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革命的兴起: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青年》:创刊时间为1915年,主编为陈独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
命;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重点笔记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笔记一、中国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诗歌和神话传说。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口头诗歌和民歌。
这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感受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汉赋和《史记》。
汉赋是一种具有浓厚骈文色彩的文体,其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音韵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而《史记》则是一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唐诗以其格律严谨、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词则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抒情写景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3、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杂剧和明清小说。
元杂剧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戏曲形式,其表现出的情感强烈、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明清小说则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入人心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等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强调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倡导新文化、新文学,鼓励作家们创作具有现代性和反传统色彩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左翼文学时期: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革命和政治斗争,强调文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包括丁玲、茅盾、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
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
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
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
(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
“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
“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
“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
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
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1901年,第一本英文版,作者 Herbert Allen Giles
日文版更早,更丰富。
*例举青苔(moss)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六朝,证明以史的观点考察文学现象,才能彰显其历史价值与意义。
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一些主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种主流的建构。
布拉格语言协会成员之一的伏地契卡,文学史家其实不必处理所有读者的每一个反应,文学史家要研究的是整个时代对当时文学现象的观感,以及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意义的意见。
文学的发展是否有目标性
胡适代表的“五四史观”,以达尔文的“演化观”为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
(但是演化观理论不能应用到人文领域,西方出现同样的理论错误,如英国spencer《自然演化说》)主张“后出转基因”“后来居上”,如评价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丰折臂翁》《买花》。
认为撰写文学史就是描述甚至证明文学精神开展的过程,以及各种阻碍是如何被克服的。
质是一种“线性进步意识”,认为文学有其终极目标,例举对杜丽娘的形象分析和对杜甫《秋兴八首》的评价。
台湾籍哈佛教授林毓生曾指出“五四运动”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即激烈的反传统思想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
例举韩愈“作诗如作文”对宋诗的影响,让诗歌失去了丰美的情韵,其结果瞠乎其后。
朱光潜曾认为韩愈是宋诗的始祖,严羽严沧浪认为宋诗“以作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而中晚唐则是唐转宋的关键(钱穆)。
*主张真理的相反也同样是真理,提倡文学史研究从神圣化走向客观化,兼综博采,“转益多师是汝师”。
书目: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根据唯物史观多次修改)叶庆炳《中国文学史》(文献资料有
价值)台静农《中国文学史讲义》(对民间文学吴歌西曲诸宫调颇有研究)王国璎《中国文学史》(把各种观点转成自己的话)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自我觉醒的个人主义“演化观”)美国汉学界《剑桥中国文学史》(编辑中,以历史读者的接受史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编写)
呼吁“重读文学史”,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例举美国汉学家Robinson对刘大杰书中五位女性作家(全在宋以前)的质疑,提示明清“才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