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和对策

合集下载

PICC所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PICC所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及预防措施
率为2 . 4 7 %,但 却使 患者 从心理 上抵触 这一 输液方 式。 因此 ,加强 预
3 . 1 . 1肿瘤患者 血液 的高凝状 态 : 目前 已有诸 多的临 床研 究 发现 ,肿 瘤 患者 存在血 液 的高凝 状态 ,包括 血小 板数 目较 正常 人高 ,D . 二 聚 体升 高等。肿瘤患者 的肿瘤 细胞 通过与机体 细胞相互 作用产生促凝血
【 关键 词】 P I C C;静 脉血 栓 ;形 成 因素 ;预 防措 施
中 图分 类 号 :R 5 4 3 . 6
文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5 )2 3 — 0 1 2 2 — 0 2
经外 周静脉穿刺 的中心静脉置管 ( P I C C )是近年来新兴 的临床静 脉输液技 术 ,目前 已广 泛应用于 临床[ 1 】 。P I C C 有减 少反复静 脉输液穿
因子 ,或者直接活 化凝血系统 ,促进血栓形 成 ,也可 直接损伤 内皮细
胞 ,而P I C C 导管作为体 内异物 不利于血液流通 ,均可导致静脉血 栓的 形成 。研 究认为肿瘤是P I C C 相 关血栓的危 险因素 ,有可能与肿瘤 患者 高凝状态 有关 ,并不一定是化疗药 物的作用 】 。 3 . 1 . 2化疗药 物的影响 :恶性肿瘤患者 的治疗 中多 以化疗为 主,而几乎 所有 的化疗药物均 对血管有 伤害 ,如顺铂 、长春瑞 滨、环磷酰胺 等 , 其 可引起血管 纤维化及血管 内皮损伤 ,促进静脉血栓 的形成 。即使是 在置 管后 ,对于 血管 内皮 的损伤仍然存 在 ,而加之 异物的作用 ,致使
1 2 2 ・临床 研 究 ・
A u g u s t 2 0 1 5 , V o 1 . 1 3 脉血栓 的形成 因素及预 防措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治疗措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治疗措施
L U H a i - j u a n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i n t e na r l me d i c i n e , N a n y a n g C i t y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 H e n a n Na n y a n g 4 7 3 0 0 0 , C h i n a ) 锁 骨下静脉置管是 临床 护理工作 中 比较常用 的一
些患者的静脉不 易找 到,传统 的表 面静脉置管 已经 无 的器械用含 有肝素 的盐水进行冲 洗 。对 患者采取局部 法适应患者 的病情 ,因此 ,在这 时就要为患者采 取锁 的麻醉措施 ,穿刺位置 为锁骨 中部和外 部的交汇 处偏 骨下静脉 置管【 1 】 。现对我 院接受护 理并采 用锁骨 下静 下 ,将 穿刺 针与胸呈3 0 。,靠近锁骨 的背侧 ,缓缓地 脉置管 的6 O 例 患者的病历 以及 护理后 的效果进行回顾 将 穿刺针 刺入患 者的胸腔 内 ,当患者出现感觉时 ,立
Co mb i n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o f PI CC c a t h e t e r
r e l a t e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c a u s e a i r a l y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me a s u r e s o f e a r l y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e mb o l i s m
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2 0 1 5年 2月 B第 3 卷第 5 期

呼吸科PICC置管血栓发生率高分析及对策

呼吸科PICC置管血栓发生率高分析及对策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首先1、 PICC作为血管内异物,直接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诱发血栓。

2.临床研究分析表明,静脉血栓大多发生于肺癌患者,特别是肺癌晚期,因为此类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肿瘤治疗中,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粘附分子增多,静脉血流滞缓等因素均是血栓形成的原因。

