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课文知识解读

《辛亥革命》课文知识解读

一、读课本中的任意一句话有疑问的,查阅相关资料。

二、对图片、资料卡片的功能进行思考三、推理性问题:如18星旗为什么变成了后来的五色旗,寓意是什么?四、找出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一、1、什么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原因是意大利同欧洲的两个商业世界联系密切。

意大利不仅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好处,而且是西欧,北欧同东方各国贸易的中间商,从中得到了利益。

在商品和贸易活动的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条件。

在接下来的世纪里,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则较适合用来指称最初的银行家,以及那些从事新兴活动如贸和金融的人。

19世纪之前,这个词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低于贵族、高于农奴和无产阶级的广大人群。

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

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

2、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8世纪中期,为了扭转对话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达两白银。

1840年,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再度强迫中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中国的领土完整、关税自主、法治等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被破坏。

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材料的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暴发。

188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战争的惨败不仅增加了一项新的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的资本输出的不平等条约;而且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

《辛亥革命》ppt课件(20张PPT)

《辛亥革命》ppt课件(20张PPT)

辛 亥 革
义、黄花岗起义 主力: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 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影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学史明志
刘道一
黄兴
林觉民
徐锡麟
秋瑾
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爱国主义
无私奉献
百折不挠
前赴后继

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

三、小说和戏剧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1911年是农历辛亥 年,历史上称这次 革命为“辛亥革命”
汉口 汉阳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 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马勇《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思考:这场革命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 灭;……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初中八年级历史课件:《辛亥革命》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的教学风格、学⽣的理解和接受能⼒⽽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

好的课件像磁⽯,能把学⽣分散的思维⼀下⼦聚拢起来;好的课件⼜是思想的电光⽯⽕,能给学⽣以启迪,提⾼整个智⼒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就由为⼤家带来初中⼋年级历史课件:《⾟亥⾰命》,欢迎各位参考借鉴!初中⼋年级历史课件篇⼀:《⾟亥⾰命》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亥⾰命》是⼈教版⼋年级历册第⼆单元第8课的内容。

《⾟亥⾰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命⼈⼠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命之前的社会变⾰的爆发⼒。

由经济技术变⾰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讨论⾟亥⾰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学情分析 1、⽣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年级学⽣经历过⼩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定的认知基础,但是⽔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环境下看问题。

2、⼼理学习能⼒探讨:⾰命史本⾝就带有丰富的激情⾊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亥⾰命的历史运动⼜显得极其振奋⼈⼼。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件,⼜有⾏⾊⽣动的⾰命运动背景。

将⼆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学习理论,帮助学⽣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动的《⾟亥⾰命》电影精彩⽚段引⼊课堂教学,以简便易⾏及形象的多媒体影⾳将历史事件变得⽣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的眼到、⼼到、⼿到效应。

历史:第15课《辛亥革命》(岳麓版必修一)

历史:第15课《辛亥革命》(岳麓版必修一)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思想准备——①宣传革命理论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内容(方式: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
政体:要不要共和政体)
影响(思想解放) 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革命派:共和制;改良派:君主立宪制
(3)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1)组织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名称 时间 地 点 性 质 其 他
中国第一个 标志着资产阶 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资产阶级革 级民主革命运 命团体 动的兴起 同盟会 1905 东京 第一个全国 总理: 性的资产阶 纲领: 级革命政党 机关刊物:
(2)思想准备——①宣传革命理论
平创恢驱同 均立复除盟 地民中鞑会 权国华虏纲 。,;,领 :
辛 亥 革 命 的 背 景 资 料 :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从 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 , 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 1万元 以上的 工矿企业有 50余家 ,即平均每年新设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 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 的壮大 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由背景1、2、分析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 1895—1913 年 , 资 本 在 10 万 元 以 首要反封建,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 上 的 新 建 工 矿 企 业 全 国 有 549 家 。 核心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政治民主化。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 速度为15%
辛亥革命失败了 1、表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3、认识(教训):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革命果实被袁世凯这个封建势力的代表所夺取
3、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资产阶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第16课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考点分解 主要过程应该包括同盟会成 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 立、《临时约法》颁布、清 帝退位、袁世凯篡权等基本 史实。 (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共和制 代替君主制在中国近代化进 程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诸方面的作用。(难点)
简述辛亥革 命的主要过 程,认识推 翻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 中华民国的 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
件、武器、中心、代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剪辫子
中山装
旧时妇女
时髦女性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 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 下台,去世。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废帝 溥仪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 怒斥声中,12天后就草草收 场。 ——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 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 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 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 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 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临时政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3.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视频和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和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课是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历史:第15课《辛亥革命》(讲课)

历史:第15课《辛亥革命》(讲课)

8、-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 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 消息
9、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 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前提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推翻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
民族主义
创立民国
不敢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核心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平均地权
保障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0、2011年海峡两岸共庆辛亥革 命100周年。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 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弘扬民主意识 B.实现民族独立 C.结束专制独裁 D.确立民主宪政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 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提示:分析一场革命的性质,应该从领导 阶级、革命纲领、现实意义去分析。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辛亥革 命有关的基本史实和主要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 历史意义; 3.通过合作学习,正确理解《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4.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辛亥革 命的局限性及结论。

