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强化训练(二十四)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强化训练(二十一)——小说阅读(1)一、(唐山市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拾穗者曾冠华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
秦风已连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
秦风抿抿嘴,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
秦风不顾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
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
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
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
她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
不一会儿,他期盼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
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
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
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
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
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近山多雨。
雨,说下便要下了。
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妇人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走去。
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里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13316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7.png)
[秋天的怀念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篇一: 秋渐深阅读答案1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
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
12.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选材角度:李娟的散文以小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姿态。
语言角度: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
比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观和生活态度。
篇二: 《念你们的名字》阅读答案《念你们的名字》阅读答案念你们的名字①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
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
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
②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多少伟大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王为邦”,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赏析《秋渐深》的比喻和拟人句子

赏析《秋渐深》的比喻和拟人句子1. 描写秋天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比喻: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诗情画意;秋天就像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洋溢丰收的喜悦;秋天就像是出海归来的渔船,满载人们的欣喜.拟人:我喜欢秋霜染红的似火的枫叶,因为秋天可以观赏弯腰微笑的金黄的稻谷.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一、描写“秋天”的排比句:1、秋天在田野里。
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黄澄澄的,仿佛是一块大金子。
秋天在树林里,各种树木的叶子都黄了,一片一片地落在了池塘、地上。
秋天在花园里。
花园里菊花怒放,红的,黄的,绿的,白色,橘红的……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的苹果、桔子、香蕉等果实都成熟了。
2、秋像可爱的孩童,用画笔挥舞着,给树叶穿上新衣。
秋像花季的少女,清澈的天空宛如她纯净美丽的心。
秋像强壮的青年,用胳膊撑起蓝天,为我们开辟新路。
3、秋天让我们来体会'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凄凉;秋天让我们来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哀愁;秋天让我们来体会'秋空雁度青天远'的疏朗;4、秋天像妈妈的手,抚摸我们的脸,秋天像一个故事,讲述着收获的情景,秋天像刚刚睡醒的娃娃,精神十足!~5、秋天像一位年逾不惑的中年人,落尽繁华,丰稔而睿智;秋天像色彩之神,使大自然的变得绚丽多彩;秋天像欢乐之神,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6、秋天像一颗无私的心,经历了无尽风雨,却碎了满地金黄;秋天像老当益壮的将军,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却留下了数不尽丰功伟绩;秋天像归隐山林的侠士,挥别了饱经风霜的过去,却保存了造福世间的种子7、秋天是一位伟大的农业家,你播种了各种食物;秋天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教给我们无穷的知识;秋天是一位有名的明星,它的歌舞给我们带来欢乐。
8、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秋,是一缕泉,冷酷不羁,秋,是一只白鹤,永远飞翔。
二、描写“秋天”的对偶句1、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酣:尽情饮酒。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江西通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5 读·思(三)说明:共两大题,9小题,满分9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中考对接点一、小语段阅读(30分)胖子学裁缝星云有一个胖子,胖到没有一家服装店有适合他穿的衣裤尺寸,他因此非常难过。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因为穿衣的问题而苦恼,就告诉他:“”他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跑去学裁缝。
几年后,他缝制出心得,想到与他有着相同境遇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于是筹资开设制衣工厂,成立胖子服饰专卖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此举不仅替自己也替别人解决了穿衣的问题,更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掌声。
成功的人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特质,能够让他们在危机、困难中振作,寻出一条生路,不会让自己沉溺在困境中,不知所措。
生命的智慧,往往在挫折中渐渐被发掘,渐渐成熟,所以不要害怕逆境,《菜根谭》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生命中每个境遇的出现,必然有它的道理,若有自觉力,就能看出个中端倪,寻出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胖子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苦恼,告诉了他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补写在文中画横线处。
(3分)2.胖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4分)3.好的故事常常发人深省,使人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阅读上文,你获得的最深感悟是什么?请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10分)写作提示:①观点要明确;②论证要合乎逻辑;③不少于100字。
两只信鸽黄瑞云一个信鸽爱好者驯养了两只很好的鸽子,这两只鸽子多次准确无误地飞回目的地。
但驯鸽者发现,它们总是有先有后,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
他想:虽然两只鸽子都能飞回目的地,但它们在路上还是因为认错路而多飞了路程。
之所以有时这只先回,有时那只先到,肯定是有时那只飞了弯路,有时这只错了目标,不然一定是同时到达的。
