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总要求下,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基本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决定》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重要原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未来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和路径、动力和机制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执政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没有先例的。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愿,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进行开拓性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总结我们党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经验,全面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推动这项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要素

、
良好的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环境 是和谐 社会的
重 要 组成 部 分
更高 的要求 , 当今 社会各个方 面都 体 从 现 了社 会 以及人类对 环境 需求 呈现上 升的趋势 。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使人们 对资 源的需 求达 到 了一个 前所 未有 的 时代 , 而人们 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生活
和谐 因素 。
人均 G P连年保持高位增 长 , 当今 D 堪称
世界发展速度最快 的国家 , 但单 位生产 总值能源消耗却居高 不下 , 能源消耗总 量方面 ,我们 已经 位居世 界第二 , D GP 总量 中羞不多 有大 约 1%是 以资源 和 8
环境的“ 支” 透 即代际欠账 、 剥夺 子孙后
维普资讯
探索研究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环境要素
■吴红蕾 谢忠岩
和 谐, 指事物发展处 于协调 、 均衡 、
统筹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加强环境保 护, 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一个 重
要 内容。而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纽带就
警示 , 人们认识到 , 必须树立 善待环境和
境保 护与治理 方 面也 经历 了曲折 的历
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矛盾 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是 我 国 目 前共 同的愿望 , 现人与 自然 的和谐 是 实 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是不 容景疑的。环境保护之所 以被称 为 “ 造
福子孙后代 ” “ 福群众 ” 、造 的事业 , 就是
可持续地利用 自然资源 的意识 , 要按 照 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人类 的活动 , 护 保
环境 与生态 的需求必 须成 为经 济和社 会发展活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 , 是和谐 也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因素

满 足 人 民 需 求 。 协 调 阶 层 矛 盾 作 为 把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关 键 环 节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下 . 与 人 之 间 的 矛 盾 人
主 要 是 人 民 内部 矛 盾 , 几 年 , 民 内 部 近 人
谂建 谐会 基 因 构和 社 的本 素
时振 谦
中共 十 六届 四 中 全 会 通 过 《 决定 》 , 明确 提 出 耍 最 广 泛 最 充 分 地 调 动 一切 积 极 因素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并 把 提 高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能 力 作 为 提 高 党 执 政 能 力 的 一个 重 要 方 向 . 卅 强 调 突 要 “ 应 我 国 社 会 的 深 刻 变 化 . 和 谐 适 把 社 会 建 设 摆在 重 要 位 置 ” 。这 足 党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事 业 认 识 的新 发展 。 它 表 明中国共产党 在执政 5 5年 之 后 , 更 加 关 注 _会 建 i 丰 十 殳,更 加 注 重 社 会 和 谐 、 社 会 公 平 和社 会 正 义 。 明 中 国特 色社 表 民需 求 ” ——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关键 环
足稳 定 有 序 的礼 会 。 要构 建 这 样 的和 谐
丰 会 .要 解 决 的 问题 和 要 做 的 工 作 很 十 多 , 里提 及 两 点 一 , :发 展 ” — 这 议 即 “ —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主 攻 方 向 . 满 足 人 “
充 分 现 f 来 放 手 让 一 劳 动 、 识 、 n , 剀 知
方 向利 旋 关 系得 到 有 效 协 蒯 的 社会 . 是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不 断 创 新 和健 全 的 礼 会 .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们憧憬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我看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包括公平正义、法治文明、民主参与、社会关爱等众多因素。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不论其背景、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
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打击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法治文明是保障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只有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才能使每个人都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
建立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系统,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民主参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强化市民参与和民主监督,倾听人民的声音,增加社会的民主参与,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社会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关爱包括关爱弱势群体、保障社会福利、构建和谐家庭等多个方面。
关注和帮助那些贫困、残疾、孤寡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关爱,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政府的
引导和施政,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只有在公平正义、法治文明、民主参与、社会关爱等多个方面取得进步,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梦想。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和有效路径。
