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专业影评
天堂电影院 影评

天堂电影院影评
电影《天堂电影院》是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情
感和令人难忘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影片的情感表达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彩的演技,成
功地将观众们带入了影片的世界。
影片中的角色们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难,他们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让人动容。
尤其是主人公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对于友谊的珍视,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其次,影片的故事情节也非常引人入胜。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小镇电影院的兴衰史,展现了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
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会被深深吸引,而且在影片的结尾处更是让人感慨万分,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出色。
导演运用了许多优秀的影像语言和音乐元素,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能够享受到影片带来的视听盛宴。
总的来说,《天堂电影院》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它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艺术表现,让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感动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天堂电影院影评

流逝的岁月和爱情——浅析《天堂电影院》‘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很多人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去一昧地追逐梦想,名利。
而错过当初最真的人,最纯的爱情。
等时光变迁,看明白人情事故,再想找回当初失去的美好,才发现所有人早已物是人非。
再回首时,发现容颜以变,话题也不再如从前。
唯一还剩的是当年走过的老街,看过的电影院,还依旧残留。
而影片《天堂电影院》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主人公,多多是一个热爱看电影,并且喜欢看艾佛达剪电影的一个孩子。
多多每天都去学习放电影,艾佛达觉得多多聪明伶俐。
希望多多能走出小镇去面向大的城市学习,但是多多太小无法理解艾佛达的用心。
艾佛达知道很多人都喜欢看电影,所以决定弄一次露天电影院,但没想到,胶片着火,使得艾佛达双目失明。
而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一个会放电影的人。
时光飞快,多多长大后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每天地等候只为换得艾琳娜的喜欢。
后来多多终抱得美人归。
事情总是会在人们认为团圆的时候而出现意想不到,父亲的出现,百般阻挠使得这对小情侣分别。
艾琳娜去了外地念书,多多也去当兵。
当兵回来后的多多,被艾佛达送去别的城市学习。
带着艾佛达的寄托,多多踏上了旅程。
多年后,多多成了大导演,当他回来参加葬礼时,才发现电影院要被炸掉了,而艾琳娜也曾经找过他,写过信。
只不过艾佛达希望多多能成才,不要被爱情迷惑,而藏了起来。
多多看着艾佛达留给他的影片剪辑,才明白艾佛达的用心良苦,也知道消失的时光终究一去不复返。
唯一能记住的是,当年的电影曾给人天堂般的感受。
整部电影看完给人们回味良多的感觉,导演通过多多从小到大的历程,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人生的道路是如此的坎坷,但也充满了快乐和爱情带来的甜蜜。
使得观众们会回味到自己曾经的快乐。
艾佛达作为戏中动力人物同时也是阻力人物。
艾佛达的放映,使得多多喜欢上,并且成为自己人生最擅长的一部分,他给多多带来了人生成功的机会。
艾佛达的失明也使得他把希望都寄托给多多,多多在艾佛达的帮助上,最后成为一名大导演。
天堂电影院 影评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是一部令人心驰神往的电影,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梦幻和温情的世界。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一段关于友情、爱情和梦想的动人故事。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托纳多雷运用了大量的宽幅镜头和华丽的色彩,营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画面。
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场景中,那种对天空和大海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电影院的热爱,无不让人感到心动。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主人公托托对电影的热爱和对朋友的忠诚让人印象深刻,而他与心爱的女孩阿尔菲莎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动。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情感也让人动容。
从托托对电影的热爱,到他与朋友们之间的真挚友情,再到他和阿尔菲莎之间的深情爱恋,每一个情感都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影片最终以一段悲壮的结局结束,但却让人感到一种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共鸣。