他又想:如果两只鸽子靠在一起,共同辨认方向和目标,那一定能更加迅速、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他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用一根两米长的绳子把两只鸽子并联起来,然后放它们飞行。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15-2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爱的墓园丛维熙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
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有一天,制革厂的孟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
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
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孟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孟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
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孟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
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
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孟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孟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
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
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孟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8 Word版含解析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②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
③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
④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
⑤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
A.③⑤④②①B.②⑤③④①C.③⑤②①④D.②③⑤①④解析:②句引出陈述对象“曲园”;⑤句写曲园的重建情况;③句介绍曲园的位置、价值;④句中的“苏州”“门庭”紧承③句,①句的“这些灵魂”又承接④句。
答案:B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②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③但只要我们奋勇执著④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⑤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A.①②⑤③④B.③①⑤④②C.⑤④③①②D.⑤④②③①解析:根据这段文字的开头“虽然”一词的提示,可以推知③跟在其后,放在最前面;而从语意的承接上,可知②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故应放在最后;③⑤是表条件的领起句;①④应该对应地放在③和⑤后;根据语意可知④⑤关系紧密,①③关系紧密。
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歼-15是我国第一代多用途舰载战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①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②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③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④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分析各个句子的关系。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酝酿(niàng)坍塌(tān)灵机一动(líng)B.热忱(chén)倜傥(tǎng)花团锦簇(cù)C.澄清(chéng)侍弄(sì)参差不齐(cēn)D.蜷伏(quán)怂恿(sǒng)神采奕奕(yì)2.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B.泥捏的小家伙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C.植树的牧羊人一边数,一边又把个二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捡了出去。
D.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在风中摇摆。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掀起了一股科幻浪潮。
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幻作家各得其所,发表了一批广受欢迎的科幻作品,不同类型的科幻题材影视剧参差不齐。
小嘉认为这些作品花团锦簇,很有特色,小祥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A.各得其所 B.参差不齐 C.花团锦簇 D.随声附和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学校宣布我们班获得运动会冠军时,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B.公共阅读空间只有提升服务举措,创新服务效能,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
C.嘉祥锦江中学战队参与未来之城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及最佳城市模型奖。
D.通过观看“非遗”儿童剧《苏东坡》,让观众对“巴蜀自古出文宗”的评价深刻有感。
二、文言文阅读(12分)5.阅读回答问题。
(12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新高考语文 (新高考)2021届小题必练12 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教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晚霞的颜色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墨画似的几笔。
公社产院外面的篱笆上,那些粉色的小花,也分不清朵数,形成模糊的一片,天色晚了。
谭婶婶挑满了一缸水,连气都没有歇一口,就忙着给两个休养的产妇做饭。
在她这样的年纪,有这一份精力,这是她觉得自豪的。
在这里,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不但剪掉了发髻,她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学会了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
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容容地做助手。
对她的熟练沉着,医生也夸奖,甚至有的医生进一步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
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
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锅里的水嘶嘶地响了,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就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生,就像在镇上,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产妇躺在洁白的产床上,躺在雪亮的灯光下……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吓了一跳,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还是做姑娘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直到现在老姊妹俩还要好得很。
“婶婶,我派到这里来工作了。
”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其实,差不多的情况你也都知道。
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
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现在她害喜(指妇女怀孕初期种种感觉不舒适的反应),回家休息去了。
产院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
”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
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这要担多少风险。
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
