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第1章第2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同步测控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件(共25张ppt)

(一)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新加坡:花园城市
严厉法规
深圳市平面结构图
(二)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课堂小结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绿化也快速推进, 但本土杂草野花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影响“市容”和“美 观”,很多城市的杂草野花在园林绿化中成为被消灭的观象, 代之以高价的园林花卉或者单一的进口的人工草坪。人工草坪 在实际养护中,不仅耗水量大,还需要定期把本土杂草野花都 拔除,喷药防止病虫害。相反,近些年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告别 人工草坪,让野草野花回归城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 是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1、工业化国家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大量消耗 资源和污染环境
2、某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了城 市环境承载能力
3、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环境问题治理对策
(一)依据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 (二)依靠科学技术力量,完善城市环境设施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增多;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城 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 适应。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一)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城 自然环境问题
市
生态失衡
环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境 问 题
社会环境问题
城市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就业困难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
表1.2 部分国家城市化与经济指标对比(2002年)
表1.2的国家分为三种情况: 1、低发展、低城市化:中国、印度、埃及 2、高发展、高城市化:美国、日本、德国 3、低发展、高城市化:巴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1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学科
地理
年级
选修4
教材版本
人教2003课标版
学科核心素养
一、人地关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城市问题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以人地关系协调为主线,立足于 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和分析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环境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内容我将以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将教师指导贯穿其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旨在增加学生对区域认知的认识。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这也是间接地让学生接触实际环境,将地理实践由户外搬到室内,好似身临其中,间接地体验了地理实践的乐趣。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明确一些保护城市环境的可行性措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接近人地协调的要求。
过渡
学生总结出每一则案例的原因之后教师小结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城市环境里出现了这么多环境问题,并且找到了它们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现在把这个任务交给同学们,对于城市环境中出现的这么多问题,每小组选取具体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可行性治理对策。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选取具体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来发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0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课标要求:论述城市化的含义和权衡指标剖析城市化的发展进度和地区差别明确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教课要点与难点:城市化的含义和权衡指标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视频导入】鲜明亮丽的杭州城市风光与背后垃圾成山的对照。
教课方法:讲解法、对照剖析法、研究议论法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度城市化的含义由上海市用地变化和人口变化剖析得出城市化含义。
2.城市化的权衡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思虑:1、城市人口数目增加,城市化水必定会提升吗?、城市化水平易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吗?议论一:表1部分国家城市化与经济指标对照(2002年)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公民生产总值(GDP)达到4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可达到60%。
读表1,剖析哪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本国人均GDP值不协调,并思虑其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度研究:世界的城市化进度2016年5月20日,结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公布了一项报告。
该报告指出,到2030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居民将会居住在城市中,他们所生产的GDP将占全世界GDP总量的80%。
下边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图”。
问题~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变化?城市化速度有什么变化?答案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渐提升。
城市化速度加速。
问题2.由图剖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别及成因。
答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成因: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
(下表)概括1: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的差别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由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快慢慢快当前速度城市化已发展到成熟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原由段立,经济快速发展出现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概括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表示图剖析)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人口、家产由市里人口连续迁往郊区人口迁回市里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以及中小城镇和乡业人口转变为非农村,大城市人口出业人口,市中心衰现负增加落,城市总人口增加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市里人口激增,地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开发市中心衰败其是工业革命促进价上升,交通拥堵好的生活环境,中区,调整家产结人口和家产向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基础构,踊跃发展高新集中,城市数目和设备更为完美、环技术家产和第三产规模渐渐扩大境优美业图解联系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动向过程,城市化发展到必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连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思虑:逆城市化能否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渐渐降低?为何?答案: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2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请学生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所感的各种环境问题
(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播放“极限挑战”节目中关于捡垃圾的片段)
过渡:面对生活中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2、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大家在前面提出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学生们展开讨论,然后发言)
总结: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综合管理
依靠科技完善环境
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小结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保护环境,从我们做起,使我们的城市化达到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
新课学习
1、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
回顾:什么是城市化?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化(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结论:合理的城市化有利于生活
过渡:我们的城市出现了问题,原因是不合理的城市化
1、社会问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城市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课件展示主要社会问题的图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治安问题”)
2、自然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包括哪些?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针对主要的环境污染,了解相应的治理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感知,明确环境问题的危害
2、通过课堂交流展示,认识各类环境污染的特点,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辩证分析人地关系
【过渡】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负面影响呢?我们来看一下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对比。
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6%到70%用了90年的时间,年均增长不到0.5%,法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5.5%到71.7%,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从25.7%到75.2%用了120年的时间,年均增长只有0.4%左右,而我们遂宁,30年的时间,城镇化率由9.8%提高到44.61%,年均增长接近1.2%,发展速度是这几个国家的2-3倍。
【小结】可见,(结论)2.过快的城市化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会出现资源短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遭到破坏,以及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使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逐渐恶化。
我们遂宁市就在2013年6月30日出现过严重的城市内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第一章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优质课件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5·新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
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 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
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
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
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
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 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 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 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 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 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0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1.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2.针对实际问题,掌握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了解感知:(知识结构)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生物圈:影响生物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不利土地资源:工业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__ __影响产生不良影响。
