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周航)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合集下载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精品文档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精品文档

贡献式利润表 营业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传统式利润表
期初存货成本 本期生产成本
变动管理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可供销售的商品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营业成本合计
营业毛利 减:营业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财务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
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税前利润
5000
8200
5000
13400
5000
3000
按完全成本法计算2019-2019年损益
项目 2019年 2019年 2019年
销售收入
销售产品生产成本 期初存货 本期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 小计 销售毛利
60000
70000
50000
0 48000 9600 38400 21600
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2、强调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在成本补偿 方式上的一致性。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 3、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2、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
区别的标志 成本划分的标准
变动成本计算法 按成本性态划分
9600 42000 3500 48100 21900
3500 38000 3800 37700 12300
变动成本计算法的理论根据是:
固定性制造费用通常是为企业创造生产条件而发生的; 与产量无关,总成本既不会由于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也不会 因产量的下降而减少。 它们实质上是与会计期间相联系所发生的费用,并随着时间 的消逝而逐渐丧失,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具有 和期间费用相同的性质。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管理会计)公式:一、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计算(一)产品成本计算:1。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单位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本期产量2.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单位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本期产量(二)期间成本计算1.变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期间费用:变动性+固定性费用总和)2.完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个期间费用:变动性+固定性费用总和)二、销货成本计算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1。

变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当期初存货为零时)2。

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本期销货量(当期初存货为零时)三、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损益计算步骤和公式(一)变动成本法下(贡献式):1、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毛益贡献毛益—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本期变动非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本期销售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固定成本=本期固定生产成本+本期非固定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财务费用(二)完全成本法下(传统式):1、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销售成本=本期的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例题:某企业某产品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000元。

期初存货量为0,本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600件,单位售价为40元。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成本,(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答案:变动成本法:(1)单位产品成本=10+5+7=22元(2)期间成本=4000+4×600+1000=7400元(3)销售成本=22×600=13200元(4)贡献毛益=40×600—(22×600+4×600)=8400元利润=8400—(4000+1000)=3400元完全成本法:(1)单位产品成本=22+4000/1000=26元(2)期间成本=4×600+1000=3400元(3)销货成本=26×600=15600元(4)利润=40×600—15600-3400=5000元。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韩文连管理会计第2章变动成本法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韩文连管理会计第2章变动成本法

㈢计算损益的结果不同
补充几个概念:(适用于完全成本法) 1、 利润=销售收入-销货成本-期间成本 2 、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3、毛利=销售收入-销货成本 (适用于变动成本法) 1、 利润=销售收入-销货成本-期间成本 2、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
㈢计算损益的结果不同
下,会出现几种异常的现象:
(一)应用变动成本法的必要性
现象一: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利润会受到存
货的影响,即使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
利润也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如41例题 现象二:某一期销售数量增加的时候,不仅利 润不会提高,反而利润还会下降。如43页例题 现象三:在销量相同时,只需增加产量即可使 利润增加,导致盲目生产。
见42页例题2-14
直接材料、直 (二)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成本的不同 接人工、变动 固定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 1.变动成本法: 财务费用 产品成本=变动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固定生产成本 销售费用 期间成本 非生产成本 2.完全成本法: 产品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固定生产成本 期间成本= 非生产成本
财务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首页
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区别 (一)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内容不同 (二)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成本的不同 (三)计算损益的结果不同
继续
㈠产品成本、期间成本的 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 按成本性态分类
变动生产成本
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法 按经济用途分类
变动成本 (产品成本)
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利润变化规律。
两种成本计算法下利润的变化规律
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 期初释放=期末吸收

管理会计(周航)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

管理会计(周航)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
3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
• 3、月末库存产品成本 • (1)完全成本法: • 月末库存产品成本=生产成本 • 包括这些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 (2)变动成本法: • 月末库存产品成本=变动生产成本 • 只包括这些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包括生产 部门的固定成本。
4
2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 • • • • • • • • • • 1、成本分类 (1)完全成本法: 总成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2)变动成本法: 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2、计算利润方法 (1)完全成本法: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 (2)变动成本法: 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1
• • • • • • •
例:某人租一车间生产经营A产品,车间年 租金24000元;生产A产品,每件产品还得耗用 材料和人工100元;每件产品售价250元。另销 售费用8000元。 企业的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y = a + b * x 企业的总收入=产品售价*销量 =p * x 企业利润=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 p * x -( a + b * x ) = ( p – • • • • • •
例:某人租一车间生产经营A产品,车间年 租金24000元;生产A产品,每件产品还得耗用 材料和人工100元;每件产品售价250元。另销 售费用8000元。 第一年生产A产品600件,当年售出500件。 财务会计损益表 1、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 2、销售毛利 减:管理费用 3、营业利润 减:所得税 4、税后利润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一、变动成本法(Variable Costing)计算公式:总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率×总产量其中,变动成本率是指单位产量的变动成本。

优点:1.简单易行:变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便于快速计算和分析。

2.重视变动成本:该方法突出了变动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掌握成本结构和成本变动情况。

缺点:1.忽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法忽略了固定成本的影响,不考虑固定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可能导致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不准确。

2.不能全面反映成本:该方法只重视变动成本,忽略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成本因素,如固定成本、管理费用等,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成本状况。

适用范围:二、完全成本法(Absorption Costing)完全成本法是以全部生产成本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

其中,生产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完全成本法认为,生产的每个单位都应承担相应的完全成本,不仅包括变动成本,还包括固定成本。

计算公式:总完全成本=总变动成本+总固定成本优点:1.全面反映成本: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影响,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全部成本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更准确。

2.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该方法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

