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一节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案 鲁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1.减灾防灾的涵义是什么?减灾防灾的核心是什么?减
重点 必背
灾防灾的原则是什么? 2.减灾防灾的意义是什么? 3.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个人在减灾活动中应注意哪些重要问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中黄金 12 秒预警时间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 微 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 点 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从感觉晃 拨 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 3~5 秒,所以,留给人躲 避的时间只有 7~9 秒。
【核心归纳】 1.减灾防灾的核心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减”,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 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因为许多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 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杜绝的,但 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 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 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 自然灾害。
3.国际努力 (1)国际减灾十年 ①时间:1990~2000 年。 ②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_发__展__中__国__家___造成的 生命和财产损失。 ③重点:针对_地__震___、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 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④意义:培育了一种_灾__害__预__防___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 地位。
3.实现条件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_观__念___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 (1)有_增__产___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_可__持__续__发__展__目__标___的实现。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洪涝灾害防治1.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1)利用① 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a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② 水库和分洪区,完善③ 排涝设施等。

b .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④ 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自我诊断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④修建水库和分洪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2.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答案:A解析: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是非工程措施。

3.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据水利部,截至2020年6月22日,全国16个省区19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答案:D解析: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险情发生时,应及时报告。

4.1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设计(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设计(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1节自然灾害的成因本章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自然灾害的成因。

详细地阐述了影响我国的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成因。

2.自然灾害的防避。

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介绍地震、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防避措施。

区域认知:辨识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综合思维: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人地协调观:从灾害成因的角度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常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主。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9.7万间房屋倒塌,23.1万间严重损坏,120.8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0814.3千公顷,其中绝收258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644.6亿元。

同学们了解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吗?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自然灾害: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泥石流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自然异变的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产业分布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灾害: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按成因机制划分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前三种属于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由岩层断裂或错位而引发,约占全球地震数90%以上,破坏力最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课件鲁教版必修第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成因课件鲁教版必修第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及分类按概成念因:机一制定划区分域:内
地面震动 的现象叫地震。 构造 地震、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
(2)构造地震发 地生 震机 构制 造: :构 下造 图运 中动C为使岩震石源变形,积B为累能量震,中从,而B发C生为
破裂 和错动。 震源深度 ,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对点刷题] 1.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如果只考虑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和 震中距远近对地震烈度的影响,下面3幅示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震烈
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A.乙甲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乙甲丁丙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大; 震中距越近,地震烈度越大。综合以上,地震烈度由大到小排序:丁乙丙甲。 答案:B
发生 机制
自然 因素 人为
暴雨 、冰雪快速融化 、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 等都 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地与势上下 有关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
因素 城市化等也会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特别提醒] 洪水与洪灾不是一回事。洪水形成后,如果对人类造成损失,才 会成为洪灾。
探究点二 洪涝 [主题聚焦]
新华社北京2021年8月23日电 连日来,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 亚国家遭遇特大洪水,已造成800多人死亡,超过2 400万人受灾。随着季风 降雨持续,灾情将继续恶化。以下图为孟加拉国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图。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______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 提示:平原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加剧了水灾。 探究2:孟加拉国属于________气候,降水集中于________季。当西南季风来 得早、退得晚,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有何影响? 提示:热带季风 夏 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加剧了水灾。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课件湘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课件湘教版

地边缘的活动断层;人类的不合理 开发利用。
答案
反思归纳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的原因
迁移应用1
小老树是指树龄虽小,但长势已经显著衰弱的树。具体表现为树体小, 短枝多,枝细弱,叶片小,落叶早,果实小等。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小老树主要分布于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河西走廊
探究活动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 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 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这 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暴雨集中 ____________。
下图为我国2014年6月29日20时到6月30日20时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部
分地区出现了日降水量超过 50mm的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局根据降雨量
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注:预警级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
1
2
3
4
5
(1)简述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的分布特征。 答案 分布特征: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 区(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地区);都分布在地势起 伏较大的地区(地形崎岖的地区);分布较分散 (或都分布在30°N以南或分布在具体位置如 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浙江西南部等) 解析 读图,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都分布在日降水量大的地区。一般
答案

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

3.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正确方法,强化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我生存意识和自救能力。

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自主学习】1.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做(1)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不同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3)备:做好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5)报: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6)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2.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时间正确方法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安排,有序地转移人员和财产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洪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原地避水的,可将物品放在楼上或高处。

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在室外要避开容易招引雷电的地方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被洪水围困时,要尽可能收集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更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尤其不能在山谷中逗留洪水袭来时要注意保护水源地,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抢救溺水者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然后迅速排出呛入其体内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必要时对其做人工呼吸。

