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及答案
生物必修2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高三复习)

2012-2013 学年 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 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20 年 月 日1课题:必修Ⅱ—3: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组长: 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学习目标】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重点知识: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知识: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法指导】记忆基础知识,学会归纳总结,通过练习提升能力 【使用说明】1.本学案为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着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兼顾各章节知识的联系2.根据导学提示,通读教材内容,识记相关知识点,注意比较归纳总结3.做配套练习,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主导观点: 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_____ ___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涵遗传信息。
2.对DNA 的认识:⑴生物大分子:由许多 聚合而成。
⑵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①化学组成: 、 和 三部分。
②种类: 种,差别在于 的不同。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2.格里菲思的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导学案装订线班级:高三年级 班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2① 小鼠体内不死亡②S 型细菌小鼠体内死亡,鼠体内有③加热杀死S 型细菌小鼠体内④ (2)结论: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含有 将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3.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 和 等分开,以便 、 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2)方法:将S 型细菌的 、 和 等物质提取,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3)现象:只有加入 _,R 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 型细菌。
(4)结论: 才是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 2噬菌体(1)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 构成,头部含有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与练习

第二十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1.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现象。
2.科学实验证明: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中。
二、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1.染色体(1) 存在于细胞核中,并在生物的传宗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每一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般以的形式存在。
(2)染色体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如果染色体的数目多了或少了,或是某条染色体部分缺损等,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
(3)染色体组成示意图2.DNA(1)位置:细胞中的DNA大多在上。
(2)功能:DNA分子上有许多携带特定的片段,可以控制生物体不同的性状。
(3)形态:由两条长链组成,构成了规则的结构。
(4)数量: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个DNA分子。
3.基因(1)位置:存在于分子上。
(2)概念:具有的DNA片段。
(3)作用:不同的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
(4)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1)染色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是单条存在的。
(2)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染色体。
如细菌只有DNA而无染色体;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也没有染色体。
(3)只有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才能叫做基因。
不是任意的DNA 片段都可以叫做基因。
(4)不是所有的遗传物质都存在于细胞核中。
[典题]牛和羊同样吃草,但各自产生的牛肉和羊肉味道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A.蛋白质结构不同B.遗传物质不同C.染色体数目不同D.新陈代谢的方式不同探究点: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指纹识别技术已逐渐成熟,进入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例如,小区安装的指纹门禁系统,手机上的指纹解锁等,它们都利用了指纹这一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
[问题] (1)决定每个人指纹这一性状的最小单位是什么?[问题] (2)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那么,有多少个DNA分子和基因呢?1.下列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小树长成大树B.老鼠的后代始终是老鼠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龙生龙,凤生凤2.(2022滁州期中)“基因身份证”主要是利用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若干个固定的基因位点进行鉴定。
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想。
2.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3.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4.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知识梳理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01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02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03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2.肺炎双球菌类型3.格里菲思的实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16转化因子,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17S型活细菌。
4.艾弗里的实验——体外转化实验(1)设计思路:设法将□18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2)实验过程及现象(3)结论:□20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什么?提示:肺炎双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从死亡小鼠中是否只分离出S型活细菌?提示:不是,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且R型活细菌数量多。
3.请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转化实验的关系。
提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而艾弗里的实验则证明了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体内的DNA。
4.已知在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55 ℃左右时,DNA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应该是哪种物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提示:DNA。
【K12学习】《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导学案5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5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网络】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自主学习,明确目标】1.总结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学法指导:本节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的实验。
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探究科学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特别是艾弗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方法,将细菌各成分分离提纯后分别进行实验,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要明确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方法,该实验仅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学习时要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通过对两个实验过程的分析,体会一下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研讨互动,问题生成】一、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实验材料:型和型肺炎双球菌、小鼠实验原理:型的细菌使人或者小鼠患败血症实验过程:①R型的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②S型的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③S型的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④R型活细菌+S型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实验设计遵循原则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
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实验思路:实验过程:①S型-DNA+R型活细菌+R型菌的培养基,结果:②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的培养基,结果:③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的培养基,结果:④S型-DNA 水解物+R型活细菌+R型菌的培养基,结果:实验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1、标记①细菌+含的培养基,结果出现了含35S的细菌细菌②细菌+含的培养基,结果出现了含32P的细菌2、标记①噬菌体+ 的细菌结果出现含35S 的噬菌体噬菌体②噬菌体+ 的细菌结果出现含32P 的噬菌体 3、噬菌体①含35S的噬菌体+细菌结果:没有35S 侵染细菌 35S主要分布在外②含32P的噬菌体+细菌结果:外几乎没有32P 32P主要分布在内实验结论: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预习思考: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总结一下:为什么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预习检测: 1、判断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第二课时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1. 实验方法:。
