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317

合集下载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沛《中国文学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文学史》

对比阅读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与马工程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从全书的编排来看,袁版和马工程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毕竟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已经经历了好几代、几十年,基本的框架、基本的内容还是有的。

但显然具体的内容部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从总绪论在我们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编写角度的不同。

袁版倡导文学本位,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从文化学视角考察文学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等的联系,恢宏大气;马工程则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与探讨中华国古代文学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融入文学史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袁版的总绪论,能看出他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更有中文味道;马工程版就有些理论了,干巴巴的。

看了两部书的的第一本,对比总结如下:一、从目录章节的编排来看,马工程的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比如讲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这一小节就分为“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两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魏晋南北朝……”及格外浅显易懂的小标题;而袁版则采用提取总结关键词的方式,比如:他讲有中国文学的源头,标题下就有“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这几个关键语句,他利于我们把握整篇章节的内容,第一次见到教材书这样安排,在我看来比较新鲜。

二、从历史分期来看,马工程版是以朝代论文学史的传统路数,时间线很清晰,但无创新;而袁版已对这种思路有了极鲜明和有价值的突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三古七段说”和“朝代论”的双视角写法,充分考虑文学发展本身的主体性是该书有意识的一种追求,而又不放弃还很有生命力的传统朝代论。

这种新旧兼收是很有现代精神的。

三、从内容上来看,马工程版的内容覆盖面广,有些传统文学史不大关注的地方,给了比较多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知识容量相较袁版小,它每章节的体量几乎跟百度百科是一个量级的;而且语言也是很平板简单的说明体,形式较袁版更不讲究。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1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1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

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

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

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

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

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

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

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善而慢慢丰富起来的。

先秦时期,诗歌的体裁最初是三言,而《诗经》多是四言,《楚辞》则以杂言居多。

汉末五言诗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占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1 2 2 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

南北朝时期,诗歌体制趋于多样化,南朝齐梁时出现的“永明体”开始对诗歌的格律开始了探索,为近体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217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217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宋诗第三章北宋后期诗坛第一节北宋后期诗坛概述北宋一统局面形成之后出现的安定与繁荣,在仁宗朝治世达到了极致。

然而,由于宋王朝一开始就处于积贫积弱与内忧外患之中,因而在仁宗朝的升平景象的背后,深刻的社会矛盾亦已日趋激化。

首先,在表面的升平下,由于朝廷的随时恩荫与科举取士,内外官员数额不断增多,贪官冗吏阶层的逐渐形成,使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其次,宋初的和平与安定,是以对外族强悍势力的妥协和屈辱为代价的,不仅每年向辽、西夏输纳银绢,而且不得不扩充军队,军队人数从宋初的二十万人发展到仁宗时竟增至一百二十余万人。

这些不堪负担的内忧外患,到仁宗后期的庆历年间则完全暴露出来并达到极为严重的程度。

面对这样的现实,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力图革新,以增强国力,兴致太平。

庆历二、三年间,范仲淹等人推行的以裁汰冗吏和厚农桑、减徭役为核心的“庆历新政”,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但由于顽固的保守势力的阻挠,新政很快失败。

仁宗朝的治世在种种危机与矛盾的深化中结束,短暂的英宗期几乎无所作为,北宋王朝也就在衰乱趋势日益明显之中走入了后期阶段。

从熙宁元年(1068)神宗登位变法,到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约六十年,可称为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为挽救王朝危机而实行变法的时代,是党争剧烈,内外矛盾爆发终于导致北宋统治全面崩溃的时代。

仁宗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促进了“庆历新政”的出台;新政的夭折,激起了嘉祐年间改革呼声的继续高涨。

改革的时代浪潮推动神宗倚重王安石实行新法。

熙宁、元丰近二十年的变法改制,虽局部收到理财的实效,但就整体而言,毕竟以失败而告终。

变法未能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却在士大夫中引起了长期的派争党祸。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217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217 2 2 先是元祐“更化”,次是哲宗“绍述”,再后是赵佶、蔡京的立党人碑之举,新旧两派轮番上台,互相倾轧,变法之争逐渐演变为争权夺利的火併,以致加速了朝政的衰朽,引起了内外矛盾的总爆发。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313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313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明清文学讲义第八章《西游记》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小说是个宗教题材。

