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代码研究综述共29页

合集下载

克隆技术综述

克隆技术综述

克隆技术综述一、克隆的含义。

克隆通常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

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

克隆可以是自然克隆,例如由无性生殖或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产生两个遗传上完全一样的个体(就像同卵双生意样)。

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隆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产生的完全一样的复制。

二、克隆技术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5个环节:(l)供体核的准备;(2)受体细胞质的选取;(3)核质重组融合、激活技术;(4)重组胚的体内或体外培养;(5)重组胚胎的移植。

(l)供体核的准备:实验表明,在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中,并非一切体细胞都可作为供核细胞进行核移植.胎儿成纤维细胞因在克隆前能进行基因修饰,故目前大多数家畜的克隆都以它为供核细胞。

另外,输卵管及子宫上皮细胞、卵丘细胞、颗粒细胞、耳细胞等都可作为供核细胞.一般研究认为,诱导处于不同分化期的细胞进入静止期是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关键之一。

(2)受体细胞质的选取:试验阐明:成熟卵母细胞比受精卵或2-细胞胚更适合于用作核移植的受体细胞质,它能使各个发育时期胚胎甚至体细胞核的重构胚胎恢复到受精卵的状态,重新编序,正常发育直到到期出生。

近年来通常以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取代原核受体,来解决核受体问题。

(3)核质重组融合、激活技术:曾多采用电融合法,其方法是:将重组胚胎置于融合小室内,使核一质集结面与电极相平行,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施以一定时间的矩型直流电脉冲促使其融合。

近年来,人们普遍采用商业公司销售的激活剂,如离子素、6一DMAP、钙离子载体A23187和钙离子酶素等单独或混合对其进行化学激活。

(4)重组胚的体内或体外培养:重组胚胎激活后,有体内和体外两种培养方式.体内培养是将激活培养的重组胚胎植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输卵管中,经数天后检测发育正常的囊胚或桑堪胚,然后进行胚胎移植。

体外培养是将激活后的重组胚在培养液中培养至囊胚,再挑选优质的胚胎移入到同步发情同种雌性动物的输卵管中。

克隆代码检测方法综述

克隆代码检测方法综述
RE Ha S n qn Z NG iig, I o gh n N o, HI Qig ig, HA Lpn L U D n se g
( mp tra dIf r to gn eig Colg , n rMo g l r a iest, h o 0 0 2 ) Co ue n nomainEn ie r l e I e n oi No n e n a m l v ri Ho h t 1 0 2 Un y
SF R EE0M N N EIN 0I EDV LP ET DDS WA A G
软件开发与设计
克 隆 代 码 检 测 方 法 综 述
任 浩 。史 庆庆 。张 丽萍 ,刘 东升
( 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0 0 2 ) 10 2
摘 要 : 介 绍 了 克 隆代 码 检 测 的 研 究 意 义 与发 展 历 程 ,给 出 了本 领 域 相 关 的概 念 框 架 , 阐述 了几种 成 熟 的 克 隆代 码
C b C a C b 1(),2( ),3()>,其 中 C b ,C a,C b 1() 2() 3()互 为
将 代码 中的行作 为整体进 行 比较 。Jh sn29在 源代码 的字 o no [2 81 , 串上 面利用指纹技术实现 了冗余 查找机制, 他利 用 K r— a i ap R bn 的指纹算 法 [3 为每行代 码生 成签名 ,然后对签 名进行 匹配 31 01 , 来 识别相 似的子 串。Macs ru 等 2利用潜 在语义 索引技 术 1
把 源代码 中的行作 为 比较 单元 , 匹配 算法 上使用 后缀树 算 在
法 进行匹配 。C Fn e [ 首先 用词法分 析器把源代 码转 换成 C id r1 6 1 tkn流 ,然后 对生成 的 tkn流进 行规 范化 处理 ,接着 在此 oe oe 基 础上构造一颗后缀树 ,使 用后缀树 算法进行 匹配。R ee ̄ igr 1