总的来说,《天堂电影院》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电影,它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画面征服了观众的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情感的传世之作。
它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爱与温情,也让人对生活和梦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天堂电影院专业影评

天堂电影院影评分析《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
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
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
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
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 (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恋爱——>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
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
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
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
《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萨尔瓦多的成长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
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
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在《天堂电影院》里,萨尔瓦多的一生其实只展现为几件事,而且几件事也是有详有略:童年萨尔瓦多看电影(略)、学习放映电影(详);青年萨尔瓦多拍纪录片(略)、恋爱(详)、服兵役(略);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参加阿尔夫莱多的丧礼(详)。
影评《天堂电影院》(推荐5篇)

影评《天堂电影院》(推荐5篇)第一篇:影评《天堂电影院》总有一个地方是天堂——评《天堂电影院》电影的世界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
电影某种程度上和文学是很相近的,它们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电影用自己的剪辑和拼接来表现一种完美。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只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哄堂大笑或是泪湿沾巾,还应该要让观众有所思考。
电影一直在诉说着各种人的故事,演绎许多或平淡或传奇的人生,同时电影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天堂电影院》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宁静的吉安加村。
在这个村子里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电影院”。
电影院的放映师艾费多是这个小镇上唯一一个会使用电影放映机的人。
小学生兼神父的小助手多多是个聪明而对电影和电影放映极感兴趣的孩子。
他经常偷偷去电影放映室请艾费多把剪切下来的电影底片送给他,并常常偷偷学艾费多使用放映机。
就这样因对电影的热爱和这家“天堂电影院”将两个人的一生结在了一起,也改变了两人的也许会繁复发展下去的平凡的命运。
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有许多的闪光点,笔者就简略谈以下几处。
一、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采用插叙的手法:从最开始年老的妈妈打电话四处寻找多多开始,然后镜头切换到中年功成名就的多多开始回忆,回忆童年在小镇的生活,回忆他的母亲,他的贫穷的家和他最最重要的人——艾费多;期间镜头又转到中年多多的脸上。
没有采取全程回忆到最后才来衔接的方式,将中年多多再次纳入场景,这样避免了以往的回忆的叙述方式的刻板和抛弃回忆主人公完全采用上帝视角的表现方式,更增加了现实感;镜头再次从中年多多的脸上移开让多多回到回忆中去想那段一生一次的初恋;回忆完自己的过去,多多就不得不回到小镇。
多多赶回小镇去参加艾费多的葬礼时,他的妈妈去给他开门,这时电影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多多妈妈打的毛衣因为她的出去开门而不断被拆开。
笔者觉得这个镜头是很有象征意味的。
线本来已经织成了毛衣,却又一圈圈散开,像是人的过去一样,回忆时,本来沉寂下来的过往的感情就一点点被拆开。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影评电影评论:《天堂电影院》《天堂电影院》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电影。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风格,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影片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萨尔瓦托雷的一生,从他童年时在西西里岛的小镇上度过的快乐时光,到他成年后在罗马的电影院工作的经历。
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观众得以深入了解萨尔瓦托雷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电影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与电影之间的联系,以及电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影片通过对电影的热爱和追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院中,萨尔瓦托雷与电影的故事和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仿佛与屏幕上的人物一起经历了喜怒哀乐。
