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命题特点展望2006年中考复习
从2005年江苏生物学高考特点看2006年命题趋向及复习策略

考查思维方法和能力 的。为全 面考查 他们 的能力和 素 质, 创设 了理想 的氛 围。这 是能 力考 查方 面相对 完 善 的探究性实验类题 目。第 4 2题值得 特别关 注 , 目的 题 原型是书本上要求学 生做 的研究性课题 , 略微有变动 ,
20 05年高考 是江 苏省实行 自主命 题 的第 二年 , 与 20 04年首次 自主命题 相 比, 仍然坚 持 了知 识与 能力并 重, 稳定与发展并举 的命 题思 路 ; 试题 难度 与 20 04年 试题基本一致 , 现了高考 试题命题 的连续性 和稳定 体 性, 有利于考查学生 的基础知识 和能力 , 有利于高 等学
问题 , 才能应对 高考 。这 能促进今 后 中学教 师更好地
学试题仍是按照教材 和考试大纲 , 题思路清 晰 , 命 考查
要求 明确 。不管 是知识类 题还 是能力 类题 目, 涉及 其 的知识几乎都是源于教材 。选择题大多是考查 学生对 基本知识 的理解 和应用水平 。例如 ,2题 选择题 中有 3 1 9题可直接 在教材 上找 到答 案 。非 选择 题 虽然 相对 灵活 , 也 没有忽 视对基 本 知识 的考查 。例 如, 3 但 第 3 题关于微生物知识 的考查 , 3 、6题 的有 关细 胞分 第 43
单选题 8 1 6 1 0 2 8 4 4 5 2
多选题 全卷
6 1 8
3 1 8 3 7 1 9 2 9
3 5
6 1 6 3 0 1 7 2 1 6 1 0
1 8 8 0 10 5
非选择题 4
其 中代谢部分所 占分数较 高( 3 占 7分 ) 原因是代 , 谢知识与生产实践 和现代 科技 有较密切 联 系 , 同时该 部分易 出活题 。对遗传变异部分 的考查重 点是在分子 遗传和遗传规律上。各考点 的比重 与平 时教学 的课 时 分配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 , 但不尽 一致 。应该 说保 持相 近性对 中学教师遵循 大纲开展 教学 是有好处 的。 12 创 新题考 能力是命题 的基本原 则 绝 大部分试 、
2005年高考试题评析与2006年备考建议(理综)

从命题思想来看,试题能够考查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考查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和要求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试题的命制完全按照教育部2000年所颁布的全日制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200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高等学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
近几年物理部分试题的取材仍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中的所有主要内容。
主观题以力学和电学内容为主,涉及力学和电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
选择题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设置为: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和振动与波各一个题,比较贴近中学教学实际,没有偏题、怪题。
例如,全国卷I的选择题21题主要考查热学部分的知识内容,是三套题中较难的一道选择题,此题几乎涉及了热学内容的所有主干知识内容:如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内能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的状态参量(温度、体积、压强)之间的关系等,既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体现了以测试能力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综合考查了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试卷要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近几年,理科综合测试卷中,虽然注意了适当控制各科试题的难度,尽可能使物理、化学和生物部分试题的难度相互平衡,但物理部分试题相对来说要偏难一些,每年基本小于0.5,特别是在2005年全国I 套试题中,物理部分试题难度达到0.42,是近几年来最难的试题。
在2005年理科综合测试卷中,国家考试中心编制的I、II、III三套试题的难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I卷的难度较高,III卷的难度较低,以此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北京、天津单独命题的试题也注意了控制难度,基本与全国I卷的难度相当。
[!--empirenews.page--]2005年物理部分试题的选择题的题型有所变化,全国考试中心编制的试题采用不定项选择题,北京、天津试题仍采用单项选择题的题型。
从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看2006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展 望 20 0 6年 的 中 考 作 文 命 题 趋 势 , 是 让 我 还 们 先 来 看 看 已经 过 去 的 20 0 5年 的 中 考 作 文 试 题 ,从 中 感 受 2 0 0 6年 中 考 作 文 命 题 的 律
一
上 , 题作 文切 近 学生 生 活 , “ 标 ” 念 更 命 与 课 理 趋 一 致 。 叉 如 重 庆 的 作 文 题 目“ 是 一 首 歌 ” 那 的后 面 的提示 语写 道 :岁月 如 歌 , 活如 歌 。 “ 生 在 我 们 人 生 的 道 路 上 ,有 许 多 动 人 心 弦 的 乐 章 , 撷 取 你感 受最 深 的一节 … …” 请 。题 目 “ 那 是 一 首 歌 ” 一 是极 富抒 情 意 味 , 是 限定 叙 , 二 述 的 故 事 本 身 就 应 该 是 “ ” 而 作 为 导 引 的 歌 ; 陈述 材料 更 表述 得极 为煽情 , 直如 诗似 画 , 简 令 人 心 驰 神 往 。 这 自然 是 要 你 叙 说 你 的 如 烟
作 文 , 线 上 可 以填 的词 语 如 温 馨 、 谐 、 横 和 快 乐 、 波 、 盾 、 难 … … )重 庆 市 ) 风 矛 苦 ( 2 生 活 是 美 好 的 。 仔 细 观 察 生 活 , - 4- . 认 f 5 t - 验 生 活 , 彩 无 处 不 在 。 它 使 人 感 动 , 人 启 精 给
开 端 ; 开 端 蕴 含 希 望 … … 请 你 结 合 自 己 的 亲 身 经历 或 感 受 , “ 端 ” 题 , 一篇 文 章 。 以 开 为 写 题 目前 面 的 提 示 语 限 定 了写 作 的 范 围 , 降 低 了考生 审 题与 选材 的难 度 , 且 富 于启 发 性 , 而 有 助 于 考 生 发 挥 自 己 的 想 像 与 联 想 。 在 内 容
2005年中考试卷特点分析及英语复习方略

2005年中考试卷特点分析及英语复习方略安庆四中丁家骏我非常荣幸能在这儿进行大会发言,我发言的标题是2005年中考试卷特点分析及英语复习方略。
我首先谈一谈2005年英语中考试卷特点分析。