代码克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代码克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研究与开发
文章编号:1007-1423(2019)13-0032-07
DOI:10. 3969/j. issn. 1007-1423. 2019. 13.007
代码克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婷,牟永敏,张志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100101)
摘要: 代码克隆检测问题是软件工程领域一个基础的研究课题.在代码片段推荐、软件项目维护等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随着在线代码库中代码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信息检索、机器学习领域的快速发展,代码克隆检测的研究也取 得新的进展。介绍代码克隆检测的基本概念与主流方法,重点介绍近几年基于信息检索、机器学习的代码克隆检测 的主要方法,对基于token的融合信息检索与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 关键词: 代码克隆检测;软件工程;机器学习;信息检索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项目 )(No.Z 160002);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No.ICDD2017XX)
C. K. Roy 等人何提出的 Mutation/injeetion-based
framework为解决真实系统中对克隆的判定存在歧义 的问题,提出了人工生成克隆的新思路,并采用变异分 析的方法构建人工克隆数据集和评测标准。Mutation/ injection-based framework将特定的编辑操作映射为一组代码变异操作符,将操作符应用于一段代码即可得 到特定类型的克隆代码。将克隆代码注入到原始代码 所在的系统中,构成克隆对已知的代码库。
与代码克隆检测相近的研究课题包括代码相似性 检测、软件抄袭检测等。熊浩等人冋在2010年发表过 一篇代码相似性检测的中文综述,但已无法涵盖最近 十年取得的最新进展。田振洲等人冏在2016年发表过 一篇软件抄袭领域的中文综述,但论文主要讨论二进 制代码的克隆检测,对源代码的克隆检测未做深入探 讨。因此本文只关注源代码克隆检测,介绍其基本概 念与主流方法,并重点介绍近几年基于信息检索、机器 学习的代码克隆检测的主要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代码克隆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深度学习的代码克隆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深度进修的代码克隆检测技术的探究与实现摘要:代码克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相似或相同代码。

虽然代码克隆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但也会带来管理和维护的风险。

因此,代码克隆检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

本文思量接受深度进修方法进行代码克隆检测,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起首介绍了现有的代码克隆检测方法及其限制,从而提出了接受深度进修方法的应用场景。

然后,本文详尽阐述了代码克隆检测的技术流程和深度进修模型的构建过程。

最后,本文通过试验验证了深度进修方法在代码克隆检测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并对将来可能的探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代码克隆检测,深度进修,技术流程,模型构建,效果评估一、引言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息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代码克隆的出现频率和数量不息增加。

而代码克隆可能导致重复代码和数据依靠,从而给软件维护和更新带来困难。

因此,代码克隆检测成为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探究重点之一。

现有的代码克隆检测方法包括语法分析、基于文本特征的方法和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等。

然而,由于代码克隆的种类繁多、规模不固定以及代码变异的存在,现有方法在克隆检测的准确度和效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限制。

深度进修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进修技术,具有很强的自我进修和模式识别能力,逐渐被应用于代码克隆检测。

基于深度进修的代码克隆检测方法将原始代码转换为抽象和高维的向量表示或图像表示,从而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克隆检测。

二、代码克隆检测技术流程1. 文本预处理代码克隆检测的输入为代码片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文本预处理,包括去除空格、注释、标点符号等,并进行分词和停用词过滤等预处理操作,以便利后续处理。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代码克隆检测的核心过程。

现有的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统计学方法、基于结构化信息的方法和基于深度进修的方法。

其中,基于深度进修的方法接受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深度进修模型,将文本表示为高维向量或图像表示,以抓取代码克隆的特征。

克隆技术的研究

克隆技术的研究

现代分子生物学论文论文题目:克隆技术的研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年级 2011级姓名好学生学号 2011111111 完成日期 2013年7月9日克隆技术的研究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生物的性状以及许多疾病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19世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以及质粒作为载体的应用,共同推动了体外重组技术的发展,使基因的分子克隆成为可能。

一、综述克隆基因的途径有两种,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途径.前者是依据目标基因所表现的功能为基础,通过鉴定其产物或某种表型突变而进行的;后者则着眼于基因本身,通过特定的序列或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行。

近几十年来,许多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植物基因的克隆,到1992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因的克隆一般采用下列技术:差异表达,基因分离技术、转座子标签技术、表达序列标签技术、图位克隆技术和同源序列技术等。

基因克隆技术中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根据现有基因序列的同源克隆(homology cloning) 、根据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克隆(functional cloning)(Bogan 等2003)、根据连锁图谱的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或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Arondel 等1992)以及根据表型差异的表型克隆(phenotype cloning) (Jonsson和Weissman 1992)。

二、初步发展过去20年,人们已经分离到了相当数量的与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主要借助于蛋白质产物的分离纯化,然后根据其氨基酸结构推算其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并据此合成寡核苷酸探针,最终从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基因。

而未知其编码产物的发育基因的分离克隆则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以前广泛应用的主要方法有DNA标签法( DNAtagging),作图克隆法(map-based cloning),差别筛选法(differential screening)和扣除杂交法(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代码克隆检测研究进展