3.此外导管位置、直径、腔隙瘤和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也是诱发血栓原因。

输注液体如血制品、高渗性也是诱发血栓原因。

护理对策:
1.置管前护理:合理选择导管、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严格
无菌操作、操作者技术娴熟
2.置管期间护理:
a根据A_C_L每日每班对导管进行维护,正确冲封管。

b生活护理:清淡饮食,维生素CBEK对预防血栓有益。

多饮水。

戒烟。

置管处用热水袋或湿热毛巾湿热敷。

3.功能锻炼:
a手指伸屈运动:从拇指至小指,逐节进行指关节伸屈运动,建议每次关节伸屈活动5-10min,每日3-5次
b旋腕运动:置管侧手腕进行选择运动,建议每次5-10min,每日3-5次
c屈肘运动:适用于关节上置管者,做肘部屈伸运动,建议每次5-10min,每日3-5次d握拳运动:置管侧手指进行握拳和松拳运动,建议每次5-10min,每日3-5次
e 使用弹性握力器或握力球。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导管滴速减慢或堵塞不通。 导管走形部位或临近部位压痛。 手臂、肩膀、颈部、面部等处肿胀,肢体端 发红,局部皮肤颜色改变,指端感觉异常。

严重者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早期静脉血栓判断方法

查体辅检:置管测侧肢体出现肿胀、上臂围增粗、 肌肉酸痛。

仪器辅助:行彩色多普勒血管B超检查证实有血 栓形成。

如尖端异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无 名静脉,常易发生血栓形成。

机械性血管损伤
置管时静脉穿刺导致机械性损伤 导管置留期间对血管产生的持久性机械刺激

导管的大小及材质
导管大小影响血流速度安,因此血栓的发生率
与管径呈反比。 导管材质及组织相容性与血栓的发生成相关性。
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据报道,与PICC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1%-4%。
四种类型血栓
管内血栓
纤维血栓
挂壁血栓
纤维蛋白鞘
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导管的位置、尖端的位置、导管的大小、 硬度 血流缓慢 卧床不起、脱水、血管收缩 患者的疾病状态、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内膜损伤 药物的刺激性


导管的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下1/3时 血流量较大,血栓发生率低
先选择右贵要静脉,且最好选在中上臂,可
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静脉血栓。
置管时:导管尖端位置 应达到上腔静脉的下 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PICC置 管后均需行全胸片,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一旦出现导管内不明原因回血,警惕发生导 管移位。
置管后:填写相关护理记录。导管呈“S”或“U”
型摆放,选择无张力敷贴。当PICC不再为医疗所需
如:咳嗽、频繁呕吐等。
导管堵塞
首先排除机械性梗阻,如导管打折,检查改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通过2例PICC置管后患者并发静脉血栓的病例,经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研究探讨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和如何减少及及早发现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以及一旦发生后的治疗及护理对策,以确保PICC 留置的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更好为临床服务。

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目前已成为癌症患者化疗、静脉高营养治疗、危重患者抢救等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耐受性,但也会引起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加以维护,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下面就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原因;护理对策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 例置管病例中,2 例发生静脉血栓,例1,男,32岁。

食道癌术后,于2013.4.6行PIC置管,严格按操作规程完成,经左上肢贵要静脉,置入长度为52cm,常规行X线摄片,提示导管头端位于第7胸椎左缘,7天后出现左上臂肿胀,测臂围较前增加3cm,左上肢血管行B超提示左上肢肱静脉血栓形成。

例2,女,49岁。

左乳腺癌术后,于2013.8.9行PICC置管,评估血管后选择右侧头静脉,置入长度为49cm,行X线摄片提示导管位置在第6胸椎右缘,一个月后出现右上臂及肩胛处疼痛伴肢体肿胀,血管B超检查提示腋静脉及肱静脉血栓形成。

1.2 原因分析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 个方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迟缓(1)血栓形成与留置PICC导管有关。

如穿刺及维护操作不规范可损伤血管内膜,同时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栓形成。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

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PICC管(穿刺式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经过穿刺手术将导管插入静脉中,直接插入临静脉的导管。