2. 实验过程:(1)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____体内的______.其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______构成,头部内含有______.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_____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2)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讨论:①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不能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为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标记噬菌体?(3)观察实验过程,并且思考a、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什么?b、为什么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c、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e、仔细观察,两组实验的细菌裂解后,新形成的噬菌体有何不同?实验结论是什么?f、理论上,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为什么会有少量的放射性呢?3.实验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质疑:(1)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2) 某些不含有DNA的病毒,其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有些病毒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病毒。
烟草花叶病病毒中提取出RNA,侵染烟草,结果:_______烟草花叶病病毒中提取出蛋白质,侵染烟草,结果:_______结论:对于这些病毒来说,是它们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学习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与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与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与过程。
思考: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 ____与_______ __。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思考: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与DNA的认识水平如何?2.当时认为遗传物质是哪种物质?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格里菲思的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1. 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S型、R型)菌落(光滑、粗糙)有无荚膜有无毒性S型细菌R型细菌2. 实验过程: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
思考: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2.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3、第四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是怎样出现的?4、什么使活R型细菌转化为活S型细菌?(二)艾弗里的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哪种物质为转化因子?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你可以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证明哪一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的纯度越,转化就越有效。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能否)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实验结论: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与蔡斯)1. T2噬菌体的介绍:(1)结构: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与尾部的外壳是由构成,头部内含有。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尾部 头部 图34 T 2噬菌体的模式图 DNA 第3章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填空1.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过程及现象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 ”,能将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体外体内转化实验①实验方法: 。
②实验过程及现象(填右图)结果发现:只有加入S 型细菌的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
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 。
③实验结论: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 质,即 是遗传物质。
也证明了 、 、不是遗传物质。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人: 和 。
(2)T 2噬菌体病毒①结构特点: (有/无)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 和 。
②代谢特点:只能 在 体内。
③增殖特点:侵染大肠杆菌后,在自身 的作用下,利用体内的物质(氨基酸、脱氧核苷酸等)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
(3)实验方法: 法,用 和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分子。
(4)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两组,相互对照)①标记大肠杆菌 ②标记噬菌体含35S 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 的大肠杆菌 含35S 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 的噬菌体 含32P 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含 的大肠杆菌 含32P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含 的噬菌体③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 与 分离。
离心的目的:让离心管的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 ,沉淀物中留下 。
④放射性检测(5)实验结果: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子噬菌体中, (能/不能)检测到32P 标记的DNA ,(能/不能)检测到35S 标记的蛋白质。
(6)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 进入到细菌体内,而 外壳留在外面。
实验证明了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还证明了 ;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该实验 (能/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
3.烟草花叶病毒(TMV)感染烟草实验(1)结构特点:(有/无)细胞结构,组成成分是和。
高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

高二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预案部分A、阅读课本P42-43《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回答:1、在20世纪20年代,多数人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科学家是怎么样做出这个判断的?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了DNA的结构,发现DNA也可以携带巨大的信息量,我们来回顾下DNA的结构:DNA的中文名字?由几条链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尝试画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并且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尝试回忆各部分的元素组成)。
3、你认为蛋白质和DNA相比,谁更可能是遗传物质呢?B、阅读课本P43-4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回答:1、格里菲斯的选材是______菌,此菌分_____和_____两种。
这两种的区别是:前者菌体__________、菌落________,无__________;而后者菌体______________,菌落_______,有___.2、思考:试验叫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你是怎么理解“转化”的,尝试给它个生物学的解释。
3、格里菲斯试验的结论是:4、艾弗里将S型细菌分离出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j结果发现只有_______可以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初步证明了____是遗传物质。
C、阅读课本P44-4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回答:1、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结果仍会有人质疑?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有谁操作的?噬菌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尝试绘制噬菌体的结构简图,标明各部分物质的名字。
3、赫尔希和蔡斯用什么样的方法标记的噬菌体?分别用什么元素标记的噬菌体?你认为这两种元素分别是用来标记噬菌体中的什么物质的?4、最终实验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5、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预习检测1、关于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RNAB、同时存在DNA和RNAC、都是DNAD、有的是DNA,有的是RNA2、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在DNA中找到15N、32PC 、外壳中找到15N D 、在DNA 找到15N 、32P 、35S3、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是全部生物的遗传物质B 、真核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C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 、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遗传性状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A .DNA 是遗传物质B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C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 .RNA 是遗传物质5、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A .R 型肺炎双球菌B .加热杀死后的R 型肺炎双球菌C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D .加热杀死后的S 型肺炎双球菌与R 型细菌混合学案部分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给活鼠分别注射:活R 细菌 活S 细菌 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加热杀死的S 型菌和活R 型菌↓ ↓ ↓ ↓↓ ↓ ↓ ↓结果: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结论:___型菌可以杀死小白鼠,同时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将____型细菌转化为____型细菌的______.2、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艾弗里的思路:既然S 型细菌内有某种物质可以促使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那就把所有的物质分离,看看究竟是哪种物质促成了这种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学习目标1、能够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2.能够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3.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原因。
