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A.1cm,2cm,3cm B.3cm,8cm,5cmC.4cm,5cm,10cm D.4cm,5cm,6cm2.以下四个图片中的物品,没有利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是()A.B.C.D.3.在△ABC中,若∠A=80°,∠B=20°则∠C=()A.80°B.70°C.60°D.100°4.如图,△ABC的面积为8,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D上任意一点,连接BE,C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 B.3 C.4 D.55.如图AB∥CD,AE交CD于点F,连接DE,若∠D=28°,∠E=112°则∠A的度数为()A.48°B.46°C.42°D.40°6.如图∠A=100°,∠B=20°则∠ACD的度数是()A.100°B.110°C.120°D.140°7.小明观察“抖空竹”时发现,可以将某一时刻的情形抽象成数学问题:如图,已知AB∥CD,∠BAE= 91°∠DCE=124°,则∠AEC的度数是( )A.29°B.30°C.31°D.33°8.如图,小明从点A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到达点B,向左转45°后又沿直线前进10米到达点C,再向左转45°后沿直线前进10米到达点D……照这样走下去,小明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所走的路程为()A.100米B.80米C.60米D.40米二、填空题9.如图,A\B为池塘岸边两点,小丽在池塘的一侧取一点O,得到△OAB,测得OA=16米OB=12米,A\B 间最大的整数距离为米.10.正n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20°,这个正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条.11.如图,BD是△ABC的中线,DE⊥BC于点E,已知△ABD的面积是3,BC的长是4,则DE的长是.12.如图AB∥CD,若∠A=65°.∠E=38°,则∠C=.13.如图,△ABC中,AD\AE分别为角平分线和高∠B=46°,∠C=64°则∠DAE=.三、解答题14.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多1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对角线的条数.15.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16.如图,AD是△ABC的高,BE平分∠ABC交AD于E,若∠C=60°,∠BED=70°,求∠BAC的度数.17.如图,在△BCD中BC=3,BD=5.(1)若CD的长是偶数,直接写出CD的值;(2)若点A在CB的延长线上,点E、F在CD的延长线上,且AE∥BD,∠A=55°,∠BDE=125°,求∠C 的度数.18.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E∥CD,∠A=100°,∠B=120°.(1)若∠D=110°,请求∠E的度数;(2)试求出∠C的度数.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D3.【答案】A4.【答案】C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B9.【答案】2710.【答案】911.【答案】3212.【答案】27°13.【答案】9°14.【答案】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内角和为180°(n−2),依题意得:180(n−2)=360×3+180解得n=9=27对角线条数:9×(9−3)2答: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9,对角线有27条15.【答案】解:∵∠C=∠ABC=2∠A∴∠C+∠ABC+∠A=5∠A=180°∴∠A=36°则∠C=∠ABC=2∠A=72°又BD是AC边上的高则∠DBC=90°-∠C=18°16.【答案】解:∵AD是△ABC的高.即AD⊥BC∴∠ADB=90°∵在Rt△EBD中∠BED=70°∴∠DBE=20°∵BE平分∠ABC∴∠ABE=∠DBE=20°∴∠ABD=40°∴∠BAC=180°−∠ABD−∠C=180°−40°−60°=80°17.【答案】(1)解:在△BCD中BC=3,BD=5∴2<CD<8∵CD的长是偶数∴CD的长为4或6故答案为:4或6;(2)解:∵AE∥BD∴∠CBD=∠A=55°∵∠BDE=∠C+∠CBD=125°∴∠C=∠BDE−∠CBD=125°−55°=70°18.【答案】(1)解:∵AE∥CD∴∠D+∠E=180°∴∠E=180°−∠D=180°−110°=70°(2)解:五边形ABCDE中∵∠D+∠E=180°,∠A=100°∴∠C=540°−(∠D+∠E)−∠A−∠B=140°。
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共5套)

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共5套)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1.以下列每组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6.B。
2、4、6C。
2、2、4.D。
6、6、62.如图,图中∠1的大小等于()A。
40°。
B。
50°。
C。
60°。
D。
70°3.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40°,则它的边数是() A。
7.B。
8.C。
9.D。
104.如图,△ABC中,∠A=46°,∠C=74°,BD平分∠XXX于点D,那么∠XXX的度数是()A。
76°。
B。
81°。
C。
92°。
D。
104°5.用五根木棒钉成如下四个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有()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6.如图,点A,B,C,D,E,F是平面上的6个点,则∠A+∠B+∠C+∠D+∠E+∠F的度数是()A。
180°。
B。
360°。
C。
540°。
D。
720°二、填空题7.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为9.8.若n边形内角和为900°,则边数n为10.9.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则∠α的度数为30°。
10.如图,在△ABC中,∠ACB=90°,∠A=20°。
若将XXX沿CD所在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AC边上的点E处,则∠XXX的度数是70°。
11.如图,在△ABC中,E、D、F分别是AD、BF、CE的中点。
若△DEF的面积是1cm²,则S△ABC=3cm²。
12.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β是另一个内角α的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希望三角形”,其中角α称为“希望角”。
