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的伟大发明是()A . 造纸术B . 印刷术C . 指南针D . 火药【考点】2. (2分)宋金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A . 澶渊之盟的签订B . 金灭辽C . 宋金达成和议D .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考点】3. (2分)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朝代不包括().A . 秦朝B . 隋朝C . 元朝D . 宋朝【考点】4. (2分)(2017·杭州模拟) 读中国历史记年表(局部),下列史实与朝代搭配相符的是()A . 唐——京杭大运河B . 清——宣政院C . 元——创立行省制度D . 明——金瓶掣签制【考点】5. (2分)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列举了一些史实(如下图),从中可以确定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 . 开疆拓土与大一统的格局B . 皇权膨胀与近代化的前夜C .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D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6. (2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A . 南宋B . 元朝C . 明朝D . 清朝【考点】7. (2分) (2018八上·定海期末) 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序号举措影响①秦始皇采用郡县制有利于巩同国家统一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人西藏西藏成为唐朝正式的行政区④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对广阔的疆域实行了有效统治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8. (2分)元朝时期,许多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A . 壮族B . 满族C . 回族D . 白族【考点】9. (2分)下列四组人物中,适合毕昇一组的是()A . 张仲景、华佗B . 李白、苏轼C . 贾思勰、郦道元D . 蔡伦、爱迪生【考点】10. (2分)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二

第二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见学生用书P85]1.辽宋和战(1)契丹的兴起①生活状况:__契丹人__原居住在__辽河__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首领__耶律阿保机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定都__上京__。
阿保机就是__辽太祖__。
③官制:为了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辽王朝在中央设__南、北面官__,“北面官”的长官一般用契丹贵族;“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等。
④政策:效仿中原制度;注意__减轻赋役__,奖励垦荒;建立__孔庙__,春秋祭祀;开设__科举__,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__契丹文字__;制定__成文法__。
⑤契丹的发展: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族人也能在当地__安居乐业__,而“忘南顾之心”。
10世纪中期,辽统治地区呈现出“__耕垦千余里__”的兴旺景象。
辽的冶铁、丝织、制瓷等手工业也得到高度发展。
(2)宋辽关系: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__中原地区__进行劫掠。
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__消极防御__的对策。
(3)澶渊之盟①背景:1004年,辽军进攻__北宋__,直逼黄河岸边的__澶州城__,宰相__寇准__力劝宋真宗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转而提出议和。
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议和。
②内容: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
③影响:此后,宋辽间出现100多年__相对和平__的局面。
(4)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契丹人南下,__乳酪__传入中原。
契丹的__服饰__传入中原后,仿效者甚多。
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__通婚__,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2.宋夏和战(1)西夏建立:11世纪前期,西北游牧民族——党项族首领__元昊__在今宁夏地区建立政权,称大夏皇帝,都城在__兴庆府__,史称__西夏__。
(2)宋夏议和①背景: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4.3《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含答案)

4.3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一、选择题1.下图是某朝疆域图残片,依据图片信息,这应该是()A. 秦朝疆域图B. 唐朝疆域图C. 元朝疆域图D. 清朝疆域图2.以下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搜集组合的图片,由这组图片可知他们正在探究的历史专题是()A.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B.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C.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D.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3.下列关于两宋、西夏、辽、金并立的示意图中,错误的一幅是()A. B.C. D.4.下列各项,跟马可·波罗前来中国并居留 17 年有关的元素包括()①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为他从西向东来到中国提供了便利②元代疆域广大与罗马帝国接壤③当时中国科技居于世界领先水平④元代中国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和开放的对外政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③④5.宋代民间私学兴盛,官方教育机构也对平民阶层开放,还出现了以讲书赚钱为职业,不以科举进仕为目标的专职教师。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工商皆本思想推动社会变迁B. 国家统一安定促进文化繁荣C. 科举制度创立推进教育发展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下移6.《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 澶渊之盟B. 郾城之战C. 靖难之役D. 陈桥驿兵变7.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该段记载描述的科技成就是()A. 蔡伦改进造纸术B. 雕版印刷术C. 活字印刷术D. 胶泥排版术8.中国服饰历史悠久,服饰用料有一个丰富发展的过程。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①东汉与罗马帝国保持贸易往来,中国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②唐朝丝织技术高超,生产规模大,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③宋代的养蚕缫丝技术提升,棉布的生产和使用还没有开始④元代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了棉纺织中心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作……。
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 同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触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2. 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州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3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
……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A.造纸术B.“交子”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4.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点苍山会盟B.和同(为)一家C.澶渊之盟D.经济重心南移5.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
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的是()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C.纸币与铜钱并行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6.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指南针),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 印刷术的运用,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传播B. 火药武器的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方式C.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D. 三大发明的出现,阻碍了人类历史的进步7.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8. 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①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 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10. 元朝为管辖辽阔疆域,建立行省制度。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四单元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

