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6章《数据的离散程度》02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2.经历探索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3.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难点: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章首折线统计图,如图.图中反映的甲、乙、丙三个选手的射击成绩,这三人谁的成绩较好?你是怎么判断的?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然后找学生代表回答.生: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人的射击成绩整体水平比丙的好,所以只需要计算出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师:下面我们具体来算一算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生:通过计算,可知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7.9环.师:甲、乙的平均成绩相同,你认为哪个选手更稳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由图可知甲的最好成绩是10环,最差成绩是4环,而乙的最好成绩是9环,最差成绩是7环,所以甲的成绩差较大,故乙选手更稳定.师:由此可知刻画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用数据的集中趋势来解决是不适合的,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探究新知一、预习新知请同学们自主预习课本149~151页,解决本节开头的问题.展示问题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7474767376757777747475757673 7673787772乙厂:757872777475737972758071767773 78717673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师:你能否根据所给的数据做出应该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的决定?生: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规格为75g的产品比例都是20%,所以不能做出决定.师: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生:(思考)估计鸡腿的平均质量为75g.师:那么,你能求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看看你的估计是否准确,并在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得x甲=75g,x乙=75g.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生: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g,最小值是72g,它们相差78-72=6(g);而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g,最小值是71g,它们相差80-71=9(g).师:如果现在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该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生:因为甲厂鸡腿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偏差较小,所以我认为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学生总结,教师指导: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统计量——极差,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发现:极差越大,偏离平均数越大,产品的质量(性能)越不稳定.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仅由平均水平是很难对所有事物进行分析的,从而顺利地引入极差.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巩固练习在某次数学测验中,某一小组五位同学成绩分别为60,70,80,90,100,那么这一小组同学成绩的极差为_____.答案:40二、合作探究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下图所示.对于甲、丙两厂,又该如何选择呢?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对比两厂抽取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为x 丙,计算得x 丙=75.1 g,极差为79-72=7(g).师:从得到的数据来看应该选哪个厂的鸡腿?生:甲厂.师:甲厂的数据是不是明显优于丙厂呢?生:不是,两厂的平均数差不多,极差也相差不大.再引导学生如何刻画甲、丙两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这时应提出探讨74 g 和76 g 的鸡腿的偏离程度是否一样,由此提出用鸡腿质量和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来刻画.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师:我们探讨了用极差和平均数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刻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步骤.阅读两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后总结计算方差的步骤,教师强调: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s 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让学生独立计算两厂的方差并比较,等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1)极差和标准差的单位和原单位一致;(2)方差的单位应该为原单位的平方,但是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一般都省略不写.(3)计算器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教师强调: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典型例题例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和标准差.【问题探索】怎样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解法一】因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0(7×4+6×2+8×2+5+9)=7,所以s2=110[(7-7)2+(6-7)2+(8-7)2+(8-7)2+(5-7)2+(9-7)2+(7-7)2+(7-7)2+ (6-7)2+(7-7)2]=1.2,[来源:学+科+网Z+X+X+K]所以标准差s=30 5.【解法二】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由题易知,新数据的平均数为0,所以s2=110[02+(-1)2+12+12+(-2)2+22+02+02+(-1)2+02-10×02]=1.2,所以标准差s=30 5.【总结】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的步骤:先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或需加减的数值),然后按方差(或标准差)的计算公式计算.课堂练习1.人数相同的八年级(1)(2)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x甲=x乙=80,2甲s=200,2乙s=65,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A.甲班B.乙班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2.已知一组数据:15,13,15,16,17,16,14,15,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与众数分别是()A.4,15B.3,15C.4,16D.3,163.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减去同一个数,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方差改变,平均数不变B.方差和平均数都不变C.方差改变,平均数改变D.方差不变,平均数改变4.(1)已知一组数据1,2,3,4,5的方差为2,则另一组数据11,12,13,14,15的方差为________.(2)已知一组数据1x ,2x ,…,n x 的方差是2s ,则新的一组数据a 1x +1,a 2x +1,…,a n x +1(a 为常数,a ≠0)的方差为________.(用含a ,s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B2.A3.D4.(1)2 (2)22s a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极差: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2.方差:即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s 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布置作业习题6.5第1,2题板书设计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x1-x)2+(x2-x)2+…+(x n-x)2].方差的计算公式:s2=1n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初中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教学设计】《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极差,方差,标准差本节课在学生在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并能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类的基础上,又安排学生怎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在统计意识和方法上再上一个台阶。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外贸公司对几个不同的厂家鸡腿的质量进行分析,引出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相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量度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极差的意义,掌握极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标准差。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质量/g甲厂乙厂(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二课时执行案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数学学教练案执行案班级持案人:课题:6.4数据的波动第二课时章总第 6课时主备:李春文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它们的定义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2.从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作出解释和决策学习难点:能用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导学过程】一.认知学习目标(2分钟)1、由复习引入课题并板书。