如果一个“希望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54°,那么这个“希望三角形”的“希望角”的度数为27°。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测试卷 有答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单元测试题班级 学号 姓名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着重为100N 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匀速移动了5m ,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20N ,则( )A.重力做的功是500JB.拉力大小为100NC.拉力大小为120ND.拉力做的功为100J2.关于力、距离、功与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越大,功率越大B .距离越长,功率越大C .做功越多,功率越大D .做功越快,功率越大3、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 )A.冰球在水平的冰面上滚动B.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C.跳水运动员下落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4、当两台机器正常工作时,功率大的机器一定比功率小的机器 ( )A 做功多B 做功少C 做功快D 做功慢5、在以下过程中,重力做功越来越快的是( )A .足球在水平场地上滚动B .杠铃被举起后静止不动C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D .滑翔伞在空中匀速下降6、刘明乘电梯上楼,在电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刘明的( )A .动能不断增大 B.重力势能不断增大C.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D.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7、图2中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AC 大于BC ,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 和BC 斜面受拉力匀速运动到C 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 、F B ,所做功分别为W A 、W B ,则:( )A .F A =FB ,W A =W B B .F A <F B ,W A =W BC .F A <F B ,W A <W BD .F A >F B ,W A >W B8、甲乙两种机械所做的功W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3所示,则从图象可以判断( )A .甲比乙做功多B .甲比乙做功少C .甲比乙做功快D .甲比乙做功慢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物体在大小为10N 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5s 内沿着水平地面前进了2m ,则拉力所做的功是 J ,功率为 W ;若物体重为50N ,则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J .2.一架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Ⅱ战斗机的质量为1.5×103kg ,发动机用8×104N 的推力使飞机在10s 内前进5000m ,则飞机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__N,这段时间内飞机的平均速度为图 2 图3_______m/s,推力的功率为___________W。
(完整版)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数学学科试卷(检测内容:第十一章三角形)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 )A.3个 B.4个 C.5个 D.6个第1题图) ,第5题图) ,第10题图)2.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 )A.三角形 B.四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4条 B.5条 C.6条 D.7条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5,x,则x不可能是( )A.3 B.5 C.7 D.95.如图,在△ABC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DB=∠1+∠2+∠3 B.∠ADE>∠BC.∠AED=∠1+∠2 D.∠AEC<∠B6.下列长方形中,能使图形不易变形的是( )7.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的线段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三角形的中线C.三角形的高D.三角形的中位线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其顶角为( )A.45° B.135° C.45°或67.5° D.45°或135°9.一个六边形共有n条对角线,则n的值为( )A.7 B.8 C.9 D.1010.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位置如图所示,点C也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且以点A,B,C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1,则点C的个数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6和8,则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1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C=180°,∠B∶∠C∶∠D=1∶2∶3,则∠C=__________________.13.如图,∠1+∠2+∠3+∠4=________________.1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10,则它的最短边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它的最长边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15.下列命题:①顺次连接四条线段所得的图形叫做四边形;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是锐角;③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可以都是锐角;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都是射线;⑤四边形中有一组对角是直角,则另一组对角必互补,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16.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是△ABC的高,∠BAC=40°,则∠AFE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第13题图第16题图第17题图第18题图17.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10 m,向右转15°,再前进10 m,又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________________m.18.