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解》-1 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
1-热交换器计算的基本原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1.2 平均温差
1.2.1 流体的温度分布 冷热流体平行流动的温度变化过程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1.2.1 流体的温度分布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五分。
焓值h2″=25.06kJ/kg。求R134a的质量流量、冷凝
器的平均温差。
换热器工作原理

换热器工作原理...
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常见于各种热交换系统中。
它通过将热量从一个物质传递到另一个物质,以实现温度调节或能量回收等目的。
换热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两个流体之间的热传导和对流现象,实现热量的交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流体流动:换热器中包含两个流体通道,分别对应着热源流体和冷却流体。
这两个流体通过各自的管道或通道流动,通常是以对流的方式进行。
2. 热源流体的加热和冷却流体的冷却:当热源流体进入换热器时,它的温度高于冷却流体。
热源流体通过接触热交换界面,将一部分热量传递给冷却流体,自身被冷却。
同时,冷却流体则吸收了热源流体释放的热量,逐渐升温。
3. 界面传导和对流:换热器中的热交换界面是实现热量传递的关键。
界面一般由金属或其他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以保证热量的有效传导。
此外,在界面上,由于两个流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异,会形成对流运动,促进热量的传递。
4. 热量平衡:在换热过程中,热源流体和冷却流体的温度逐渐趋于平衡。
热量的传递效率取决于流体的流动速度、温度差异、热交换界面的设计等因素。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换热器能够实现热量的传递,使得热源
流体温度降低,冷却流体温度升高。
这样可以在工业、建筑和汽车等领域中,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温度的控制调节等目标。
同时,根据具体应用的不同,换热器的结构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等。
第1章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解析

1.2.4 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1)流体的比热随温度变化 分段计算
(2)传热系数变化
一般工程计算可将换热器中各部分的传热系数视 为常量,如传热系数确变化较大,仍可采用分段法
1.3 传热有效度
最大可能传热量Qmax
面积无穷大,且流体流量、进口温度与实际换热器 相同的逆流换热器所能达到的传热量极限值。(P24) 热流体冷却至t2’、或冷流体加热至t1’。只有热容量小 的流体能实现这一变化
Q Wmin (t1 ' t2 ')
1.3.2 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
顺流时的传热有效度(P24和25)
1
exp
KF Wmin
(1 Wmin Wmax
)
1 Wmin
Wmax
定义传热单元数 NTU (number of transfer unit)
NTU KF Wmin
反映热交换器传热能 力大小,无因次量
在无相变情况下还可结合比热的定义,改写为
t1 "
t2 "
Q M1 C1dt M2 C2dt
t1 '
t2 '
C1、 C2---两流体的定压比热, J/(kg ·℃)
简化计算,取在t’’与t’温度范围内平均比热
Q M1c(1 t1"-t1 ')=M 2c(2 t2"-t2 ')
Mc 称为热容量(W/℃) ,用W 表示
顺流,无相变
逆流,无相变
热流体冷却,相变,冷却
冷流体加热,相变,加热
热流体部分相变
一般情况,传热温差处处不等,所以需要计算 在整个换热面积内的平均温差。分为算术平均温差、 对数平均温差、积分平均温差等。
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原理

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exp NTU (1 Rc ) 1 Rc
Rc=Wmin/Wmax 相变时,Wmax
逆流
Rc 0
NTU 1+NTU
e
1 Rc exp NTU (1 Rc )
1 exp NTU (1 Rc )
W1 W2, e=
工程上,通常以线图的形式表示e与NTU之间的关系
例题
2.2 温度为99 °C 的热水进入一个逆流热交换器,将4 °C的冷水加热到32 °C。热水的流量为9360kg/h,冷水流量为4680kg/h,平均传热系数为 830W/(m2 •°C ),试计算热交换器的面积和传热有效度。 解:首先分别画出顺流、逆流布置的温度分布图
W1=Wmax,W2=Wmin
t 50 C
'' 1
(a)顺流 tmax 80 10 70 C
tmin 50 30 20 C
t tmin 70 20 tm max 33.9 C tmax 70 ln ln 20 tmin
tm
tmax tmin 50 40 44.8 C tmax 50 ln ln 40 tmin
t " t ' tm t " ln ' t
tmax tmin tm tmax ln tmin
对数平均温差
