第 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01 . 2 4 N o .2 F eb . 20 1 5
2 0 1 5 年 2月
文 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2 - 0 0 2 5 - 0 4
新经济政策 与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思想异 同分析
王海林 董四代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武夷学 院思政部 , 福建
摘 要 :建设社会 主义是 首先在 落后 国家被提 到实践 日程 的,其 中最根 本的问题是现代性成 长不足 , 工业化还没 有实现。列 宁据此提 出 了新 经济政 策 ,邓 小平则明确提 出社会 主义现代 化的历 史任务 ,并随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就是确立了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批判和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范式转变中形成的新理论它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等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范畴取代了旧有理论体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范式创新因而也就有着比新经济政策更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 : D 6 1 6 文献标识码 :A
如何处理实践 中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的关系 , 是 落后 国家 走上社 会主义道 路后必须 在理论 上正
斯 提出的经典 社会主义迥异的理论难题 。“ 战时共
确认识 、 在实践 中着力解决 的重大命题 。 这不仅包 含把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 于实践 , 更包含从
国学者尤・ 普列特 尼科夫认为 : “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 看法是 否发生 了根本改变 ?对争论 的这 一 问题 的 分析使我们作出肯定 的答复 :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 法确实发生了根本 的改变 。 这种根本 的改变是创造 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 。 ” 娜 从 这一角
实现 了合作化 , 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 脚跟。 ”Ⅲ ’ 但是 , 他在这里强调 的合作化 ,不是计 划经济下 所形成 的建立在 自然经济 占很 大 比重 之 上的生产资料公有之上 的集体化 , 而是在市场化基 础上实行私有小农在经营上 的合作 。 他要求 优秀的 合作社工作者要学会 “ 做文明商人 的本领 ” ,并且 说 :“ 他虽然在做买卖 ,但这离有本 领做个 文明商 人还远得很 。 他现在是按亚洲方式做买卖 , 但 是要 能成为一个商人 , 就得按欧洲方式做买卖。他要做 到这一点 ,还 需要整整一个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