如图,已知BD为△ABC中∠ABC的平分线,CD为△ABC中的外角∠ACE的平分线,与BD 交于点D,若∠D=∠α,试用∠α表示∠A,∠A=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66分)19.(8分)如图,一个宽度相等的纸条,如图折叠,则∠1的度数是多少?20.(8分)一块三角形的实验田,平均分成四份,由甲、乙、丙、丁四人种植,你有几种方法?(至少要用三种方法)21.(8分)如图,五个半径为2的圆,圆心分别是点A,B,C,D,E,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多少?(S扇形=nπR2 360°)22.(8分)如图,在六边形ABCDEF中,AF∥CD,AB∥DE,BC∥EF,且∠A=120°,∠B=80°,求∠C及∠D的度数.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23.(8分)如图,已知△ABC中,∠B>∠C,AD为∠BAC的平分线,AE⊥BC,垂足为E,试说明∠DAE=12(∠B-∠C).24.(8分)有两个各内角相等的多边形,它们的边数之比为1∶2,且第二个多边形的内角比第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大15°,求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25.(8分)如图,∠A=∠C=90°,BE,DF分别为∠ABC与∠ADC的平分线,能判断BE∥DF 吗?试说明理由.26.(10分)(1)如图①,△ABC是锐角三角形,高BD,CE相交于点H.找出∠BHC和∠A之间存在何种等量关系;(2)如图②,若△ABC是钝角三角形,∠A>90°,高BD,CE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H,把图②补充完整,并指出此时(1)中的等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参考答案1.C ;2.B ;3.C ;4.D ;5.D ;6.B ;7.C ;8.D ;9.C ;10.D ;11.20或22;12.60;13.360;14.1810,82 b a ≤≤;15.②⑤;16.70;17.240;18.α2; 19.40; 20.21.π6; 22. 分析:连接A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求得∠BCD 的度数;连接BD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求得∠CDE 的度数.解答:解:连接AC .∵AF ∥CD ,∴∠ACD=180°-∠CAF ,又∠ACB=180°-∠B-∠BAC ,∴∠BCD=∠ACD+∠ACB=180°-∠CAF+180°-∠B-∠BAC=360°-120°-80°=160°. 连接BD .∵AB ∥DE ,∴∠BDE=180°-∠ABD .又∵∠BDC=180°-∠BCD-∠CBD ,∴∠CDE=∠BDC+∠BDE=180°-∠ABD+180°-∠BCD-∠CBD=360°-80°-160°=120°. 23解:∵AD 为∠BAC 的平分线∴∠DAC=21∠BAC又∵∠BAC=180°-(∠B+∠C )∴∠DAC=90°-21(∠B+∠C )又∵AE ⊥BC∴∠DAE+∠ADE=90°精品word 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又∵∠ADE=∠DAC+∠C24.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另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2n ,因而这两个多边形的外角是n360和n 2360 , 第二个多边形的内角比第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大15°,即是第一个多边形的外角比第二个多边形的外角大15°,就得到方程:n 360-n2360=15°, 解得n=12, 故这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12,24. 25. 能判断BE ∥DF因为BE ,DF 平分∠ABC 和∠ADC ,又因为∠A=∠C=90°,所以∠ABC+∠ADC=180°所以∠ABE+∠AEB=90°所以∠AEB=∠ADF 所以BE//DF 。
第十一章-简单电路单元测试题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 A .玻璃 B .食用油 C .铅笔芯 D .纯净水 2.下列电路或电路中的元件属于串联的是〔 〕 A. 教室里同时亮同时灭的小灯 B. 高大建筑物上的彩灯 C. 房间里的电扇和灯 D. 节能灯和控制节能灯的开关 3.如图11-1所示电路,要使电灯L 1,L 2串联,应当 〔 〕 A. 只闭合S 2 B. 只闭合S 2,S 3C. 只闭合S 1,S 3D. 同时闭合S 1,S 2,S 3 4.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存在,就形成电流B .只要电路中有电源就能形成电流C .只要是闭合电路且有电源,就能形成持续电流D .以上说法都正确5.10只小灯泡串联在一起,已知某处电路的电流是200 mA ,则通过每只小灯泡的电流是 ( )A .0.2 mAB .20 mAC .0.2AD .2 000 mA 6. 通过家用电饭锅的电流约为〔 〕A. 2 μAB. 2 mAC. 4 AD. 200 A 7. 某同学用电流表测电流时接法正确,先选用0~0.6 A 的量程,指针未达到满偏,若选用0~3 A 的量程,则〔 〕A. 指针偏转变大B. 指针偏转变小C. 会损坏电表D. 不能读数8.用电流表测如图11-2所示电路中的电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电流表接在a处时,可测量流过两只灯泡的总图11-1图11-2a电流B. 将电流表接在c 处时,只能测出流过灯泡L 2的电流C. 将电流表接在d 处时,只能测出流过灯泡L 1的电流D. 不管电流表接在何处,都能测出流过电流表本身的电流9. 要用一只电流表测量通过灯泡L 1的电流,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11-3四个电路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10. 关于电压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 电压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C. 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D. 电压使导体中产生大量自由电荷形成电流11. 用电压表测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时,误将电压表与灯泡串联,这样引起的后果是〔 〕A. 灯泡可能烧坏B. 电压表烧坏C. 灯泡不亮D. 电压表无读数 12. 对于图11-4所示的电路,如果两只灯泡有一只发生了故障,闭合开关S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若L 1断路,则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B. 若L 1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C. 若L 2断路,则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示数D. 若L 2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13. 有两根相同材料制成的电阻丝,长度一样,粗细不同,其电阻〔 〕 A. 两根电阻丝电阻一样大 B. 粗的那根电阻丝的电阻较大DABC图11-3 图11-4C. 将两根电阻丝串接成一根,电阻变大D. 