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电化教育30年
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考证

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考证[摘要] 本文提出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三项原则,并据此确定了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金陵大学东大楼前的校园电影专用放映场地的建立。
通过本文的论证,我们认为在当前史料的支持下,我国电化教育诞生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15年。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标志性事件; 考证我国的电化教育是根据中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借鉴了国外的技术和经验,用来解决当时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与国外不同的发展道路。
确定电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研究电化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和起点。
一、电化教育诞生标志性事件的确定电化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代表,是教育技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电化教育的内涵最初包含了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两个方面,涵盖了当时社会最先进技术(摄影、幻灯、电影、广播)在教育中的应用。
1. 教育技术重要事件连续谱电化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它之前或之后,都有着与其相关的、千丝万缕联系的众多事件。
我们团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梳理了先前所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发掘的新史料完成了一幅《教育技术重要事件连续谱》,其中“电化教育”开始部分的内容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许多与电化教育相关的事件。
2. 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依据在众多的相关事件中,哪些可以确认为“电化教育事件”,而哪些只是“相关事件”呢?为此,我们提出了确定“电化教育事件”的原则有以下三条:(1)该事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而运用了新媒体、新技术,而不是新技术的一般性应用(目的明确——强调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教育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扩大教育规模);(2)在新媒体、新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教育、教学需求和相应的理论依据,而不是随意地使用(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3)此事件所反映的内涵成为以后电化教育中的一项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孤立的一次性事件。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和程序教学运动,在中国则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横的作用与广泛的影响。
1.新中因成主前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产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电气化”有关。
“电气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具有“高科技”的含义,幻灯、电影、广播以及电视都和“电”有关联,教育电影、教育广播、教育电视、幻灯片等利用电力,通过教育影响一个人与其世界的相互关系。
我国的电化教育是在国外视听教育的影前下引入的,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之初由学校、学者倡导,从社会教育实验到学校教育推广。
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府不重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电化教育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推广。
(2)兴办电教专业随着电影和广播教学的开展,一些学校开始开设电影播音课程,开办电影播音专业,培养专门的电教人才,主要有: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影播音教育专科;1939年金陵大学开办的电影播音专修科: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开办的电化教育专修科等。
(3)兴办电化教育出版物20世纪40年代电化教育出版物主要有金陵大学的《电影与播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教趟讯》和社会教育司的《电化教育》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朝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1)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年11月,新中国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电化教育处(后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1950年,文化部商同教育部把所属各省、市文化馆划归文化部领导,以利推动电教工作。
我国的电教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开始起步和发展。
(2)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展播音教育:1949年,北京、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广播学校”;195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文化补习学校”;1958年天津举办“广播函授大学”。
开展电视教育:1960-1966年,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举办”电视大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中文、政治、俄语、英语等课程。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模板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发展非常迅速。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1)解放前的电化教育。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极端贫穷,技术上十分落后,教育事业也十分落后, 鉴于国外视听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果,使我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了电化教育的尝试。
(2)解放初期的电化教育。
解放后,党和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的发展,唱机、录音机、16毫米电影机、幻灯机、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教学影片开始进入学校,为电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一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电化教育,并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效。
(3)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
从78年开始,我国电化教育事业重新起步。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从此,我国电化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
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电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概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化教育发展非常迅速。
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想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按年份收集整理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的资料,供同志参考。
1920年,我国的电化教育开始萌芽。
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曾拍摄了不少的无声教育影片。
如《盲童教育》、《驱灭蚊蝇》等。
这是我国拍摄的最早的教育影片。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用手摇留声机配音的幻灯、电影进行棉、粮优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的宣传教育活动。
1923年,陶行知先生为了加快提高全国人民的基础文化,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大力推行平等教育运动。
电化教育事业的初创——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成果之二

