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合集下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使用开始时间研究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使用开始时间研究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使用开始时间研究周媛苑;陈文月;陈正香;戴进【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91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44例、晚期组47例,术后两组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早期组术后返回病房当天行间歇充气压力装置治疗2h,以后每天2次,每次2h;晚期组术后1d开始行间歇充气压力装置治疗,频次与时间同早期组。

结果两组出血量及术后各时段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组未发生DVT,晚期组4例(8.51%)发生DVT;早期组术后3d大腿肿胀程度显著轻于晚期组,术后3d、14d 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晚期组(均P〈0.01)。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辅助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量及疼痛;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术肢肿胀及改善膝关节活动,有利于术侧肢体康复。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20【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出血疼痛骨科护理【作者】周媛苑;陈文月;陈正香;戴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未能进行有效预防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1%~85%[1]。

DVT的形成可造成患者疼痛、肿胀,影响到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并且可能导致致死性肺栓塞[2]。

而术后发生DVT所需的一系列治疗措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患者费用增加,并可能影响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因此积极预防DVT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效果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效果

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效果作者:陈涛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18期【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髋膝关节周围骨折及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使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对双下肢交替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来预防下肢关节的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只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

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症状进行评估,观察下肢深静脉彩超,记录围手术期的出血量。

结果:观察组经过两种预防方法联合介入,其术后术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间歇充气加压;髋膝关节;静脉血栓;预防效果下肢静脉血栓(DVT)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将静脉腔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形成血液回流障碍。

该症状是骨科下肢关节周围手术后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的大型手术后往往由于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1]。

DVT是肺栓塞(PE)栓子的主要来源,PE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3]。

国外文献报道的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总DVT发生率为46%~60%,近端DVT 发生率为23%~3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3%~7.5%[4-5]。

据国内报道如患者在髋、膝关节手术前后不使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则下肢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为40%~84%,致死率可达0.2%~2.0%[6]。

DVT作为骨科大手术(根据中华医学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被特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7]。

目前国内外医疗工作者在临床上对下肢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有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药物)和机械性预防(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两种方法。

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3T09:41:40.63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4期作者:肖冬梅[ ] 蹇福建李学如马庆梅胡小容周施王敏[导读] 探讨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骨科治疗的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300例肖冬梅[ ] 蹇福建李学如马庆梅胡小容周施王敏龚大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四川眉山 620011 【摘要】目的:探讨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骨科治疗的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0例,给予常规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实验组1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

结果:实施护理后,在患者手术后的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出院前,实验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股静脉血的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踝泵运动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可改善外科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肺栓塞的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节约医疗成本,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踝泵运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疗法;预防作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

有研究[1]显示,骨科、普外科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63%。

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李敏;柏亚妹;刘云【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常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穴位电刺激.连续10d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及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22【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颅脑损伤;穴位电刺激;间歇性充气加压;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作者】李敏;柏亚妹;刘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脑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下肢深静脉血栓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的不正常凝结,堵塞静脉腔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LEDVT的急性期血栓发生脱落,栓子可随血液流动堵塞肺动脉主干,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死率极高。

目前广泛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发生LEDVT的风险高于其他患者[1]。

与治疗深静脉血栓和随后可能发生的致命性肺栓塞相比,尽早采用预防性措施更加有价值[2-3]。

美国的1项研究数据显示,未采用预防措施的颅脑损伤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可高达54%,而仅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尽管使用了机械预防(如间歇性充气加压等)的情况下LEDVT发生率仍可达25%[4]。

为了降低颅脑损伤患者LEDVT发生率,我们尝试在间歇性充气加压等防护措施基础上,联合穴位电刺激进行干预,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1)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管理的概述 (2)三、预防措施 (4)1. 基于证据的预防策略 (4)2. 物理预防方法 (6)3. 药物预防措施 (7)四、管理措施 (8)1. 早期活动与康复 (9)2. 抗凝药物的使用 (10)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监测与处理 (11)五、实证研究 (12)1. 研究设计和方法 (1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4)3.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15)六、预防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建议 (16)七、结论 (18)一、内容描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特点分析:针对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以及髋部骨折的特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机制。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分析,研究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操作等方面的措施。

深静脉血栓管理的最佳实践:探讨对已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有效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最佳实践。

证据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对研究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不同预防和管理的策略效果,探讨适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证据。

临床建议和决策支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管理的临床建议,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评价相关证据,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二、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管理的概述老年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多见于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减退,骨质疏松等问题也较为常见,这使得他们在受到外力撞击或跌倒时更容易发生髋部骨折。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病理生理改变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病理生理改变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的病理生理改变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对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胸壁软化: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发生后,受损部位的胸廓失去了完整肋骨的支撑,导致胸壁的稳定性下降。

这种软化区的胸壁在吸气时会内陷,呼气时会外突,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常呼吸运动。

反常呼吸运动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纵隔扑动:由于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导致胸腔内负压周期性变化。