缺点:1.计算复杂:相比于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相对复杂,需要考虑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具体数值。

2.固定成本分摊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如何合理分摊固定成本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能涉及到不同的成本分配方法,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适用范围: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那些生产规模相对稳定,固定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尤其适用于长期经营分析和成本控制。

总结: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分别强调了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成本状况和经营绩效。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企业成本核算的两种常用方法。

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了解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对于准确计算成本、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以及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为基础,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以变动成本为核算基础,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变动成本指的是与产品或服务的产量或销售量成正比的那一部分成本,当产量或销售量变动时,变动成本也会相应变动。

变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为:变动成本 = 变动成本率× 变动因素其中,变动成本率是指单位变动因素所带来的变动成本金额,而变动因素则是指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可以是产量、销售数量、劳动工时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将企业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部分,以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制造、销售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

而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归属于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完全成本法的计算公式为:完全成本 = 直接成本 + 间接成本在计算直接成本时,可以采用单位成本法、工作令成本法等具体的方法。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成本的基础不同。

变动成本法强调了变动因素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适用于预测、管理和控制变动成本的情况。

而完全成本法则更加全面,将所有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成本都考虑在内,适用于全面核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以及制定定价策略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变动成本法或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完全成本法更为常用,因为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为企业的定价、利润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常用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它们分别以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为计算基础,有助于企业准确计算成本、合理定价和做出正确管理决策。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及应用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及应用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及应用分析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1.变动成本法
2.完全成本法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2.理论依据不同
3.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4.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5. 收益计算方法及分期损益不同
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 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2.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应用问题
1.变动成本法应用问题
1.1产品成本还不合乎税法的有关要求
1.2.按成本性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的局限性
1.3.面临长期决策时,会随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
2.完全成本法应用问题
2.1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2.2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2.3成本性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五、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解决应用问题
1.优缺点互补
2.计算方法选择
六、结论。

管理会计课件: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管理会计课件: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24000 6000 2500
21000 9000 2500
27000 3000 2500
净收益
3500
6500
500
两种方法的净收益比较
项目
第一年 第二年
利润差 异
0
+3000
存货量变动
0
+1000
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4
3
期末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
0
吸收 3000
第三年
-3000 -1000
6 释放 3000
项目
完全成本法
单位产品成本
47
产成品期末存货数量(件)
500
产成品期末存货金额(元) 23500
变动成本法 37 500
18500
所以两种方法的期末利润的表现也不同
四、两种方法下的利润表
变动成本法(贡献式)利润表
• 销售收入 • 变动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 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
• 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3)
• 过低或过高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分摊反映了实 际与预期固定费用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预计存货 水平的改变,起因可能是有计划或是以外的。差 异的资料对管理人员是很重要的,因其指出预算 与实际差异的所在,从而把问题扭转过来。
• 差异报告是很重要的,在预算中的预算固定 制造费用差异并无大用,但把财务报表利润和预 算利润作比较时,差异便成了解释两者之间的重 要数据。
第一年
3000 3000
10 4 12000 2500
第二年
4000 3000
10 4 12000 2500
第三年
2000 3000
10 4 12000 2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一、概念
(一)变动成本法
在产品的成本计算上,只算变动成本,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不包括制造费用的固定部分。

特征:
1.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

把制造费用分成变动性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只有变动制造费用部分才构成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2.强调不同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的差异性。

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只与企业的经营有关,与经营的“状况”无关,所以应在其发生的同期收入中获得补偿,与特定产品的销售行为无关。

3.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所以在一定产量条件下,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敏感,在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

产品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量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减去期间成本就是利润。

(二)完全成本法
产品的成本计算上,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

把所有的制造成本都吸收到单位产品上去,因而也称“成本吸收法”。

特征:
1.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2.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

完全成本法认为,只要是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固定制造费用也不例外。

从成本补偿角度看,固定制造费用与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

所以固定制造费用与变动制造费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一起构成产品成本。

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由于固定制造费用被归集到产品成本上,本期已销产品与未销产品在负担上完全一致。

在一定销量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

客观上有刺激生产的作用。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
1.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1)完全成本法
企业成本=产品成本+期间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2)变动成本法
企业成本=产品成本+期间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例:某企业月初没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

当月某种产品共生产了50件,销售40件,月末结存10件。

各种成本费用如下: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对比
2.存货成本的构成不同
前例中的月末10件产品存货成本
按变动成本法计算:280*10=2800元
按完全成本法计算:320*10=3200元
3.各期损益不同
上述产品每件销价500元;销售费用中有变动性费用,为每销售1件20元。

分别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出当期的税前利润如下表:
上例中企业没有期初产品,当企业的产品未全部销售出去时,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大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

为全面说明两种方法对损益计算的影响,再看看不同产、销量情况的影响:(一)产量不同、销量相同:书本P41[例2-9]:
6000,销6000
第一年:产
第二年:产7000,销6000
第三年:产5000,销6000
(二)产量相同、销量不同:书本P41[例2-9]:第一年:产6000,销6000
第二年:产6000,销
5000
第三年:产6000,销7000
说明:
(1)产量等于销量时(6000),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相等。

固定性制造费用按相同比例进利润。

(2)产量(6000)大于销量(5000)时,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大,因为完全成本法只有5000个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进利润;变动成本法却有6000个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进利润。

(2)销量(6000)大于产量(5000)时,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小,因为完全成本法只有6000个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进利润;变动成本法只有5000个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进利润。

从较长时期(三年)看,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相同:
完全成本法:10000+7500+12500=30000
变动成本法:10000+4000+16000=30000
所以变动成本法主要用于短期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