2、指1名C级学生,结合新旧知识说说“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B级学生补充。
)二.预习成果展示(5分钟)1集体订对1、2题,C级学生口答结果,B级学生补充。
2展示预习部分第2题。
4教师巡视,再次了解预习效果。
三.课堂研讨助学(15分钟)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独学:要求学生认真、独立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出独学要求,限时3分钟。
)(教师关注C1、C2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把不会做的问题标记下来待后解决,但教师不予以指导。
)2对学:要求学生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三人小组进行交流,B级和C级学生分别要向A级学生汇报自己的结果。
(提示学生先有C级学生汇报,再有B级学生汇报,然后A级学生帮助解决共性问题,不明白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待后解决。
)(2分钟)教师巡视,着重督促和指导小组合作,关注C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不做过多的知识指导。
3群学:六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就小组学生中存在的分歧问题合作解决,并结合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分钟)4展示反馈:各组派出C2或C1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成果,如果展示中出现问题可以由小组中B级的学生给予指点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
(目的是要让C学生多练习)(2分钟)教师要对展示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发现表现好的小组。
5小结评价:首先要组织学生整体观察,找出展示好的小组,再让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想法。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基础上,引入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据离散程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体会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理解方差、标准差等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数据离散程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方差、标准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理解方差、标准差等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2.准备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教学PPT。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
例如,给出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给定数据集的方差和标准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案例,运用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案例中数据的离散程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1)什么是方差?什么是标准差?2)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3)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方差和标准差,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2数据的离散程度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良好的数据处理习惯。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探究,如收集生活中的离散程度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说。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灵活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具有讨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总结经验、归纳规律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通过讲解和示例,详细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离散程度的计算方法。
2.结合实例,解释离散程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如何根据数据的离散程度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3.创设问题链,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北师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2课时 方差的应用

第2课时方差的应用1.通过实例,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时,除关心它的集中趋势外,还需分析数据的波动大小.2.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3.经历探索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方差的求法,积累统计经验,培养学生用统计的知识描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极差和方差的概念,掌握其求法.【教学难点】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材第150页例题【教学说明】应用实例掌握方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方差的计算和应用.问题1:教材第150页“做一做”【教学说明】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方差,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体会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方差考虑数据波动大小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问题2:教材第152页下方的问题.【教学说明】利用图象证明数据的离散程度,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议一议”和“做一做”.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甲、乙两个样本,甲的样本方差是2.15,乙的样本方差是2.21,那么样本甲和样本乙的波动大小是( )A.甲、乙的波动大小一样B.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C.乙的波动比甲的波动大D.无法比较2.10名同学分成甲、乙两队进行篮球比赛,他们的身高(单位:cm )如下表所示:设两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依次为x 甲,x 乙,身高的方差依次为s 2甲,s 2乙,则下列关系中完全正确的是( )A.乙甲=x x ,s 2甲>s 2乙B.乙甲=x x ,s 2甲<s 2乙C 乙甲>.x x ,s 2甲<s 2乙 D.乙甲<x x ,s 2甲<s 2乙3.新星公司到某大学招聘公司职员,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三项进行测试,三项的得分满分都为100分,三项的分数分别按5∶3∶2的比例记入每人的最后总分,有4位应聘者的得分如下表所示.(1)写出4位应聘者的总得分;(2)就表上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三项的得分,分别求出三项中4人所得分数的方差;(3)由(1)和(2),你对应聘者有何建议?【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对方差的实际应用也是个考查,教师根据情况适时指导和.【答案】1.C 2. B;3.解:(1)应聘者A 总分为86分;应聘者B 总分为82分;应聘者C 总分为81分;应聘者D 总分为82分.(2)4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测试的平均分数1x =85,方差为:s21=1[(85-85)2+(85-85)2+(80-85)2+(90-85)2]=12.5;44位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测试的平均分数x=87.5,2×2.52×4=6.25;方差为s22=144位应聘者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的平均分数为x=70,3[(90-70)2+(70-70)2+(70-70)2+(50-70)2]=200.方差为s23=14(3)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的差距不大,但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影响学生的最后成绩,将影响学生就业.学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的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等知识点.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与同学们交流.【教学说明】通过回顾与思考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进步与成功的喜悦,有信心更好的学下去.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相应练习.本节课主要是利用极差、方差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特别是方差计算对于数据较大较多时可以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公式要理解性记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方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特别广泛,增强他们学习的热情.。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教学设计

