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生态学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 群落的演替教学方法: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2. 幻灯片的使用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一)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

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

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

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

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

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同样还要研究个体之间的关系。

从技术角度讲,群落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子分支,旨在探讨一组物种交互作用如何
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它研究的范围是从动物群落的行为到植物群落的发展,以及地形、
气候因素对植物和动物如何影响。

群落生态学通过研究群落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协作,可以解释一些生态现象并提出解决
方案。

例如,研究群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之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地方群落,以及这种竞
争会如何影响环境服务或生态系统声明。

此外,群落生态学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
物种如何共存,以及为什么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形成一些非常特殊的生态系统。

该领域的研
究还可以推断适宜的物种组合方式、物种变化率以及驱动这种变化的因素。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群落生态学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通过研究群落,可以发现互补支持机制,进而找到调节人类活动的方法。

此外,在当
前的全球变暖情况下,研究群落的反应也可以有助于预测未来地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而言之,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物种之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地方群落,以及这种竞争会如何影响环境服务和生态系统质量。

该领域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Sol (Solitariae) 数量很少而稀疏
Un (Unicum)
个别或单株
2.密度(density) 指单位面积或单 位空间内的个体数。一般对乔木,灌木 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 物以地上枝条计数。样地内某一物种的 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某一物种的 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 分比称为密度比(density ratio)。
前苏联著名植物群落学家B. H. 苏卡乔夫(1957)指出:“层片具有 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 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 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 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 分” 。现在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 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 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functional community)。
对种类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 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
1.多度(abundance) 多度是对物 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 用于群落野外调查。国内多采用 Drude的七级制多度,即:
Soe (Sociales) 极多,植物地上部分郁闭,形成背景
Cop3 (Copiosae) 数量很多
Cop2 Cop1 Sp (Sparsal) 数量多 数量尚多 数量不多而分散
上式用于草原群落时,相对优势度可用相对盖 度代替: 重要值 = 相对密度十相对频度十相对盖度
相对密度=该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
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 相对盖度=该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和
※ 重要值的意义:
1 是一个反映种群的大小、多少和分 布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2 反映了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可确定群落的优势种,表明群落的 性质 4 可推断群落所在地的环境特点。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 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 和D级频度的种类较 少,E 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占有的比例也较高,符合一般群落中低频度种的 数目较高频度种的数目为多的事实。
• 5.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 6.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
•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 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我国北方草原 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如羊草 草原5月初植物萌动返青,7月份开花结实, 8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到高峰值,9月下旬 植物地上部分枯黄并停止生长。
• 动物也有相似的周期活动:青蛙到了冬季 就进行冬眠,春天来了就苏醒过来。
• 四、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 (1)时间因素 • (2)空间异质性因素 • (3)气候稳定性因素 • (4)竞争因素 • (5)捕食因素 • (6)生产力因素
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性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植物的垂直分布
• 一、垂直结构
•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 丰富度指数 – 多样性指数
•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单位面积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 Margalef指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0 1
群落A 群落B
2
3

5
多度等级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1)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 着纬度的增高,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 趋势。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苇莺
丘鹬
榛鸡
水生植物群落的成层性
主要与光照、 温度、食物和 溶氧量有关
– 挺水草本层、 飘浮草本层、 水面高草层、 沉水漂草层、 沉水矮草层、 水底层
漂浮动物 浮游动物、 游泳动物、 底栖动物、 附底动物、 底内动物
60
三、 群落的水平结构
• 概念:群落中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不均匀 配置,使群落表现出斑块相间的外形。
D=1-ΣPi2
– Shannon-Weiner指数
H =-ΣPilnPi
– Pielou均匀度指数:E=H/Hmax Hmax为群落可能的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LnS
39
0(0.00) 50(0.50) 1(0.01)
100(1.00) 50(0.50) 99(0.99)
多样性指数计算 ln2=0.69 ln0.01=-4.605
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 指示种、特征种
26
阔叶红松林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乔木层): 优势种:红松、紫椴 亚优势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榆 伴生种:槭、云冷杉 偶见种:落叶松、山杨
群落成员型的确定--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多度 (abundance):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 • 密度 (density):物种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上
D(61-80%)
E(81-100%)
• 重要值 (important value)
–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 相对盖度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 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 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和系统,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对群落概念的不同认识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E.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V.E. Shelford: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E.P. Odum: 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 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生命部 分
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33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生态学 (Ecology)
主讲人:唐利洲 Email:tanglizhou@ Phone: 18687447267
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19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种A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p165图8-3)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 25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 1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2)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 芽植物,更新芽位子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 多年生草本植物。 (4)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 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三、种的多样性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3. 多样性梯度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乔木、海产瓣鳃类、蚂蚁、 蜥蜴和鸟、兽等许多类群中均有充分数据说明这一点,即无 论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环境,都有类似的趋势。当然也有例 外,如企鹅和海豹在极地种类最多,而针叶林和姬蜂在温带 物种最丰富。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如果在赤道地区登山,随海拔 的增高,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环境,同样也能发现物 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一 个群落或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名录。 通过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 面积的大小。作法:逐渐扩大样地面积 ,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样地内植物的 种数也在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 度时,曲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 把曲线陡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 作为最小面积。

