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合集下载

抓准语言训练点提升习作实效性

抓准语言训练点提升习作实效性

新课 标 明确 界 定 了语 文 课程 的基 本性 质. 即“ 语文课程是 一门学 习语 言文字运用 的
综合性 、 实践性课 程” . 提出 了“ 语 文课程文课程
都 不讲信用 . 就 只想 着玩 !’ 小灰兔 的脸一下
子 红了 . 它 向小 山羊道歉 。从此 以后 , 小 山羊 和小灰兔又成为好朋友了。” 有的学生写 : “ 第
应注重 引导学生多读 书 、 多积 累, 重视语言 文 字运用 的实践 .在实 践中领悟文化 内涵和语 文应用 规律” 的课 程理念 因而. 我们教师必 须充分 挖掘文本 的内涵 .在阅读教 学 中以语 言为抓 手 . 帮助学 生理 解感悟文本 的 内容 : 以 语言为抓 手 . 帮助 学生品味掌握表 达的形式 .
如《 妈 妈 的爱 》 是 一 首 儿歌 , 音 韵 和谐 ,
变化来改写 , 如《 新型玻璃》 可以“ 新 型玻璃 ” 的
自述 方式来改写 : 通 过改变体裁来改写 . 如将
节奏 明 快 . 饱含 深 情 . 写 出妈 妈 对孩 子 无私
的爱 . 也 抒 发 了孩子 对妈 妈 的爱 学 了这首
关键词 ! 语 言训练点 习作 实效性
阅 读 写 作
提 升习作 实效性
着小 灰兔 的连连失约 . 第二天小山羊还会再 等
小灰兔一起 到山上采蘑菇吗?有的学生写着 : “ 第二天早晨 . 小山羊早早起来 等着小灰兔 一
吴 祝宜 ( 福 建 省晋 江 市金 井镇 毓 英 中心 小学 3 6 2 2 5 1 )
初 了。”
物 四次对话 . 对话之 间没有任何的提示语 王
老师引导学生 在朗读 中发现这些 特点 .然 后 复习《 巨人 的花园 》 的片段 , 引 出提示语 的重 要 性和写作方法 后 .就让学生动 笔给文 中人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祖先的摇篮》课后教学反思篇一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

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

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

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

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

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

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为例彭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也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当然,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谈谈我是怎样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关注词语,培养语感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词语,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词语教学。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中的字词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因为维吾尔族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课文中出现的“馕、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等维吾尔族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

因此我在检查学生认读词语时,先出示这些词语让学生认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注释、联系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使得学生迅速理解了这些词语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如此教学,学生通过认读理解、欣赏画面,既培养了理解能力,训练了语感,又积累了语言,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夯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另外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反复朗读,咬文嚼字,把词语带到语境中去理解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理解“美不胜收”时,我引导学生先联系上下文找一找什么“美不胜收”,通过读文学生很快明白“维吾尔人的集市上到处都是鲜亮的绣花都帕和鲜艳的艾得来斯,可以说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漂亮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已经来不及欣赏了。

绣花都帕和艾得来斯美不胜收。

”最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到“美不胜收”,再用“美不胜收”说话,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美不胜收”的意思,如此将词语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从而扎实有效地实施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挖掘训练点 巧设小练笔——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挖掘训练点 巧设小练笔——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S]. 北
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浓浓情感、深深的爱 ,牵动着读
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1:
1-2.
者的心。阅读教学时 ,让学生“循情而读文”,学生的
[2]张雪艳 .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练笔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情感被激发起来后,
正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时机。教
[J]. 科教导刊,
2020(9):
202.
师要抓住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学生的练笔点 ,引
“我”感到很内疚。
生 2:家里人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为了“我”
付出了太多。
生 3:
“ 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好好学习,用好成绩
报答父母……
学生的练笔重在情感点 ,真正“为情造文”,这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
进行小练
的语言文字训练 ,成为学生自然地流露 ,正所谓言为
笔:
(1)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
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写
下来,
注意细节的描写。
”此时,
学生文思如涌,
描写出
一个个感人的生活场景。有个学生这样写:
去年年底,妈妈带我去万宝商场买新衣服。这里
很热闹,每个店铺张灯结彩,年味十足。我们先逛一
楼的童装店,童装款式新颖、琳琅满目。妈妈一直精
力充沛,不厌其烦地陪我逛了一个又一个童装店。一
楼逛完,我们来到二楼,我好不容易挑了一件满意的
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
挖掘训练点 巧设小练笔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
朱志金
(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小练笔篇幅小、形式活、速度快,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挖掘统编教材中的语用训练点,

