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指导: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特点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简介∙受累静脉局部红肿、疼痛、压痛,皮肤温度高,可触及条索状物。
多发生于下肢,常见的原因为静脉曲张。
∙一种良性疾病,但也可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乃至形成肺栓塞。
∙应该在所有怀疑该病时,进行双功能超声检查。
∙若复发性发作并呈游走性,特别是无静脉曲张的病人,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促凝血状态。
∙治疗上应用弹力长袜、制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定义∙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是指中等大小的浅表静脉自限性的血管炎。
常表现为浅表静脉的疼痛、压痛、硬结和/或红斑。
伴随皮肤温度高和红斑常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
最常发生于下肢的隐静脉及其分支。
也出现在上肢、前胸或者颈部静脉,常由于静脉曲张、高凝状态、静脉穿刺插管和给药引起。
一般SVT专指下肢的血栓静脉炎。
流行病学∙SVT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病理状态,但是其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正确评估,部分原因是由于本病为良性和自限性疾病,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
Tecumseh社区卫生研究显示,SVT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男性从三十几岁的每年0.05/1000增高至八十几岁的每年1.8/1000人,而女性分别为0.31/1000和2.2/1000[1]。
大多数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平均年在60岁以下[1]。
在中国尚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
病因∙病因诊断取决于本病的发生部位。
下肢的SVT,主要病因仍然是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的局部损伤常为SVT发生的促发因子。
在特发性、游走性或者复发性SVT或者无静脉曲张时,需要确定是否存在其它的病理状态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白塞氏病和伯格氏病)、恶性肿瘤和易栓状态[1],包括:因子V Leiden基因变异、凝血酶原G202010A基因变异、肝素辅因子2缺陷、蛋白S和蛋白C缺陷,抗凝血酶III缺陷、狼疮抗凝物和抗磷脂抗体缺陷、纤溶活性异常、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妊娠、肥胖、长期制动、最近的外科手术、创伤、硬化疗法、静脉血栓栓塞病史、静脉输注低张和高张溶液、使用药物(包括安定、胺碘酮、万古霉素、海洛因)和静脉插管[1]。
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的症状静脉炎会有什么症状?济南中医静脉曲张医院周围血管病主任赵树英指出:静脉炎是血栓性静脉炎的简称,就是指静脉血管发炎,在临床上,静脉炎的发作症状有很大不同,错诊、误诊等医疗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以周围血管病专业的角度全面讲解静脉炎发病会有什么症状,并通邀请为患者答疑,帮助患者如能较早确诊病情,从速就诊争取治果。
静脉炎的病理变化是血管内膜增生,导致管腔变窄,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少数病人可引起相关的反应,如发热、发冷、白细胞增高等症状表现,患者还常常伴有相关部位的疼痛肿胀。
下肢静脉炎发病的典型症状:1、浅层静脉炎症状:多发于下肢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
一般患肢无水肿,浅静脉炎的全身无症状,这是下肢静脉炎的症状。
2、深部静脉炎的症状: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骼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以大腿肿胀为主。
静脉炎患者的患肢肿胀呈筒状,伴疼痛,行走加剧,远端有压迹,皮肤浅灰紫,浅静脉扩张明显。
约1~2个月后,患肢胀疼可渐缓和,但肿胀往往朝轻暮重,与活动有关。
少数转为慢性的静脉回流障碍,患肢浅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周围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溃疡感染,这也是下肢静脉炎的症状之一。
3、游走性浅静脉炎初期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压痛。
炎症消退后皮肤色素沉着呈黑色。
可反复多次发作,位置不定,呈游走性。
静脉炎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截肢!如果此时静脉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静脉炎则会发展成二期损伤,曲张面积不断增大,且疼痛越来越明显,逐渐在脚部及曲张处发生血液淤积,使脚踝及曲张处皮肤变紫,持续发展则致使血液不易回流会发生色素沉淀、湿疹样皮肤炎,由于血液长期瘀滞,在曲张的静脉中科形成血栓,导致静脉壁炎症,并将产生淤积性溃疡,同时由于曲张静脉结节的管壁较薄,并常与萎缩的皮肤相粘连,轻度损伤即易引起静脉破裂出血,这对您的健康将终身有害,且有截肢的危险。
血栓性浅静脉炎

部僵直,适得其反。
11.坚持穿
循序减压弹力袜,因腿部肿胀,通常于下
床后站立几分钟就会发生。请于每日早起
下床前即穿上弹力袜。
12.保持弹力袜之清洁,并注意其弹性 功能是否改变。当弹力袜失去弹性之时应 立即更换。
下肢静脉曲张预防措施
1.此病有遗传倾向,有静脉曲张家族史, 一般在30岁左右发病,因此在儿童和青 少年时期应勤于运动,增强体质,有助于 防治。 2.肥胖的人应该减肥,肥胖虽不是直接原 因,但过重的分量压在腿上可能会造成腿 部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扩张加重。 3.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长期站立工作的 人,最好穿弹力袜套,使浅静脉处于被压 迫状态。 4.妇女经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要给腿部特 殊的关照,多休息,要经常按摩腿部,帮 助血液循环,避免静脉曲张。
血栓性静脉炎的运动护理要注意以下 三点:
1、在发病期应该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 和长时间坐姿,每次时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 以免形成下肢水肿,渗出较多,应抬高患肢, 如工作原因必须站立和长时间坐姿的,应半个 小时活动一次或者躺下把双足举高三分钟。
