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指导: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目分析及备考策略

总之,无论高考语言运用题如何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理解 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平时教学中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守住语文教 学之根的着力点。
语言文字运用Ⅱ 【真题再现】 2023年全国卷的语用II试题汇总如下:
【题型变化】 1.稳中有变
从题型结构上看,语用部分保持了“稳中有变”的特点,“稳”表 现在新课标I、II卷和全国乙卷上,这三套试卷的语用试题依旧是传统 的题型模式,即分为语用一和语用二两部分,“变”表现在全国甲卷 上,甲卷把两部分合二为一,变成了一则小语段。
【试题详解】 新课标I卷语用二试题详解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 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 染强化、描摹性,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 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 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 “处”的范围广。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黑土的颜色已微微 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 早”,比常时为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 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比“早”更能凸显时 间之早。
语言文字的运用名词解释

语言文字的运用名词解释语言文字的运用:探索交流之精髓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承载着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传递。
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存在于世界各地,丰富着人类的交流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和影响,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
一、语言文字运用的背景和特点人类最早的交流方式是以动作、表情和声音为主的非语言交流。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语言文字系统。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
文字是以符号形式记录语言的方式。
语言文字运用使得交流更加高效和精确。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思想和情感,传递知识和信息。
文字更进一步扩展了语言的范围,使得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的书面形式使得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代代沿传。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和功能1. 交流和理解: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准确的表达和清晰的阐述,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作。
2. 知识和信息传递:文化和科学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
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得人们可以记录、传递和积累知识和信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科学的发展。
3. 表达个性和感情:语言文字不仅可以传达理性的思考和知识,还可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日记,都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媒介。
4. 形塑和传播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通过语言文字运用,人们可以传播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文化多样性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特点,这种特点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语言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世界上有七千多种活跃语言文字,每一种都有其独特而宝贵的存在意义。
多样的语言文字丰富了人类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传递了不同文化的智慧和美。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语言文字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对于保护和传承语言文字多样性,展开跨文化交流和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考情分析 课件(共20张PPT)

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
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
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真题回顾
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 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㊂ 答:
(示例二)第②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 长,打嗝不顺畅;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5.①(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②(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
真题回顾
三、(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
长短 整散 下定义
关注关联词语,判断句间关系
领起句 观点句 过渡句 照应句 总结句
逻辑
高考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指导课件49张

3.下定义要注意格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定义句应该是单句形式。要注 意从语段中准确筛选出能被定义项本质特征的语意信息。
1.话题要统一
话题即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隐性话题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 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 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
仿句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 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 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褒贬失当。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
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如雷贯耳”是褒 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语境不合。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
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王润兴饭庄 早已琵琶别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 嫁。
2024年高考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
题型讲解
读题要细心,对所用的语言材料要逐字认真看,忌一目 十行。尤其是对选对与选错的题干要求,一定要把握正确, 不能大意。另外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解题灵敏性和思考的兴 奋点,确保在一定成就感的状态下完成。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鉴赏题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鉴赏题一、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鉴赏题类型(一)词语类1. 易混词语辨析“截止”和“截至”:“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的时间点,如“报名截止日期是本月15日”;“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强调统计的时间段,例如“截至本月底,销售额已达100万”。
读音方面,“截止”的“止”读三声,“截至”的“至”读四声。
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不好直接对应,但可以从意义上理解,“截止”的相近说法是“停止”,反义词可以是“开始”;“截至”相近说法是“到……为止”。
“必需”和“必须”:“必需”是动词,表示不可缺少,后面一般接名词,像“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必须”是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例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读音上,“必需”的“需”读一声,“必须”的“须”读一声。
近义词“必需”的近义词有“需要”,“必须”的近义词有“务必”;反义词“必需”的反义词是“不必需”(不太常用,表达不需要的意思),“必须”的反义词是“不必”。
2. 新词语理解“锦鲤”:这个词现在除了指一种观赏鱼外,还被用来形容运气好的人。
它的读音是“jǐn lǐ”。
出处是源于网络流行文化,转发锦鲤图片求好运的行为广泛传播。
例如“他就像锦鲤附身一样,抽奖总是能中”。
“佛系”:读音为“fó xì”,形容一种生活态度,不争不抢,随缘自在。
来源于日本的某个杂志介绍的一种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现在广泛用于形容人对很多事情都淡然处之的态度。
像“他是个佛系青年,工作不紧不慢,心态很平和”。