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两年里,我们没出过什么事情,大人小孩都是平平安安,一个人进来,两个人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
《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
秋渐深李娟
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
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
节气和植物,犹
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
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
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
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
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
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
夕月一弯的秋夜,
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
”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
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
金
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
远远的
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
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
小舟,驶向秋之深处。
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
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
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
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
每年端午时,
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
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
叮咬。
《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
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
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
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
山坡上采摘野菊花。
一丛丛野菊花如邻家的小女孩,穿
着金黄色的布衣裳,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冲着我
张开笑脸。
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秋风里交头接耳
地说话。
奶奶说,将野菊花在太阳下晾干了,装在枕头里,可以清火、明目、安神。
我的竹篮里只采了薄薄的
一层,就嫌累了,蹲在草里找蒲公英。
蒲公英一枝枝白
了头,我拔了一枝,小心翼翼捏在手上,轻轻地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孩子们就随秋风飞远了。
我也是蒲公英的孩子,光阴的秋风一次次将我吹远了,望不见童年,望不见奶奶,望不见故园。
⑧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先生一段话:“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一直不知道“菘”是什么样精致的蔬菜,是秋末的一味美食。
那日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青翠的大白菜。
如同农家一个粗衣旧服的小闺女,一日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丫头,众人捂着嘴笑,老师就像随手给丫头取了大名“菘”,使得这个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一下子优雅、端庄起来。
秋末,清炒大白菜时配上黄的姜丝和几丝红辣椒,盛在青花瓷盘里,分外悦目,爽口宜人。
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几场秋雨,将天空洗得犹如碧玉一般明澈。
所有的树木渐渐落尽繁华,疏朗的枝桠伸向晴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
⑩人过了而立之年,才渐渐懂得秋之深的韵味。
就好像一个人的文字,年轻时姹紫嫣红开遍,分外艳丽妩媚。
慢慢年长,才明白“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的道理,文字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开始做
减法,简洁、干净、纯粹。
将枝头的繁华一一卸下,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洁不芜,气定神闲,沉静从容。
文字有了山寒水瘦、千山鸟飞绝的意想,也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明朗。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删繁就简三秋树,将人生和文字站成秋天里的一棵树,那是生命的另一个境界。
(《最美文》2013年第10期卷首语)
7.第①段描写节气与植物,是为了。
(2分)
8.从表现手法角度对第④段进行赏析。
(3分)
9.第⑨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分)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关于《红楼梦》中袭人名字的联想意在抒发作者沉醉在花香中的情怀。
B.第⑥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意在强调深情朴素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C.第⑦段关于幼年采摘蒲公英的回忆是为了突出作者无法回归故园的悲伤之情。
D.第⑧段老师给丫头取名的联想意在表明素朴的人生也一样散发优雅端庄之美。
11.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对结尾画线句进行赏析。
(4分)
12.有人评价李娟的散文“带着原生态的青春,有着
青草般的鲜美气息,充满对世界的童真”;也有人说“李娟写作太过个人化,过于清浅,格局也不开阔”。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等),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整理
7.(2分)引出下文秋渐深时植物呈现的不同风貌,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调。
(评分要点:“引出下文植物的不同风貌”1分;“奠定全文清新自然的感情基调”或者“表达作者细致喜悦的情感”1分)
8.(3分)以动写静,刻画了秋天的静谧自然,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喜悦之情,突出了作者敏感细腻的情怀。
(评分要点:“以动写静”1分;“刻画秋天的静谧”1分;“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或“突出作者敏
感细腻的情怀”1分)
9.(3分)承上启下:(1分)呼应③④段写树的内容,概括了秋季树木的变化姿态,突出了“秋渐深”的主题;(1分)引出下文的人生感怀。
(1分)
10.(3分)C
11.(4分)形式:结构上,卒章显志;修辞上,使用比喻(或者“移用”),将人生和文字的简单纯净比成“秋天里的一棵树”,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2分)内容: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应该像秋天的树一样,
褪尽繁华绚丽,追求简单、纯净,如此,方能成就生命
的超拔脱俗,也才会有开阔明朗的生命境界。
(2分)
12.(6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李娟的散文以小
见大,在朴素自然的娓娓叙述中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深刻
感受。
比如作者笔下的“细密的榉树红叶”“相依相偎
的稻草”“精致的晚菘”,无一不是惯常的生活化的事物,却又无不充溢了生活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
的人生姿态。
(选材角度)
示例二:李娟的散文浅白显豁,援引材料虽多,但
缺乏对生活的提炼和思考,显得格局不够开阔。
花开花落、新陈代谢本是自然常态,作者却只从树叶的凋零飘
坠中寻求对生活的感悟,未免有些局促逼仄。
(选材角度)示例三:李娟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细腻生动。
比
如将节气和植物比成一对恋人,富有情趣;而写收割后
的稻草依偎在一起取暖,则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
些细腻的描写,显示了作者简洁纯粹、沉静从容的创作
观和生活态度。
(语言角度)
示例四:李娟的散文语言平白如话,过于生活化,
缺少咀嚼和回味的空间,彰显了作者的视野不够开阔,
有些小众化。
(语言角度)
评分要点:无论是选材还是语言,要明确体现出评
价的角度2分;观点、解说2分;能够结合文中的具体材
料阐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