13 9 7年 7月 , 日战 争 全 面爆 发 。 1 抗 1月 , 海 、 上
太 原 相 继失 守 ; 1月 2 1 1日 , 民政 府 宣布 迁 都 重庆 。 国
中途 落脚 武 汉 ;2月 1 1 3日, 京 沦 陷 。 南
一
13 9 6年 9月 1 日至 1 0 1月 1 日 , 陵 大 学 受 教 0 金
、
抗 战 时 期 电化 教 育 的发 展
育 部 委托 . 办 了 “ 开 教育 部 电 化教 育 人 员训 练班 ” 。从 培 训 班课 程 的设 置 ,可 以看 出 当 时 电化 教 育 的学 术 内涵 。 当学员 毕 业后 回到 各省 开 展工 作 时 ,9 7年 正 13
中 国 电 教 史
电化教育事业的初创
中 国 电化教 育 ( 育技 术 ) 展 史 研 究 成 果 之 二 教 发
阿 伦 娜
( 内蒙 古 师范大 学 合 作 办学处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 摘
00 2 ) 10 2
要】 当“ 化教 育 ” 式 成 为 官方 确定 的包 括 电影 教 育 与 播 音 教 育 的 专 用 术 语 , 全 国普 遍 推 广 之 际 , 日战 正 电 正 在 抗
《 战场精忠录》《 北 、 中华 儿 女 》 5部 , 育 片 有 《 等 教 重
庆 的 防空 》 《 们 的南 京 》 《 、我 、 云南 建设 》 , 等 总共 为 7 7
部 。【 】 3中华教 育 电影 制 片 厂 .
和 电 影 机 构 的建 立 和活 动 的开 展 , 新 中 国广 播 事 业 和 电影 事 业 的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为 f 键词】 关 电化 教 育 ;电影 教育 ; 音 教 育 ; 育 电 影 播 教 【 图 分 类 号1 4 4 中 3 G f 献 标 识 码1 文 A
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

[文章编号]1003- 1553(2007)01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孙健三(北京电影学院,北京100088)1936年7月,当“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出现时,它的学术内涵和来源是十分清晰的。
“文革”后,电化教育第二次起步,关于电化教育的名称及学术内涵成为问题:第一,电化教育姓“电”还是姓“教”;第二,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到底由来如何?甚至有人写文章或接受采访时公然宣称“电化教育”一词是自己创造的!电化教育这一学术名称,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而且在1936年以前是没有的。
1930年,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博士支持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博士在南京金陵大学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由此“电影教育”这一学术名称在中国诞生。
1931年,蔡元培在“电影与教育”的学术演讲中提出“得电影者得人心”,又讲“得人心者得天下”,还讲“得儿童者得未来”。
对此,蔡先生的得意高足中共地下党要员郭有守大得要领,发起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把全中国学界泰斗和著名大学校长一网打尽,全部纳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之中。
1932年7月8日蔡元培任主席,主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郭有守担任唯一的驻会常务执行委员,掌管协会事务。
身为握有全国电影绝对生杀大权的教育部专员,郭有守不满足当时全国仅有228家电影院可以供他用于推动用电影使共产党“得人心”、“得儿童”的事业,于是推动在教育部内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
他计划用10年时间,逐步使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深入全中国大中小学的教室,从而把全中国大中小学教室统统改造成为共产党“得人心”、“得儿童”的舞台。
在教育部内,“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设置在社会教育司下,业务归专员郭有守和司长陈礼江共管,行政归司长陈礼江管。
1936年,郭有守发起办理“教育部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人员训练班”,行政与经费安排归陈礼江负责,教学安排归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负责。
魏学仁指示时任“南京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副主任兼摄制部主任的孙明经起草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孙明经借鉴自己被培养的课程安排设置了课程,这一课程设计,得到郭有守、陈礼江和魏学仁的首肯。
电教发展史

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史
一、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1、1919年开始南京金陵大学运用幻灯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
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2、1936年7月,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
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1、高校电化教育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开
设电教课程和开展电化教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在1947年
建立了电化教育馆,首次开出了电化教育选修课。
2、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
责全国电教工作。
3、1950年到1965年,我国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电化教育受到了严重
的摧残。
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电化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1978年,
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随后全国各地建立起了电教
机构。
2、20世纪80年代,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电教实验活动,先后出版
了一批反映电化教育实践经验和电化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著
作。
电化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3、1993年,我国政府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
学专业。
此后相继出现众多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学术杂志。
电化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四、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变革
1、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领域出现了领域名称的热烈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对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认识趋于一致,最终确定对外一致使用教育技术的名称,对内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名称并用。
2、80年代级90年代,出现了众多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学的
定义。
电化教育事业的初创