(二)句子类1. 长难句理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手里拿着一本古老诗集的女孩,静静地坐在公园长椅上,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她沉浸在诗的世界里,感受着文字带来的宁静与美好,那些优美的诗句如同灵动的音符在她心间跳跃。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个场景,通过对女孩的外貌、动作以及她所处的环境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湖南省2024届高三二模语言文字运用题汇编【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Ⅰ湖南省怀化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喜欢这样的老屋,因为它承载着过去,总是被无端地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有普通人的影像,而吉家在浦市的往昔里留下了很长很长的影子,我试图从中还原一些镜像,可它们就像老屋里的浮尘,飘扬着,然后_______________。
我们始终对无法得知的曾经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着旺盛的好奇,每一代人的颠沛流离,每一个人的生离死别,都不尽相同,这便是探寻之始,写小说之人对此尤有兴趣,恨不能变成这屋中一块木板,看遍上下百年,知晓屋中诸事。
可惜当日并没有遇上吉家后人.也就白白错过了故事题材。
可也恰好,免了一场唏嘘感叹,要知道,_______________,跌宕起伏,总是看客的平静,经历者的沧桑。
讲解员说,浦市虽然不大,却有着百家姓氏,每一个姓氏,都能找到对应的祖屋。
于是笑问自己的姓氏,他答曰就在某某处,我惊诧于真有,他便笑,放心,你家不是无名之辈,当年的生意也是做得很大的。
不知为何,听了之后莫名地激动。
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人生三问,中国人也③_______________地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当中,作为标志性符号,姓氏总是最有利的寻找自我的佐证,我虽然不是个哲学家,但也未能免俗地有强烈的姓氏情节。
小小的浦市,竟然是“我”的出处,这颗心软软缓缓地就放了下来,虽然没有时间考证“当年”确切是指哪年,可不管怎么说,像这样小的姓氏,居然也保留了祖屋,迁徙经年并多处之后,还能在浦市溯根,这也就足够聊慰了。
18.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19.下列句子中的“聊”与文中加点的“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百无聊赖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公园的长椅上。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
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
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
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
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
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
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
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
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
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俩老头还都爱穿撒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
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
类似“哥俩”“姐俩”。
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答案:B解析: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C、D三项中的“能”意为“能够”。
B项中的“能”意为“会,善于”,与文中的“能”意义与用法相同。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① ,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
这样的例子② 。
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③ ;江苏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④ 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
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A.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B. 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C. 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D. 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答案】18. ①日新月异②数不胜数③一目了然④耳目一新19.我们不仅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20. B 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突出;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作了清晰的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践行这一理念,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任务? 一、强化一个意识——阅读教学应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身 十年课改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理念与新思潮,不断实践创新与反思研究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收获与忙碌并存,喜悦与困惑同在。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干什么?各种流派的教学,让教师眼花缭乱,“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教师都是“流行风”的追逐者。于是乎,语文教学或“沉浸”于内容,或“沉醉”于“人文”,或“沉迷”于文学,语文课要么在课文的内容上兜圈子,要么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语文教学演变为内容至上的“教课文”,异化为“情感至尊”的煽情课,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反倒到冷落一旁。 践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认识上转变,要切实转变这种内容之上、理解至上、文本至上的教学观,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将“课文”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载体。 1.树全面的教学目标观——确立“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 全面的教学目标观,就是不仅关注文本“写什么”,更着力于“怎样写”,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重点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将“感悟内容”与“学习语言,揣摩表达”有机结合,将“学习表达”与“运用表达”巧妙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规律,进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2.做动态的课程建构者——从忠实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创生者。 有了全面的教学目标观,教师就会从课程的“操作工”走向课程的“建筑师”,从“教课文内容”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过度“纠缠”课文内容,将较多的时间引向“语言文字运用”。 做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就要打破按部就班教课文的传统,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合理的增删、巧妙的重组:或集中关键处感悟品味,揣摩表达,习得学习语言的方法;或以“一”带多篇,迁移方法;或打破“篇”,建立“组”,将同类的文章组合一起,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关注两个“什么”——解读与设计教学要善于捕捉语言文字运用的“点” 语文课文的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这句话确有道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教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生要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清楚课文是怎样写的,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文字表达的,在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上,课文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真正内容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因此,我们倡导阅读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型,从“内容的分析”向“策略的指导”转身。 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在研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就要立足于课文的语言,从语用的角度,关注两个“什么”。 1.关注课文中“有什么”——站在语用的角度,找出课文的“语用”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进入到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出发,重新又回到语言文字。”但回到怎样的“语言文字”?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结合年段要求以及单元训练重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筛选、定位。在这之前,又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内容时,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即从文章精妙的篇章结构,灵活的表达方法,特殊的语言形式,新奇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关注课文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面有哪些特点。 