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第四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课件

第四讲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课件
• (1)内涵:
• 中国传统的“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易经》)
• 英语“culture”。
• 爱德华·泰勒的定义:“一 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 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 切能力与习惯。”
• (2)文化的分类 • 物质文化 • 制度文化 • 观念文化 • 行为文化
• 建设文化人才队伍。
精选课件ppt
26
4.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机制
• 以文化人。 • 开展文化建设,无论采取多少举措,最终
都要落实到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提高上。 • 文化作为提升民族素质重要机制的作用,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塑造人、提 高人,从而显示文化在人的自我更新、自 我发展中的功能和能量。
精选课件ppt
14
2、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 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国 家文化的命脉。
• 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核心。中华民 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越是在国家面临重大灾害、重大困难、重大挑战的时候, 越是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 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符号(3个)?
“文化符号”。
精选课件ppt
3
中国文化
• 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 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 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 帝国、丝绸、瓷器、京剧、 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 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 饪
精选课件ppt
4
美国文化
• 华尔街、百老汇、好 莱坞、麦当劳、NBA、 可口可乐、希尔顿、 万宝路、迪斯尼、硅 谷、哈佛大学、感恩 节、超人、自由女神 像、芭比娃娃、白宫、 橄榄球、爵士乐、星 巴克、沃尔玛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的相关内容。

2、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3、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4、明确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整体实力的意义。

本讲分两部分内容:1、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2、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几个问题第一部分: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

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载体手段、传播流通、评价激励、规划管理、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制度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包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主题与根本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面向与民族科学文化的文化内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三个面向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强国目标。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第二部分:教学中重点讲解的几个问题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全球化:中国文化转型的新平台
• 文化心态:被动、主动、半主动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 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 (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 的院中。碑文由波斯传教士 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 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碑 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 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 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 颂文,上有楷书三十二行, 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 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 导思想及方针
• 1、建设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毛泽东: 194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 导思想及方针
• 1、建设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毛泽东: 1940) • 2、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 • 3、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195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 与精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重要作用 •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 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3、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 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 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 • • •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球化语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及方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ppt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概述
1、文化和文化建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
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 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 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 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 响力。当今世界,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 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 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 是文化。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国民的 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向心力、凝聚 力、创造力。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 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 务 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各种事 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任何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都是由其起主 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上层建筑的灵魂部分,既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 着关键作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根据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科学界定文化单 位的性质和功能,紧紧围绕加快文化体制 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 创作生产的引导这“三加快”、“一加强 ”的重点任务,牢牢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 展这条主线,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着 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我国文化又好 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四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重点问题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对这些问题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文化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2)05-0016-007本讲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通过本讲的讲解,要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从而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发展道路本讲第一节,在简要地概括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道路、文化体制机制等问题。

实际上,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形态包括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介绍。

这些内容,从整体性、系统性和集中性上说,在本科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章中没有明确的阐述,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其中,重点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两个问题。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思想武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建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通过深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增强理论武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全体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同时,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对外交流,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加强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素质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推动全民阅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通过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其次,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

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认同感,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发展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我国人民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创新。

通过整理、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此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首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同和行为准则。