讲述了孙悟空皈依佛门,护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前七回是写孙悟空造反的事迹,后边是护送唐僧取经的故事。

一、历来学者对作品思想的观点。

这部作品的思想,历来是学者讨论的焦点。

没有一种说法可以被众所公认。

总的来看,可以分为无主题与有主题两种基本观点。

(一)有主题说。

1、农民起义说。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释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因此这种观点影响相当大。

我们的教材也是这种观点。

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映了历史上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

但这种观点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在于孙悟空的造反并不是由于受压迫和剥削,其目的也不是要推翻玉帝的统治,不反对封建秩序。

而他的造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代表任何本阶级的人民,连花果山的群猴都代表不了。

特别是孙悟空皈依佛法后一心保护唐僧取经,更与农民起义的反面。

有的文章将此解释成“从叛逆的英雄蜕变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和打手”。

这更与一般读者心目中的审美结论相距太远。

总不能说读者都喜欢叛徒吧。

显然,这种观点自己也觉得需要补救,故将西天取经的故事说成是另一主题。

我们的教材里也是如此。

也即主题转化说。

认为前边是反映人民英雄反抗统治阶级,后边则是人民英雄与各种恶势力和艰难险阻的斗争。

我们的教材中还加上了反抗不彻底,只杀没有背景的小妖,而不杀有靠山的大妖。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

但这种说法的致命缺陷是一个人民英雄要到把自己压到五指山下的统治阶级化身的人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313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313 2 2 物那里去求取真经,总是有些不伦不类。

与这种看法类似的有《水浒》翻版说。

认为作品只不过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主义的《水浒》重新改造了一遍。

这种说法影响不大。

关于作者是要用作品瓦解农民起义的说法也属此类。

2、修真养性说。

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持此种观点。

这种观点得到了鲁迅的赏识,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这本书的宗旨,议论纷纷。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8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138

1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况(581——960)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

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

唐太宗在作秦王时,于武德四年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

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

他在《帝京篇序》中说:‚予以万机之暇,游息文艺。

……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

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

……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虽然是从儒家的文艺观出发,讲究文艺的实用,但‚于万机之暇,游息文艺‛也可以看出他对文艺的喜爱。

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

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宦赋诗,先成赐以锦袍。

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

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新唐书·上官昭容》亦载:‚婉儿常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

‛唐玄宗是一个风流天子,不但对诗歌爱好,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演唱、音乐也非常在行,曾设立‚皇家梨园‛,称歌伎为‚皇家梨园弟子‛。

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

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

另外,唐代的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知识分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他人创作繁荣,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

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

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8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138 2 2 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

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

总绪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总绪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北宋南宋南宋亡(960)(1127)(1279)319年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古文: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3、古文风格的变化;4、古文的普及。

二、诗: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第一章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西昆派。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学史
明清文学讲义
第八章《西游记》
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二、《西游记》的创作思想。

3)即书中的西天取经阶段则象征了抵御内心和外界的阻力的渐修过程。

孙悟空终于皈依了佛法。

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在佛教看来,能否成佛并不取决于信徒的主观愿望,而主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修行到底。

决心修行者的内在动力是皈依佛法的巨大热情。

在作品中,即是一定要前往西天,取到真经。

在这过程中,当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佛教认为,妨碍信徒成佛的最大障碍就是所谓“魔障”。

因此一定的规矩是不能缺少的,这即是仪轨,违反者即是佛教的叛逆者。

各种戒条即是。

故在作品中,就是紧箍咒。

而各种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所造成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魔障。

作品在写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解脱出的一回的题目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正,指的是佛教,这在作品中已经明确说明。

而六贼在作品中是六个剪径的强人,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这是对佛教术语中六贼直接解说。

佛教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而产生的欲望和因之而生的烦恼称为六贼。

让孙悟空把他们统统打死。

象征他皈依佛法的决心。

此后孙悟空便在紧箍咒的制约下,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取经的路上排除千难万险,战胜了所有的妖魔鬼怪,当然很多是借助于佛菩萨的法力才做到的。

4)在作品的最后一回,孙悟空终得正果,与师父师弟分别成为了佛界的成员。

这象征了修行的完满成功。

心猿已脱胎换骨。

作品宣传的佛教主题,亦在此而得发明。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317
2
2
笔记_中国文学史_袁版文史3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