2005年初中升学英语考试试卷充分渗透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英语学习的目标,以考查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注重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开放与发展。
它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功能,考查学生在情景和语境中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纵观整个试卷,它有效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1)考查内容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来确定考查内容。
2)试卷结构包括听力、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四个部分,紧紧围绕语言运用能力为考查核心。
2、情景的关联性,基本上各题的考查都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作为背景。
1)单项选择题加强了对语言基础知识和交际用语的考查,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试举例说明:31.—Where is my pen?—Oh, sorry. I have taken_________by mistake.A.yoursB.hisC.mineD.hers32.—How do you like the concert given by the “Foxy Ladis”?—Exciting,_________one piece of the music wasn’t played quite well.A.soB.thoughC.becauseD.and33.—Tom is the__________one I want to work. He is always complaining.—Be more patient. He is still a good boy.A.beststC.firstD.only34.—Listen! Helen is singing in the next room.—It_________be Helen, She has gone to Benjing.A.can’tB.mustn’tC.mayD.should35.—Excuse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Sorry, I’m new here.—__________.A.Not at allB.Bad luckC.That’s tureD.Thank you all the same36.—What is Mum cooking in the kirchen?—Chicken, I guess. How nice it__________!A.looksB.smellsC.tastesD.sounds37.Football is a popular__________around the world.A.matchB.goalC.gameD.play38.—I really want to know__________Sun Yao is .A.whatB.howC.whereD.who39.The boys felt sad as they lost__________the girls in the talk show.A.byB.inC.toD.on40.—What are Johnson’s family like?—__________.A.His family is just like mineB.They all like sports and gamesC.Oh, It’s really a big oneD.They are all warm-hearted and helpful41.—Do you think our football team will win the match?—Yes. We have better players. So I__________them to win.A.hopeB.askC.helpD.expect42.—I can’t say__________I want to go back to my hometown. It’s quite a few years simce I last want back.A.how muchB.how longC.how oftenD.how soon43.—Hurry up! We’re all waiting for you.—I_________for an important phone all. Go without me.A.waitB.was waitingC.am waitingD.waited44.—Will you come to the dinner party.—I won’t come unless Jenny__________.A.will be invitedB.can be invitedC.invitedD.is invited45.You can see the notices below in a school except__________.不难看出15个单项选择题中,有11个是对话题,配图题1题,其它三题也给出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2006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展望

阅读与作文地址:长春市南关区南岭投递局3号专用信箱3YU DUYUZUO W Nuk舒曼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
从2004年、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题来看,命题形式和内容注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在命题格局上呈现出稳定和延续性。
除了作文命题方式,各个省市中考作文所涉及的作文内容,特别是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关注的热点话题,依然是2006年我们要关注的话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是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涌进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日趋突出。
于是,作文教学把“做人”、“尊重生命”、“理解或尊重他人”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训练,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
2005年江苏常州市的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江苏南通市的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湖南常德市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其用意更加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芳香”,认识自我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素质教育”是前几年关注的焦点话题,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
二、提倡质疑探究,学会真诚对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中考作文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真诚对话,学会辨证认识自我,学会做人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
