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案_5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案_2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势;
2、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根据资料或地图分析旅游资源多样的成因;
3、借鉴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西双版纳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
(2)区域环境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2、难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直接导入
2、学在西双版纳——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
探究1:西双版纳的位置与其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优势?
3、游在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成因
探究2: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4、兴在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探究3:西双版纳当地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
探究4:导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下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借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究5:针对扬州旅游下滑可能出现的问题,请你为家乡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支招。
6、课堂小结。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自然资源——热带雨林景观(雨林植物、动物)
人文资源——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傣族、哈尼族)
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 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 已为支柱产业
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
小组讨论
•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地理位置 旅游资源 政策
A:名胜古迹 C:沙漠风光 B:热带动植物王国 D:名山较多
3 西双版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 D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旅游业
4 西双版纳的主体少数民族是( A )
A:傣族 B:哈尼族 C:布朗族 D维吾尔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位置优势
1、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 2、活泼可爱的雨林动物 族风情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说课过程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 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 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 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形成 、发展及作用。”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 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 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 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导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2、掌握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导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导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导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回归线从我们国家的南部穿过,而我们国家有热带的区域有五个地方。
大家能否回忆一下,是那几个省?(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他们其中的一个区域———西双版纳板书: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导疑】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最先要知道它的地理位置,请大家参照书本57页地图,自己归纳一下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判断一下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
【导研】(位于我国西南部,云南南部,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南边和老挝缅甸接壤。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导疑】根据西双版纳的环境和地理位置,讨论西双版纳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导研】(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类型:热带雨林海拔500—3000米,横断山脉南端靠近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种植业,工业;而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丰富,靠近老挝缅甸,所以利于发展边境旅游业。
)【导疑】刚才说了西双版纳适合发展旅游业,因为它动植物资源丰富,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气候特点?(望天树板状根独木成林绞杀植物)(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导研】除了动植物之外,西双版纳还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它的民族风情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和睦相处。
造型别致的竹楼,可口的菠萝饭,竹筒饭,具有民族特色的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
给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所以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来自两个方面: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和缤纷的民族文化风情【导练】投影:“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7.13)1、景洪市月均温最低和最高值是多少?2、降水在100mm以上的月份?降水在100mm以下的月份?3、这种气候的特点是什么?4、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气候?【导研】生讨论后回答,师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编辑版ppt
2
读图填空
1)邻国
A ( 缅甸 )
B ( 老挝 ) A
2)省份
C ( 云南省)
3)河流
D (澜沧江)
A
E (湄公河)
4)山脉
F (横断山脉)
F CD
E
编辑版ppt
3
图读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编辑版ppt
4
纬度相同为何景观差异如此之大?
纳西 双 版
非西 亚 北
孔雀舞
傣家竹楼
编辑版ppt
竹筒饭
11
想一想:读下图,本图说明了什么?
编辑版ppt
12
西双版纳的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
编辑版ppt
13
活动2:近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 下滑趋势。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西双版 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竞争力不强
规划不合理
编力大
编辑版ppt
5
北非 西亚
西双版纳
编辑版ppt
6
西双版纳
编辑版ppt
7
树
望 天
雨林景 观
根
板 状
独 林木
成
绞 物杀
植
编辑版ppt
8
象
亚 洲
动物王国
长 尾 猿
绿 孔
鸟
巨 嘴
雀
编辑版ppt
9
舞
孔 雀
傣 族 竹
民族风情
泼 水 节
曼
塔
飞 龙
白
编辑版ppt
10
读下图,说明傣族的文化习 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返回
14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
返回
15
孔雀舞
竹楼
返回
16
菠萝饭
竹筒饭
返回
17
佛教建筑
斗鸡
返回
18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返回
19
勐仑植物园
野象谷
20
原始森林公园
橄榄坝
返回
21
民族风情园
返回
22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50
3
丰富的旅 游资源
蓬勃发展 的旅游业
地理位置
要点链接
别具特 色的民 族文化
热带雨 林景观
热带动物
4
丰富的旅游资源
返回
5
返回
6
地理位置
位于云南省南部 横断山脉最南端 接壤国家:缅甸、老挝 水路相连的国家: 泰国、越南
返回
7
据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量丰富,分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
.旅游资源 丰富
返回
24
发展旅游业对经
济发展产生了什
么作用?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 多个部门的发展,增加了就业
机会和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
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 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加 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加 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返回
25
Thank you!