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

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
面积,提高动物的产量。 人类活动形成的交错区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
第三节物种多样性
决定物种多样性的两个主要因素:物种数目和 异质性。 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 多样性指数的测定 多样性等级的实例 决定多样性等级的因素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 长期适应,在外貌上表现的植物类型 。它的划分 常根据植物的形态、大小、分枝等外貌特征,同 时考虑到植物生命期的长短。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阮基耶尔Raunkiaer 生活型系 统):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之下, 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三、群落演替的分类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 替(secondary succession)
内因演替(endogenetic succession)与外 因演替(exogenetic succession)
地质演替(geological succession)与生态 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生长型(growth form):根据植物可见结构分成 的不同类群。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这是趋同适 应的结果。
生态等值种:由于趋同进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环 境区域生活着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这些植物 称为生态等值种。
叶子大小与水分条件关系模型:
两个样本(群
落)中共有的 种数
样本(或群落)B 中的种数
四、群落的排序
各物种种群共同起伏,有明显的间断或共同的边界; 各物种种群不形成平行分 布的集群,两两边界明显; 各物种种群间没有明显边 界,但形成平行分布的集群 (共同起伏); 各物种种群间不但没有明 显共同边界,井且其起伏彼 此独立,其分布中心和边界 均是分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频度定律
一个物种分布比较均一的群落中,属于A级的物种通常是很多 的。E级植物通常是优势种, E级越大群落的均匀性越大;B、 C、D比例增高时说明种分布不均
高度(长度): 重量:干、湿、能量流动中 体积:
(3)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水平:
深海多样性往往高于浅海。
80
图 6.1
种数
60 热 带
40 太 平
20 洋
0