上海2006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doc

上海2006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展望与备考(一)作者: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朱寄望“一水声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
2005年中考转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备战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对此试着做了一些探析,供广大师生参考。
随着我市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文言文的阅读也有了新的要求:“强化文言文的学习,为促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背景下,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几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满分为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2001年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2004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阅读测试的变化在整体上突出了“稳中有进”,“稳中有变”这样一个特色。
测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默写部分继续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写和S版、H版“分叉”选择默写这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解释部分以解释加点词和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现。
试题中这些加点词,一般都是较为常见的和在现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实词,且S版、H版两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实词。
解释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释”,而不是“翻译”,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实”,只要求理解意义,但对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关键词语是必须落实。
阅读感悟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已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外浅显语段内容的理解。
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启示意义。
文言文考试整体趋势是“稳中有进”,“稳中有变”。
主要表现为:从2002年起,文言文默写增加了理解性默写的试题。
如《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
” 这类试题仅靠平时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辨析、理解题干的要求。
题干对所默写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中国少年”和“龙”;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显现“无限生机”,填空横线及标点符号提示默写部分是含有两个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须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005年试题特点

下面是一名美国学生Alice寻找笔友的电子邮件。阅 寻找笔友的电子邮件。 例4 下面是一名美国学生 寻找笔友的电子邮件 读该邮件,并用英语写一封回信,介绍自己的情况, 读该邮件,并用英语写一封回信,介绍自己的情况,说明 对笔友的要求,表示和他继续交往的愿望。 对笔友的要求,表示和他继续交往的愿望。 Dear friend, My name is Alice Brown. I live in New York. Now I’m in Grade Eight at Robert Morris School. I’m good at music and art. I like basketball, swimming and traveling. My favorite basketball star is Ming Yao. I’d like to have a pen friend who can teach me Chinese. I hope one day I can go to China to see Mr. Yao’s hometown. My e-mail address is alicebny@. Write to me if y性 10.考试也是学习 . 11.写作题的要求 . ① Chinese is spoken by the largest number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Now,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come to China to learn Chinese as it is very useful. But I must say that Chinese is difficult to learn. The words and the grammars are all different from English. 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Chinese by listening, tal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 Chinese is to use it as much as possible. I always do this to study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 think Chinese is a bridge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ers. I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study Chinese well. And I am sure力试题 . 例1. If you want to go up several floors, you’d . better take it. Just press the up button and wait for a few minutes, and the doors will open. Get in it, press the button for the floor you want.