电化教育事业的初创[摘要] 正当“电化教育”正式成为官方确定的包括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专用术语,在全国普遍推广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首先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重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
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为教育电影的生产增添了力量;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的卓越工作,为电影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学校电化教育和民众电化教育在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解放区广播和电影机构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电化教育;电影教育;播音教育;教育电影副研,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教育管理。
我们曾在上一篇文章中讲道,1936年7月,教育部先后设立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并借调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副主任潘澄侯教授到教育部,担任首届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两委员会秘书。
两委员会在教育部内归“社会教育司”分管,司长陈礼江为管理的便利和行文的简洁,将“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两委员会”简称为“电化教育委员会”,更进一步简化成“电教会”,潘澄侯的职务也就随之成为“电教会”秘书。
图1为“中华民国廿六年(1937年——笔者注)1月2日”拟稿的教育部文稿的首页,上面清晰可见新增加的“电教会”秘书职务及秘书潘澄侯的签名。
[1]据此可知,“电化教育”与“电教”在我国已正式成为官方确定的包括“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的专用术语。
1936年9月10日至11月10日,金陵大学受教育部委托,开办了“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
从培训班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当时电化教育的学术内涵。
正当学员毕业后回到各省开展工作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从此,电化教育首先承担起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重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
(原文件现存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一、抗战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中国
一。
电化教育阶段
1.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
2.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这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
3.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
4。
1937年,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5.1938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
6.1945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
7.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馆
8.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9.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
10.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
11.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
定义内涵探讨阶段
1,国家教委在1987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2,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学科体系形成阶段
1.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大学电化教育30年
李金萍(1)辛显铭(2)
1.金陵科技学院,
2.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电化教育”这一名称的正式启用可追溯至1936年教育部与金陵大学(以下或简称金大)合办的“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这是“电化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首次启用,沿用至今。
192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为推广植棉,使用了电影、幻灯、留声机等多种先进教学媒体,最早在国内大学中应用视听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拉开了中国大学发展电教事业的序幕。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的影音部、影音专修科与同时调入的其他院校相关系科共同组建了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专职机构、拍摄教育影片、培养专业人才、创办影音杂志、宣传推广与服务应用相结合,为早期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30年(1922-1952)的电化教育历史,是我国电化教育早期起步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西北师范大
学南国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南京是中国学校电教的发源地。
早在三十年代,在这里就办起了我国第一个电教专业,这就是当时金陵大学的电教专业,并出刊了我国第一个电教杂志——影音杂志。
二十年代有了我们最早的教学电影,不论当时的规模是怎样的小,设备是怎样简单,但是,我们说或者写中国电教的历史,还是要从南大写起……”。
1发展历程
金陵大学历经了从电化教育这一领域的开拓到电化教育这一学科专业的建设,完成了视听技术从国外的引进到电化教育在中国本土里的“枝繁叶茂”整个创造性的过程。
30年的电化教育领域的拓展,16年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14年电化教育学科的建设。
金大电教事业在曲折中稳步前进。
1.1引进、试用时期(1922-1930年)
1922年,金大农学院为了推广植棉,郭仁风教授(T.B Griffing)将电影、幻灯等先进媒体引入了教学,带领学生自拍幻灯、电影片到农村放映,将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形象地示范给农民,使长江以北广大棉区种出了优质的棉花,为国家长期节约了外汇。
至1931年农学院购置摄影机一架,影片达20多部,在教学中运用2。
1930年,金大化学系主任唐美森教授(J.C.Thomson)从
上海借了几本教学影片回来,在课堂上试用,效果极好,便向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建议推广。
魏学仁教授早年留学美国,曾亲身感受影音媒体在教育中的效用,遂立即购入柯达A型16毫米无声放映机和柯达教学影片数本。
并曾著文说:“电影和播音是近代最有效力的教育工具……我们急需把它们大规模的纳入我们的教育制度”。
3、1930年金大理学院刚刚成立,魏学仁院长即联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专业的教授们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按照各自的专业进行大量译制工作。
金大理学院为柯达公司免费译制教学影片,每译成一本,柯达公司就送给金大一份拷贝。
到1936年为止,已翻译了60多本。
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抗战开始,抗战前国内流通的教育影片有一半是金陵大学翻译的柯达教学片。
有了汉语版本,国内的各教育机构纷纷前来购买拷贝,辅助教育工作。
电影作为先进的教育工具,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1.2开拓创新时期(1930-1937年)
从1934年起,金大就开始探索本国教育电影摄制工作。
1934年,国际教育电影协会发起了一场国际农村影片比赛。
金陵大学理农两学院的教授们合出剧本,利用中国农村的天然风光,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奖影片《农人之春》,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纪实影片的先河。
1936年,魏学仁远赴日本拍摄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
彩色影片。
1936年增设电影部作为学校专职拍摄教育电影的机构。
教育电影部的设立是金大的一个创举,标志着中国大学有专职电教部门的开始。
教育电影部,除了专门负责电影放映和摄制,同时还承担起各种流通、推广及为支持电影和电教的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服务工作。
金大教育电影部除继续选购外国影片译成中文供各大中小学、各民众机构流通放映外,还特别将自制影片刊登出来,供各教育部门选择放映。
截至1937年6月,自制各类影片已多达28部,复制并出售许多拷贝,流通到全国100多个点巡回放映。
1936年开始,教育部借助金陵大学的人力、器材和场地开办了“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4。
这是“电化教育”这一名词在官方的正式使用,从此各地电教事业都逐渐正式以电化教育命名开展活动。
同时,这次办学也成为金陵大学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材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