这种对电影的投入和沉浸,让我思考起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如何触动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如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影片中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恰到好处的音乐配合,使得每一个场景都更加感人和动人。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感受。
这种音乐的力量,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让我对电影的艺术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总之,电影《天堂电影院》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叙事风格,给观众带来了难以忘怀的感动。
它通过对电影的热爱和追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
无论是对电影的热爱,还是对生命的思考,这部电影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共鸣和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电影的力量和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天堂电影院》影评---时间的胶片 然豆箕 作

这部电影应该还有另一人主角--时间我在感受完这部电影之后,才知道她有另一个名字--多纳托雷的《时间三部曲》之一。
整部电影时间轴流动出岁月沉淀下来的感动,让人感觉生命是那么的勿忙和短暂,而生命的背影---时间---在不经意回首时,却又被拉得那么漫长。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在我上小学时。
那时从姐姐的初中生杂志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简介。
文章配了一副木刻画插图:中年的男主角(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在回忆过往,电影院的正门,老人,好像还有一段胶片。
最能触动我的是那男主角沉思时的侧脸,少年的我突然很向往这种充满回忆的丰实的人生。
文章只是实叙了电影故事的梗概,但却能从文章中读出这个故事的温馨。
动人的故事,富有意境的插画,让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天堂电影院》。
很遗憾,种种原因,直到十多年后我才想起去看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湿润的眼睛说明,她值得我等待十多年。
多多(这也让我回忆起了那片文章的好多处),一个并没有被困苦家世所影响的活泼的小男孩,与老放映员艾费多是奇特的友谊,像小孩不打不相识般。
半文盲的老艾费多因为不愿在扫肓考试中汗颜,而答应教小多多放映。
电影院的灰暗环境让人的不愿示人的面貌暴露无遗。
在这里,人们是肆意的,开怀,喧闹,意淫,报怨,光影带来的快乐和享受让似乎成了经历战败的小镇的人们的唯一生活寄托(多多的父亲是位阵亡军人)。
老艾费多是却是孤独的,放映室里的他无法融入那个肆意的环境,只有他自己体味着那种失落,而小多多进入他的生活却让这个善良的老人有了快乐。
但命运捉弄了这个老人,也成全的多多接过了老人的衣钵。
生活就在注定和偶然中继续着。
电影给多多带来了这个小镇以外的世界,一个被主教剪去了肉欲,但仍不失精彩的世界。
多多的世界是单纯的,成为小镇唯一的放映员,电影似乎成了他的全部,连和女友激情时都会幻化成电影片段。
此时的多多也许是下一个艾费多。
这部影片之所以那么动人,是因为它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寄托,也在找寻,也在回归。
老人不希望多多复制他的生活,所以他鼓励多多去外面的世界闯闯。
《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又译星光伴我心)一、《影片介绍》《天堂电影院》,一部意大利电影,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电影史上一部不能不提的经典之作。
通过电影讲述人生,通过人生放映电影。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
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
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
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
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姜卡尔多,童年的小多多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弗达“剪”电影:在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电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经由牧师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接吻戏)严格地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
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嚎啕大哭,总之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
小多多把那些在转动中带来神奇影像的胶片视若珍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艾费多那样的电影放映师。
不过艾费多看到了小多多的聪慧伶俐,他认为小多多将来一定会有更远大的前程,他劝小多多离开小镇:“不要在这里呆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 而小多多还很难理解艾费多的话,他每天来放映室跟艾费多学习电影放映。
好心的艾费多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艾费多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艾费多双目失明。
