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于我们有效的学习和使用语言具有重要的影响。
语言的基本结构包括音、音位、词、短语、句和篇章。
音是语言的基本元素,它通过语音符号来体现。
音位是指区分语言中不同音素的最小单位,例如“p”和“b”在中文里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词组合而成。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它们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语法关系。
句是由一个或多个短语组成,具有完整的意义和语法结构,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篇章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语言材料,具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并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
语言的文字运用方面主要包括语法、词汇和修辞三个方面。
语法是语言中组织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规则系统,它决定了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了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词汇包括所有词汇的分类、用法、形式和意义等方面。
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含义,而且也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
修辞是指运用一些表现形式与技巧来达到强调、夸张、感染读者等目的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语、排比等。
运用修辞可以起到表达自己情感,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因此,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我们需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文字运用。
我们需要学习语言基本的结构和规则,掌握语法、词汇和修辞技巧,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通过丰富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高效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摘要】语言形式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
在文章中,词汇的选择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句式结构的多样化能够增加文章的丰富度和吸引力,修辞手法的运用则能为文字赋予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通过塑造语言风格和把握文体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包括大量阅读、积累词汇和不断练习,而实践则是提升语言水平的关键。
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是成为优秀语言文字运用者的必经之路。
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更加清晰、准确和生动。
【关键词】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文体特点、提高、表达能力、方法、实践、持续学习、进步。
1. 引言1.1 语言形式的重要性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言形式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等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篇优秀的文章或作品。
词汇选择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表达的清晰度和精准度,选择恰当的词语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避免歧义和误解。
句式结构的多样化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避免单调乏味。
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增加文采和感染力。
语言风格的塑造和文体特点的把握则能够使作品更有个性和特色,展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语言形式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可以让作品更加优美、深刻、生动,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读者共鸣,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感。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形式的运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2 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沟通和表达思想情感。
通过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我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共享知识和经验。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从朗读积累、阅读理解、读写结合等方面入手,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积累阅读理解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一、朗读积累,感悟品味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金钥匙。
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最为关键,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一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该也必须是书声琅琅的,这就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鲜明特点。
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我采取美文美读的策略。
在学生经历“初读课文,感知词美”;“精读课文,品悟人美”;“赏读课文,体验画美”的学习历程中,以“读”挂帅,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走近“村居”,走入“村居”。
学生在读中感知到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美,感悟到“大儿、中儿”的勤劳朴实美,感受到翁媪俩“相媚好”的惬意美。
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在活灵活现的品读中,安宁的村居生活不仅陶醉了辛弃疾,陶醉了老师,更陶醉了全体学生。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读字当先,长文短教,以学定教”为宗旨。
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伯父,一位怎样的先生时,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抓主要事件,让学生写出小标题,诸如:谈读书、谈碰壁、救车夫……第二步还是读。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形式是指语言的外在形态,即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语言文字运用则是指在具体的交流和表达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形式,使得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清晰且有效。
在中文的语言形式方面,语音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中文拼音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这些声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声调的不同会导致词义的差异。
还需要注意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在发音时要注意准确地发出每个字母的音。
在词汇方面,中文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和成语的使用能够使文言文更加地生动、形象,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积累一定的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还要学会使用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达到更精确的表达。
在句法方面,中文有着特有的倒装、并列和从句等句型。
正确使用这些句型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多样化,同时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使用这些句型时,需要注意语序和短语的搭配,以免造成语法错误。
而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正确运用语言形式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是正确使用词语,要注意词义的准确性,避免使用错误或不合适的词汇。
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避免使用不当的搭配造成语义的混淆。
其次是使用恰当的句式和语法结构,使得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在表达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拗口的句式,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还要注意段落的组织和结构,使得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还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即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节奏、韵律和语气。
这样可以使得表达更加流畅自然,给读者留下良好的阅读体验。
聚焦语言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实践。
通过大量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从而使得我们的语言能够更加地准确、清晰地传达信息。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哈尔滨市香安小学校宋月娥关于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种答案,“语文是什么”?,还有有的说语文是“语言艺术”有的说语文是“听说读写”,有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字”,影响到语文课程。
这方面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实践,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学”的实施。
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一)明晰性质,明确任务版新课标修订中,有一个突出变化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2011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句话总揽全局,是对近些年来的语文。
不是学科性质喋喋不休的争论的一次阶段性的拍板。
语文课程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
吗?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比如我们每学一篇课文,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我们教来教去,最终目的还不是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词语、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驾“运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吗?最终目的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或者说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吗?(二)紧扣目标,走准航道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程教什么,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明确了。