热 带
南北 白白

令令
平 温太 海 海


带洋
北冰洋
30°
50°
70° 北 纬
从热带到极区太平洋 50 m 深度水中桡足类种类多样性的递减度
(引自 Krebs 1978)
山猫正在追捕雪兔
白 鹭 与 大 象 共 栖
2. 个体论学派
由于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 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在自然 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的。用梯度分析与 排序等定量方法研究植物群落,证明群落并不 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 多数情况下 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是 决定群落性质最主要的 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 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 因素的网络作用
决定多样性的因素:
空间异质性:当人们由寒带经温带到热带旅行 时就能得到一个明显的感觉,环境的 复杂性随之 而增加,物理环境越复杂,空间异质程度越高, 动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
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
决定多样性的因素
两种藤壶分处海岸不同高度
植物生活型的研究工作较多,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生活型系统:选 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着生位置为划分标准,既反映植物对环境(主要是 气候)适应特点,又简单明确,所以该系统被广为应用。
五类生活型:
(1)高位芽植物:休眠芽距地25厘米上,又分四亚类:大高位芽植物 (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 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到2米)。
种间相互作用结果
(5)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 称为群落交错区或称群落边缘带、生态过渡带。
特点:交错区内可能包含一些临近群落内具有特征的种类和 仅生活于交错区的生物,其能量流和物质流具有特殊性。所 以交错区具有“过滤膜”和通道的作用,调控物质流、能量 等生态流及生物在系统内的流动。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种涵义:
❖ 一是群落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寡,即种的丰富 度;二是种的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 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 群落所含的种数越多,群落的多样性就越高; 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 ,群落的异质性 程度就越大,群落的多样性就越高。
❖总的规律:
热带海区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比北方群落复杂得多, 但同一个种的个体数量往往不会很大;而在北方,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但同一个种的个体数 量可能很大。
❖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全部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即为该物 种的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盖度的百分比称 为盖度比 。
频度:样地出现频率
❖ 某个物种在样方内出现的频率
❖ 频度= 物种出现的样方数 / 样方总数×100%
❖ 丹麦学者C.Raukiaer将频度由低到高分为A、B、C、D、E 5个 等级,稳定群落中按照物种所占比例的大小5个频度级的关系 是:A>B>C>D<E(凡频度在1%~20% 的植物种归入A级, 21%~40% 者为 B级,41%~60% 者为C级,61%~80%者 为D级,81%~100%者为E 级)
边缘效应(edge effect):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 群密度,称为边缘效应。
脆弱性(frangibility):环境改变速率、抗干扰能力、系统稳定 性、敏感性、竞争力等方面都具脆弱性。
第2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2.1生物因素
(一)竞争:群落种竞争普遍存在,海洋>陆地, 大型生物>小型生物,植食性昆虫竞争较低-绿 色植物丰富。竞争是群落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和生物的进化;
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个体数) (density)
❖ 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个体数目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密度 ❖ 某一物种的密度与群落中密度最高物种的比值称为密度比
盖度(coverage)
❖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称为基盖度(乔木的基盖度称为显盖度)。 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计算;对 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胸高 (1.3 m处)的断面积计算。分盖度(种 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郁闭度(林 木层的盖度)
(4)群落的水平结构
导致分布复杂性原因:
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种子较重或行无性繁殖的 植物,往往在母株周围呈群聚状。如风 布植物、 动物传布植物、水布植物等。
环境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 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由于成土母质、土壤质 地和结构、水分条件的异质性导致动植物形成各 自的水平格局。异质性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 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2.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度干扰假说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理由:
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 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高。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
(二)捕食:影响物种多样性
➢ 泛化捕食者:捕食使种间竞争缓和,有利多样性 提高;
➢ 特化捕食者:优势种,提高多样性;劣势种,降 低
❖ 在生物因素中,竞争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作用 最为显著:
❖ 首先,对种间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的作用问题 上,最直接的回答可能是在自然群落中对物种 进行引种或去除实验,观察其他种的反应。
❖ 其次,捕食对形成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 是特化种而异。
❖对泛化种来说,捕食使种间竞争缓和, 并促进多样性提高,但当取食强度过高 时,物种数亦随之降低。
❖对特化种来说,随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 种还是劣势种而异,如果被选择的是优 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如果捕食 者喜食的是竞争力弱的劣势种,那么随 着捕食压力的增加,多样性就会呈现线 性下降的趋势。
和定居。
❖干扰(disturbance)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生物群落不断经受着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生态学
第六章 群落生态学
概念的层次关系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1 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的定义
定义: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 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 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左) 兰花栖生在树干上 (右)双锯鱼和海葵共栖
蚂蚁和蚜虫合作
()
白蚁消化道中原生动物帮助白蚁消化木屑
(互利共生)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1.3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结构单元—生活型
群落空间结构决定于两要素,即群落中各物种生活型及同生活型物种所组成的 层片,可看做群落结构单元。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 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 上也相似。
❖ 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该群落调查取样的最 小面积相应也越大。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取样的最 小面积为2500 m2,北方针叶林为400 m2,落 叶阔叶林为100m2,灌丛草原为25~100m2, 草原为1~4m2。
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群落成员型分类:
❖ 优势种和建群种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 种。 建群种 (edificator或 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的优势种。
(2)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 被类型的主要标志,如森林、草原和荒漠等,首先就是根据外貌区别开来 的。而就森林而言,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等,也 是根据外貌区别出来的。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
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另 一重要特征。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 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生 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示意图
❖ 在群落中各物种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选择样 地进行采样和物种鉴定,逐渐扩大样地面积,随着 样地面积的加大,样地内生物种数也在增加;当样 地扩大至一定面积,样地内的生物种数基本不再增 多;反映在种类-面积曲线图上曲线呈明显变缓趋 势。通常将曲线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定为该 群落调查取样的最小面积。
❖ 在森林群落中,林木的自疏现 象,是竞争对群落结构作用的 最直接的体现。
❖ 在森林中,同龄单层林分密度 大,将引起个体树冠的强烈挤 压和竞争,形成强烈自然稀疏, 部分林木死亡。
❖ 一般情况下,喜光树种自然稀疏强烈,保持
高密度、高叶面积指数的时间比较短暂,难 以长时间维持高生产力水平。中性和耐荫树 种形成异龄复层林,加厚林冠层,加大林冠 间竞争的总体空间,缓和竞争强度。
(2)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厘米之下,多为半灌 木或草本植物。
(3)地面芽植物: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 层内,冬季地上全枯死,多年生草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