分析05年高考数学试卷,展望06年高考复习.doc

分析05年高考数学试卷,展望06年高考复习浙江省平湖中学数学组陆丽燕1.2005年试卷特点:今年是我省自主命题的第二年,高考数学卷在去年的基础上稳屮有变、变屮有新.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特点鲜明.它既符合当前高屮数学教学的实际,又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和教学导向•总体说来有如下特点:1. 1、重基础今年试题总体难度适屮,知识涵盖基本合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全卷没有偏题、难题•与去年相比理科难度略有上升,文科难度稍有下降.选择题、填空题的前儿道运用基础知识即可一望而解.突出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注重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层次分明,梯度合理,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杏,试卷屮各类题型的起点难度较低,阶梯递进,由浅入深,使考生在解题过程屮有拾级而上的感觉.如理科第(3)、⑻、(9)、(11)、(15)、(16)、(20)题涉及函数的概念、反函数、单调性、最值、图像及含参数的问题,考杏全面而深刻;试卷难度对大多数考生有利,也能较真实的考杳出考生的水平.1・2、考能力试卷继续注意了“以能力立意以思维为核心,重视数学思想的考杳,注意通法的考查,淡化了特殊的技巧•许多试题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供选择,如笫(10)题既可川数形结合思想,又可用二次不等式方法加以解决,这样为学生充分发挥水平提供了机会.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杳进一步深化,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转化、表达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第(7)题考查知识转换、图像识别能力,第(9)题考查材料阅读、理解迁移能力,第(12)题考查几何画图、空间想像能力,第(18)题考杳白主探索、逻辑推理能力,第(20)题综合考杳等价变换、抽彖概括、归纳推理、猜想证明等能力•这些题目立意都比较新颖,构成了整份试卷屮的“亮点”•第(20)题又是一道涉及函数、数列、导数和解析几何等知识的综合题,将数学知识的考杏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数学索质,对考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1.3、求创新试题题最、分值配值跟去年有所变化:减少了2个选择题,总题数由22个变为20个;客观题减少了10分,主观题增加了10分.这样,既更加注重对考生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考杏,又符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改革趋势.文、理科的试卷难度差距拉大,完全相同的题目仅有6个,而两份试卷屮相同背景但难度不一的“姐妹题”就有8个,这样针对实际、区别对待,对文、理考生不同的数学要求得到了充分体现.2.谈谈对20()6年高考复习几点自己的看法2・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命题事实已明确我们:基础知识,基木技能,基木知识始终是高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题屮的基木常规题己达整份试卷的80%左右,特别是选择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杳基础知识和基木运算,但H命题的叙述或选项往往具冇迷惑性,冇的选项就是同学们常犯的错谋,如果我们在复习屮过于粗疏或在复习屮对基本知识不求英解,都会导致在考试屮判断错误.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以课木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屮提炼出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深化过稈屮,切忌孤立对待知识、方法,而是白觉地将其前后联系,纵横比较、综合,白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己有的知识系统屮去,融汇代数、三角、立几、解几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数学复习屮,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偏重于钻研一些难题,怪题.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更应有清醒的认识,更应该引导他们注重基础知识,要求他们重点解决“会做而做不对的题和做对了而过稈不完粥的题' 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践证明,高考屮许多学生数学失分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2.2、重视数学思想的建立高考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因而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思想显得非常重要,而数学思想与方法祁是学生白己在学习活动中感悟出来的.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正确揭示数学概念的木质,还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听课与练习屮认真领悟数学思想,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正确应用它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变换和转化的思想,函数和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木思想和方法在高屮数学教材的各章节屮分别都有有体现.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屮,我们不仅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的教学,而且要对基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2. 3、重视变式教学在复习中的应用变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屮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职责更多的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尝试看进行变式练习,鼓励学生大月n.地质疑,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对问题的变式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引导学生.(1)审题过程的变式.即在审题过程中a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理清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z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问riQ: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从两年来的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的命题看,这两年的试题屮许多题都是一些学生见过的题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来,如在AABC 屮,“A>30"是“sinA>1”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又如,(2005年)已知函数.心)和g(x)的图彖图彖原点对称,且.心)= x2+Zr・(I )求函数g (x)的解析式;(II)解不等式能)歹心)一|x—1|・)?解决此问题有哪些有用的信息?还需要哪些知识?能否将此问题转化为一个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一个更普遍或是更特殊的问题?一个可供类比的问题?上述内容实际上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的若干种变式策略.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H觉地给白己这样的一些变式性提问,则证明他们正在使用某种控制过程來引导自己的学习.无疑,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2)解题思想方法的变式.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木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和提炼,将特殊屮蕴含的一般思维方法揭示出来.解题Z后可引导学生做如下的变式思考:解题所用的方法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如何变化?有什么规律?本次使川的方法在以前是否使川过?这些方法适川与哪类问题的探究?通过这种变式训练,学生在对典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基础上,能够领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从而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2. 4、重视规范化训练,提高解题准确度和速度规范,这是高考取得高分的保证.