虽然PICC具有众多优势,如长期使用、便于患者管理和护理等,但与之相关的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为了减少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对策。

以下是一些护理对策:1.技术操作的严格控制:PICC的插入应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完成,避免插管过深、穿通静脉壁或摩擦静脉壁等不良操作,以降低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2.注意PICC导管的位置:PICC导管插入后,应密切观察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如果发现导管位置异常,应及时调整,避免导管对静脉壁的刺激和压迫,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3.定期检查:在插入PICC导管后,护理人员应每日检查插管部位的情况,包括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等异常症状,导管是否松动或脱落等。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及时处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适当的外部固定:对于PICC导管,应进行适当的外部固定,避免导管的频繁移动和摩擦,减少血管损伤的机会。

5.保持导管通畅:护理人员应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定期进行及时冲洗和护理,避免血栓形成。

定期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医师指定的药物,保持导管的通畅。

6.血栓预防: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

然而,使用这些药物必须根据医师的指导,并且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7.增加运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鼓励他们多进行下床活动,增加肢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8.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状况,定期更换PICC导管,以防止导管使用时间过长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

9.患者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PICC导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血栓形成的症状,同时鼓励患者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总结起来,预防PICC相关血栓形成需要护理人员运用合理的操作技术、严格的观察和护理措施、合理的药物使用,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护理过程。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摘要:PICC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安全、血管损伤小、置留时间长、无需医生操作等优点,常被用于长期输液、肿瘤周期化疗等临床治疗中,但随着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其中以静脉血栓最具代表性,危重患者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3%–91%,血栓形成极易诱发肺栓塞等高危并发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

本文就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念、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护理措施进行综述,重点对三大危险因素和预防护理干预内容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优质护理可以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这一论证,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PICC导管;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护理;综述一、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概述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它是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靠近心脏的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

外周手臂静脉大多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

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PICC相关性血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与PICC导管相关的深静脉和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1%。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浅静脈血栓症状明显,深静脉血栓往往症状不明显,主要依靠超声来确诊。

二、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ICC对于治疗救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静脉置管后具有很大的风险,以静脉血栓最具代表,综合起来,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3种。