小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费多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
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
伤心的多多从此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已经人过中年的多多回到家乡,又见到了当年的恋人艾莲娜,才发现当初艾弗多的苦心:当年艾莲娜的消息被艾弗达偷偷隐藏起来,他把自己难以实现的人生梦想,寄托在眼前这个英俊明媚如阳光照耀的少年身上,为了多多的前程不被爱情耽搁,他隐瞒了艾莲娜来找过多多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涉及了“变”和“不变”的主题。
沧海桑田,物事人非,似乎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
导演运用了一种春秋笔法,对时间的流向做了一番简洁凝练的诠释。
导演有意通过多多的视角从天堂电影院的放映间俯拍广场的镜头共有三次:一次是小多多看到人们骑着骡子悠闲地在广场上漫步,妇女提着水桶到广场上取水,小贩在叫卖丝袜,农妇们在刷红木板,孩子们剃头洗澡;第二次是青年多多等待情人伊莲娜来送他,从窗口俯视,此时的交通工具已经变成公交车;第三次是中年多多回到家乡,登上即将被拆迁的电影院放映间,依然是那个窗口,看到的却是小轿车排满广场,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招贴画。
虽然小镇生活波澜不惊,但导演选取了一系列小细节反映生活的进程。
从最初的由教士审片,将电影中的“色情”镜头删除,到电影院重建后,第一次出现吻戏,再到后来色情影片的播放,甚至影院一度成为色情场所,从小学校中同学的道别看到当时国内党派之争,再到常在影院中睡觉的中年人死于黑手党枪下,从电影院曾是小镇唯一的文化娱乐中心,到后来影院旁边的咖啡馆的建立……寥寥数笔,简练的勾勒出“变”的主题。
我认为有两场戏值得对比,一场是天堂电影院由于一次意外失火燃烧殆尽,另一场是影院在停止营业一年多后推倒。
导演在设计场面的时候,运用了相同的机位,出场的人物也几近相同,甚至是他们站立的姿势。
但是两场戏处理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当大火吞没电影院时,“真实之口”的浮雕在火焰中咆哮,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在火中祈祷,废墟前,人们悲痛无比,教士高喊:“我们的电影院没有了,我们哪来的钱再盖一座全新的电影院,全镇人民重新拥有了娱乐的基地。
但是三十年后就不同了,教士落寞的说:“已经很久没有人看电影了。
”取而代之的是有线和无线电视网。
曾经那样热爱电影的一群小镇居民,包括沙托瓦,目睹了天堂电影院在一声轰鸣中化为乌有,影院的坍塌意味着一个电影时代的终结,人们依旧以站立的姿势目间啊!”“我们以后没有地方娱乐了!”因为人们疯狂地爱着电影,所以,很快的,中了彩票的奇奇欧盖了一送了一个时代的远去。
当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娱乐放在人们面前,他们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也消解了人们对电影的信仰。
没有人知道电影还会不会成为我们的梦境和理想。
富有意味的是,在影院倒塌后烟尘未尽时,就有年轻人骑着摩托车闯入废墟中嬉戏玩闹。
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文化倾向迅速地侵入旧有的价值理念,新旧交替的惊心动魄在废墟与新兴人类的活动中得到强调。
对比手法的独到和强烈令人喟叹。
而相对于“变”,我们也看到了“不变”的主题。
不变的是一种家乡的情结:因为家乡记得主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
风云变幻,悲欢离合,依旧有一种牵引是永远无法释怀的。
导演也是通过一些意象来充分地展示情感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柠檬的意象。
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一个柠檬的空镜头,构图为在一个临海的房间的桌上,摆放着一盘青黄的柠檬,之后出现母亲打电话寻找沙托瓦的声音,然后母亲形象入镜。
在影片的中段,也出现过柠檬意象,那是夜晚,小多多拿着从放映间偷来的胶片编故事,先是柠檬特写,占据三分之二的画面,然后镜头从多多脸上慢慢摇动,滑过桌面,又停留在那一盘柠檬上。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沙瓦托和母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而此时,桌上的柠檬你一定不难发现。
首先,柠檬是意大利的一种家乡风味,是故乡这一意象的物质载体。
其次,柠檬意象的出现总是在家中,它同时也是家庭亲情的载体。
不难发现,导演运用了柠檬的意象是想告诉我们,在我们心灵的某个角落,永远有一种亲情不会流失,它永远在那里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去向何处,就像那盘柠檬。
另外还有一个不变的人物相当重要,就是广场上的那个疯子。
这个疯子是在情节设置之外的形象,他不在叙事层面而是进入了一种表意层面。
他总共出现了六次。
第一次是在小镇居民看完电影后离开的时候,疯子跑出来,高喊:“广场是我的,天黑了我要关门!!”第二次是在展现广场风貌的时候,他从一块刷着红色油漆的木板后跳出来高喊:“广场是我的!”第三次是艾佛多将电影投射到广场边上的建筑物时,他又跑出来站在高处大喊:“广场是我的,你们少惹我生气!”第四次是小镇居民站在被烧毁的影院前悼念的时候,疯子穿梭人群中,兴奋地叫跳。
第五次是电影院重新建成后播放的一部悲情影片,疯子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大声说着“我不喜欢!”最后一次是影片结尾时影院轰然倒塌,疯子又跑出来大喊:“广场是我的!”沙瓦托看着那个时光对他不起任何作用的疯子,脸上露出了微笑。
让我们分析一下导演设置疯子的用意。
福柯曾经在他的《疯癫与文明》中说过:“疯癫确实具有吸引力,但它并不蛊惑人。
它统治着世上一切轻松愉快乃至轻浮的事情。
正是疯癫、愚蠢使人变得好动而欢乐。
”①这个疯子始终是快乐的,始终是坚信他对广场的所有权的,始终是游离时间之外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看成一种信念的坚守是需要类似疯癫的狂热呢?作为导演的沙托瓦对于电影的情感,热爱是不够的,要近乎狂热,才足以有足够的动力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所以,沙托瓦笑了。
一、时间《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