其次,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整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深厚的智慧和价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最后,还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力度,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总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价值观念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各种事物或 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人们受自身利益和具体 需要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 关键作用。
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国家的繁荣和发展,都 需要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因此它必然要集中反映这个社会的统一意志和思想。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 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1 2 3
•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开 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思想,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的思想和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 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软实力”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 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 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 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
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 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三、中华文化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发展动力的缺失 1)演进1、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大陆国家 2、中华文化的经济背景-上农 3、中华文化的社会结构-家族 4、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选择-入世出世 5、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缺乏主客体之分 2)缺失1、文化的自大 2、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关系落后 3、追求特权,法治观念淡泊 4、知识分子作为领域狭窄 5、中华文化轻视实证、数理、逻辑推理等方法论 ****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文化基石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2)政治上的东方与西方 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东亚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此所谓冷战格局。 从此,称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东方社会主义和 民族主义国家。东方与西方,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代名词! (3)经济上的东方与西方 一般指富裕的或者发达的西方,贫穷的或者欠发达的和发 展中的东方。 (4)文化学上的东方与西方
2、东西方不平衡的历史发展
(1)古代(原始与奴隶)东方社会与文化比西方先进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古代世界六大王国:埃及王国、巴比伦王国、印度列国与 孔雀帝国、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中华帝国。 只有罗马帝国属于西方! 人类古代有五大文化发祥地:尼罗河三角洲文化、两河流 域文化、印度河文化、黄河文化、爱琴海文化。只有爱琴 海文化属于西方! 时间上,古埃及文化始于10000年前,中国也有5000 年文明,古罗马则始于公元前2000年(麦锡尼文明)! (2)中古或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国领先于世界。 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及综合国力上均全面领先于世 界!明中期至清中期,直到十九世纪初,GDP占全球的 三分之一以上!这一时期整个欧洲处在所谓的历史上的 “第二个黑暗时期”!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西语中”civilization”(文明)一词的出现与城市 文化的出现有关。词根civil在法语和英语中均指城市的 公民,这一词的广泛使用与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出现的所 谓“公民化”的文化新气象紧密相连。因而,可以这样认 为:文化的观念来源于人类最初农业耕作的出现,文明则 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不从事农业的人群的聚居点 之后的产物。因此,人们把文明解释为“开化的行为和状 态”(见《法语词典》)或“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见 《辞海》),即指一种较高级较发达的文化形态,而与 “野蛮”、“原始”相对立。 当然,在有些时候和有些学者那里,如泰勒和汤因比, 文化与文明往往会交替使用。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文化学上关于东西方的划分分歧较大。但对现存的传统文 化格局的划分却比较一致,认为有四大文化区:基督教文 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和中华文化区。实际 上还可以再加上一个“黑非洲文化区”。 基督教文化区属于西方文化体系。 其余均属于东方文化体系。 但俄罗斯属于西方文化,土耳其属于东方文化,日本也属 于东方文化,大洋洲属于西方文化。
一是能够进一步使我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是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2、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 3、为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4、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1 2 3 4
当代西方国家的文化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核心价值 体系 加快现代பைடு நூலகம்明的建设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化及其性质与意义
1)文化的不同描述
回答何为文化,是所有文化研究和文化比较的元命题。 但是,“文化”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 确定含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伯、克莱德· 克拉克洪 在1952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一书中 就列举了自1871年以来(80年中)的西方学者关于文 化的164种定义。截至目前,有人竟称已经达到万条定义 之多!这说明文化研究的热度还在加强,深度在加深,学 科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为此,有必要从语义分析入手,对 其多重含义进行梳理,为文化比较选择合理的切入点。
(4)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
如“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5)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 产。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鲁伯、日本学者祖父江孝男等。
(6)从功能和价值的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出现较晚,最初在甲 骨文和金文中“文”与“化”两个是分别使用的, “文”文指纹理、纹饰并引申为文采;“化”指 教行、教化之意。两者合为一词始见于西汉刘向 所编的《说苑指武篇》:“凡武兴之,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用如动 词,意为以文德教化之,概源自《周易》中“关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总之,其意在古代不出文 治教化的观念,与文化学的含义有一定的差距。
(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4)文化的基本性质 就其本质上来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和 产物,是人类创造并拥有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三个 层次或子系统: 一是物质文化,也叫器物文化; 二是规范文化,即制度文化; 三是认知文化,即精神文化。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西语中的“文化”一词多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 原以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如英语和法语 的culture,德语的Die Kultur.直到18世纪一些法国学 者如伏尔泰等开始在较完全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从此 它用来形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良好的风度, 文学、艺术和科学,都可以被称之为文化。直到1871年, 文化人类学之父泰勒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文化,或文 明· · · · · · 是一种复杂丛结之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全体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人 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社会的一个分 子。”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雷蒙· 威廉斯在《文化分析 》一文中认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一是“理想 的”定义,据此,就某些绝对和普遍的价值而言, 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 · · · · ;二是 “文献式”文化定义,据此,文化是知性和想象 作品的整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 的经验;三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据此文化是 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表现艺术和 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 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3)近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西方成为世界历史 的火车头。东方和中国落后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经过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及持续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 与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中心。( 《社会契约论》 《 国富论》 《公正论》 《权利论》) 而这一时期,东方民族国家基本上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成为附属国!尽管有了二战前后的民族解放浪潮,但在社 会和文化的综合实力上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四书五经、 半部论语治天下…. ) (4)中华文化引领世界的未来?!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5)文化的基本特征
(1)文化的习得性 (2)文化的有机系统(层次)性 (3)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4)文化的规则性 (5)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6)文化的文化的创新性与变迁性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6)文化研究的意义 1、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的需 要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加拿大学者斯查尔福、梁 漱溟等。中国、前苏联的百科全书或词典中称此为广义解释。
(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 哈维兰等。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
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菲利普· 巴格比等。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西语汇中文化一词的本意虽不尽 相同,但内涵都是向着肯定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身的塑 造这一思想延伸。
2)文明的描述
汉语中,“文明”一词早在《尚书》、《易经》中即 已出现。《尚书· 舜典》称舜帝“睿哲文明,温恭允塞, 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其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 四方曰明”。《周易· 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 明以止,人文也。“其含义均近于文采光明,文德辉耀。 到清初李渔《闲情偶记》中”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 也“之句,始含与蒙昧相对的意义。但其现代用法则来自 西方的文化理论。
二、西方文化的变迁与近代西方的文明 1、东方与西方的划分
地球50亿年历史——人类有约300万年历史——人类有文字 记载的历史约5000~7000年:约一天的2~3分钟。 (1)地理方位上的东方和西方 据说最早使用东方和西方称谓的是古代的闪米特人(今天以色 列和巴勒斯坦人的共同祖先)。他们将太阳升起的一方叫东, 降落的一方叫西。 中国汉字“东”的象形是日出升到树梢上,“西”的象形是日 落地平线之下。都是太阳定向:日出东方,日落西方。 还有制图学的东方与西方:1848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以通 过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东经180°为 东半球,西经180°为西半球。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 1、近代中国的屈辱与知识分子的觉醒
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冲击
3、专制文化熏陶下的人民的选择
第一单元 中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1、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 2、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建设方 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