教师对待学生平时练习时就要有严格的要求,决不姑息迁就学生不良的解题习惯和书写格式,要防止由于解题格式、过程的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计算能力是高考四大能力要求乙一,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Z—•冲刺阶段应突出学生的练习,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做题,在解题屮提高运算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正确运算和变形,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根据要求对数字进行估算和近似计算.2. 5、重视习题的讲评,合理选择和使用复习资料进入高三,很多学生就开始了题海战术,尤其是数学.做题固然重要,但一味陷入题海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效果不佳.事实上,毎一木复习参考资料都能够较全面的把高屮数学的基木知识, 基木方法体现出来.因此,我的做法就是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屮用好一木参考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力求把这本书上的所有习题彻底搞怫,搞透,及时总结和敕理数学知识和方法.除此Z外要求学生H备一木参考书,平时对数学学习屮的薄弱的章节,知识点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除了每周复习内容的配套练习Z外,高三下半学年起,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一张高考数学模拟卷,试图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高屮数学知识做到“常忆常新”.对练习的讲评不能就题讲题,要分析此题考杳什么知识点,怎样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在做题屮该注意点什么,对有些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讲到数列的求和的问题时,可以就数列求和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等等,通过一个题H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以点带面,提高复习的效率.2. 6、重视考前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许多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在高三阶段花大量的时间在弱项科目,忽视了数学复习,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数学学习是U积月累的,一旦屮间放松就会出现“手生”的现象,拿到题后不知道如何下手,贻谋了考试.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复习.另外,在每次模拟考试前一周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学生就停止了练习,只看不做,这样的习惯往往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挥他实际的水平.因为一段时间不做练习,一方面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做题的思路也不如以前清晰了,做题也不如以前H信了.所以我认为数学练习应该坚持每天限时必练,临考前的训练主要以小题目为主.选择题、填空题在数学科屮的比例较大、分值较高,对高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准确度和速度祁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因此,在冲刺阶段很冇必要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方法的指导.考前要求学生冋归课木,依“纲”固“木”,挖掘课木的潜在功能,对课木典型问题进行引屮、推广,发挥其应有作用.练习也该选一些容易题,屮档偏易题,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感觉.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以上谈了我对于高考数学复习的一点建议和想法,不妥和疏漏Z处请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中考命题特点,进行有效复习江苏省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陈建(225300)【摘要】中考数学复习,面广量大,而时间紧迫,所要复习的知识点横贯整个初中三年,如何使自己的复习具有针对性对于提高复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而我们可以利用中考试题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特点,合理利用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分析历年中考数学试卷,把握近年中考数学命题规律,来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
【关键词】中考有效复习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中考数学既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又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
命题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试题内容着力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数学学科的探究能力;更加注重考查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能力。
同时,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在各地试卷中也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渗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试题归类来看,中考数学特点主要有:(1)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2)规律意识类试题成为主流、几何变换成为压轴题;(3)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4)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考查;(5)关注实际生活,聚焦社会热点。
一、中考复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进行重点梳理,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已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将复习的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以便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要用学科内的不同主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次要归纳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解题手段的基本方法,所以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表现、基本步骤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复习中要积累解题经验,培养学习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复习要求,与中考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一致的,是中考复习的基本理念。
二、中考复习的四个阶段要搞好中考数学复习工作,首先要确定复习要点,制定复习计划,复习可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回归课本中考复习要立足课本,课本是知识与方法的重要载体,离开课本的复习必然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课本的潜在功能,要掌握教材中的通性通法,达到熟练程度:章节之间———善于归总;知识之间———善于转化;例题习题———善于变化;分段训练,分类推进。
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一定的发散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专题复习”可按照中考题型分为“填空、选择专题”、“规律性专题”、“数学思想方法专题”、“探索性专题”、“阅读材料专题”、“开放性专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尽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并将近几年中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构成网络、形成系统、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单元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代数、几何单学科综合;代数、几何两学科综合;专题研究和跨学科综合。
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地进行归纳和整理。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