找准训练点,有效提升语用能力——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找准训练点,有效提升语用能力——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2018.0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首要的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有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有阅读中融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更有利用说写叩击文本,进入语境进行对话和直白的过程……因此,找准语言训练点,是提升“语用”能力的必然途径。

笔者认为,应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训练点。

那么,如何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训练点,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教学为例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体会。

一、品味字词内涵,触摸人物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

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易懂的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让学生读课文时,这样设计:1.课文写了几个人物?哪几小节写宋国农夫?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生1:农夫和他的儿子,1~3节写的是农夫。

生2:农夫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

生3:农夫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就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

2.可见,农夫心里十分焦急。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农夫很焦急?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故事中农夫的特点是“急”。

然后,围绕“急”字研读文本,让学生自主读一读、圈一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结合“焦”古文字,分析字形——上面鸟下面四点像火,如今这把火烧在农夫的心里。

从而读出农夫之焦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二、巧借插图资源,读懂题意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不可替代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

合理有效地利用插图,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炼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看图、读图、悟图,笔者设计以下问题:1.看看书上的插图,出示:说说农夫是怎样拔禾苗的。

找好“语用点”,凸显语文味

找好“语用点”,凸显语文味

找好“语用点”,凸显语文味作者:谢媛姗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2期【摘要】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语用点”作为切入点展开训练,才能切实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而“语用点”的确立应立足于文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选择。

只有定准语言训练点,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练;语用点;语文素养长久以来,占据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重分析,重理解,重人文内涵的挖掘,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当前语文课堂这样严重的错位,语文教学怎会不低效呢?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如何走出阅读教学这种“高耗低效”的困境,成为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而迫切的话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

它清楚明确地界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可能是听会的。

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

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落实好语言文字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

所谓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简称“语用点”。

“语用点”都包括哪些呢?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寻找到合适的“语用点”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和训练,才能切实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彰显语文课程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彰显语文课程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彰显语文课程本色——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摘要: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被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运用”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40多次。

可见,培养“语用”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运用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小学语文理事会崔峦理事长曾在2010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就大声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

大部分语文老师都知道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要“教语文”不要“教课文”。

但由于受到教学习惯的影响,当前仍有部分语文课是“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

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往往是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知之甚少。

对此,老师们需更新教学理念与模式,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关注语文的表达特色,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让语文教学的本质得以回归。

二、确定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内容的依据(一)依托于文体特点。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型。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

作家在写不同文体的文章时,往往运用的是具体的文体思维来进行创作的。

纵观小学十二册的课本,所涵盖的文体类型很丰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小说、散文、说明文、诗歌、说理文、童话和剧本,还有非连续性文本等等。

因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就要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体,开发出的语言形式也是不同的。

叙事性文体,教学时可以关注细节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写景文章,可以关注语言的优美;诗歌,应该关注语言的精炼和韵律;说明文,侧重关注说明方法和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根据文体特点来选择语言训练,就能有效的实现用课文教语文。

(二)依托于学段目标。

同一类语言形式,不同学段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是老师们挖掘言语形式的重要依据。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训练需注意的环节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训练需注意的环节
用。
参考文献
[ 1 ] 陈琴菲. 小 学语 文的新课标解读 探讨 [ J ] . 现代
阅读 ( 教育版 ) , 2 0 1 3 , ( 1 ) .
[ 2 ] 苏培成. 语言文字 应用探 索[ M] . 北 京: 商务 印书
馆, 2 0 0 4 .