40
30
20
10
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年份 1998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教材分析1.地位这节是〈〈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但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以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为切入点,联系自然与社会经济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顺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
教材从西双版纳的位置入手,概要分析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西双版纳得惠于大自然的恩赐,形成了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中外闻名的“热带动植物王国”,加上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要从自然、人文和经济切入,升华到人地关系。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②.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③.了解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⑵能力目标①.通过西双版纳丰富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旅游发展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学会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②.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③.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策划、表达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④.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②.树立精诚团结、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及做人的原则,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③.发展旅游业中遵循人地和谐发展的原则。
3.教学重点①.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②.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分析⑴.教学准备①.资料搜集(植物、动物、民族风情)②.民族歌舞准备③.旅游线路的设计④.小品⑵.教法本节的知识多为理解性的知识,侧重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的能力。
《西双版纳》说课稿

7.2《西双版纳》说课稿(附说课课件)阅读:646次2012-5-16 16:48:39 作者:hpf23417.2《西双版纳》说课稿永年县第五实验学校韩鹏飞一、说教材本课出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包括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两个框体。
它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帮助同学建立起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活动是学生生活中最为关注的现象,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有关知识,带领学生欣赏独具魅力的雨林景观和民族风情,认识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优势。
(2)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过程与方法:(1)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析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西双版纳的案例,加深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优势;难点: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二、说学生本课教学中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兴趣,所以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愿望,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注意结合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在分析问题中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欣赏视频:西双版纳风光(葫芦丝伴奏)。
人教版(旧)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案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是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及旅游业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交流、探讨,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发决策的生活、生产经验,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正确的资源观,具有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优势。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1、以导游的形式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
2、通过读图,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西双版纳能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使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资源,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难点:从位置入手分析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旅游资源的原因,这一部分和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之间的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
对我国自然地理状况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能学会评价自然区域特点。
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学生们为之向往,从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教法与学法通过阅读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和地形图,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位置、地形、河流等知识;利用翔实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学科下册导学案
第六章《“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3.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及工业发展影响。
【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生自学过程教师
一、引入新课(利用课件,2分钟)
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18页),独立思考解决以下问题,(时间10分钟)。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
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马蹄形。
3. 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
(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
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农业】
6.农业发展的条件:
(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
这里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巡视
个别指导
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8. 东北平原开发历程。
(在书中找到标注)
【工业】
9.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10.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在
书中做标注)
二、自学检测展示(有教师评价)时间5分钟
三、小组探究
1、探究教材第16页活动;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1)三地雪期由北向南不断减少;(2)延吉比长春的积雪厚度大因为
延吉位于山地,长春位于平原;漠河比长春的积雪厚度大;因为漠河的纬
度高于长春;(3)屋顶坡度大可以避免雨水和雪在屋顶积存,墙体厚窗户
小有利于室内保温。
2、探究教材第18页活动:认识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略(2)东北三省粮食产量高,远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商品化;(3)略。
3、探究教材第21页活动: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三个城市都具有便利的铁路运输,哈尔滨还有松花江的水运,大连
有便利的海运;(2)主要矿产地几乎都有铁路经过;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
可能原因是为了开采矿产资源,或是国防建设需要;(3)大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工为主,因为这里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伊春以钢
铁、木材及林产品加工为主,因为森林资源丰富;鞍山以钢铁工业为主,
因为这里铁矿资源丰富。
四、小组展示以上探究题(有教师评价、总结)
五、教师梳理(用课件)小结
六、达标测评(用课件)
适时点拨评价
巡视指导
适时点拨评价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