2、恢复期适当运动,运动以散步形式,每次 走路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路程不超过二公里, 禁止热敷,理疗和超过40°水温的泡浴,更不 能进入桑拿蒸房。
简述下肢静脉曲张
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是 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 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 的病变。本病多见中年男性,或长 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下肢静脉 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 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 一。
临床症状 1.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 皮肤曲张呈团状或结节状; 2.腿部有酸胀感,晚上重,早上轻,皮肤 有色素沉着,颜色发暗 皮肤有脱屑、瘙痒, 足踝有水肿; 3.有腹水、肝脾肿大、 呕血、黑便。双下肢广泛水肿,患肢疼痛, 运动时加剧,有时静止时疼痛,夜间加重; 4.肢体有异样的感觉,肢体发冷,肢体潮 热,患肢变细,变粗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 麻木感.灼热感; 5.表皮温度升高,有 疼痛和压痛感; 6.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或停 止; 7.坏疽和溃疡产生。
静脉炎

护血管。切忌在同一条血管的相同部位反复穿刺。
结论: 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渗透压,浓度,剂
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并合理安排 输液顺序
护士能够根据静脉炎的临床分级标准识别静脉炎。 对所有穿刺部位和肢体应常规进行评估,询问有
无疼痛,发热,刺痛,灼痛和其他不适。
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冲洗方法,使等渗盐水在导
栓形成浅静脉炎,可于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五、静脉炎的护理
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土豆汁湿敷:
用新鲜土豆500g制成土豆汁100ml用纱布湿敷于
患处表面,外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0min,早晚 各1次。还可直接将土豆切成薄片敷于患处,待土
豆片变黑重换新土豆片。
湿热敷:
高,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 20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
新型水胶体敷料(增强型透明贴): 具有吸收性、半通透性、自粘性,通过减轻疼痛、加
快血管内膜修复、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阻止微生物 通过等作用对静脉炎起作用。
局部血栓性静脉炎在炎症期消退后,如仍有条索状硬
物伴疼痛,可考虑手术切除。如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
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度: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
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2.5厘米,有脓 液流出
四、静脉炎的治疗 赛肤润(含有99%脂肪酸酯): 可以有效提高局部皮下组氧压力,促进炎症吸收,
防止局部损伤进一步加重。应用赛肤润自穿刺点 上方5cm延导管走形所涉及静脉至腋窝皮肤喷涂 并做按摩,间隔8小时,连续一周能减轻机械性静 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患肢局部红肿,疼痛,可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静脉炎的分类1,机械性静脉炎: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货员、售票员、纺织工人及教师等长期从事站立或受寒冷潮湿机会较多的工作人员,易患此病;也有部分病人因静脉输入有刺激性液体;注射硬化剂、砷剂,以及手术后、妊娠、产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亦易患此病。
此病发展迅速,如治疗及时,则预后较好,反之若治疗失当,则可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法辨证分型治疗(1)血栓性浅静脉炎:①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五神汤加减。
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车前子、丹参、桃仁、红花、牛膝。
方以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清利湿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牛膝破血通经,并引药下行。
红热甚者加公英、连翘、黄柏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肿胀甚者加苍术、泽泻以利湿消肿;疼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
经典普外科试题和超详细答案解析(期末考试必备)

普外科试题和答案解析A型题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脉压增大的主要原因A.情绪紧张B.收缩压升高C.舒张压降低D.心率增快E.周围血管阻力增高答案:B评析:甲亢病人由于代谢的全面增高,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以致心动强而有力,心率加速,心排出量增多,因而收缩期血压升高;由于周围血管舒张,因而舒张期血压降低,于是脉压增大,但主要是收缩压升高。
因此答案为B。
2. 正常甲状腺24小时内摄取的131I 量为人体总量的A.10%~20%B.20%~30%C.30%~40%D.40%~50%E.50%~60%答案:C评析:正常甲状腺在24 小时内摄取131I 为人体总量的30%~40%,如果在 2 小时内甲状腺摄取131I 量超过人体总量的25%,或在24 小时内超过人体总量的50%,且吸131I 高峰提前出现,都表示有甲亢。
因此答案为C。
3. 判断甲亢治疗效果的主要标志A.情绪变化B.食欲变化C.体重变化D.甲状腺大小变化E.脉率及脉压变化答案:E评析:甲亢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情绪急躁,容易激动等,其中脉率增快及脉压增大尤为重要,常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标志。
因此答案为E。
