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诗歌常见题型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诗歌考试卷

小学六年级语文诗歌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下列词语中,哪一个与“花”字无关?A. 花开富贵B. 花团锦簇C. 花前月下D. 花鸟虫鱼3.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A.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词语中,哪一个与“月亮”无关?A. 月光B. 月亮C. 月色D. 月亮门5.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A.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静夜思》的作者是______,诗中描写了______。

7. 《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

8. 《春晓》的作者是______,诗中写到了______。

9.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诗中描绘了______。

10. 《夜泊牛渚怀古》的作者是______,诗中表达了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1. 请简述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12.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举例说明。

13. 如何鉴赏一首诗歌?四、创作题(10分)14. 请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

注意:诗歌要求语言通顺,意境优美,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答案:一、选择题1. B2. D3. B4. D5. B二、填空题6.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7.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9.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乃:_______ 发生:_______潜:_______ 润物:_______径:_______ 花重:_______[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入——(_____)明——(_____)黑——(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_______的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之情。

2. 阅读理解。

呼伦贝尔大草原[1]根据诗歌大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诗歌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角度,分别抓住草原和_______、林海和_______,以及额尔古纳河这几个独特景物,来描写呼伦贝尔大草原。

(2)诗歌的第3小节,作者把深深的祝福比作___________。

[2]说说“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下面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花木成畦(guīqí) 排闼(dátà)[2]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排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出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 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诗歌鉴赏题型

诗歌鉴赏题型

诗歌鉴赏题型
诗歌鉴赏题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诗眼”或“炼字”型题、意境型题、情感型题、表现手法型题等。

对于“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通常为: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或者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答题要点包括:
1.肯定“好”或肯定某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对于意境型题,设问方式通常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要点通常包括: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对于情感型题,设问方式通常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通常包括:
1.确认诗歌情感,是抒发感时伤世之情,还是别有寄托。

2.针对具体句子具体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3.思考社会、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4.品味词句,把握意象。

对于表现手法型题,设问方式通常为: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通常包括:
1.确认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分析该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阐述该表现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并评析该表现手法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

六年级部编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六年级部编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

六年级部编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必考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对比阅读。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何当”的意思是()A.何时将要B.什么时候C.当时[2]诗中的“_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_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竹石》赞美竹子怎样的精神品格?()A.无私奉献B.坚韧顽强C.硬骨头2. 读诗句,完成练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句中“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下列诗句与前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C.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后两句诗驰骋想象,淘金者表示要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____的气概,同时寄托了淘金者心中对______的向往。

3. 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
考点一: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
(2)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3)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考点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方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
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考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提问方式:
(1)“此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或“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3)或“某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情感的。

因此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应该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为前提,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进而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描写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一般为: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例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考点三:对作品写作手法的赏析
提问方式:“某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本诗(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或“本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考点解析:这一题型往往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也重在考查对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把握。

必须与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的使用及特点结合起来以帮助答题。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使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例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 (人名)。

(1分)
8.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3分)
考点四: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及画面的描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这首诗(某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方式:①描摹物象。

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

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
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例题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课堂检测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7 .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3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辋川六言(其五)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