本文将从加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法治建设和提升文化素质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强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包括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要求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各阶层的基本生活水平;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公正。
三、落实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同时,要加强执法司法体制建设,提高执法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四、提升文化素质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加强文艺、媒体、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同时,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环境。
五、总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法治建设和提升文化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 ,是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和谐社会 ,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根
本 区别 于新 中国建立 以前 的一切 关 于和谐社 会 的理 解 。我们 知道 , 中国古 代主 流文 化是 儒家文 化 ,儒 家文 化
始终是 “ 和合文化” ,从孔子的 “ 礼之用 ,和为贵”到孟子的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再到康有为 的 “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 ,这些所谓的和谐社会理想是建立在少数人剥削、统治多数人根本不 和谐的私有制基础上,所以,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少数人通过武力征伐和玩弄政治权 术攫取统治权,
政治 基础 。
其次 ,我们说 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现实和谐社会 ,以区别于过去那种仅仅是
一
种和谐的理想追求。具体来说 ,就是我国经过 5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 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 O o
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已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l0 美元 以上,人 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基本实 Oo 现了小康 目标 ,少数地区经济发展更快。尽管经济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反映 民众的呼声 主动提出要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党至少有两个判 断基本是正确的,一是改革开放的 2 0年是 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说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国策是正确 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如果老百姓在低水平的生产力下劳作的结果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那
会 、多元统一 的和谐社会和一元 同一的和谐社会 等同题 ;同时我们还要 制定一 系列科学 的方针政 策 , 这样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 的理想才不会流于空想。
【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规律 ; 生存论基础 [ 中圈分类号】C 1 9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8 7x20) 一X 4 4 0 —18 (06 0 { -  ̄ 0
2O 06年 3月
Ma.0 6 r2 0
论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基 本要 素
侯依 成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 02 3 1) 0
[ 要】建要,把需要变为现实,在 摘
理论上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澄清诸如绝 对和谐社会 和相对 和谐社会 、动 态 的和谐社 会和静 态的 和谐 社
关 于 和谐社 会 的研究 和对话 的方式 应该 是 多元 、平 等 、 和谐 的 ,只有 这 样 我们 才 能达 成 共 识 并 取 得积
极建设性的成果 ,也才能更好更 自觉地制定和执行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本文作为争鸣的一种声音 ,想 追问:我们凭什 么来构筑一个和谐社会 ,构筑和谐社会 的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应当是此场讨论更为根本性
阶级忙 于应 付各 种 内忧 或外 患也不 可能提 出 构建 和谐社 会 的任 务 。在 2 世 纪 刚 刚开 始 的 时候 ,在我 国现 代 l 化建设 取得 初步 成就 ,人 民生活 基本 达到小 康水平 的形势 下 , 中国共 产党 顺应 历史 潮流 ,反 映人 民心 愿 ,逐
步提出和阐明了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20 年 2 1 胡锦涛代表党 中央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 05 月 9日
领导 干部研 讨班 上 的讲 话 ,具 体科 学 地 阐 明 了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会 的 主要 内容 及 其 意 义 。胡 锦 涛 指 出 :
“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科学界定克服了以前朴素理解的抽象性、模糊性和主观任意
么这 样 的社 会 主义我 们宁肯 不要 。满足人 民群众 不断增长 的物 质需求 ,让 人 民过上 富足 的 日子是 社会 主义最
因而往往把整个国家视为 自己的战利品而据为私有 ,国家姓李或姓刘 ,国家是蒙古人的或满族人 的,本来抽
象的实体就有了鲜明的人格特征。老百姓成了草民贱民,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失去了人格的独立性。在私
【 收稿日期】20 —1—1 O5 2 1 、 [ 作者简介】侯依成( 6 一 , 山东郯城人, 1 5 )男, 9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叉哲学厦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的问题 。
~
、
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
切建 筑物都 需要 稳定 的基础 和坚 实的支 撑 ,但 不 同的建筑 物对 基础 的要求 则各 具差 异性 。所 以 ,在 为
建筑蓝图寻找、夯实地基之前 , 首先要弄清楚建筑物 的性质,因为摩天大楼和普通民宅对抗震抗风等要求显 然是不一样的。同理 ,在为和谐社会奠基、建基以前也必须了解究竟什么是和谐社会。 如果按朴素的方式理解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很融洽的社会状态,一种既无内忧又无外患 ,政通人和, 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状态。一个炮火纷飞,老百姓生灵涂炭的社会显然不能享有和谐社会 的美名 ;统治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期 5
Vd. 5 № . 2 2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栅a 0 l eu o a U i rt( u mi s n oi i m s ( 1 f mghnN r l n e i H m t dSc l ee e} H C m v  ̄y l a e aS r
・ 2 ・ 4
维普资讯
有制社会里 ,官和民是根本对立的,甚至老百姓根本就构不成对立的一极 ,统治者把自己视为天子 ,往往蔑 视老百姓的存在 ,所 以, 那时的官和民根本谈不上两个平等主体的和谐。在我国确立公有制以后 ,老百姓才 争得 了主人地位,成了与代表人 民执政的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公民主体 ,这才为建立真正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