第四阶段:强化模拟在最后阶段,要加强模拟练习,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速度、节奏、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训练,训练考试能力。
在复习中要注意规范训练,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三、基础复习集中一些,专题复习提前一些根据中考命题特点,复习时要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是组织者和设计者,复习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复习的基本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复习效果。
现在如果再沿用那种较短时间赶完教材,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考复习的策略已不可取。
题海战术只是培养了学生对题目的“熟悉”以及靠条件反射来解题,却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题型表现丰富,试题设计新颖,又开始较多地涉及探究、开放等能力考查的中考了。
我认为“基础知识的复习可相对集中一些”,先让学生或学习小组各自描绘出本知识板块所有知识的网络图,并形成相关基础知识的测评卷。
目的是用来摸清自己的知识缺陷和知识盲点,然后有的放矢地逐条订正补缺。
“专题复习可相对提前一些”在完成同板块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后,直接介入本板块的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的重点应落实在提炼本知识板块中涉及较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所选的例题和练习首先应该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知识点的综合性应达到一定的程度。
四、中考复习的备考策略1、注重课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中考前的复习每一步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千法、万法,打好基础才是好法。
在基础知识复习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解题中,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教师讲评,使学生在课堂复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复习时应该充分体现以练为主的原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才能形成和掌握。
训练要循序渐进,章节练习突出基础,单元练习突出重点,全面练习突出综合。
我们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习,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
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形式是多样的,尤其要提高复习效率。
另外,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了的题,有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课本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题不仅要理解,而且一定还要会做。
同时,对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课题研究》《做一做》《想一想》等内容,我们也一定要引起重视。
2、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新课标十分明确地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近年的试卷中,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数学是思维性的学科,备考中更要强调数学思维的训练,能力取决于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精髓,是数学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
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备考中,教师应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概括出来,用以增强学生的了解以及逐渐养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
通过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有机演变和拓展延伸,让自己在参与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课本典型例题、习题为题源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本上的某些例(习)题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我们以此为蓝本,改变其条件或结论,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编拟出形式新颖的题目,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创新和应变迁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此,我们要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外,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同学们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数学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和继续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比如方程思想、特殊和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我们要加深对这些思想的深刻理解,目前要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从近几年中考情况看,最后的“压轴题”往往与此类题型有关,不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
3、重视探究和实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考查探究、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初步地创新意识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举措。
中考数学的备考中,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知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猜想、归纳、综合等思维训练,使之完成各知识之间的正迁移;通过抽象、概括、数学建模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那些条件或结论不显形或不确定,但又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经常通过一些创新问题的训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临考阶段应当重视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反思临考阶段应当善于抓住典型问题与典型案例,重视“悟、思、析、变、串”,在对已解决过的问题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以及多题一解的回顾、变通与串联之中,学会品味,学会比较,学会反思,学会变通,形成众多的“知识链”、“方法串”和“思维模块”。
知识、方法、能力、灵感往往是相互交融的。
静下心来,通过对初中三年所学知识的“过电影”、“大盘点”,从中悟出规律来。
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方法、悟出规律、悟出灵感、悟出思路。
五、中考复习的技术措施1、由厚到薄——构建知识网络教材是按知识块螺旋上升安排的,教学又是把每一个知识块分解成知识单元或片断来讲授的,中考复习就是要把它们由粗到细、由大到小整理成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弄清家底”,而且有助于理解与记忆,还便于提取与应用。
2、由浅到深——提升思维坡度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提高,复习题的选择应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建议是进行“题组”训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纵向深入与横向综合。
3、由熟到快——提高解题速度统计表明,中考要在120分钟内完成28道题,题量较多,而且有大量的实际情景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较大,这就向速度提出了高的要求。
对于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能力;(2)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简明扼要;(3)平时进行高速训练。
4、以解题训练为中心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但不能盲目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我们建议:(1)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