然后尽快将其送医院抢救洪水消退后,主要有哪些污染?其污染源是什么?提示:①生物性污染。

污染源: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是其主要污染源;其次露天堆放的废渣被洪水淹没,也是灾区的一大污染源。

②化学污染。

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渣、灾民家庭存放的农药、化肥、灭鼠药、杀虫剂及其他来不及搬运和处理的化学品。

【核心归纳】1.防洪准备2.洪水应急3.洪水中的救助图解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跟踪训练】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一、三年大计划年级学期教学内容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减灾防灾的涵义——————情景导入先思考———————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

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

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

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思考探究:(1)我国“三北”防护林防御的主要是什么自然灾害?提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提示:工程措施。

——————基础知识要记牢———————1.减灾防灾的概念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实现条件(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1)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原则(1)减灾防灾工作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2)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重点难点掌握好———————减灾防灾为什么以“减”为核心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因为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

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拒绝的,但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

再者,减少损失,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而不是“杜绝灾害”。

——————应用体验不可少———————20世纪最后十年的“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战略”活动,倡导科学的减灾观,有利于指导科学减灾防灾,据此回答1~2题。

1.“国际减灾战略”倡导的科学减灾观念是( )①减少灾害②战胜灾害③杜绝灾害④减轻灾害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2.关于国际减灾精神的叙述正确是( )A.防灾意识是核心B.灾后救援是核心C.国际合作是途径D.灾后救援是重点解析:1.C 2.C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国际合作是减灾的重要途径。

3.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减灾是一种理想化的理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B.只要科学技术提高了,我们就可以避免、杜绝各种自然灾害C.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减灾防灾的关键D.减灾防灾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解析:选D 只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观念不断进步,人们就可以预防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不可能杜绝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

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个人行为和国际努力——————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4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止到4月18日,已导致湖南省6人死亡,73.4万人受灾。

大风冰雹造成1 336间房屋倒塌。

思考探究:当你遭遇洪灾时,应怎么办?提示:若能逃脱: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若不能逃脱:应借助木制家具、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基础知识要记牢———————1.社会行动(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

(2)实施减灾工程。

(3)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

(4)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5)加强国际合作。

2.个人行为(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

(3)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3.国际减灾十年(1)时间:1990~2000年。

(2)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4)意义:培育了一种灾害预防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地位。

4.国际减灾战略(1)提高公众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

(2)政府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承诺。

(3)在减灾实施活动中确保公众的参与。

(4)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

——————重点难点掌握好———————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所示: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1)发生时间: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注意地区:暴雨过后的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措施: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1)防洪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洪准备,以起到有备无患、增加生存机会的作用。

(2)洪水应急:洪水应急应抓住高处、坚固、漂浮物。

(3)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的救助,应抓住游泳、科学地控水、人工呼吸等重点,以互救为主。

——————应用体验不可少———————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是( )①实施减灾工程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④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

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做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

2.灾难降临时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是( )A.自救和互救B.保持健康的心态C.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D.普及减灾科学知识解析:选A 当灾难降临时,自救和互救是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个人在灾难中应注意什么重要问题?(2)根据图示内容说出在火灾中应怎样逃生?解析:本题以插图的形式考查了个人应对灾难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在火灾中逃生的主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图中分析相关逃生手段和注意问题。

答案:(1)①遵循拯救生命优先的原则;②保持健康的心态;③科学地开展自救和互救行动。

(2)①勿乘电梯,走安全门;②湿被蒙头;③发出求救信号。

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2)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解析:第(1)题,由地面气压场分布图可知,成都南部为低压,先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成都的风向,成都北为高压,且等压线较密集,说明成都北侧的冷空气势力强,且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冷锋过境能带来大风、降温、暴雨天气。

第(2)题,四川盆地边缘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滑坡、泥石流的自救要点:①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②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边跑;④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⑤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扎营。

答案:(1)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2)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教材问题提示]P76活动提示 1.不正确。

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

2.不正确。

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3.不正确。

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不正确。

同第3题。

5.不正确。

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

6.不正确。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7.不正确。

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

8.不正确。

面对自然灾害不该畏惧、逃避,而是应该积极应对。

9.不正确。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防灾工程只能减轻、减少灾情,而不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0.正确。

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一、选择题(北京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A.鼠害B.洪涝C.旱灾D.寒潮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人口外迁④房屋加固⑤组建志愿者队伍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

洪涝最符合此特点。

第2题,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能降低灾害损失,如生产危险品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布局;房屋加固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救灾活动强度;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故选项D正确。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

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

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

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解析:3.A 4.C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