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常识(借物喻人)(精品)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文内容第一组一、《草原》作者:老舍课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背诵1—2自然段二、《丝绸之路》课文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三、《白杨》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借物喻人写法,白杨象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背诵12自然段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等困难贯通了风火山隧道的事。
五、日积月累《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第二组一、《古诗词三首》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冬阳·童年·骆驼队》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
课文记叙了看骆驼咀嚼、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骆驼脱毛、问骆驼去向几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展示了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和北京人的生活。
文圣区第一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新人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文来揣摩它的意思。检查自学效果时,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齐读,重点强调:“榨”是翘舌音,“吩”是前鼻音,“亭”是后鼻音,“便宜"的“便”在这里读“pián".“慕”字在书写时,不要把下面写成“小"。
2。阅读理解。
A.消息,音信B。小凳子C.酒店D。图章
四、填一填。
1。《祖父的园子》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我知道的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________。
3.《清贫》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4.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特点,并联想到身边的人,试着写一段话。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认识生字.
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哦,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从课文对话里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
一、猜字谜。
1.全家添一口。()
2.一年少三十天。()
3.一人生得丑,一耳八张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借物喻人》精品教案

《借物喻人》内江十小(西区)马俊【教学内容】“借物喻人”知识点【执教年级】五年级【设计理念】该微课是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进行录制的,主要对“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微课中结合课内阅读课文《梅花魂》、课外阅读《白杨》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层次清晰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2、读写结合,尝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了解“借物喻人”写法背后的思维路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阅读《梅花魂》片段,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熟悉的文章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指引教学方向。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一、了解什么是“借物喻人”借助《白杨》片段,找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二、感知“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片段,结合实际感知“借物喻人”文学知识。
】第三环节:对比统整,探究“借物喻人”背后的思维方法一、揭示思维方法二、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认识“借物喻人”思维方式】第四环节:进行创作带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进行“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范本,通过思维描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借物喻人构思”思维的理解、构建和运用】5.搭石——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速度。
2.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同学,你们好。
欢迎来到语文小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在平时少不了读书看报,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我们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
借物喻人ppt课件

当然,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 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 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 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 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 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 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
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 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 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 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 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 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 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面对着眼前那支只剩下半截的 蜡烛,我心里流过一丝暖流,起笔 开始在它微弱的光芒下写作业。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
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 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 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 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 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 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 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 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 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 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 质呀。那就是——奉献。
五年级同步扩展作文 借物喻人的写法(共12张PPT)-人教(部编版)【推荐下载课件】

……惟有小草,它在默 默地抗争着,苦斗着。 ……这时小草还是顽强 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 类的怜悯,始终保持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的风格!
可以使文章
立意更深远,
表情达意更
含蓄。
作
用
可以大大喻人
所描述事物 的特点,要 与人的品格
注 有相似之处。 意
让人读了清楚 地认识到:借 物要说明什么, 要借物赞誉怎
落
花 尝花生
生
议花生
做人要做务 实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 别人没有好 处的人。
落花生 借物喻人
人
它矮矮的长在地上, 果子埋在土里,必须 挖起来才知道有没有 果实。
相似点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只讲体面,而 对别人没有好处的 人。
重点3
“物”和“人”要有相似点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奉献自己, 默默付出。
1、判断下面这段话采用了哪种写作方法?
这些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怒放着的 梅花, 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 霜的精神,就像那些在困难面前不 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借物喻人
2、请根据下面事物的特点,说说它比喻哪一类人?
四季常青, 坚强挺拔。
保家卫国, 不怕牺牲。
易错1
判断下面这句话采用了哪种写法?
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 它一样的人。种地的农 民、工厂的工人、学校 的老师,他们就像牛一 样,默默无闻地工作, 却不求多大的回报。 ……( 比借喻物喻人 )
借物喻人的写法
重点1
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
想某一种想事:物什的本么质是特借征物,喻运人用丰?富的想象
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
,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
五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资料

文学常识1、草原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3、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4、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骆驼祥子》2*丝绸之路1、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2、首尾呼应3白杨1、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2、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3、课文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
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本文选自《风帆》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2、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
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5、古诗三首《牧童》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有《诚斋集》.《舟过安仁》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清平乐·村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稼轩长短句》.6、冬阳·童年·骆驼队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7、祖父的园子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8、童年的发现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
如何借物喻人

如何借物喻人借物喻人,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一种品格,以表现、突出文章主旨的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表面写物,实则喻人。
写物为桥梁,喻人是目的。
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深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物喻人,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写事物,找出这种事物的外表、内在的独特之处。
然后,把所写的事物和所写的人物联系起来,分析其从外表到内在的相似之处。
再仔细联想,把握好事物与人物本质上的连接之处。
最后,感悟到事物与所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契合之处。
那么,怎样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1、观察事物,抓住独特之处。
例: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选自《白杨》(袁鹰)2、由物及人,分析相似之处。
例:“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选自《白杨》(袁鹰)3、仔细联想,把握连接之处。
例: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选自《白杨》(袁鹰)4、借物喻人,感悟契合之处。
例: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选自《白杨》(袁鹰)。
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通用44篇)

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通用44篇)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通用44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通用4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篇1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然而蜡烛。
蜡烛然而一种十分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十分便宜,满世界到处都然而。
看到这,你必须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的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然而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
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
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
每一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
大家都说老师然而园丁,然而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
可我却要说老师然而一支蜡烛。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
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
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合但然而了。
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然而那么平凡,又然而那么伟大。
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借物喻人五年级作文篇2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
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
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物喻人
1、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3、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
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
4、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