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
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
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
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 (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恋爱——>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 (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
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
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
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
《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萨尔瓦多的成长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
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
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在《天堂电影院》里,萨尔瓦多的一生其实只展现为几件事,而且几件事也是有详有略:童年萨尔瓦多看电影(略)、学习放映电影(详);青年萨尔瓦多拍纪录片(略)、恋爱(详)、服兵役(略);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参加阿尔夫莱多的丧礼(详)。
至于童年的小多多是如何成长为青年的萨尔瓦多,离开故乡的萨尔瓦多又如何在罗马创业,影片就没有交代。
这种省略,丝毫不给观众以跳跃、突兀或叙事不完整之感。
其原因就在于,影片采用了回忆这一叙事形式,在回忆中,一切省略或详述都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另外,《天堂电影院》一片在表现“时光飞逝”时,其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十分巧妙。
以“托托服兵役”这一事件为例,“军队生活”是萨尔瓦多青年时期为时不短的一段生活经历,但是导演只用了半分钟的影片长度,就圆满地展示完主人公这段毫无欢乐可言亦不值得铺叙的时光。
镜头号——景别——拍摄角度——内容——音响效果镜头1 特写;平摄、侧面;一对对军人的穿军靴的脚齐步走过;军乐镜头2 特写;正面、稍仰;萨尔瓦多向长官汇报:“第三营第九队报告员迪维达准备完毕”;军乐继续镜头3 特写;正面、平摄;邮筒口,一只手投入一封信;军乐继续镜头4 中近景;正面、平摄;萨尔瓦多给故乡的朋友打电话,得知伊莲娜离开了小镇;军乐继续镜头5 全景;俯摄;萨尔瓦多蜷坐在床边,床上的被没有叠,有人进来将两封信扔到他的床上;军乐继续镜头6 特写;俯摄;两封信上注明“地址不详”,萨尔瓦多把它们放到枕头下面,那里已经有一打类似的信件;军乐继续镜头7 近景;正面平摄;萨尔瓦多站在队列的前方,举枪瞄准、射击;军乐、四声枪响这个段落过后,便是已经长出了胡子的萨尔瓦多从部队回到故乡。
七个镜头,简洁流畅,让时光飞逝而过,完满地承担了必要的叙事任务。
天堂电影院的几度兴衰建筑的生命往往比人的生命更长久、更坚韧,即便是一座灰土破板的小屋,也可能是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
所以,人们常常能在建筑的一些不起眼的变化中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这种变化,可能只是改了一道栅栏,或者换了一扇门板。
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的兴衰变化,同样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形象地展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具体地说,这座电影院的历史是:看客盈门、座无虚席——> 一场大火、变成废墟——> 重新修建、再创辉煌——> 年久失修、破旧漏雨——> 门可罗雀、被迫关闭——> 夷为平地、改建停车场。
第一次变成废墟,是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阿尔夫莱多为了给进不了电影院的人在广场上放电影,不留神让放映机故障起火);影院第二次变为废墟,却是因为没有人要看电影了。
天堂电影院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衰落,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倏忽之间,一个时代已成为记忆。
“戏中戏”的发展脉络在《天堂电影院》中,影院里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表情的元素。
导演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片段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出现了让•雷诺阿的《底层》、鲁奇诺•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弗立兹•朗格的《狂怒》、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还出现了卓别林、基顿、劳莱尔、哈代、艾立克•冯•斯特劳亨、丽塔•海华兹等等曾经令无数影迷倾倒的影星们。
他们顺序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好似历史极富人情味地在从头搬演。
如果把这些影片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它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的变化:技术上由易燃胶片到不燃胶片到被电视、录像带取代;内容上从接吻镜头被删剪到出现接吻镜头到出现色情镜头,最后到接吻镜头被连接成片。
从电影的命运变化上,观众也在回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时间的车轮不断前行。
二、空间环境《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兼编剧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