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一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DNA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并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意识到自身的遗传情况对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DNA的结构和功能2. DNA在遗传中的作用3. 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2. 实验演示法:展示DNA的提取与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强对DNA结构的认识;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展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老师通过展示DNA的结构模型或者视频介绍DNA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1. 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教师讲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载体。

2. 展示DNA的提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取DNA,加深对DNA结构的认识。

步骤三:学习DNA在遗传中的作用1.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介绍DNA在遗传中的作用,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都与DNA 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DNA 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步骤四:学习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1. 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介绍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DNA在亲缘鉴定、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DNA在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五:总结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DNA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DNA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六、教学手段1. 实物模型:DNA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2.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案例;3. 实验器材:用于DNA提取实验的实验器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人教版教学课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课件设计

人教版教学课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课件设计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生物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而分子生物学是微观世界,在现有的学校水 平下无法完成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因此我 利作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课前设计 了两个经典实验的课件,使学生能在感观上 对实验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优 势互补 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培 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利用传统 的讲授、阅读材料、讨论、分析培养 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更好的达到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
[过程探究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 如何让噬菌体被标记?
怎样将32P标记到噬菌体的DNA上?
亲代病毒的 DNA
含32P的病毒DNA
怎样将32P标记到噬菌体的DNA上?
(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这种大肠杆菌)
[过程探究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过程探究3]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步骤 方 法
R型活菌
S型 活 菌 加热杀死 S型菌 R型 S型 活 细菌 死细菌 S型 死细菌
现象


结论
R型活菌无毒
S型活菌有毒
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
√1
2

3 4

+ (某种物质)
+
R型 活 细菌
S型 死 活 体内有 细菌
S型活细菌
存在“转化因子”
[ 过 程 探 究 ] 格 里 菲 思 的 实 验 :
1
? 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 质——“转化因子”。
[过程探究2]艾弗里的实验:
[过程探究2]艾弗里的实验:
? ?
只在A组中出现S型细菌,说明了什么? 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有没有可能DNA上仍沾有蛋白质,极少的 蛋白质就是转化因子呢?

人教版教学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2

人教版教学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2

第3章基因的本质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初步形成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能力方面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就科学家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一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课时安排授课时数为5课时。

三、教学流程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检测[例1]用噬菌体去感染内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D.仅发现于外壳中解析:考查蛋白质和DNA的组成元素。

DNA和蛋白质都含H元素,所以3H为原料合成的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含3H。

答案:B[例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A.自己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只有噬菌体DNA注入细菌,然后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答案:C[例3]用噬菌体去侵染含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A.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菌体外壳C.子代噬菌体外壳及DNAD.部分子代噬菌体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只有噬菌体DNA注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后,以细菌的原料为原料,场所为场所,合成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及功能,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DNA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若干个DNA模型,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谈论遗传的概念,引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2.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物质,并解释图片中物质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DNA的结构(20分钟)1.展示DNA的结构模型,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DNA的组成及其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Step 3 DNA的功能(20分钟)1.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和转录遗传信息。

2.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DNA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自体验DNA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DNA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它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人类会是什么样子?3.汇总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重要性的短文,并提交到班级共享文件夹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DNA是遗传的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传物质 的分子基础”第一节安排 了“DNA是主要的遗传 物质”。
2.1.2教 学 难 点 :肺 炎 双 球 菌 转 化 实验 的原 理 和 过 程 。
“普 通 高 中生 物 课程 标 准 》对 该 部 分 的要 求 是 “总 结 人 类对 遗 传
2 2教 材分 析 .
物质 的探 索过 程”,要 求教 师按 “应用 水平 ”进行 教学 。根 据新课 程
总结 能力 ;培养学生 的
此方法? (2)用 S、 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 学 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合作精神 。 什么?能否用 C和 0进行标记? (3)如果实 噬菌体 侵染细 菌实验 进行 分组 理 解 科学 家最 关 键 的 验 用 上 述 方法 进 行 ,测 试 的结 果 如 何 ? 表 明 了什 讨 论 、设 计 实验 方 案 ,然 后 汇 报 实 验 设 计 思 路 是 把
的过程 来 学 习科 学研 究 的方 法 ”为 设 计 思想 ,切 实 落实 主体 陛教 一 种 是遗 传 物质 这 一 问题 ,进 而 在 “积 极 思 维 ”中介 绍 了两 个 当
学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时最 著 名 的 实验 ,通 过 对 实 验 原 理 和 实 验 过 程 的介 绍 ,使 学 生
遗 传 物质 是 什 么 ?
DNA 是 主 要 的遗 传 物质 。
自主学 习 的能 力 。
见教 材 43页 ) ,讲述 实 验 过 程 ,并提 出 问题 : 后 汇报 交 流 讨 论 成果 ,并且 在 教 能 力 ;培养 学 生 观 察 分
(1)实验 先进 行第 一 、二 组 的 目的 是 什 么? 可 否 师 的引 导 下 得 出结 论 。 直接进行第 四组?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陕西省铜川市一中:马腾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⒉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⒊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⒉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㈡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㈠教法设计: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围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课时安排:1课时。

㈡学法指导:⒈按教材的编写思路用“顺藤摸瓜法”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整体内容;⒉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格里菲思所做的“体内转化实验”采取对照的方法,教材中步骤1、2、3为步骤4的对照组;步骤4为实验组,用对比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⒊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
石丽娟(天津市大港油田实验中学天津300280)
在高中生物第6章“遗传和变异”的第1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中,第1课时“D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两个实验来证明DN A是遗传物质,看似其内容简单:几个前人已经做成功的实验得出一个大家从媒体上早已熟知的结论,可实际上,细细推敲,这几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设计的科学性在哪里?实验结论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证实出来的,学生并不易掌握,尤其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4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为什么就使小鼠致死这个实验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结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模棱两可,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好机会。