对城水圈:城市设施使、、、产生再分配,也市环、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境的大气圈:城市工业废气改变,城市的、等影响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效应;密集的建筑影响了、和。
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变环境:如通过、、等措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①环境质量下降:出现______污染、___ 污染、______ 污染、______污染等。
产生城市问题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病”)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1.合理规划,改善城市环境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大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解决措施 4.建设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和,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深入学习:1、读甲、乙两幅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据甲图信息,说明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及其成因:①效应,其成因是;②效应,其成因是。
(2)上海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3)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请从乙图中找出其中的两条措施。
2、近年来,一到雨季,“到хх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_12

城市化(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知识铺垫);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和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地图和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并学会从地图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
【教学准备】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教学设计】【激趣】新闻导入:城镇化进程广州实际人口已超1400万新华网广州3月23日电“广州人口控制总量目标1500万,但目前实际人口已超过1400万!”在23日于广州举行的全国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研讨会上,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披露了这一数字。
他表示,“不解决好人口问题,广州将不可避免患上‘大城市病’,因而将通过城市规划有效控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干峙表示,3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一直在加速发展。
据统计,1980年全国人口9.8亿,城镇化人口占13.9%;2009年人口13亿多,城镇化人口46.6%。
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表示:“回顾近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实际上是利用了农民的廉价劳动力为城市创造财富,但并未考虑这部分人的需求,住房、学校、医疗、社保的提供不够。
造成城市出现一些新的贫民区、所谓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问题,可称为前二三十年低成本城镇化造成的半城市化现象。
”万庆良对此深有感触。
他表示多年来,广州户籍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6.2‰以内,但外来人口增长过快。
广州市现有常住人口1033万,其中户籍人口794.6万,登记的流动人口634.7万,实际人口超过14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111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据此完成1~2题。 1.这段歌词中描述的中国一个城市密集区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海西经济区 2.这一时期,在我国“南海边”的“座座城”中出现了( ) A.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 B.城市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 C.商业和制造业向郊区迁移 D.工业城镇、卫星城镇发展迅速 解析:歌词所描述为改革开放政策下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珠三角、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为我国三大城市密集区,这一时期处于城市的高速发展时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B、C、D三项描述的现象均处于城市发展后期的成熟阶段。 答案:1.B 2.A 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后期,逆城市化进一步加剧。据此回答3~4题。 3.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 ) A.郊区和乡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 B.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乡村迁移 C.城市中心区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 D.工业和商业迅速向城市中心集聚 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人口减少和工业迅速发展 B.城市中心商业和工业迅速发展 C.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D.城市中心人口出生率降低 解析:由于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存环境极差,在郊区或更远处的小城镇甚至乡村,由于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再加上小轿车的普及,为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人们纷纷向其迁移,形成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3.B 4.C (2011年扬州高二检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111 111 加快。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78~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从1.9亿人增加到5.4亿人,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41.7%。预计到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1%。读中国城市化进程图,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 B.起步早,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 C.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D.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6.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徘徊时期,其主要原因是受( ) A.自然条件制约 B.国家政策制约 C.人口增长情况制约 D.历史发展制约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和联系中国历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济有所发展,但中国城市化才刚刚起步,城市化起步晚,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所以城市化的速度较慢。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受国家“上山下乡”政策的影响,城市化水平止步不前甚至后退。中国城市化真正的飞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提升的同时促进了城市的飞速发展。 答案:5.C 6.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举办时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总共184天 举办地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世博 会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主要目标 (1)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111 111 吉祥物 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上海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城“市”发展成有1888.46万人的大型城市,其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并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气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利影响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多选)( ) A.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B.缩小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 C.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D.促进产生结构的良性调整 E.增强了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3)上海市将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为此上海新建了延中、太平桥等公共绿地或绿化带,说明这些绿地或绿化带的环境功能。 (4)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高度密集,上海市环境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试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并选择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中的一类提出防治建议。 解析: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防治。城市绿化带的作用主要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弱噪音、阻滞粉尘等。城市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生活废弃物及交通。 答案:(1)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工业废弃物增多,占用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③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④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⑤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ABCDE (3)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弱噪音、吸烟除尘、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等。 (4)来自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废弃物及交通。 大气污染: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等。(任选一项给出两点以上建议即可) 111 111 一、选择题 下表是我国某一地区自建国以来城市、产业及人口的变化情况。根据下表完成1~2题。 年份 项目 1950 1980 2002
甲 城市数目(个) 1 3 12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765 2500000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326 丁 城市人口比重(%) 7 36 48.2 1.以上数据显示的现象不能反映下图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郊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解析:题干中图表示的是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数量上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与工业总产值的关系并不密切,农民工进城务111 111 工数量增多,是推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逆城市化相反。 答案:1.B 2.C 3.推进城市健康发展,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 B.该地区农业人口数量较大 C.该地区产业活动高度密集 D.该地区郊区城市化现象严重 解析:选B。根据图例可知该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3%,乡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较低,反映出产业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聚落以乡村为主,产业活动高度密集是城市的主要特征。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市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解析:选C。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仍然以中青年为主,东部城市化速度超过西部,我国仅有极少数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大城市的人们为了获得较好的环境,往往会向郊区和卫星城市迁移,从而导致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市发展较快。 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回答5~6题。 111
111 5.上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减小 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6.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城市绿化面积缩小 B.城市居民住房紧张 C.文物古迹普遍受到破坏 D.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由图可知从1951年到2000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地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北京市城市的政治和经济职能,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引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答案:5.B 6.D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7~8题。
7.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