在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加,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胸腔内负压减小,纵隔向患侧移位。

这种周期性运动被称为纵隔扑动。

纵隔扑动会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3.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导致的胸壁软化和反常呼吸运动,进一步引发肺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4.回心血量下降:肋骨骨折后,胸腔内压力升高,使得心脏的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针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所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胸廓:为了减轻胸壁的疼痛和稳定受伤部位,患者需要佩戴胸部固定器或石膏夹板。

这有助于减少胸壁的移动,促进骨折愈合。

2.控制疼痛:肋骨骨折患者往往伴有剧烈疼痛,需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如止痛药、镇静剂等,以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3.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

此时需要采用机械通气等辅助呼吸措施,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4.早期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胸部肌肉锻炼等。

这有助于恢复呼吸功能,减轻胸壁软化和反常呼吸运动的影响。

5.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如患者出现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等症状,需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吸氧、抗感染等,以防止病情恶化。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对人体的病理生理影响较大,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下肢气压治疗(范文7篇)

下肢气压治疗(范文7篇)

下肢气压治疗(范文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下肢气压治疗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下肢气压治疗(一)题目 1. 机械辅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题目2. 气压治疗仪和CPM仪辅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我科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24小时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踝泵运动等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连续使用气压治疗和CPM治疗进行辅助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面我介绍我科使用的这两种仪器:气压治疗仪是组合关节气囊,包括足、小腿袖带,用法:工作原理:按预定的程序,模仿人体运动,气泵以不同压力从远侧气囊开始向近侧气囊进行顺序充气加压和放气减压,产生如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并有充分按摩效果,从而形成对下肢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挤压的过程,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有效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滞留,从而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CPM治疗仪,也就是下肢康复治疗仪,通过仪器主动作用在患者肢体上,使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循环。

我科自2011年1月-2015年5月,共收住89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岁,全髋关节置换术78例,半髋关节置换术11例,术前检查凝血指标均无异常。

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均应坚持行踝泵运动,在术前12h和术后12h,常规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每日一次,持续到术后10-14天。

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1-2小时的患者,开始应用双下肢气压治疗仪辅助治疗,压力为kp,充气s,放气s,每次时间20分钟,一日2-3次,至可自行下床活动。

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72小时的患者,开始行CPM治疗。

使用前检查仪器运行是否正常,调整好角度,以防因仪器的异常,而来回搬动患肢,给病人带来痛苦。

调整角度时先从小角度0-30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度,时间每次30-40分钟,一日2-3次。

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方法(IPC)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方法(IPC)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ENCHANCING VENOUS OUTFLOW IN LOWER LIMB WITH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A COMPARATIVE HAEMODYNAMIC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FOOT VS. CALF VS. FOOT AN D CALF COM PRE SSION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方法(IPC)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对用在三种不同加压部位(足部、腿、足部+腿)的效果进行血流动动力学比较性分析K.T. Delis, G. Slimani, H. M. Hafez and A. N. NicolaidesIrvine Laboratory for Cardiovascula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cademic V ascular Unit, 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St Mary's Hospital, Paddi ngton, London, UKK.T.戴理斯、G.斯理玛尼、H.M.哈弗兹、A.N.尼克雷帝斯英国,伦敦, 帕丁顿,帝国大学医学院,脉管学院,艾文心脏血管研究实验室,圣.玛利医院、Objectives: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IPC), an established method of deep-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is also an effective means of leg inflow enhancement, improving the walking capacity and ankle pressure of claudicants, long-term. This study, using duplex ultrasonography, compares the haemodynamic effect of IPC of the (a) foot (at 120mmHg [IPCfoot/120mmHg], and 180mmHg [IPC foot/180mmHg]), (b) calf (IPCcalf, 120mmHg) and (c) both simultaneously (IPCfoot+calf, 120mmHg), on the venous outflow of 20 legs of normals and 25 legs of claudicants.目的:间歇式压力治疗法(IPC)是一种已经得到确认的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腿部血液流动,可以帮助腿功能活动障碍的病人增强步行能力和脚踝活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2 0万 U肌 注 , q d x 3 d 。
数值 的百 分 比后 比 B组 高 , 差 异有 显 著性 ( P<0 . 0 5 , P<
0 . 0 1 ) 。结论 间歇性 充气加 压可促进 骨折 的愈合 , 减 轻软 组织 水肿 , 防止骨缺失 , 增加 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 主题 词 间歇性气 体压缩装置/ 利用 ; 骨折愈合 ; 动物实验
每组 1 3只 。3 % 戊 巴 比妥 1 m l / k g静 脉 麻 醉后 , 右 后 腿消 毒铺 巾 , 于 中段 外 侧 作 1 0 m m 纵 行 切 口, 显
露 胫骨 , 截 断后 造 成 3 mm 缺 损 。术 后 X线 摄 片确 认 截骨 处整 齐无 移 位 , 予 长腿 管 型石 膏 外 固定 。放 人 标准 实验 室笼 中喂养并 允许 自由活 动 。术 后 青霉
赵广 超 ,卜 海 富 , 桂 斌捷 , 刘 云 飞
摘要 目的 法 研究间歇 性充气 加压对 骨折 愈合 的影 响。方
2 6只新西兰大 白兔于右侧胫骨 中段造 成 3 mm缺损 , 术
1 材料 与方 法
后长腿管型石膏外 固定 , 随机分成 A、 B 2组 。术后 1周拆除 管型石膏后予长腿 石膏 夹板 外 固定 , 对 A组截 骨部 位进 行 间歇性充气加 压 , 每次 3 0 m i n , 每天 2次 , 持续 8周 ; B组 带 不予充气 的气囊作 为对 照组 。术 后每 2周 x线摄 片和 骨密 度( B MD ) 测试 。第 l 0周 A 、 B 2组 各随机 取 3只兔 子处死 , 行组织学检查骨痂 面积 、 成骨细胞数 。其余兔处死后 取双侧 胫骨作机械力学测试 。结果 A组的骨痂面积 、 成骨 细胞含 量 同期均 高于 B组 。治疗 后 2组 间和组 内比较 差异均 有显 著性 , 2组 B MD和 B MD 比率 在术 后均 随 时 间延 长 而增 加 , A组 8周时 B MD含量 已达健侧胫 骨 同一部位 的水平 , 4、 6 、 8 、 l O周时 A组 B MD和 B MD比率 高 于 B组 ( P<0 . 0 5 , P< 0 . O 1 ) 。A组力学测试 的 4项参数平 均化 为对侧完 整胫 骨参
作 者简 介 : 赵广超 , 男, 2 8岁 , 硕士研究生 ; 卜 海富 , 男, 5 6岁 , 教授 , 主任 医师, 硕 士生 导师 , 责 任作
者, E - m a i l : g u k e z a z h @y a h o o . c o n r
内长 1 0 m i l l 范围, 以及 对 侧 相 应 部 位 , 精 确 测 量 骨
维普资讯

