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集锦
全国高考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走进秋日的深山,漫山的红叶扑面而来,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让人沉醉,更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词客感慨唏嘘。
②老张这个古玩爱好者,把多年来收集的盆盆罐罐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当我到来,他总是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
③自提出要在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以来,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进程一日千里....,被选入中国“新四大发明”。
④读诗之趣在于读诗之妙,妙在理的提升,妙在知人论世....,妙在“悟”的延伸,如此趣读,你会发现熟悉的诗歌仍有风景。
⑤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⑥面对银行的霸王条款,黄女士拒绝归还1500元,这令不少网友感觉大快人心....,最终在法院的判决下,黄女士执行还款。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1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B.央视《大国崛起》系列节目播出后反响巨大,中国的振兴之梦、砥砺前行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C.学生培养的质量是一所高中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素质是所有高中进行教育改革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D.企业向政府申请科研项目,政府拿出科研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成功后去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用纳税人的钱研发技术再去赚纳税人的钱,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19.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 分)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
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对于施工中的保护环境的问题,小张提出了刍议,大家的意见呢?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考成语(熟语)汇编》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运用《常考成语(熟语)汇编》1.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当旺盛时期。
形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3.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4.忸怩不安:指因不好意思而心里慌乱。
5.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6.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7.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不违背。
8.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9.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殒,死亡。
恤,顾惜。
10.摇头摆尾:形容得意或轻狂的样子。
11.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12.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
13.生杀予夺:指当权者掌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任意处置的权力。
14.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5.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6.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
17.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18.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19.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夙,早。
兴,起来。
20.对酒当歌:原意是讲人生短暂,应有所作为。
后也指及时行乐。
21.周公吐哺:周公在吃饭时曾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餐,迫不及待地接待贤士。
形容求贤心切,后用作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范。
22.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23.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24.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5.游目骋怀:指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26.逝者如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27.明月清风:形容清雅怡人的夜色。
也形容远离世俗的悠闲生活。
28.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29.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近四年语言文字运用真题集锦(带答案)

(2023年新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
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A自己拥有遗忘的能力B记住所有的信息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023·新高考Ⅰ卷)2.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语句⑥可修改为: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
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2023年新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
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
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
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集锦(一)(2015年全国卷1)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須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024高考语言文字运用40个题型考点汇编

【题型一:填入恰当的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个念头是: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那么,聪明人就是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人,例如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中美愉悦的人;而不怎么聪明的人呢,大约就是花钱换取快乐的人,比如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好车等的人——这类人士的例子①。
而关于聪明人的例子,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位,他简直聪明绝顶。
喏、你听他是怎么说的:“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还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还有一句说得甚是直截了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得多好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观可乐的一面。
比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比如月夜和竹柏、无所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即可让自己乐在其中,即可“共适”,说白了,快乐不劳而获。
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
为什么呢?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
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反过来说,快乐和钱财无关,而和文学及文学审美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题型二:短句变长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读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读泰戈尔的作品。
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图书馆有很多老书。
我在周末到图书馆,盲人摸象一般,摸到一本《飞鸟集》,作者是泰戈尔,20世纪40年代上海商务出版社出版,郑振铎翻译。
郑振铎听说过,泰戈尔第一次见。
书很薄,文字清浅,每一小节只是简单一两句,有点儿像我们古诗中的绝句,很好读,很有味道,我一下子便喜欢上了,流连忘返,站在那里读了很长时间。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这样的句子。
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载体是传统文化。
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而曹雪芹却相异于横向意义上西方的悲剧意识载体,着力从纵向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不同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为文艺思想的喜剧结局规律及表现方式,在沉沉的哭泣中控诉男尊女卑文化的种种罪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意识和男权至上原则禁锢的恰恰是女性的自由,而用来禁锢女性自由的正是在落后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封建制度。
在这些“吃人的制度”中,男权主义制度是“吃人的制度”的主体。
这样一来,男权主义制度和专制主义制度就是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最强幕后黑手。
当男尊女卑的文化基因和男权至上的制度形式契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制度文化。
在《红楼梦》中,无论是性格孤傲的林黛玉,或者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都属于“薄命司”之列,这就从根本上相异西方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论”。
不仅贵族小姐不是因为性格而“香消玉殒”,就连女奴丫鬟们也不是因为性格才导致“红颜薄命”。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B.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演进路径及核心内容。
C.至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再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D.至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悲剧意识载体的核心内容及演进路径。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综合)新高考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汇编

(综合)新高考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汇编一、(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地长在荒漠之中。
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而需终身展开。
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
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
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
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
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
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