将两根电阻丝并联成一根,电阻变大14. 在实际问题中,要改变金属丝的电阻,实际可行的方法是〔 〕 A. 改变导线的横截面积 B. 改变导线的长度 C. 改变制成导线的材料 D. 改变通过导线的电流15. 将滑动变阻器与一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发现灯泡变暗,这是因为〔 〕A .灯泡的电阻变大了 B. 电源的电压变小了C.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变大了,从而使流过灯泡的电流变小了D. 流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变大了,从而使流过灯泡的电流变小了 16. 如图11-5所示,滑动变阻器与一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已知接线柱C 接入电路,要使滑片P 向左滑动时灯泡变亮,则电路的另一端〔 〕A. 只能接D 点B. 只能接A 点C. 只能接B 点D. 接A 点或接B 点都可以17.甲变阻器标有“50 Ω 1.5 A 〞,乙变阻器标有“10 Ω 2.5 A 〞,两变阻器的瓷筒的粗细、长度一样,电阻线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则〔 〕A. 甲的电阻线较粗B. 乙的电阻线较粗C. 两变阻器的电阻线粗细相同D. 无法判定 18.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压力计的装置,如图11-6所示,AB 是一根弹簧,其A 端与金属滑片P 相连,B 端固定在支架上,R 是电阻线,压力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表上指针指的刻度可反映出作用在弹簧上压力的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单元检测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是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中,探究的动能是指()A.小球在斜面上的动能B.小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C.小球撞击木块后的动能D.木块被小球撞击时的动能2.为缓解我县当前旱情,郯城县于2024年6月15日在马头镇作业点(东经118度19分、北纬34度36分)组织开展了人工影响降雨地面作业,有效缓解了我县的旱情。
在火箭弹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能不变B.动能减小C.重力势能增大D.机械能不变3.小勇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参加立定跳远项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起跳时用力蹬地,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在腾空的过程中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C.在最高点时,若不受力的作用,他将保持静止状态D.下落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4.如图所示,小华放学后背书包回家时,下列的过程中他对书包没有做功的是()A .小华将桌上的书包背到肩上B .小华背着书包走下楼梯C .小华背着书包水平匀速行进D .小华背着书包乘电梯上楼5.如图甲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在相同水平面上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s t -关系图像如图乙。
第1、2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12F F 、;如果运动时间相同,拉力所做的功分别为12W W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212F F W W =<,B .1212F F W W <<,C .1212F F W W >>,D .1212F F W W =>,6.如图物体在相同力F 的作用下,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s ,力F 做的功分别为W 1、W 2、W 3,比较甲、乙、丙三次所做的功的大小( )A .W 1=W 2=W 3B .W 1>W 2>W 3C .W 1<W 2 <W 3D .无法判定7.掷实心球是大庆市中考体育考试项目之一,某同学掷出的实心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O 点是实心球刚离开手的位置,A 点是实心球运动到最高点的位置,B 点是实心球落地前瞬间的位置。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检测题(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面是一首完整的中国古诗,其中能反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诗句是()A.绿树荫浓夏日长B.楼台倒映入池塘C.水晶帘动微风起D.满架蔷薇一院香2.发动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创立“日心说”理论的科学家是()A.卢瑟福B.哥白尼C.牛顿D.伽利略3.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从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所有都体现物质的不停运动和发展。
以下与物质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能再分割B.分子的直径很小,大约为1mm左右C.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D.物质的不同物态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是由分子的排列决定,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4.下列现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用显微粒观察水滴,有细菌在活动B.香水擦在皮肤上,能闻到香味C.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D.墙角堆煤久了,有擦不掉的黑色痕迹5.关于粒子和宇宙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C.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D.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6.如图1甲是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示意图,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1乙所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A.提出问题的过程B.验证证据的过程甲乙图1C .建立模型的过程D .得出结论的过程7.如图2所示,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
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