49 ・
教学 目标一课 时的教学 目标” 这样一个科学 的教学 目 标体系 。这 就要 求 教师 进行 语 言训 练 时 , 必 须有 明 确、 适 度的训练 目标 , 使教 师 “ 教” 的 目标 内化 为学生
“ 学” 的 目标 。
训练 目标 万万 不 能越 位 。所 谓 “ 越位” , 就是 指 语言训练超 出课标 和教 材 的要 求 , 脱 离学生 的实 际 ,
二、 加 强 语 言 文 字训 练 , 目标 定 位 要 准 确
备课 时选好 训练点 的关键 是 细读课 文 。教 师应 当以普通读者 、 教师、 学生 三种身 份细 读课 文。学生
有效训练甚至 高效 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 甚至让我联 想
到现在举办 的汉 字听写大赛。准确地说 , 语言文 字训 练, 看起来 简单明 了, 但实 质上 却是 一个 非常 复杂 的 问题 。因为语 言文 字训练 是在 具体 的课 文教 学 中进 行, 这 就涉及到如何认 识教 材 内容 的价值 取 向、 如 何 把握编者 的意 图以及如何 根据 学生 学 习语 文 的认 识 规律合理安排训 练的过程等。 而真正 的训练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 , 为了使学生 具 备某种能力而进行 的实践 活 动 , 是师 生互 动 的过程 。 “ 训练 ” 之“ 训” 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 训 练 之 “ 练” 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 的反 复操作 。正如 叶圣 陶 先生所说 : “ 训练训练 , 分 开来说 , 训是 老师的事 , 练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语言训练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黄陂前川五小陈秋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细读文本,认真钻研文本,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据年段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点
课标中按不同的年段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依据。

只有依据年段目标来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才能保证年段目标的有效落实。

如中年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理解词句,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体会关键词、关键句对体现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我喜欢昆虫”》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根据课标这一要求,以“受难”这个词为训练点,设计了以下训练过程:⑴理解词义。

通过在字典中查“难”的意思,理解“受难”这个词语的意思。

(遭受灾难)⑵换词练习。

“受难”可以换成什么词?(受苦)⑶比较词语。

“受难”和“受苦”有什么不同?这里为什么用“受难”,而不用“受苦”?⑷安妮认为被关进玻璃瓶的昆虫是在“受难”,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语言训练过程从理解词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比较词义、感悟品味语言,体会词语表情达义的作用,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二、根据单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话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应着眼于整个单元,根据单元教材的特点来确定语言训练点。

如《春的颂歌》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春的颂歌》、《风筝》、《美丽的槐乡》,古诗《村居》和一个语文乐园。

通读整组教材,可以发现本单元是以“春天”为话题的。

本单元的习作是“谁把春天带来了”,让学生把春天里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根据这一习作目标,把《春的颂歌》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确定为“学习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文中写小草的句子“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

它们有的点点头,有的弯弯腰,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活力。

”在学生读句子想画面,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换上鲜绿的新衣、点点头、弯弯腰等等)再让学生用拟人的手法说说春天的景物。

学生说:“小溪哗啦哗啦地唱起了歌。

”“迎春花展开了美丽的笑脸。

”“小草从土里钻出了小脑袋。

”……
三、根据文本特色确定语言训练点
文本特色是一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每一篇作品都有其多方面的特点,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情节结构方面的,语言特色方面的等等。

我们没必要把这所有的特色一一加以分析,而是结合年段特点,选取其中一、两处作为语言训练点。

1、根据文本“空白”找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有文笔含蓄之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文本意犹未尽之处,找准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小练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点金术》这篇课文,作者把麦得斯“点花成金”、“点食物成金”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而麦得斯悔悟后,让“金花”复活、让“金食物”恢复的情景却只字未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动作和心情描写,写一写麦得斯让“金”花复活或让“金食物”恢复的情景。

2、根据文本结构特点找训练点。

有些课文在谋篇布局、段落安排、构段方式上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如《动物的远游》这一课,第2至6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以第3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先让学生找中心句“很多鱼远游的能力比蜜蜂还强。

”;然后以问题“为什么说鱼远游的能力比蜜蜂强?”,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自然段的第2、3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中心句写的。

再指导学生用这种连句成段的方法,以“天上的云千姿百态。

”或“同学们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为中心句说一段话。

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段意,再帮助学生理清段序,揣摩写法,最后指导运用,使学生既“得意”,又“得言”,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根据文本语言特点找训练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文里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

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

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如《大地巨人》这首诗,采用暗喻的方法,把大地比拟为一位可亲可敬的巨人,将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巧妙地与巨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学习完课文第2、3、4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仿照课文进行创作。

学生们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他明亮的眼睛,
是那平静的湖泊。

他不小心打个喷嚏,
是龙卷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言语表达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语言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