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新人教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下: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 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二、人物分析 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 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 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
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d.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 氧攀登。 e.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一、研读文本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来战胜 的? 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
请说明原因。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 么要详写?
23 ﹡登上地球之巅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攀越冰裂缝
攀 登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 高的奉献精神。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 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
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
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 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 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
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读一读:
liáo 缭绕
wēi 崔巍 xiá 余暇 biān 砭骨 zhì 滞留 sǒnɡ 耸立
二、人物分析 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 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 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
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
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d.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 氧攀登。 e.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一、研读文本 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来战胜 的? 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
请说明原因。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 么要详写?
23 ﹡登上地球之巅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攀越冰裂缝
攀 登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 高的奉献精神。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 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
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
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 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 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
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读一读:
liáo 缭绕
wēi 崔巍 xiá 余暇 biān 砭骨 zhì 滞留 sǒnɡ 耸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 中共党员,高级记者,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 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 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 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 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 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 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 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 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最后冲刺——登上“第二台阶”——迎 接黑夜和缺氧的挑战——刘连满决定留 下自己的氧气——三位登山队员在前进 道路上的搏斗——最后阶段的无氧攀登, 最终到达顶峰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 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 举例说明。
刚开始的攀登时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 写。还想写了刘连满 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 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顶峰最困难, 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 秀品质。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 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国 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 踪的。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括号中的词 语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负担,他们一两一 两(一件一件)的计算,抛弃了一切暂 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 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一面 五星红旗…… 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 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 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一步 一移)地坚持往前走着。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 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飞 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60 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 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chá n) 岩,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本文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 过程。阅读时,要注意感受队员们不怕艰 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新人教版PPT

1975年珠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珠峰火炬传递载誉归来
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 你高耸在人心中 你屹立在蓝天下 你用爱的阳光抚育格桑花
你把美的月光洒满喜玛拉雅 珠穆朗玛 我多想弹起神奇的弦子 向你倾诉着不老的情话
我爱你珠穆朗玛 心中的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 你走进亲人梦中 你笑在高原藏家
你那堂堂正气 闪着太阳的光华 你用阵阵清风温暖 大地妈妈 珠穆朗玛 我多想挑起热情的锅庄 为你献一条洁白的哈达
奥运圣火珠峰传递
关注
第一棒
胜利
登上地球之巅
绵延的喜马拉雅山 群峰
珠 穆 朗 玛 峰
珠峰中绒布 冰川的景色
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
屈银华
王富洲
贡布
刘连满
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 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8830M8844.13M 无氧攀登,冲击顶峰
留下氧气 第二台阶 刘连满甘做人梯
8468M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 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 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 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 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 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 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 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 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6)高山反应
刘连满同志的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 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 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桶 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 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 这些困难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新人教版

郭超人,湖北武穴人, 高级记者,原新华社社 长。1960年他作为随 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 ,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 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 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 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 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并发表。本文节选自《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尖锥 zhuī 缭绕 liáo rào 镶 xiāng 扬赫斯班 hè 埃非勒士 lè 砭骨 biān 履践 lǔ jiàn 崔巍cuī wēi
齐心协力: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头晕眼花: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腰酸背痛:全身又酸又痛。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往前走。
整体感知
一、 听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 击主峰的经过。
1、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 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2、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 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 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登上了“第二台阶”。
谁?
刘连满
登 上 地 球 之 郭巅
超 人
▲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 能力目标:1、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
2、欣赏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 貌▲的德方育法目,标学:写学颁习奖登词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 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3、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 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 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4、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 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 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 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 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合作探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第1段)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 等等。
第二台阶
〈二〉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战胜?
1.山路陡峭
2.天气严寒 遇到的 困难 3.身体虚弱 4.高山反应
5.缺乏氧气
靠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 来克服
6.黑夜登山
〈三〉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 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 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 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 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 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 课件(共50张PPT)

速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8段) 第二部分 (9~15段) 第三部分 (16~23段)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 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 上了峰巅。
氧气用完,三名队员开 始无氧攀登,冲击顶峰。
8848.13M 在朦胧的夜色中 8830M
登上地球之巅
同学们: 你们对珠穆朗玛峰 有多少了解呢?
请欣赏
8848.13m
1960年
中国 尼泊尔
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
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 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 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m, 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 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 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 “充满死亡的路线”。
成功登顶
决定留下刘连满,其余三人以最快 速度奔向顶峰,刘连满冒死保存氧 气 第二台阶 刘连满甘做人梯,耗 时三个小时,终于攀 登“第二平台”顶部 最后三米。
8468M 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1、山路陡峭 2、天气严寒 3、身体虚弱 靠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団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 来克服
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 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 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 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上山
攀登
成功
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 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
刘连满
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单位(先 确定一名组长,一名记录,余者为 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起 阅读文章,重点放在刘连满身上, 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 组内解决不能解决得写在小纸条上, 我们一起解决。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23_登上地球之巅(1)ppt课件

登上地球之巅
字音学习 词语积累 思路结构 质疑探究 理解人物 概括主题 拓展体验
郭超人
字音学习
găo
jì biān wēi
冰镐 体力不济 砭骨 崔巍
zhì bèng zhì púfú 滞留 迸散 窒息 匍匐
词语积累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 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心得体பைடு நூலகம்。
仅供学习交流!!!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 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才 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 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9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新人教版PPT课件

一、请在书本上给“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注音,并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新学词语的解释。 二、自主阅读,完成课文结构图:
三、达标自测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 绳的牵引下,qíxīn xiélì(齐心协力 ),朝着
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 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 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1.选文第一段中说“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 危险”。登山队员们面临哪些困难和危险?
天已黑,环境恶劣,身体虚弱,严重缺氧。
2.选文中引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 其作用是什么? 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 员的无比英勇。
A(应把“水平”改为“能力”)
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内容,
使之与前后的句子构成排比。
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
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
中消沉。生活,要有追求永支撑;人生,要有激
情常相伴。
示例: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浪中却 步。
(2)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biān ɡǔ( 砭骨 )的大
风雪,神经不敢lǚ jiàn( 沿。
履)践崔巍悬岩的边
(3)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 100米的营地,yǎnɡ jīn
ɡ xùruì(
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
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4)他tóu hūn yǎn huā(头昏眼花 ),yāo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 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 速度奔向顶峰。 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继续向顶峰进 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峰巅(
liáo(
消hào(
﹒
)
迸散(
)
窒息(
)
)绕
)
﹒ lǚ(
zhì( zhì
)践
)留 缭 履
﹒ 石ɡāo(
凄lì( 膏 耗 滞 )
)
答案:diān bânɡ
厉
2.据义填词 (1) (2) (3) :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斩钉截铁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
1.背景介绍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
的新纪录。作者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 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 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 发表。本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答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养精蓄锐 (2)齐心协力
3.走进文本 (1)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答案:①山路险峻;②天气严寒;③缺乏氧气;④身体虚弱;⑤黑
夜登山;⑥高山反应。 (2)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
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