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A .不变,因为玻璃板的质量不变B .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浮力作用C .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之后变重了D .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之间存在分子引力8.如图3,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内装有一半的酒精,再沿管壁慢慢地注入带颜色的水,这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和酒精的分界面,然后堵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看见混合液体体积减小了,这说明()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 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有引力D. 分子间存在斥力9.微观粒子与宇宙天体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此题共8 小题,每题 3 分,共 24 分)1.如图 1 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7 B.8C.9D.102.以下各组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 . 2cm,4cm, 6cm B.8cm,6cm,4cmC. 14cm,6cm, 7cm D.2cm,3cm,6cm3.假如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其他两个内角的和,则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4.如图,∠ CBD,∠ ADE为△ ABD的两个位角,∠ CBD=70°,∠ ADE=149°,则∠ A 的度数为()A. 28° B.31° C.39° D.42°5.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4CM,则它的周长是()A. 16CM B.14CM C. 16CM或14CM D.10CM6.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这个多边形为().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7.以下正多边形的组合中,可以铺满地面(即平面镶嵌)的是().A.正四边形和正五边形B.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C.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D.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①三条线段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③三角形的角均分线是射线④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均分线⑤三角形的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不在三角形内就在三角形外⑥三角形的三条角均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在三角形内.正确的命题有 ( ).A.1个B. 2 个C.3个D.4 个二、填空题(此题共6 小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9 .如图 3 ,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匠师傅在木门的反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做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AE2D1C B图 3图 410.如图 4,D是△ABC内一点,延伸BD交AC于E,用“>”表示∠1、∠ 2、∠A的关系 ______________ .1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为3cm,另一边为 6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2.如图 5,在中,是上的中线,是中边上的中线,若的面积是24 cm2,ABC AD BC BEABD AD ABC则的面积是.ABED CAE AB DC O B图 5图 613.如图 6,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叠在一同,使直角极点重合于点O,则∠ AOB+∠ DOC=.14. 正 n 边形的一个外教的度数为60°,则 n 的值是.三、解答题(此题共58 分)(1)试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求这个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16.如图 7,在△ABC中,∠A=70°,∠B=50°,CD均分∠ACB.求∠ACD,∠BDC的度数.ADB C图 717.如图 8,∠BED=80°,∠ 1=25°,∠ 2=55°,试判断AB与 CD平行吗?并说明原因.A B1E2C D图 818.如图 9,在ABC中,∠ ABC、∠ ACB的均分线订交于点O.( 2)若∠ABC+∠ ACB=116°,则∠ BOC=;( 3)若∠A= 76°,则∠ BOC=;( 4)若∠=120 °,则∠A =;BOC( 5)你能找出∠A与∠ BOC之间的数目关系吗?请说明原因.AF EOB C图 919.如图 10 所示,BE、CD交于A点,∠BCD和∠BED的均分线订交于F.(1)试求:∠F与∠B,∠D有何等量关系?(2)当∠B﹕∠D﹕∠F=2﹕ 4﹕x时,x为多少?DF EABC图 10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卷答案1.C2.B3.B 4.C 5.C6.C7.D8.B 9.三角形拥有稳固性.10.∠ 1>∠2>∠A.11. 15cm.12. 6 cm 2.13. 180°.14.六15.( 1)多边形每一个内角为: 180°- 45°=135°.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2 )× 180°=135°× n,解得 n=8 .因此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8.( 2)这个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为(n-2 )× 180°=( 8-2 )× 180°=1080°.16.在△ABC中,∠A+∠B+∠ACB=180°,∵∠ A=70°,∠ B=50°,∴∠ ACB=60°.∵CD均分∠ ACB,∴∠ ACD=1∠ACB=30°2∠BDC=∠ A+∠ ACD=70°+30°=100°17.AB与CD平行,原因以下:∵∠ BED=80°,∠1=25°,∴∠ ABE=∠ BED-∠1=55°,∵∠ 2=55°,∴∠ ABE=∠2,∴AB∥ CD18.( 1) 135°;( 2) 122°;(3) 128°;( 4) 60°;(5)∠BOC= 90 ° + 1∠A,21原因以下:∵ BE均分∠ ABC,∴∠ OBC=∠ABC,∵CF均分∠ ACB,∴∠ OCB=1∠ACB, 2在 OBC中,∠ BOC=180°-(∠ OBC+∠OCB)=180°-1 (∠ABC+∠ACB); 2∵∠ ABC+∠ACB=180°-∠ A,∴∠ BOC=180°-1( ∠ABC+∠ACB)=180 ° -1(180 ° - ∠A)= 90°+1∠ A.22219.如图 2 所示,(1)∵∠ 1+∠D=∠ 5,∠ 3+∠F=∠ 5,∵∠ 2+∠F=∠ 6,∠ 4+∠B=∠ 6,∴∠ 2+∠F=∠ 4+∠B,即∠ 2- ∠ 4=∠B- ∠F∵EF均分∠ BED,∴∠ 1=∠ 2,∵CF均分∠ BCD,∴∠ 3=∠ 4,∴∠ F-∠D=∠ B-∠F∴2∠F=∠B+∠D(2)设∠B=2k,则∠D=4k,∠F=x k,∵ 2∠F=∠B+∠D∴2x k=2k+4k ,∴x=3DF512EA634BC图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题
