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回望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文回望复习整理(八)

文言文回望复习整理(八)

文言文回望复习整理(八)阅读《曹刿论战》(《左传》),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遂逐齐师.当余之从师.也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牺牲..玉帛() B、肉食者鄙.( )C、小惠未徧.( )D、小大之狱.( )3、翻译下列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文意理解:(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

(3)、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如:获胜的根本是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作战时曹刿善于分析敌情和把握战机,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实际谈感受略)(十八)阅读《分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C、皆以美.于徐公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时时..而间进() B、闻.寡人之耳者()C、王之蔽.甚矣()D、谤讥于市朝..()3、翻译下列句子:(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文意理解:(1)、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2)、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3)、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问话,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在态度和语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试作简析。

(十九)、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灭韩亡魏且.焉置土石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A、惩.山北之塞()B、荷.担者三夫()C、寒暑易.节()D、一厝.朔东()3、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文意理解:(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文言文回顾复习总结

文言文回顾复习总结

辛昂(一模)
• 1、侯景辟为行台郎中,加镇远将军。景后来附, 昂遂入朝。 • 侯景任用他为行台郎中,兼任镇远将军。后来侯 景归附,辛昂因此入朝。 • 2、迥仍表昂为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州带山谷, 旧俗生梗 • 尉迟迥上表任辛昂为龙州长史,兼任龙安郡事。 该州山谷环绕,旧时百姓桀骜不驯。 • 3、若不事斯语,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誉 • 如若不按这样的话去做,凭借什么成名。各位应 当自我勉励,就能够成就美好的名声。”
郑赐(周考)
• 1、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 行伍。 • 当时天下郡县的官吏大多是因为犯罪被贬充军的,郑 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 • 2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 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 • (郑赐)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 (皇帝)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 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 敬畏和感激。 • 3、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 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 成祖攻入京城,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 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为 什么背叛我?”
• • • • • • • • 1、前进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进献 于是相如前进缶 3、推荐,举进 推贤进士为务 4、相当于“入” 是进亦忧,退亦忧 5、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6、超过 进乎技矣 7、进用 贤人进而奸人退 8、竭尽
郑辰(唐山二模)
• 1、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 • 江西安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 查访这件事,(郑辰)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 • 2、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 一得罪者。 • 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 命郑辰前往调查。没有证实,没有一个人获罪。 • 3、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 • 十六年(1418),他被破格提升为山西按察使,检举 惩治贪污的人没有丝毫宽恕。

第一二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第一二册文言文复习总结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道 烛之武退秦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彭泽去家百里 相去四十里 亦去之。 引壶觞以自酌 引次江北 引军北还。
• • • •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拔刀斫前秦案 因为长句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击沛公于坐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 •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失其所与,不知。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尔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翻译: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 •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 7、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不欲与俗 人齿,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 七十有三矣,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 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因亲赴中 山访焉。 • 二叟相见大悦。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 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 故人来,盖不饮诸?”于是相与酣饮,意快甚。 薄莫,先生酒释,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 不省,大惊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 乃不可乎!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

文言文阅读要点梳理与总结文言文阅读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古代文化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初学者常常感到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文言文阅读,以下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点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词汇积累文言文阅读需要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而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许多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重点记忆并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词义和用法。

同时,掌握常见的虚词和副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和表达语气的作用。

二、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常常较为复杂,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理解。

首先,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明确各个成分在句中的作用和关系。

其次,要注意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并列、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会给句子增添美感和表达力。

最后,要注意关注句子的语序,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我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

三、文化背景文言文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了解这些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留意作品所属的历史时期、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学流派等信息。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特点,还能增加自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四、注释和翻译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带有注释和翻译的文言文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阅读时,除了仔细阅读原文外,还需要参考注释和翻译的解释,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逐渐减少对注释和翻译的依赖。

五、多练习要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唯有多加练习。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反复阅读和分析,熟悉句子的结构、词汇的用法和句子的表达特点。

同时,可以参加一些文言文阅读的讲座或研讨会,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和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

通过对文言文阅读要点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意,文言文阅读需要耐心和毅力,积累与练习是提高的关键。

回顾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文言文

回顾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文言文

吾以今日回望往昔,岁月匆匆,如流水般逝去,不可追回。

往日之成败,已成云烟,未来之路,尚在脚下。

吾自幼及今,或有得失,或有成败,皆为成长之经历。

今日之吾,已非昨日之吾,而明日之吾,又将更胜一筹。

此乃成长之路,亦为进步之途。

展望未来,路途漫长,然吾有信心、有决心,以更加坚定之步伐,踏浪前行。

愿以吾之所学,以应未来之挑战。

无论前路如何艰难,吾必将勇往直前。

然吾知,未来之路,非一人之力所能行。

吾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应未来之变。

愿吾之亲友、同道,与吾同行,共赴未来之挑战。

回首过去,吾有所得;展望未来,吾有所期。

吾将以更加坚定之步伐,踏浪前行,迎接未来之挑战。

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总结《论语》十则【全文背诵】要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但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我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它能处身设地替别人考虑,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不赞成这种观点。

因为你自己不喜欢不等于别人不喜欢,只从自己出发就臆断别人的想法,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

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童趣》主题: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示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童趣。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观蚊作青云白鹤;观察花台草木作丛林野兽;观虫驱蛤蟆拥有“物外之趣”的三个条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有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力。

问题:《童趣》的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答: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象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山市》成因:山市的形成是由大气中的光线折射形成的。

《咏雪》主题:《咏雪》赞美了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咏雪,赞扬了她的聪敏和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善辩,懂得为人的道理。

友人能知错就改。

《孙权劝学》启示:(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回望一生的文言文

回望一生的文言文

回望一生的文言文
表达回忆以前的文言文
1.古文中代表回忆的词1.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译: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2.唐代诗人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
3.唐朝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4.北宋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5.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重点归纳一、文言名句的背诵默写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有必需将考试范围内的名篇熟读成诵。

特别是文章的重点句、名句、富含真理句等,要重视其中重点字或难写字的书写,保证背得流畅,写得正确。

二、文语言句的节奏区分文语言句的节奏区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构造为区分依照。

1.依据句子构造成分依照“主 /谓/宾”的原则进行区分。

如:予 /尝求 /古仁人之心。

2.句首发语词后应停留。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留。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以一战。

5.节奏停留要表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句中“再”、“三”的后边都省略了动词“鼓”。

三、文言实词的解说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采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让学生解说。

1.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含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通假字的考察点就是对它的解说。

通假字的解说有必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2.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种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同学们简单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老婆” 、“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老婆” 在文中是两个词,指“老婆和子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假如以单音词为主,做这种题的时候要联合详细的句子意思剖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广故数言欲亡。

①句中的“故”是“原由”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成心”的意思,相同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相同。

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经常是借助必定的语言环境,将往常某种用法的词暂时作另一种用法,往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

如:“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 中的“苦”和“ ”,本义都是形容,里都用作了“使⋯⋯受累”、“使⋯⋯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分)(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6、理解背诵。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10、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1、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

《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2、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是与民同乐。

3、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意思:不为贫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5、重点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马说》韩愈一、作者作品:韩愈唐朝文学家。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阅读课)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重点段翻译。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醉翁亭记》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4、重点语句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