4. 患者女性,26 岁,首次妊娠 2 月合并甲亢,甲状腺较大,有轻度呼吸困难,应行下列哪项治疗A.抗甲状腺药物治疗B.手术( 甲状腺大部切除) 治疗C.终止妊娠加抗甲状腺药物治疗D.终止妊娠加手术治疗E.终止妊娠加131I 治疗答案:B评析:妊娠合并甲亢,如无较重的并发症,无需终止妊娠。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由于药物经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将影响胎儿的发育,属禁忌。
最适当的治疗方法是:在单独使用碘剂或与心得安合用的术前准备后施行手术治疗。
因此答案为B。
5. 下列哪项不是甲亢手术禁忌症A.青少年B.症状较轻C.老年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D.中期妊娠,基础代谢率为+60%E.晚期妊娠答案:D评析:甲亢的手术禁忌证为:①青少年患者;②症状较轻者;③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器质性病变不能耐受手术者。
血管外科健康宣教

下肢深静脉血栓宣教1、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答:下肢深静脉是负责运送下肢血液返回心脏的主要通路血管,当各种原因使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液发生凝结、形成血栓时,下肢的血液就无法顺利返回心脏,大量的血液滞留在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并发生血液成分的外渗,从而导致肢体肿胀、疼痛,这类疾病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2、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有哪些症状?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肿胀、胀痛、浅表静脉曲张。
另外,肤色以潮红色居多,严重者甚至可以呈青紫色;皮肤温度略高;肢体沉重、抬高患肢可以部分缓解。
3、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性吗?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即长在深静脉系统里的血栓发生了脱落,顺着血流的方向通过心脏到达肺动脉,造成肺动脉栓塞,患者会有胸痛、胸闷、咳嗽咳血等表现,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死;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会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发生严重的水肿,压迫动脉和神经,这类深静脉血栓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称为“股青肿”,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称为“股白肿”,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
另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度过了急性期进入慢性期,还会破坏深静脉瓣膜,发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难以愈合的溃疡等。
4、为什么会发生下肢深静脉的血栓?答: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血管壁改变(内膜损伤)、血流变化(静脉瘀滞)、血液性质的改变(血液高凝状态),这三者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公认要素。
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不一定都会有发生血栓的后果,只能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更具有倾向性,值得大家警惕。
5、怎么样才能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答: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表现主要是肢体的肿胀和疼痛。
因为急性期血栓堵塞静脉管腔,迅速引起血液回流障碍,下肢出现明显的肿胀,这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另外因为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疼痛一般出现在小腿肚子、大腿、腹股沟区等,这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肿胀和疼痛同时存在,就应该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
范围比较广泛,在形成血栓2-3小时后即引起静脉壁和静脉壁周围组织明显的炎症反应。
病变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故有不同的病名。
在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上肢常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
胸腹壁常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
所谓流走性类型,是指病因不明,可以迁移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地发病。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由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
一、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索状,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
1、病因病理:⑴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
临床上分3类: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续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
②导管作持续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
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⑵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仅会损害内膜,发生血栓形成。
病变一开始就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
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一般经过7-12天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棕色色素沉着。
有些病历经过一段过程,局部可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甚至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浅静脉再通,又可做为输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