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1.某同学家住高层住宅,当他乘坐电梯从一层匀速上升至十五层的过程中,则他
A.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D.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2.用一个100N的水平力推一个重100N的桌子,沿水平方向移动了0.5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做功50J B.推力做功50J C.地面的支持力做功为50J D.没有一个力做功3.下列机械中,能省功的机械是
A.扳手B.天平C.剪刀D.以上三个均不省功
4.甲举重运动员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图所示,则
A.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小B.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C.甲运动员做功较多,他们的功率相等D.甲、乙运动员做功相等,功率相等
5.如图所示,粗略测量小明同学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
A.小明的质量B.单杠的高度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6.甲吊车比乙吊车机械效率高,当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则
A.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有用功较多B.乙吊车的电动机做的额外功较多
C.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D.甲、乙两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相同
7.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重200N的物体,使其在20s内匀速移动了4m,若地面对物体的
摩擦力为60N,所用的拉力为35N,则此过程中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2m/s B.拉力的功率为14W
C.克服物体的摩擦力做的功为800J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8.如图所示滑轮组,在50s内将重5000N货物匀速吊起10m高.绳的自由端受到的拉力大小是1500N,
关于该滑轮组的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绳重及摩擦)
A.滑轮组所做有用功的功率是1200W B.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50m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 D.该装置中的动滑轮总重为1500N
9.如图所示,一名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铅球在b点离手,c点是铅
球移动的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只有在a到b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在a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C.在c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减少
D.在b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少
10.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功之比为
A.2:9 B.2:1 C.3:2 D.3:1
11.如图所示,水平地面O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
向3N的力F。
物体经过M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
物体的位置。
物体在MO段做匀速直线运动,F在MN、OP段做功分别为
、W OP,功率分别为P MN、P OP,则
W
A.W MN<W OP B.W MN>W OP C.P MN>P OP D.P MN<P OP
12.有一种运动叫蹦极,如图所示是蹦极运动的简化示意图,弹性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
系住运动员,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A点处弹性绳自然伸直.B点是运动员受到的重力与弹性
绳对运动员拉力相等的点,C点是蹦极运动员到达的最低点,运动员从O点到C点的运动过程
中忽略空气阻力,则
A.从O至C运动员速度一直减小
B.从O点至A点运动员机械能不守恒,从A点至C点机械能守恒
C.从O至A过程中运动员速度增大,从A至C过程中运动员速度减小
D.从O至B过程中运动员速度增大,从B至C过程中运动员速度减小
13.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匀速提升等重的钩码,不计绳重
和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B.乙较省力且机械效率较高
C.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D.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相同,机械效率不同
14.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的货物提到9m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则总功和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A.1800J;83.3% B.2160J;83.3% C.1400J;80% D.1800J;80%
15.工人用滑轮组把一箱箱货物从一楼提升到五楼,在滑轮组上加润滑油后,机械效率提高了,则
加润滑油后工人提升同样的重物时
A.有用功减小,总功不变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有用功减小,总功减小D.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
16.跳伞运动员在匀速下落过程中,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
17.如图所示,用40N的水平推力推重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若5s内
推力对物体做了800J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了m,推力做功的
功率为W.