注意:1.换热器中某种流体既有相变又有对流换热时,应分段计算平均温差 2.其它流动形式的平均温差 tm tm,c, 温度修正系数
例题
2.1 在一台螺旋板式换热器中,热水的流量为2000kg/h,冷水流量为3000kg/h, ' t2 10 °C ,如果要求将冷水加 热水进口温度 t1' 80 °C, 冷水进口温度 '' t2 30 °C,试求顺流和逆流时的平均温差。 热到 解:首先分别画出顺流、逆流布置的温度分布图 在题述温度范围内,水的比热为C1=C2=4.2kJ/(kg• °C),先求出热水出口温度
换热器工作原理

换热器工作原理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它在许多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基本原理、分类、工作过程和相关参数等内容。
一、基本原理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换热器通常由两个流体流经并分隔的管道组成,其中一个管道中的流体被称为“热源流体”,另一个管道中的流体被称为“工作流体”。
热源流体可以是热水、蒸汽或者其他热介质,工作流体可以是水、空气或者其他需要加热或者冷却的流体。
二、分类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等。
其中,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由一个外壳和一组管子组成,热源流体在管子内流动,工作流体在外壳内流动,通过管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实现热量的传递。
三、工作过程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加热阶段和冷却阶段。
1. 加热阶段:在这个阶段,热源流体从热源进入换热器的管道中,通过管壁传递热量给工作流体。
热源流体的温度高于工作流体,热量通过管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传递给工作流体,使其温度升高。
2. 冷却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作流体从工作介质进入换热器的管道中,通过管壁吸收热量。
工作流体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热量通过管壁的热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散发到环境中,使其温度降低。
四、相关参数换热器的性能可以通过多个参数来评估,包括传热系数、热负荷、效能等。
1. 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衡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它表示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
传热系数越大,换热器的传热效果越好。
2. 热负荷:热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传递的热量。
热负荷的大小取决于热源流体和工作流体的温度差、流体的流量以及换热器的传热系数等因素。
3. 效能:换热器的效能表示实际传递的热量与理论最大传递热量之间的比值。
效能越高,换热器的能量利用率越高。
五、应用领域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建造暖通、能源系统等。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流体之间的热交换实现热量的传递。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能源系统、空调系统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热能转移作用。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热量传导和对流传热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1. 热量传导:换热器中的热量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壁板的传递。
换热器通常由两个流体流经相邻的金属壁板,热量从一个流体通过壁板传递给另一个流体。
这种热量传导是通过壁板的分子振动和碰撞实现的。
壁板通常是由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铜、铝、不锈钢等。
2.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传递。
换热器中的两个流体在壁板两侧形成了对流层,热量通过对流层的传递完成热交换。
对流传热受到流体的流速、流体性质以及壁板的热传导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传热和间接传热。
1. 直接传热:直接传热是指两个流体直接接触并交换热量。
例如,水和蒸汽在换热器中直接接触并交换热量。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两个流体之间温度差较小的情况。
直接传热的优点是传热效率高,但由于两个流体直接接触,可能存在污染、腐蚀等问题。
2. 间接传热:间接传热是指两个流体通过壁板进行热量传递,彼此之间不直接接触。
例如,热水通过管道流经换热器的壁板,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两个流体之间温度差较大的情况。
间接传热的优点是能够避免两个流体之间的混合和污染。
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传热系数、压降和换热面积。