第三框南宋与金的和战[见学生用书P87]1.金的兴起(1)崛起:辽宋对峙的后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__女真族__逐渐崛起。
11世纪,__女真完颜部_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建立政权:12世纪初,女真首领__阿骨打__在__会宁__称帝,国号__大金__,他就是__金太祖__。
2.金灭辽和北宋(1)金灭辽:辽在对金作战中节节败退,最终被金所灭。
(2)金灭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
3.南宋抗金(1)南宋建立:1127年,__赵构__称帝,后在南方的临安定都,史称__南宋__。
(2)岳飞抗金①__岳飞__是当时最著名的将领,他率领的“__岳家军__”,多次打败金军。
②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__郾城__取得大捷,其他几路宋军也捷报频传,抗金形势对南宋十分有利。
③__宋高宗__急于求和,又惧怕岳飞拥兵自重,于是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以“__莫须有__”的罪名将岳飞杀害,抗金成果毁于一旦。
(3)宋金议和①时间:1141年。
②内容:南宋对金__称臣、割地、缴纳钱币__等。
③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金朝变革(1)背景①宋金议和之后,金朝占据了淮河以北地区。
②为了加强对__中原农耕地区__的控制,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__农业生产__,并于1153年将都城迁至__燕京__,定名中都。
(2)内容①政治: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__中央集权行政机构__。
②生活习俗:鼓励女真族和__汉族__通婚,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__皆习汉风__”。
(3)影响①金世宗在位时,曾推行保留女真旧俗的运动,提倡节俭、率直、骑射等“女真旧风”,但最终仍无法扭转。
②后来,中原女真人大多用汉姓,与汉族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一、选择题1.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B)A.北朝与南朝B.西晋与东晋C.东魏与西魏D.唐朝与后唐【解析】北宋与南宋的关系是北宋被少数民族金灭亡之后,由北宋皇族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建立南宋,并且偏安南方;西晋和东晋的关系是西晋被少数民族匈奴灭亡之后,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偏安南方,B项符合题意。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四单元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

第六框社会生活与文化[见学生用书P94]1.宋代社会阶层(1)统治阶层:主要包括__皇室__、__官僚__和__地主__,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
(2)被统治阶层:宋代的__自耕农__、__佃农__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
规定__商人及其子弟__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社会生活(1)唐宋之际①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__坊、市分割__和“__日落闭市__”等时间、空间的限制。
②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
③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具。
(2)今天的__传统节日__,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元时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民间的庙会、社火十分热闹。
百姓借助祭神活动进行娱乐,欢庆歌舞有旱龙船、舞狮子、扑蝴蝶等。
(3)宋元时期,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居民人口增加,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出现了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的“__瓦子__”。
3.宋代文化(1)特点:渗透着浓郁的__文人气息__。
文人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2)代表:词。
词是文人用来抒发情感的__新式诗歌__体裁,句子长短不一,适于歌咏吟唱。
(3)代表人物:__苏轼__、__李清照__和__辛弃疾__等。
4.元代文化(1)背景: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__民间文化__,并从中发掘创作的素材,有的还直接投身于民间文艺的创作。
元代科举考试长期中止,许多文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中去。
(2)代表:__元杂剧__。
元杂剧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
它融合诗歌、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杂剧作家__关汉卿__博学能文,滑稽多智。
他一生创作丰富,其中悲剧《__窦娥冤__》最为著名。
◆思维延伸为什么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①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②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4.3《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18 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80.0分)1.《元史桑哥传》载: “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 诸宣慰司, 军民财谷,事体甚重, 宜有以崇异之, 奏改为宣政院。
”这段史料可以佐证()A. 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B. 元朝的交通空前发展C. 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D. 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2.现在我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设置,其中省级行政区划始于( )A. 秦B. 隋C. 唐D. 元3.台湾古称夷洲、琉球等。
据考证,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始于元朝。
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地区的专门机构是( )A. 宣政院B. 西域都护府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1000多年前,当今世界网络货币开始流行,纸币的使用率逐步降低。
从网络货币和纸币产生的原因看,其共同点之一是()A.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B.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便携带C. 商业都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A. 隋朝B. 唐朝C. 南宋D. 元朝6.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黄河流域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和商标等新事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海外贸易发达A. B. C. D.7.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
这些资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 发达的农业生产B. 繁荣的南方经济C. 精巧的手工技艺D. 发达的南方商业8.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到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与出现这一变化相关的因素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社会较安定南方农业生产基础好政治中心的南移A. B. C. D.9.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景象。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四单元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