关于《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关于《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关于《⾟亥⾰命》观后感5篇 该⽚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

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为⾸的⾰命派,决⼼以⾰命推翻清政府,建⽴共和体制的故事。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亥⾰命》观后感,仅供参考。

《⾟亥⾰命》观后感1 在清朝末年,中国⼈民为了不再眼睁睁地看着⾃⼰的国家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践踏与分割,想要发动⾰命,却受到了腐败⽆能的清政府的百般阻扰。

孙⽂先⽣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经过了不懈的努⼒和奋⽃,带领群众与清政府展开激烈的对峙,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这就是⼀部⼗分了不起的电影《⾟亥⾰命》的内容。

清政府是多么的可恶呀!为了阻⽌孙⽂先⽣的爱国⾏动,竟然为此下了如此的狠⼿。

难道中华民族因此灭亡了吗!不,中华民族不可能灭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向敌⼈低头,⽽是带领群众,经过不懈的努⼒与奋⽃,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终于站了起来! 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民的⽣活刚刚平稳了⼏年,万恶的⽇本侵略者的狼⼦野⼼就开始蠢蠢欲动,在中国⼈⾃⼰的领⼟上放肆杀⼈,攻占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地,就在中华民族即将灭亡时,赵⼀曼、⾬来等许许多多的爱国⼈⼠不顾⾃⾝安危,勇敢的站了起来,在敌⼈的枪林弹⾬中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华民族终于站了起来,沉睡已久的东⽅雄狮终于苏醒了过来。

在中华⼈民的浴⾎奋战下,可恶的⽇本侵略者终于被赶出了我们⾃⼰的⼟地,中国古⽼的⽂明之花终于在世界的东⽅重新绽放! 《⾟亥⾰命》观后感2 看了《⾟亥⾰命》这部纪念⾟亥⾰命⼀百周年的电影后,我⼼中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定格在⼀九零七年…… 影⽚⼀开始便把我引⼊⼀位妇⼥⾝上,她⾝戴枷锁⼀步⼀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着。

她的步伐铿锵有⼒,头发凌乱却⽬光坚定……她就是⾰命同盟会中的⼀位妇⼥代表秋瑾。

她边⾛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们和刚出⽣的婴⼉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知愚昧的所谓的“⼤清⼦民”⼀声不吭地⾛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孙文创立同盟会, 三民主义是旗帜, 推翻清朝建共和, 资产阶级革命起 。 武昌起义得胜利, 各省响应纷独立, 1 9 1 2 1 月 1, 中华民国宣成立。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由孙中山签发的委任状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为了用法律形式把民主共和制度确立起来和防止袁世凯集权专制,于1912年 3月11日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结局: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 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 族。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 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为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会,废 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接受日本提出的 《二十一条》,实行帝制,改元鸿宪。 民国五年(1916年)二月十九日,袁世
蔡元培
1904年,一些留日学生在上海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
创立同盟会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东京 总理: 孙中山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 旗帜: 三民主义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兴中会秘密宣誓的地方
兴中会成员合影
从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到同盟会成立
华 兴 会 部 分 成 员
前排左起第一人黄兴,第三人胡瑛、第四人宋教仁,第五人 柳阳谷。后排左一章士钊,左四刘揆一。
1904年2月15日,中国留日学生黄兴等人在长沙秘密组织革命 团体——华兴会。
光复会领导人及在日本的 部分会员(1904年)
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五月初
六,袁世凯因肾结石转为尿毒症,在举国上 下一片责骂声中,忧病而死。
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 1、性质: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 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 湖北军政府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年--1911 地点:南京(国都) 年=民国××年 ××××年=民国 总统:孙中山 ××年+1911年
国旗:五色旗 公 历,民国纪年 纪元: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措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 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京师公报》印发的号外
1912年2月13日,《京师公报》 印发的刊登清帝宣布退位,以及 优待皇室各条件的号外。
爱新觉罗· 溥仪 溥仪宣布退位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清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宣布“退位”。从此,二 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政体宣告结束。
1906.2.7~1967.10.17 宣统帝 清朝末代皇帝
局限性: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能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1.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 2.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 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小结:
兴起: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发展:创建同盟பைடு நூலகம்、开展武装起义 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 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政体, 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武昌起义
1.背景:孙中山领导革命 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 义,虽然失败,但推动了 革命的高潮。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时间:
1911年10月10 日晚 3.发动者:熊秉坤 占领武昌城,首义胜利,成立了湖北 4.结果: 军政府。 各省纷纷响应,全国有15个省宣布 5.影响: 独立,清政府统治从此土崩瓦解,为 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1966--1925), 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人。因曾 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 著称于世。少年时很向往太平天国 革命,曾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 地读书,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 在香港西医书院以第一名毕业后, 开业行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 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 “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 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 变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孙中 山开始认识到,只有用革命手段, 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为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 义。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又称 为辛亥革命。
创办兴中会
时间:1894年11月 地点:檀香山 口号:振兴中华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