1.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离散程度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2.方法总结:总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3.情感态度:强调数据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设计循序渐进的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并培养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3.加强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据离散程度分析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离散程度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强调各个统计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出错误原因,指导正确解题方法。
2.分步骤讲解,突破计算难关
-对于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设计分步骤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克服计算难点。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与思考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案例分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创设实践环节,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对离散程度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将其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2.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步骤较为繁琐,容易出错,需要加强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波动大小方面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而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
但在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数据,用于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设计好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比较两家超市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
让学生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发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两家超市商品价格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方差和标准差。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4.2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单一,认为方差越小越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课堂主要采用实验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有一定的活动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对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对这些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个误区。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辨析,从而使学生对这三个统计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1. 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 知识目标: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能力目标: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回顾: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组数据的方差与这组数据的波动有怎样的关系?
(2)计算下列两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①1,2,3,4,5;②103,102,98,101,99。
目的:复习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计算,巩固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的认识。
注意事项:复习的内容主要让中下等学生来回答和反馈信息,掌握上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鼓励学生或校正偏差。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试一试:如图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温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1517192123251
5
9
131721
时刻
气温/℃
1517192123251
5
9
13
17
21
时刻
气温/℃
目的:通过两地气温的变化的例子,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读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更准确地理解方差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注意事项:由于读取的数据多且复杂,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来高效完成。
内容2:我们知道,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那么,是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呢? 我们通过实例来探讨。
议一议: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跳远比赛,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10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A 地
B 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手甲的成绩(cm)58
5
59
6
61
59
8
61
2
59
7
60
4
60
61
3
60
1
选手乙的成绩(cm)61
3
61
8
58
57
4
61
8
59
3
58
5
59
59
8
62
4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cm就很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5)如果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610cm就能打破记录,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目的:针对不少同学认为的方差越小越好的错误认识,课本设计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旨在消除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看法,从而认识到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方差对于问题的影响,体会数据的波动是广泛而有特点的。
注意事项:学生对两名运动员特点的回答呈多样性,如甲较稳定,乙有潜力等,对于第(4)(5)题的回答则有不同的意见,经大家分析后,再统一认识。
内容3:做一做:(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分钟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4681012345678910
次数
环数甲
乙丙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试验。
(3)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中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目的:实验的两种结果不一致,差别较大。
力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体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注意事项:本次实验的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可以在教室里营造,让学生亲自经历这两种环境下的统计过程而达到认识是很重要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甲、乙、丙三人的射击成绩如图所示:
请回答:三人中,谁射击成绩更好,谁更稳定?你是怎么判断的? 2.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百米比赛(100米记录为12.2秒,通常情况下成绩为12.5秒可获冠军)。
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8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1
2
3
4
5
6
7
8
选手甲的成绩(秒)12.
1
12.
4
12.
8
12.
5
13 12.
6
12.
4
12.
2
选手乙的成绩(秒)12 11.
9
12.
8
13 13.
2
12.
8
11.
8
12.
5
根据测试成绩,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做出判断,派哪一位选手参加比赛更好?为什么?
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
注意事项:在正确计算出两位选手的方差后,并比较了两位选手的特点,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认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对方差的大小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新认识: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稳定,但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而是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统计的意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注意事项: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不要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P
151
“读一读”,并利用计算机上Excel软件求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
2.课本习题6.6的第1,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