可是我们当真在向着我们既定的方向努力吗?似乎并不是。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课文来教语文”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有的着重讨论、感悟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注重以故事发展、主要矛盾为线索,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有的虽然也比较重视语言文字因素,但是偏重于知识点的落实。
一篇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无疑是。
相反,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教课文”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才是“教语文”。
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聚焦

1 识字写字指导,规范“语用”文 字
(1)低年级舍得拿出时间,突出识字重点
翩 翩 起舞 上下 翻 飞
批撒 景季
1 识字写字指导,规范“语用”文 字
(2)中、高年级关注学生的书写质量
词语听写 语句抄写
小练笔后把书写的质量纳入评价之中, 以此增强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
1 识字写字指导,规范“语用”文 字
3.语文课程是一门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4.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理解与运用语言 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
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语文。(试用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课例:
《桥》阅读方法的学习——主要内 容的概括
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 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且在中年级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 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的方法。小说类的课文——首先抓住 文本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人物关系, 运用角色串联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
一、语文教学的困惑与语文课程 标准的解读
问题四:教学内容多,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1.明确课程性质
2.把握学段目标
案例《枫桥夜泊》
•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 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 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 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小学语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共五则)

小学语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共五则)第一篇:小学语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听课心得体会马秀芳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4月21 日,我参加了昌吉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小学语文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培训活动,这次活动收获很多!盛石老师和潘晓斌老师的讲座都在展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我感觉收获颇丰。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听了州教研室盛石老师的讲座及亲自上第一节课《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是“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解决把课文作为例子,根据课程目标,择取什么样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
现在的语文课采用的教学流程大多是“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这样的教学流程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许多老师的语文课会缺少“语文味”,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应该教方法教规律,能举一反三。
现在的“本体性教学内容”:1、重视语言积累;2、加强语言运用;3、关注方法学习;4、引导学生读书。
对照平时的教学工作,我们很多的教师都是这样教学的,只不过有时在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上也要花费时间的。
我想:这样的观点是不是要告诉我们普普通通的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认认真真地教语文,为教语文而教语文呢?二、语文课应注重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每一节阅读教学课中,老师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
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
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如盛石老师讲座中的课例《再见了亲人》一课,她教给我们如何巧妙地设计说写训练,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还要激发学生想象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的情景,并写出一段话。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用能力摘要:新课标的前言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为此,在语文课改中我努力体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关键词:创设情境聚焦语用扩大容量提升素质体现价值观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我们只有坚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课程标准方向,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实现美丽的转身。
孩子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长久的,形成的能力是终身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散发的魅力是永恒的。
新课标的前沿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在十三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改变着课堂教学,自己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对一线教师来说,把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转化成促进学生语文发展的现实价值,实现课文增值化,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归宿。
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而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到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增值,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
因此,文本解读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增值点,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
1.根据言语形式来仿写。
包括句式、段落、写作方法等。
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及“你好!……的……,你……?”的句式,读起来亲切自然、活泼清新,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情怀。
教学时,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然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新课标全员培训学习体会
琼海市实验小学黄婷婷
8月24日,由市教育局组织的201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暑假全员培训活动在我市全面开展,我校全体语文老师集中一楼多媒体报告厅参加培训学习。
在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专家的光盘讲座,聆听了何子山教研员的题为《紧扣新版标准精神深化小语教学改革》的讲座,深刻领悟了修订版课标的精神,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实在是受益匪浅。
本次课标的修订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莫过于“运用”二字,下面就“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课标《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如今课标提出这样的表述,成为一线老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处于过于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状态。
其实,运用
是本,运用是根,运用体现了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才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是回归语文的本真,真正让语文成为语文,有助于扭转重阅读、轻读写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我们已勿庸置疑,我们应该明确,听说读写都是运用的实践,运用就必须在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中得到全面地落实。
具体体现在:一、理解是运用的基础。
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也就培养了运用的能力。
二、阅读要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领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而“得言”。
三、指导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
从不同文体文章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关注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四、适当增加结合阅读的练笔。
五、进一步体现阅读训练的过程,加强阅读方法、策略指导,保证交流、训练、思考的学习空间,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讲座中分别对低、中、高三个年段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作了具体的阐述和指导,他朗读的那篇三年级小朋友写想妈妈的感觉的仅有107个字的小文章时,是那样动情,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不由反思起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们真正给过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空间了吗?马克思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就体现在其
写作上,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口头、书面的表达来满足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充分领悟课标精神,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加强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工作,注重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