代码克隆检测研究进展
Abstract: Code clone refers to more than two duplicate or similar code fragments existing in a software system. Code clon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dur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which can facilitate development and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software system. However, research shows that code clone will also do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oftware system,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decline of stability, redundancy of source code repository, and propagation of software defects. Code clone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ch area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refore, various detection techniques are proposed to automatically detect code clone in software systems, which help improve software quality. There are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this area, and these techniques can be categorized to text-based, lexis-based, syntax-based, and semantic-based categories. Current techniques have obtained effective results in text-based clone detection, but still challenges in detecting other types of code clone. More advanced and unified theoretic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code clone detection technique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a literature review for code detection is presented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ode representation. In summar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study are: (1) current code clone detection techniques are concluded and class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de representation; (2) the model validation and

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局限

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局限

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局限克隆技术是一种可以生产完全一模一样的生物体的技术,这项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末,并由学者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纵观克隆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生物医学、动物保护、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克隆技术仍有许多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其生产的克隆体健康程度、长期效果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克隆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路线1.细胞核移植技术细胞核移植技术主要是将体细胞核移植到体细胞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得卵母细胞恢复成为受精卵的状态。

这项技术最早的成功应用者是苏格兰人杨振宁教授,他在一只多年来一直饱受白血病折磨的羊身上进行实验,生产出了第一只克隆羊——多莉。

2.胚胎分裂技术胚胎分裂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将早期的胚胎分裂成多个细胞团,然后将这些团块移植到母体中进行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克隆胚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然生长,降低了克隆体的疾病发生率,缓解了一些由核移植操作引起的很多过度刺激。

二、克隆技术的局限性及缺陷1.克隆体的健康程度虽然克隆出来的动物、植物与原来的生物一模一样,但在其生命过程中,却会有着不同于正常生物的健康问题。

在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时,其损伤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克隆体活下来的比例相对较低。

而胚胎分裂技术相对而言生存几率较高,但伴随着更多的病症出现,如肥胖、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等,这些问题都带来不少困扰。

2.克隆技术的成本问题克隆技术是一项需要相对高昂的成本的技术,它的基本设备和技术非常昂贵,同时,由于克隆技术需要大量研究及实验,其中也必需耗费大量资金。

这对于一些缺乏财力支持的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个体研究者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3.伦理问题克隆技术涉及到个体的生命、自由、自主权、主体等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的问题,例如是否要允许克隆人的出现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探讨。

只有当我们能够在道德和科学标准上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研究和开发克隆技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才能从中受益。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献综述)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献综述)

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克隆的概念,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动物克隆技术及其原理、研究进展和现状,并根据当前克隆技术理论和实践,对该技术的应用和价值进行综述和讨论。

关键词:动物克隆;核移植;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技术,又称动物核移植或无性繁殖技术。

它是通过特殊的人工手段,对动物特定发育阶段的核供体(如胚胎分裂球或体细胞核)及其相关的核受体(如去核的原核胚或成熟的卵母细胞),不经有性繁殖,进行体外重构,并通过胚胎移植,从而达到扩大同基因型动物种群的目的。

动物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医药生产和疾病治疗、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野生濒危动物的拯救和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1、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1.1国外克隆技术的发展:早在1938年,Spemann就通过蝾螈胚胎分割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核移植设想。

1952年,Briggs和King将青蛙卵进行核移植,获得重组胚并发育形成小蝌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栖类、鱼类也相继克隆成功。

1996年,Hoppes克隆小鼠成功标志首例哺乳动物克隆成功。

随后,他采用显微去核和病毒介导相继获得克隆羊、克隆兔、克隆猪。

1996年,美国克隆猴获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灵长类克隆成功,并引发克隆人与伦理争论。

1997年,克隆绵阳“多莉”的诞生,标志体细胞克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98年,Wilmut等利用核移植和转基因技术,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克隆绵阳。

1999年,华裔科学家赖良学等通过基因敲除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相结合,成功获得“基因敲除”克隆猪。

2002年,华裔科学家杨向中宣布成功获得具有两种人类凝血因子的“双基因”克隆猪。

1.2国内克隆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动物克隆技术相对发展比较晚,但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无论是在同种动物的胚胎细胞克隆、同种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还是异种动物的克隆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同种动物胚胎细胞克隆:1972年,童第周利用核移植技术首次获得了克隆黑斑鲤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