1、导管因素导管材质、导管管径的大小、导管尖端位置都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声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比聚氨酯硅胶类导管发生血栓的危险性高。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PICC置管致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腔 静 脉 ( 组 2例 ) 只 能 留 置 在 锁 骨 下 静 脉 区 域 , 本 , 导
患者分别 于置管 1 、9d 主诉置 管侧锁骨 下区域 4d 1 后
疼 痛不适 , 手臂无 肿 胀 , 但查 体 见 锁 骨下 区域 体表 静
脉 怒 张 。 3 均 无 发 热 , 经 彩 超 诊 断 为 锁 骨 下 静 脉 例 均 血 栓 : 3 锁 骨 下 、 静 脉 , 静 脉 血 栓 并 不 完 全 栓 例 右 腋 肱 塞 , 前 臂 浅 静 脉 血 栓 ; i 栓 7 1mm×8 0mm; 左 例 血 . .
化道大 出血 ; 3 女 ,8 , 例 , 5 岁 诊断 为带 状疱疹 并感 染 ,
伤血 管 内膜 。而 导管 尖 端 最终 只能 放 置锁 骨 下 静脉
前端 而未能 到达上腔 静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患 者 均在 置管 后 2d 主诉 手臂不适 疼 痛 , 在机 械 性 静脉 炎 , 易 导致 血 存 容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血栓 明 显缩 小并 机化 , 者 生存 至今 ; 3治 疗 2 患 例 0d 后复查 彩超 显示左锁 骨下 、 静脉 、 腋 肱静 脉 、 头静 脉都 未见 明显血栓 , 血流通 畅 , 手臂 肿胀 消失 ; 2拔管 后 例 疼痛 消失 , 行 彩 超 复查 ; 2例 均 因基 础 疾病 于 1 未 后
例 2血 栓 3 4mm×2 0 mm。 . .
管 的尖 端 易 随 着 血 液 流 动 而 漂 流 刺 激 血 管 内 皮 , 致 导
血管 内皮 受损 。且此类 导管材 质相 对较 硬 , 硬质 材 较
质( 聚氯乙烯 、 聚丙烯 、 聚乙烯 ) 导管 置管 成功率 高 , 但 感 染和 机械性损 伤并发 症发 生率 也高 ; ] 而较 软质 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因素较多,今后若能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包括在护理方法和频率上做进一步改进,其结果将对临床更具有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1] Karen Stonecypher.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are in intubated adults[J].Am J Crit Care,2010,33(4):339-347.[2] Paju S,Scan FA.Oral biofilms,peritonitis,and pulmonaryinfections[J].Oral Dis,2007,13(6):508-512.[3] Munro CL,Grap MJ.Oral health and care in the intensive careunit:state of the science[J].Am J Crit Care,2004,13(1):25-33.[4] Berry AM,Davidson PM,Masters J,et al.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oral hygiene practices fo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m J Crit Care,2007,16(6):552-562.[5] Blot,Stijn,Vandijck,et al.Oral care of intubated patients[J].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2008,15(3):153-160.[6] Sole ML,Poalillo FE,Byers JF,et al.Bacterial growth in se-cretions and on suctioning equipment of orally intubated pa-tients:apilot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02,11(5):141-149.[7] 杨秀芬,阎锡新.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4):271-274.[8] 卢玉林,陈剑,周友全.经口气管插管前口腔清洁对减少口咽部细菌黏附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233-1235.[9] Blamoun J,Alfakir M,Rella ME,et al.Efficacy of an ex-panded ventilator bundle for the reduc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Am JInfect Control,2009,37(4):172-175.[10] Kola A,Gastmeier P.Efficacy of oral chlorhexidine in pre-venting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Meta-analysis of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Hosp Infect,2007,6(6):207-216.(收稿日期:2012-06-25)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和对策许大云 冯玉玲(江苏省镇江市康复集团第一人民医院23病区,江苏镇江212002) 摘 要 目的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本院肿瘤科95例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资料。

结果95例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发生3例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均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导管通畅,顺利留至治疗结束。

结论针对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预防早期静脉血栓的发生,是PICC安全留置的关键。

关键词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分析 对策 Key words PICC Venous thrombosi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4-2293-03 作者简介:许大云(1972-),女,江苏,本科,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但是在PICC使用过程中,患者因各种原因可能发生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日,甚至最终需拔管,导致导管留置失败。

据报道[1],与PICC有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

本文通过对95例患者回顾分析,认识到只有针对与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才能使PICC安全留置。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肿瘤科2011年1~12月实施PICC置管患者95例,男性55例,女性40例,年龄27~78岁,平均(48.27±17.83)岁。

疾病种类:乳腺癌22例,胃癌27例,大肠癌33例,肺癌6例,其他7例。

住院时间8~21d,平均(11.43~6.45)d。

1.2 PICC的选择 穿刺部位:贵要静脉62例,肘正中静脉26例,头静脉7例;肘关节上2~6cm静脉穿刺2l例(占22.11%),肘关节下2cm静脉穿刺74例(占77.89%);导管类型:BD5Fr单腔导管53例,Bard4Fr单腔导管32例,Bard5Fr双腔导管10例。

导管尖端位置,均经X线摄片证实达上腔静脉中下1/3段。

1.3 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判断方法 经验判断:置管侧肢体出现肿胀、上臂围增粗、肌肉酸痛。

仪器辅助: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证实有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查:比较插管前及拔管后的凝血指标(PT、APTT、TT及D-二聚体)。

2 结果本组95例PICC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3例,占3.16%,均及时发现,给予药物溶栓(尿激酶)和非药物(置管侧手部抓握拳动作促进肌肉等张收缩)对症处理后,导管均恢复通畅,顺利留至治疗结束(表1)。