2024届高三语文备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题组一(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
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
中国历史虽然,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材直到明代才传入中国,“四大菜系”直到清初才成型。
诸如大盘鸡、螺蛳粉等为人们所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如今“八大菜系”的说法又被“34菜系”所取代。
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
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
食客们在、推杯换盏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B.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C.林林总总源远流长津津有味杯盘狼籍D.琳琅满目渊远流长津津乐道觥筹交错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悟。
B.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动。
C.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食客们或许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有更深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专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从而,结束了十年课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之争,进一步揭示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
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近期,将自己阅读过的10篇文章编辑在一起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加强实践,形成自己认识,作用于我们的教学……第一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认识、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青海省西宁市玉井巷小学朱志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在课改实践的岁月里,不少小学语文教学却浮在“人文”教学的层面,语文课一直存在“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等教学弊端,故错别字满篇,作文苍白无力、言之无物等现象屡见不鲜。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很好地凸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建立一个支点,让两者和谐统一,让语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的孩子“言意兼备”呢?我认为“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人文内涵”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一、转变汉字教学理念,夯实语文基础错别字泛滥,书写质量偏低,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语文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切实需要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汉字教育的新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写字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将一度盛行的每学一字要坚持“四会”要求的做法彻底摒弃。
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遵循“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在写字教学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提高认知水平。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中的300个基本字要让学生多花些时间认识体会,力争练好这些字,这有助于其他汉字的学习。
语文教师要在义务教育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罗列的2500个汉字,为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础。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进一步加强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二、高度重视积累,提高阅读品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量,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一道携手多读书、多积累,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规律。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也要超越课堂。
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教师要关注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进一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以进一步完善体验,积极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平台,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从而加强“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的语文课程建设。
激情诵读,促进积累。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圣陶曾誉之为“美读”。
对于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文字。
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诗之笔触给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画卷,让学生陶醉在“江山如此多娇”的诗意中。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听乐朗诵,并配之图片、录像,让学生心通其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积累。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进而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及目的。
如《中华少年》一文,要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内涵,就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对“巍峨挺拔”“强悍”“璀璨”等词的理解在读中明晰,让中华少年的激情与理想在读中提升,从而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课外阅读,促进积累。
吕叔湘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
”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
因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
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将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嘎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
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史记》等。
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
勤思勤记,促进积累。
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是看过的有意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剪贴而成的剪贴式日记,在日记本上,根据自己贴、画的内容用上自己的语言文字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
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
在积累了大量语言文字后及时练说、练写再加以创造性想象,将来就能挥洒自如地应对考试、写作和辩论。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储存与整合统一,趣味性与生活性兼顾,多管齐下,持之以恒,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工作,做好语文能力的提高工作。
语文教学只有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向人文,使学生回归语言,才能培养出“使用语言”“善用语言讲话”的人。
第二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致力于“揣摩”和“实践”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俊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我认为,“揣摩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
一、着力揣摩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揣摩表达,应着力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构段的方法,揣摩作者文体的特点,写作的特色等。
(一)在揣摩用词精妙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对字词有了深入的真正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恰当得体运用于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引导学生理解字义的问题设计,应设在学生真正不懂处,通过问题的探究、分析、解决,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五彩缤纷”一词怎么教?普遍的教法是,给找近义词,学生大多能说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色彩纷呈、姹紫嫣红等,教师问,课文中用哪个词好呢?学生理所当然说“五彩缤纷”好,至于好在哪,为什么好,就连不少老师也是不清不楚。
实际上,这个词中学生真正不解的是“缤纷”二字,应在缤纷二字上设计问题:能用缤纷说几个词语吗?查一查缤纷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联想落叶缤纷、落英缤纷情景,体会它的“动感”,再知“缤纷,本指旗帜上的飘带”,“飘带”被风一吹便充满动感。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的动感,感悟海洋此起彼伏的动感,“你挤我碰”的动感,“频频点头”的动感,从而真正体会“五彩缤纷”具有动感,体会它与下文具体描述的绝佳契合。
品味字词意思,体会作者用词之匠心,实际上就在品味赏析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二)在揣摩连句构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着力于让学生感受连句构段的特点方法,理解语言的结构、感悟语言运用奥秘。
像四下《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写青年画画时有这么一段话: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关注语段结构可这样设问:1.这段话中间为什么用分号?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以分号为界,前部分着重写的是“工笔细描”,后部分着重写的是“挥笔速写”。
2.两种笔法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前者强调的是一个“细”字,后者强调的是一个“速”字。
3.哪些词语体现了“细”和“速”?意在引导体会“一丝不苟”是态度上的细;“像姑娘绣花那样”是笔法上的细。
“很快”与“动态”从逻辑联系上看出了“速”;“仿佛”与“游动”是从效果上看出了“速”。
以上几个问题,没有过多的内容分析,没有过多的谈感受感悟,而是扎扎实实地在体味语段结构中学习语言运用。
(三)在揣摩文体特点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质,神话有神话的特征,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内核。
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理应有异,学习语言文字的问题设计应把握文体的特质。
童话文体,语言形象、情节生动、想象奇妙、给人启迪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质,尤其是想象奇妙。
中年级的童话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离奇的想象,练写童话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驰骋的想象。
如《巨人的花园》一课,可设计问题:巨人几次训斥,发生了什么奇妙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发现:第一次,巨人很生气,喊道,滚出去!此时,出现的奇景是:村子里鲜花美丽,小鸟欢叫,花园里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