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常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诗歌表现手法归纳大全
1. 感官表现手法
- 视觉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描绘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如“山明水秀”。
- 听觉描写:用声音或语言描绘场景,如“潺潺流水”。
- 嗅觉描写:用气味描绘场景,如“花香四溢”。
- 味觉描写:用口味描绘场景或情感,如“苦涩的回忆”。
2. 比喻手法
- 直接比喻:把两种事物直接相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 暗喻:通过暗示来比喻,如“夜幕降临,城市穿上一件黑色的外套”。
- 拟人手法:把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如“寒风呼啸”。
- 夸张手法:夸张描写,如“我心灵手巧,一把菜刀劈开五座山”。
3. 象征手法
- 物与义的象征:把物品或事物转化为某种意义,如“红色代表
革命”。
- 概念与义的象征:把抽象概念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世界上最
遥远的距离是没有相遇”。
- 动作与义的象征:把动作或行为转化为某种意义,如“一件衣
服掉在地上,它将永远不再属于那个人”。
4. 排比手法
- 连续使用同一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语气,如“你给我一
滴水,我给你一片海。
”
5. 赋予生命或意识手法
- 把物品、自然景象、抽象概念等赋予生命或人类的思维感情,如“春天在等待,它用万物换取时间”。
- 通过赋予色彩,来凸显情感或个性,如“他的笑容是阳光般温
暖的黄色”。
以上是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诗人常常会将不同的表现手法融
合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化。
诗歌常见艺术手法

诗歌常见艺术手法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常常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传达思想。
以下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1. 比喻与隐喻:-比喻:通过陈述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增强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他是夜空中的明星”中,“明星”就是对“他”的比喻。
-隐喻:通过暗示或间接的方式传达意义,使诗歌更富有深意。
例如,“风筝般的自由”中,“风筝”可以是对自由的隐喻。
2. 象征:-通过某个事物或符号代表更深层次的含义,使诗歌更具有寓意性。
例如,“白鸽”常常象征和平,“玫瑰”可能象征爱情。
3. 排比:-通过重复相同的语法结构或句型,加强表达的力度和韵律感。
例如,“我爱你,如江水爱岸边;我思念你,如夜空思星辰。
”4. 对仗:-通过语言的对称安排,使诗歌更加平衡和和谐。
常见的有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等对仗形式。
5. 押韵:-诗歌中常常使用押韵来增强音乐感和韵律感。
可以是完全押韵、交叉押韵等形式。
6. 重复:-通过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突出主题或情感。
例如,“春风吹又生,春水映花红”中,“春”字的重复。
7. 暗示:-通过留白或不直接表达,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有张力和深度。
8.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加形象的生动性。
例如,“大地在微笑,花儿在歌唱”。
9. 意象:-通过生动而具体的描写,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觉和形象。
意象的运用对于诗歌的表达力至关重要。
10. 措辞的巧妙选择:-选用具有音乐感和韵律感的词语,通过丰富的词汇来营造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知识系统如下:一、结构思路类: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层层深入首尾安排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先后顺序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议论抒情二、语意层次关系类: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
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拓展关系:联想、想象、象征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三、表达方式类: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直接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间接叙事:写景中,暗示事件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2、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5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表达方式(抒情、
技 描写) 巧
3 、其他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 借古抒怀 、伤今怀古)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 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 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 思答对即可。
高三语文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注意:虚实对比和反衬不同。对 比的两个事物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 次,作用在于使两个方面都鲜明;衬 托是用乙衬甲,使甲更鲜明,可以明 显的分出衬托与被衬托之物,有主次 之分。
2、虚实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 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 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1、移情于人,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身。 想的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人。
2、移情于物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小结答题技巧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时,不仅仅要知道表现
。在
手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 应注意在辨识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
表现手法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
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 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
2、把握表达效果。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反衬:用相反事物衬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又如: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夕阳又带蝉。
2、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一、诗歌表现手法传统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诗歌的表现手法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其中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 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 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 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 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高考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 手法
盘点
高考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手法
盘点
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 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 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 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 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 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 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 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 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 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 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 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 零之感。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 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 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 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 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 自身的高洁。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 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 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 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 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 云的情状。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 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 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 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 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 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 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 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 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 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 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 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 《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 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 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 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 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 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 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 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 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 “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 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 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 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 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 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 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 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 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 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 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 《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 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 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 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 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 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 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 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 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 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 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 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 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 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 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 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 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 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 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 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 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 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 之情。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 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 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 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 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 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 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 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 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 《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 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 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 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 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 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 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 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 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 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 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 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 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 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 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 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 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 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 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 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