1. 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热量传递量。
传热系数越大,换热器的传热效率越高。
传热系数受到流体性质、流速、壁板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 压降:压降是指流体通过换热器时的压力损失。
压降越小,流体通过换热器的阻力越小,能耗也就越低。
压降受到流速、管道长度、管道直径等因素的影响。
3. 换热面积:换热面积是指用于热量传递的有效面积。
换热面积越大,热量传递的面积也就越大,传热效率也会提高。
换热器工作原理讲解

换热器工作原理讲解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它能够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实现能量的转移和利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设备。
一、传热方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传热方式的选择。
常见的传热方式包括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
在换热器中,主要采用对流传热和传导传热两种方式。
1.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体的对流来传递热量。
流体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通过流体流动,热量会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在换热器中,流体通常通过管道或管束流动,通过管壁和另一个流体间接传热。
对流传热可分为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两种方式,具体的选择取决于应用需求和工艺条件。
2. 传导传热传导传热是指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和分子振动传递。
当换热器中的两个流体之间有实体接触或通过固体壁分隔时,传导传热就会发挥作用。
这种传热方式通常在板式换热器中使用,效果较好。
二、换热器的基本构成换热器通常由两个流体的流动通道、壳体和传热面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结构。
1. 流动通道换热器中的流动通道是流体流动的通道,用于传递热量。
通常有两种类型的流动通道:单相流体通道和多相流体通道。
单相流体通道适用于同一种流体的换热,如冷却水或蒸汽。
多相流体通道适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性质的流体之间的换热,如水-气、水-油等。
多相流体通道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的形式,能够实现高效传热。
2. 壳体换热器的壳体是容纳流动通道的外部壳体,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
壳体通常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密封性。
3. 传热面传热面是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传递的界面。
传热面可以是管壁、板式换热器中的板片,也可以是螺旋形或螺旋环形的结构。
传热面的设计和选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
三、不同类型的换热器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几种换热器类型及其特点。
1 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解析

M C t t
' 2
式中,C—平均比热,KJ/kg℃;
M—质量流量,kg/s;
t—流体温度, ℃; 上标’代表进口;上标’’代表出口; 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2代表冷流体。
2.热平衡方程式
Q1 Q2
式中,η—以放热量为准的保温系数,通常为0.97-0.98。
1.2 平均温差
合所有温差可得积分平均温差。
2.适用条件
几乎所有情形。
3.计算步骤
按照
Q MCdt
t' t ''
作Q-t图;
将Q-t图按需要分段,得到各 段的ΔQi; 计算各段的对数平均温差 Δti; 计算积分平均温差:
Qi K i Fi ti Q tm int Qi Q KF tm int K K i ti
'' ' 热平衡方程 W1 t1' t1'' W2 t2 t2
联立以上两方程:
t1' W2 '' ' '' t2 t2 t2 W1 KF e ' t1' t2
如果冷流体的热容小,则上式转化为:
' t1' t 2
W2 '' ' ' '' t2 t2 t2 t2 W1 KF e ' t1' t2
t x
Fx
0
KdFx
t x t ' eKFx
整个传热面的平均温差为:
1 tm F
F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min Wmax
Rc为热容比,横小1 于
逆流传热有效度为: 1eNTU1Rc
1RceNTU1Rc
注意: (1)NTU相同时,逆流传热有效度大于顺流的。顺流 时,传热有效度随着单元数增加趋于定值;而逆流时,传 热有效度则一直增加。
(2)传热有效度和平均温差两者能相互转化。
(3)除了平均温差法和传热有效度法外,还有一种温 度效率—传热单元数法,此时对每种流体都可以定义:
Q K t m F K t 1 ,t F 1 ,t 2 ,t 2 f
整个传热面的平均温差为:
tm F 10 F t'e Kxd FxF K t' e F K F 1
由出口温差可知:
t''t'eKF lnt''KF
t'
最终平均温差表达式为:
tm
t ' ' t ' t''
ln
t'
注意:逆流的温差表达式同上,但μ中的加号应为减号; 另外不要搞混两流体进出口温差表达式。
1.2.2 其他流动方式的平均温差
以他们的进出口温度为准,先按逆流算出平均温差, 然后乘以考虑流动不同于逆流而引入的修正系数:
tmtlmc
式中,tlmc—按逆流算得的对数平均温差;
fP,R 一般情况下:
P
t2'' t1'
t2' t2'
冷流体加热度 两流体进口温 1差
Rt1' t1'' t2'' t2'
t1'' t2'' t1' t2'
eKF
热平衡方程 W 1 t1 ' t1 '' W 2 t2 '' t2 '
联立以上两方程:
t1'
W2 W1
t2'' t2'
t1' t2'
t2''
eKF
如果冷流体的热容小,则上式转化为:
t1' t2' W W12 t2'' t2'
t1' t2'
1 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热计算类型
设计性热计算:已知传热量Q,确定传热面积F。 校核性热计算:已知传热面积F,确定传热量Q。
2.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传热方程式; 热平衡方程式。
1.1.1 传热方程式
Q=KFΔtm 式中,K—整个传热面上的平均传热系数,W/m2℃;
F—传热面积,m2; Δtm—两流体间的平均温差, ℃; Q—热负荷,W。
注意:要想得到F,要先已知Q、K、 Δtm,这些数据 的计算即构成了热计算的基本内容。鉴于 K、 Δtm与F有 关,所以不同换热器热计算方法不同。
1.1.2 热平衡方程式 1.放(吸)热方程式
Q 1 M 1 C 1t1 ' t1 '' Q 2 M 2 C 2t2 '' t2 '
式中,C—平均比热,KJ/kg℃; M—质量流量,kg/s; t—流体温度, ℃; 上标’代表进口;上标’’代表出口; 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2代表冷流体。
2.推导过程(以顺流为例)
热流体放热量:
dQ M1C1d1t
冷流体吸热量:
dQ M2C2d2t
微元体传热量:
d Q Kt1t2dxF
放吸热方程联立:
dQ W 11W 12dt1t2dt
联立传热方程得:
d ttKdFx
积分上式得:
d t tx t t'
Fx 0
KdxF
tx t'eKxF
KF W1 NTU1
W1 W2
R c1
1N1 T ,R cU 1
1.3.3 其他流动方式的传热有效度
可由对应流动方 式的平均温差表达式, 辅之热平衡方式加以 推导,详细结果参见 钱颂文《换热器设计 手册》。
1.4 换热器热计算方法的比较
原则上换热器的设计都要用到传热方程和热平衡方程, 而平均温差法和传热单元数法都是由这两个方程推导而 来,所以两种方法都可进行换热器的热计算,只是繁简 程度不同而已。
热量极限 Q m aW xmti1 'n t2 ' 。
2.关于的几点认识
tmaxt1' t2'
1
实用性:Q Q m aW x m t1 'i n t2 '
1.3.2 顺逆流的传热有效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顺流为例进行推导,推导的原理是利用顺流平均温差 和热平衡方程。
由顺流温差 t'' t'eKF得
冷 热流 流体 体加 冷热 热 W W12度 度
注意:一般而言P、R如上表达。但对于某些流动而言 可能还有其他表达形式,关键要与查取的图表对应。
注意: (1)ψ总是小于1,从其大小中可以看出流动方式接近逆 流的程度。在设计中除非出于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最好ψ 大于0.9,若小于0.75认为流动方式不合理,需调整。 (2) ψ值的推导基于热平衡方程和传热方程,因此冷热 流体交换下标, ψ不变,但根据前面P、R的定义,交换后:
2.热平衡方程式
Q1Q2
式中,η—以放热量为准的保温系数,通常为0.97-0.98。
1.2 平均温差
1.2.1 顺逆流情况下平均温差 1.推导假设
➢ 两种流体质量流量和比容在整个传热面上为定值; ➢ 传热系数在整个传热面上不变;
➢ 无热损失; ➢ 忽略管子轴向导热; ➢ 同一种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能既有相变又有单相对流。
3.计算步骤
➢ 按照
Q
t ''
t'
MCdt
作Q-t图;
➢ 将Q-t图按需要分段,得到各 段的ΔQi;
➢ 计算各段的对数平均温差 Δti;
➢ 计算积分平均温差:
Q Q i K KF i Fti mtiin t tmintK
Q Qi
Kiti
1.3 传热有效度
1.3.1 传热有效度的定义
1.定义
传热有效度 QQmax 即实际传热量与最大可能传热量之 比。而最大可能传热量是指面积无限大且流体的流量和进 口温度与实际换热器的相同的逆流式换热器所能达到的传
t2' t2''
eKF
1 e
KF W2
1
W W
2 1
1 W2
W1
如果热流体的热容小,则上式转化为:
1 e
KF W1
1
W W
1 2
1 W1
W2
综上所述,顺流传热有效度为:
1 e
KF W min
1
W min W max
1 Wmin
W max
上式中:
KF NTU为传热单元数 Wmin
此时用新定义的P’、R’查图, ψ不变。
1.2.3 流体比容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1.基本思路
虽然流体的比容是变化的,但只要把传热量分成若干 小段,每段内比容和传热系数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因此没 一小段内传热温差可以用对数温差的方法来表示,而后整 合所有温差可得积分平均温差。
2.适用条件
几乎所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