18.小明在30s内用600N的拉力F把900N的重物沿斜面向右上方匀速拉动3m,此过程中
重物高度上升1.5m,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W,此过程中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19.边长为0.5m的正方体,质量为60Kg.现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来提升该物体,当拉力F为
400N时物体刚好能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拉力F的功
率为W.(g=10N/kg)
20.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200N的物体,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25N,不计绳重和摩擦,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如果人的体重为600N,拉动过程中绳始终未断裂,他用此滑轮组能提升
的最大物重为N.
21.小明骑自行车匀速下坡,其动能,机械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2分)
22.如图是某小组测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
)比较表中的“物块重力”和“”两栏对应的数据,可知,斜面是一种(选填“省力”或“费力”)的简单机械;
(2)分析第1次的实验数据:有用功为 J,总功为 J,额外功为 J.
(3)对比表格中的三组数据,从省力的角度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越省力;从节能的角度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机械效率越高.
23.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用质量不同的A、B两个小球(m A>m B)碰撞静止在同一
水平面上的纸盒.实验中控制小球的高度相同,是为了控制两球
到达底端时__________相同;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盒被推动的距离的大小,可以比较A、B两个小球的________的大小。
(2)将(甲)与(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将(甲)与(丙)两实验比较可知,小球动能的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有关.
(3)本次实验采用物理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24.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
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下图: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选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选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表格中空白处应补全的数据依次
为,。
(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和实验(填序号)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5.某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从铅球下落陷入沙坑的深度情况猜想到: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下落高度和运动路径有关。
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大小、形状相同的
A、B、C、D四个铅球,其中A、C、D三球的质量为m,B球质量为2m,
让A、B两球从距沙表面高H处静止下落,C球从距沙表面高2H处静止
下落,D球从距沙表面高2H处的光滑弯曲管道上端静止滑入,最后从管道
下端竖直地落下(球在光滑管道中运动的能量损失不计)。
实验测得A、B
两球陷入沙深度分别为h1和h2,C、D两球陷入沙深度均为h3,且h1<h2<h3.
(1)本实验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大小是通过来反映的。
(2)比较A、B两球,发现B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3)比较A、C两球,发现C球陷入沙深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4)比较C、D两球,发现两球运动的路径虽然不同,但陷入沙深度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与物体运动的路径(选填:“有关”或“无关”)。
四、计算题(26小题6分,27小题7分,28小题8分,共21分)
26.电动自行车轻便、实用、无污染,很受人们喜爱.若某人骑电动自行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了150m,用时30s,电动自行车的牵引力为20N,在此过程中:
(1)电动自行车速度的大小;
(2)牵引力所做的功;
(3)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27.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用200N的拉力将重4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绳子的自由端上升6m的时间为5s,不考虑绳重和摩擦,求:
(1)工人做的总功?
(2)工人做功的功率?
(3)此时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4)如果用此滑轮组提升另一个重为800N的物体,则机械效率将变为多少?
28.小李用如图的滑轮组匀速提升水中的重物.当重物A未露出水面之前,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1;当重物A完全露出水面之后,人对地面的压力为F2.已知重物A的重力为750N,体积为0.015m3,动滑轮重为120N,F
:F2=3:2.(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N/kg)求:
(1)重物A的密度;
(2)重物A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重物A未露出水面之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人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