但这节课若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生物学知识通过讨论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思路,并推断出实验结论后,再引入课本中的实验,同时在其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软件,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的解释。

而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这两个实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扎实地掌握实验的设计思路,培养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能积极启发思维,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成功。

2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
2.1 导入和悬念 利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等农谚来说明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那么到底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呢?学生根据以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都会回答:是DN A。

那么,怎么来证明DN A就是遗传物质呢?通过这种提问导入新课并制造悬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2 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引导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因此,在讲述新课之前,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便在课上能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小组代表汇报完讨论结果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然后共同确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同时在课程中要加入适当的提问,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2.2.1 引导学生设计严谨的实验,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回忆: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已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和DN A,用什么样的实验思路才能找到真正的遗传物质呢?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实验过程中必须想办法把蛋白质和DN 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和功能,才能确定究竟谁在起遗传作用。

这个设计思路的主动得出为进一步介绍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和艾弗里的实验做好铺垫。

此外,在介绍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实验的过程中,提问:¹在实验的第3步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为什么不能使小鼠致死。

º在第4步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为什么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会重新出现S型细菌?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可以猜测出在S型细菌中一定存在一种可以把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的S型细菌的因子,而这种转化因子肯定就是能够控制合成蛋白质的遗传物质。

但是怎样证明这种起转化作用的因子是DN A,而不是S型细菌其他的成分呢?
这时,教师先不要马上讲述艾弗里的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

讨论的结果是学生普遍认为正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把S 型细菌的几种成分用科学的方法分开,然后分别与R 型活细菌混合,看最终只有加入谁,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的S型细菌。

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案后再介绍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实验及实验结论,证实DN A就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DN A就是遗传物质。

2.2.2 设计恰当的探究式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答案中获取真知 好的问题可以避免长篇累牍的叙述,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层层深入地领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讲述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后,教师提问:¹进入细菌体内的是什么?什么结构留在外面?º出来的是什么?»新的蛋白质外壳是怎么出现的?¼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出这4个问题,学生就可以从蛋白质外壳留在了细菌外面没有参与到产生子噬菌体的现象得出它不是遗传物质;从留在细菌体内的DN A发挥了其遗传作用从而产生子代噬菌体的实验结果中直接得出DN 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

31

2002年第37卷第8期 生 物 学 通 报
新教材实验教学初探二则
文举利(青岛市第六十中学山东青岛266034)
编者按 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制的生物学初中实验教材,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教,本刊也陆续作了介绍。

为了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试教工作的开展,本刊将陆续刊登试教经验和体会,以飨读者,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1 “制作临时装片”的简便教法与学法
2001年人教版新编教材七年级的“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来认识植物细胞。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笔者在进行“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的制作”时,为了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

首先,让学生看书预习,上课后再给5m in,然后推选小队代表到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观察该同学做得是否正确。

示范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出现差错,由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

每当代表做完一个正确步骤时,教师就启发大家提出问题、相互答疑并将此步骤用一两个动词来概括。

这样,师生一起总结出了“擦、滴、撕、展、盖、滴、吸染”的临时装片制作顺序和注意事项,随后再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就会得心应手。

又如: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前4个步骤可简单记作:一漱、二擦,三滴、四刮等。

学生掌握了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对其他临时装片的制作就会触类旁通。

2 对“光对鼠妇的影响”的探究的改进
按照人教版新编教材七年级“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的步骤设计是: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以中轴为界,一侧盖纸板,另一侧盖玻璃板,这种设计固然不错,但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探究工具还可以再简单,二是探究影响鼠妇的因素还可以再增多,花费的时间反而还会减少。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探究活动可以改为“光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

探究过程可分两步进行:第1步,每组只发一个空解剖盘,以中轴为界,让学生把盘的一侧用书盖上,盖书之前教师需提出两种做法供学生选择并让学生解释原因:一是书盖在光源的一边,二是书盖在背向光源的一边。

学生选择了第1种盖法并解释了原因,然后再将鼠妇分别从盘的中间部分放进去,很快,鼠妇几乎都躲到了黑暗的一边。

学生据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第2步:在第1步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把事先分发的湿土放在盘中无鼠妇的一侧,马上撤掉原来盖在盘上的书,不到2min,鼠妇又都趋向了湿土的一边。

这样,课堂上几乎只用10min左右的时间单独验证了两个变量对鼠妇的影响,其他时间就可以留给学生提出问题、设定变量、设计探究步骤、分析结果及进一步探究讨论等。

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可将温度作为一个变量,具体做法是:将解剖盘的一边放上一个冰袋来造成盘两边的温度差,而后观察鼠妇的趋向。

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BZ)
简洁、直观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同时可以把抽象的实验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在讲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可以把格里菲思的4步实验利用POW ERPO IN T制作幻灯,在制作时注意要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开,不要急于展示4步实验的结果,而是先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讨论推测,然后再公布结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较抽象,因此可以把它制作成三维动画,直观地演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演示前向学生先提出问题,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必讲述,让学生自己观察,演示结束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创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产生一种通过探索得以发现的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4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即可让学生回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 A;讲艾弗里的实验时可复习细胞的几个重要组成成分;讲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可先让学生回忆蛋白质和DN A的基本元素组成。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课堂效益。

3 体会
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贯穿整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设计和推理,得出了“D NA是遗传物质”这个结论,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BZ)

32
—生 物 学 通 报 2002年第37卷第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