4.掌握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设计思路。
二、自主学习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42—43页第五段内容,并仔细看图3-2实验过程,8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1.肺炎双球菌比较填空:种类项目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________ ________菌体______多糖荚膜_____多糖荚膜毒性_____毒性,使小鼠患______死亡____毒性,不会使小鼠死亡2.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填空:(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________”。
自主学习指导(二)认真阅读课本43页第六段—44页第二段,5分钟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3.艾弗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填空(1)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____________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
(2)过程(3)结论:________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特别提醒】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并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是艾弗里。
2.格里菲思实验第4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细菌和艾弗里S型菌的DNA+R型活菌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都是R型和S型都有,但是R型多。
3.S型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活菌――→培育只有R型细菌,该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水解产物——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尽管此实验可以证明该问题,但不是该实验的实验目的。
自主学习指导(三):认真阅读课本44页第三段—45页内容,并仔细观察图3-6实验过程,8分钟后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或示踪法)设计思路S是蛋白质特有元素,P是DNA特有元素,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过程结果实验分析35S标记的噬菌体__________并未进入细菌内部,而32P标记的噬菌体______进入了细菌内部实验结论______是真正的遗传物质【特别提醒】1.上清液中含未浸染的T 2噬菌体和侵染后T 2噬菌体外壳,沉淀物中含被感染的细菌。
2.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
3.该实验可同时证明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自主学习指导(四)认真阅读课本46页两段内容,3分钟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烟草花叶病毒组成:________和蛋白质。
(2).实验过程 烟草花叶病毒—⎪⎪⎪→ → +烟草→烟草被感染→烟草未被感染 (3).结论:_ ___是遗传物质。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所以说___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当堂检测1、在艾弗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 酶处理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并与R 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 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 .证明R 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 型活细菌的DNAB .用以补充R 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 .直接证明S 型菌DNA 不是促进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因素D .与“以S 型菌的DNA 与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2.将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 .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 型活细菌B .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 型和R 型两种活细菌C .死亡的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D .死亡的小鼠体内S 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 型活细菌转化的结果3、如何获得被35S 、32P 标记的噬菌体?4、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中为何要经过短时间的保温?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什么?5、为什么标记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有时会出现放射性?6、为什么标记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有时会出现放射性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当堂训练1.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成功的表明了A .已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DNA 已经失去活性而蛋白质仍具有活性B .DNA 是遗传物质C .已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D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少无毒R 型 ②多无毒R 型 ③少有毒S 型 ④多有毒S 型A .①④B .②③C .③D .①③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 型细菌的A 、B 、C 、D 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 和DNA 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S 型活细菌出现的是A B C D4.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DNA 是遗传物质;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④在不含DNA 的生物体内,RNA 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A. ①② B .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5.肺炎双球菌中的S 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B.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DNA 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C.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DNA ,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D.培养R 型活细菌时加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 .用S 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 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 .用杀死的S 型菌与无毒的R 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 .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 型菌D .将S 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 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7.用DNA 酶处理的S 型细菌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 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B .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C .这个实验证实DNA 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 .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8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 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① R蛋白质 R 型 ② R 荚膜多糖 R 型③ R DNA R 型、S 型DNADNA 和DNA 酶 蛋白质 多糖④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9.经分析测定,在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S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P存在于DNA分子中。
现欲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证明DNA是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A.32P B.35S C.14C和18O D.32P和35S10.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A.噬菌体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噬菌体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噬菌体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11.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A.细菌的核糖体B.噬菌体的核糖体C.噬菌体基质D.细菌的核区1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直接和间接地证明了DNA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②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③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④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13.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进入细菌中B.少量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没有分离C.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沉淀在下部D.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DNA一同进入细菌中1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B.DNA能自我复制C.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D.DNA是遗传物质15.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B.除部分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生物细胞中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6.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17.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_型细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________型细菌转化为________型细菌。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________型细菌的后代也是________性的________型细菌。
(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又做了一组实验,这组实验如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