比方说《姥姥的剪纸》这一课,从篇章结构上来看,文章以“剪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以“剪纸”来体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从表达方法来看,为了突现姥姥剪纸技艺高,作者既采用正面描写,直接夸姥姥剪纸技艺高,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和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也有借乡亲们的话侧面来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如“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既有概述的,如“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是她两根延长的手指”,也有具体事例来说明的,如蒙上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从遣词造句来说,既有语义含蓄深邃的“栓”“缠”,也有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语言;同一意思,用不同的长短句来反复渲染,如“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文中的不少语句用上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 可以这么说,文中的每一句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都有特色,都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借鉴。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让学生从字、词、句、篇等多角度来学习,但教师研读教材时,必须着眼全面,将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点一一找出来,归纳出表达之法,揣摩出表达之妙。倘若缺少这一环节,没有比较、分析、筛选的过程,所关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点”可能不是教学中的核心教学点,也可能与文本语言表达主要特色不相吻合。 关注文本中“有什么”语言特色点,是确定“教什么”语言特色点的基础,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必不可少的环节。 2. 确定教学中“学什么”——立足教学,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用点。 一篇文章若拥有许许多多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借鉴、运用的语言方式、表达方法,教师则应该“众里寻他”——学会“筛选”,选择最具有教学价值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又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从中感悟出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写作方法。其筛选的原则应是着眼于“三点”: 一是依据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现行教材一般是以单元呈现的方式,在教材编排上,每单元一般都有“导读”,导读从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重点两方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因此,在确定教学的重点时,我们往往要研读导读,将导读中的提示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领会了编者意图,我们的教学才能抓住教学的核心。如上述的课文《姥姥的剪纸》所处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感受课文是怎样表现“民风民俗”,则应是单元训练的重点。《姥姥的剪纸.》中姥姥剪纸的形象、剪纸的技艺高超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乡亲们的夸赞的话语“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找鸣”是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根据这样的研读思路,就可以将体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学习语言。 二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点。学生学习的“需要点”指的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兴奋点、难点。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就可避免浅层次重复;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能让学生愿意“驻足观赏”;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就能“铺路搭桥”,让学生学得顺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应关注学情的起点、兴奋点、难点,了解的、熟知的语言不必“浪费”时间;学生感兴趣的、理解有难度的,则应让学生流连其间。如《姥姥的剪纸》中的“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中的“栓”,与我们平常用到的“栓”的意思不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就应引导学生抓住“栓”体会到姥姥的剪纸吸引了作者。 三是考虑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文本表达的特色指的是文本最独特的结构,最具特色的表现方法,最有特点的语言形式。这些特色点理所当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比方说《姥姥的剪纸》中以“剪纸”为线索的行文方式,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描写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进行的表现手法,借“剪纸”表达自己对姥姥的思念之情的方法等,这些都是文本表达的特色点,而这些特色点与作者要描述的重点以及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自然教学时离不开这些关键地方的品味、感悟、理解、运用。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回首课改的历程,我们发现,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尤为重视,过分的重视与过度的强调,往往会顾此失彼,造成教学中的“不平衡”。如课改初期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在语文教师中掀起了一股“深挖”人文内涵之风,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细分析、主旨的深挖掘、情感的多升华上,而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往往被遗忘。针对这种现状,课改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实现“美丽的转身”——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性质定位,“学习语文文字运用”。 毋庸置疑,“学习语文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在具体教学中,倘若只强调“语言”,只在“表达”上下功夫,可能又会造成另外一种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做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为: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品评词句,领会表达;习得方法,运用语言。这样的表述是立足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出发点与归宿点上,但并不排除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偏重”语言文字运用而“冷淡”文章内容的感悟。一方面,内容与形式犹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文章的内容依靠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内容与形式是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另一方面,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不可能不涉及到语言形式,内容是借助语言来表现的,理解内容,自然离不开品评词语,推敲语言,领会表达,否则,这种理解就是肤浅的,空洞的,苍白的;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表达方法之妙,也不可能不涉及内容,这种涉及是必需的,不然就没有依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在这一过程中,得意得言,既感悟内容,又品味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如《豆花庄的小家伙们》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晚上,从小屋的窗口里,可以望见天上的星星,望见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这里用望见“牛郎、织女”这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再现豆花庄充满童话般的诗情画意,回扣了“真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一中心句。如何让学生既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童话般”的诗情画意,又感受到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这样的方式之妙呢?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白天,躺在豆叶卷成的小屋里,可以遮阳,享受阵阵凉风;夜晚,躺在这小屋,就更有情趣。谁接着读。 生:晚上,从小屋的窗口里,可以望见天上的银河,望见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 师:这里的“望见”能不能改成“看见”? 生:不能。“望见“是向远处看。 师:对,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望”表达的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小家伙们是向蓝天望。小家伙们躺在小屋里,都望见什么了? 生:天上的银河,牛郎织女 师: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结尾是省略号,省略了还能望见其他的东西。 师:是啊,一个省略号,让我们能产生更多的想象。现在,我们就是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躺在小屋里,还能望见什么?能仿照这种句子说一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