第七框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见学生用书P96]1.火药(1)宋元时期,__火药__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当时的火药武器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2)外传:13世纪,中国的火药技术传入__阿拉伯__地区,阿拉伯人在14世纪初将火器传到了欧洲。
(3)影响: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①发明时间:__隋唐__时期。
②雕版印刷的缺陷:刻版__费工费时__,一旦刻错了不易修改,往往要整版抽掉另刻一版;木版易损坏。
(2)活字印刷术①发明时间:北宋时期。
②发明者:平民__毕昇__。
③优点:既经济,又省时。
④影响: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⑤外传和地位:活字印刷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__400__年。
3.指南针(1)发明与应用①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__磁石指南__的特性。
②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__司南__”。
③北宋时,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外国人到中国都喜欢搭乘中国的海船。
(2)外传:指南针由__阿拉伯人__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四大发明:__印刷术__、__指南针__和__火药__,加上__造纸术_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5.棉纺织技术的发展(1)服装原料的变化:宋元时期,随着棉花的普遍种植与棉纺技术的日益推广和进步,__棉布__逐渐取代价格昂贵的丝绸和质地粗糙的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黄道婆的贡献①元代时,松江人__黄道婆__跟黎族人民学会了__棉纺织__的先进技术。
②回到家乡松江后,她把技术传授给那里的乡亲。
__松江__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一、选择题1.宋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儿童启蒙读物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使居民识字率有了明显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框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见学生用书P83]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北宋建立
①时间:__960__年。
②人物:后周大将__赵匡胤__,即宋太祖。
③过程:赵匡胤在__陈桥驿__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宋朝建立。
④都城:__东京__(今河南开封)。
(2)北宋的统一
①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间,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统一了__中原地区__和__南方__。
②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特点:仍处于多个__民族政权__并立的状态。
2.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
(2)目的:__巩固统治__。
(3)措施、影响
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通过“__杯酒释兵权__”
的方式,解除__石守信__
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并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__禁军__,由__皇帝__直接控制,禁军轮流驻防京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防止
了将领发展私人势力
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
兵”的现象,削弱了军队
的__战斗力__。
北宋在与
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
年争战中,负多胜少,形
成“__积弱__”的局面
宋太祖和宋太宗陆续解除__地方节度使__的权力,派官员到地方管理__财政__ 节度使成为毫无实权的
虚衔,地方的__行政权
__、__财权__和__军权__
都收归了中央
导致__官僚机构__膨胀,
官俸开支庞大
赵匡胤采取__崇文抑武__的策略,选拔大批__文臣__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武人干政风险降低,__
士人__受到社会普遍尊
重
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
吏,是北宋“__积弱__”
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
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增设__机构__以__分割制
衡__各级官员权力,大量养兵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__官僚机构__膨胀,
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
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
形成“__积贫__”的局
面
一、选择题
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D)
A.秦始皇B.汉武帝
C.唐太宗D.宋太祖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从哪一历史现象中吸取了教训(D)
A.陈桥驿兵变
B.五代的频繁更替
C.唐末农民起义
D.唐末的地方割据
3.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D)
A.增强军备B.抵御强敌
C.控制思想D.富国强兵
4.“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首诗歌被宋朝儿童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因是(A)
A.宋朝统治者崇文抑武
B.朝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C.“杯酒释兵权”
D.统治者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利
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C)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确保支付给辽和西夏岁币的财源
6.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核心任务。
北宋在完成这一核心任务的同时形成了以下哪种局面(A)
A.“积贫”“积弱”
B.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高度膨胀
C.文化教育事业逐渐衰弱
D.武官飞扬跋扈,文人时运不济
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A)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8.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D)
A.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一点好处也没有
B.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C.官越多,行政效率越高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9.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A)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所10余万,地方分驻10万。
材料二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图
材料三“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朝怎样的历史现象?
【答案】材料一: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
材料二:禁军人数激增(或:军队激增)。
材料三:军费开支庞大。
(2)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其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军事力量。
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形成了“积贫”的局面,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