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EOL
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案64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过程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约10分钟)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约5分钟)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
(约40分钟)(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介绍,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理念。
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和认识中医学的根本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辩证论治、经络穴位、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内容,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个方面。
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五脏六腑2.辩证论治–辩证分类–辨证施治3.经络穴位–经络系统–主要穴位及作用4.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五行生克5.气血津液–气血的作用–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 -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和舌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统一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 强调预防: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也是中医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升诊断治疗水平。
结语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造福人类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EOL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绪论【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绪论【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生克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对等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二)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中土五行的构建基础;中央与四方四时(四象)的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生克五行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中土五行在构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和四象体质理论方面的应用,包括脾居中央、主四时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二、形象思维方式三、辩证思维方式四、类推思维方式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要求】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二)相关脏腑机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其理论渊源;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机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通路(由脾输肺下输膀胱和由脾经三焦渗入膀胱)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第三章藏象【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五脏的生理机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机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主要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概念和作用附:心包二、肺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概念和作用三、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概念和作用四、肝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肝血、肝气、肝阴、肝阳的概念和作用五、肾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和作用附:命门第三节六腑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胃气、胃阴、胃阳的概念的作用。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传统中医对膀胱的认识:“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机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奇恒之腑的概念(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
)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机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经络【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生理机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机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机能。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机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机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经络的一般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包括经脉与络脉概念的产生,经络系统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连属部分。
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包括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