表1 3例患者血栓发生情况 原因例数%更换液体方法不正确1 33.33导管移位1 33.33不恰当制动1 33.333 护理对策3.1 置管前 应对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充分评估,有无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查看凝血指标;有无上肢偏瘫。

3.2 导管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时,应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管腔最少的导管[7]。

3.3 穿刺部位选择 在患者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充分考虑置管的安全性和适用性,置管时,优先选择穿刺右贵要静脉,且最好选在中上臂,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静脉血栓。

3.4 导管尖端位置 应达到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即右心耳)。

PICC置管后,均需行全胸片检查,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频繁咳嗽者,定期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出现导管内不明原因回血,警惕发生导管移位。

若已有移位,应根据患者的放置时间、疗程,做好导管使用中的观察和维护。

尽量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将导管延长留至治疗结束。

本组1例导管移位者便是如此处理。

3.5 导管留置 当PlCC不再为医疗所必需时,立即将其拔除,以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

3.6 操作的熟练程度 熟练的静脉穿刺插入过程可降低静脉壁的损伤。

护士应考虑使用视觉辅助技术来帮助辨认和选择血管。

3.7 按不同导管的维护说明,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程序完成冲管和封管操作,尽量避免经PICC导管采集血标本。

3.8 只有在输注软包装液体时,才可不用排气管;玻璃瓶装液体无法利用外界大气压作用,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插入排气管,方能顺利滴注。

3.9 注重健康教育有效性 置管初期,指导正确活动,预防血栓的发生,如置管侧手部抓握拳动作;日常生活的正常活动;不作甩胳膊、长时间弯腰锻炼;尽量减少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的活动,如咳嗽、频繁呕吐等。

3.10 绝大多数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应加强观察,倾听患者主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外周静脉怒张等,应测量置管侧上臂围,与置管前原始资料对比是否增粗;行血管超声检查。

确诊后,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辅助治疗;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患者大关节抬高制动,但要加强手部抓握拳运动。

同时应做好相关护理文件的记录,每班认真交接班,观察血栓的进展与药物疗效。

本组1例早期不恰当制动者经上述处理后好转。

3.11 导管堵塞 首先排除机械性梗阻,如导管打折,检查改变肢体位置是否会影响到输液。

对非血凝性导管堵塞无特效处理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正规使用,预防为主。

对血凝性导管堵塞予尿激酶负压注射溶栓,尿激酶浓度为5 000U/min,操作如下: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三通,三通一直臂接20ml空注射器,另一侧臂接尿激酶针筒。

先使导管与20ml空注射器相通,回抽注射器活塞3~5次,然后迅速使三通与尿激酶针筒相通,导管内的负压会使尿激酶溶液进入管内约0.5ml。

10~15min后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能抽出回血,最后将导管中的药物和溶解掉的血液回抽弃去。

用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彻底冲洗导管,确保通畅。

发生血栓后不可暴力推注,否则有导管损伤或导致栓塞的危险。

处理无效时应拔管。

本组1例血凝性导管堵塞经尿激酶溶栓后恢复通畅。

4 讨论 本组患者回顾性原因分析结果显示,PICC导管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有更换液体方法不正确、导管移位、早期不恰当制动。

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指导管外壁或血管内壁血凝块的形成[2]。

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3大要素[3]。

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4]。

PICC管虽然采用的是医用高等级硅胶管,但仍具有一定的异物性,对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机械性刺激,从而诱发血栓形成。

肿瘤患者由于癌细胞的浸润,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有研究报道[5],从头静脉插入PICC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比从贵要静脉插入的高。

本组1例患者是头静脉穿刺。

PICC导管尖端应达到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即右心耳),位置不正确,可引起心律失常、血栓形成、静脉炎等[6];本组1例为导管移位。

PICC的管腔内径非常细,如果血液回流至导管腔内,不及时冲洗,可很快发生凝血;本组1例患者因输注甲硝唑时未插排气管,导致血液回流到管腔内,致血栓形成而发生堵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