1 7 0.
安 徽 医科 大 学 学报
A c t a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Me d i c i n a l i s A n h u i 2 0 0 7 A p r ; 4 2 ( 2 )
间歇性充气加压对 骨折愈合的影响
稳定 固定 是 两 个 基 本 条 件 。间 歇 性 充 气 加 压 ( i n —
t e r mi t t e n t p n e u m a t i c c o mp r e s s i o n, I P C) 广 泛用 于肢 体
续 8周 。B组 带 空 的气 囊 , 不 予 充 气 。充 气 后 每 日 检 查肢 体有 无并 发症 。
1 . 5 x 线及 D E X A观察 术后 2 、 4 、 6 、 8 、 1 0周 行 2
血液循环发生变化的治疗 , 但对骨折愈合 的影响研 究 国内 尚未见报 道 。本实 验将 I P C装置 作用 于骨 折 部位来 观察 对骨 折愈 合影 响 。
2 0 0 7一O 1—1 2接 收
组 的右 胫骨 的正 侧 位摄 片 , 观 察 骨 折位 置 以及 骨 痂
生 成情 况 。摄 片 后 作 D E X A测试 , 采 用动物模 式 , 连 续横 向扫描 , 照 射 A、 B两组 右 胫 骨包 括骨 折端 在
2 3 0 0 2 2 2 3 0 0 2 9 作 者单位 : 安徽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 医院骨科 ,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 学系, 合肥
中图 分 类 号 R4 5 4 : R 6 8 3 ; R 6 8 7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0 7 ) 0 2— 0 1 7 0— 0 4
1 . 4 I P C治疗
2组 术 后 1周 拆 除 管 型石 膏 , 改 为
长腿 石 膏夹 板 固定 。治疗 前拆 除石 膏 。A组 I P C敷 骨折 愈合是 个 非 常 复 杂 的过 程 , 良好 的血 运 和 于右 小 腿 上 , 迅速 充气到 ( 1 5 . 3 3 1±1 . 5 3 3) k P a , 5 s 后 放气 , 间隔 2 0 8 后重复 , 每次 3 0 mi n , 每天 2次 , 持
收仪 ( D E X A C HA L L E N G E R法 国 ) , C K型 倒 置 显 微
镜向扭 转 测 试 系统 ( MT S 8 0 9
美国) 。
1 . 3 截 骨模 型 2 6只 大 白兔 随 机 分 成 A、 B 2组 ,
1 . 1 动物
中心 提供 。
健 康 成 年 雄 性 新 西 兰 大 白兔 2 6只 , 体
重3 . 0~3 . 2 k g , 普通 级 , 由安 徽 医科 大学 动 物 实 验
1 . 2 仪器
数字 式 电子血 压仪 ( A 4 6上 海健 保 医疗
电子 有 限公 司 ) , X摄 片 机 ( G E美 国 ) , 双能 X线 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