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嵌入式系统学科的定位与交叉融合

合集下载

基于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探究性分析

基于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探究性分析

【摘要】对于计算机的嵌入式系统,它的起源在于早期的微型计算机嵌入式应用,当单板机、控机、微机单片化的专用计算机形式随着科学的进步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之后,有关计算机嵌入式系统如何能健康发展的研究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中逐渐成熟起来,关于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的学科体系正在逐步的健全,以微电子学科、电子技术学科、计算机学科、对象学科这四大学科为主的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他们如何能更好的交叉跟融合,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中笔者对此进行探究,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未来嵌入式系统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能有所作用。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微电子计算机融合交叉发展一、对于嵌入式系统的起源背景及其发展历程简介(一)嵌入式系统的起源。

在微机型时代,在经过嵌入式专用化的短暂发展之后,嵌入式系统相应诞生,使得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以嵌入式系统为独立系统的微控制器发展时代。

在微控制器的智能化电子系统中,在外围集成电路的技术基础之上,直接在嵌入式处理器上发展的包含处理器在内的内核单片机,其中的处理器内核并非是通用处理器,而是嵌入式处理器。

(二)专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体积较为微小,价位相对较低,但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极高,现有的工控机和单板机都不能满足嵌入式系统的要求,因此,通过对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研究,人们将微型计算机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简化,并将其集成到芯片中,做成微型机简化后集成的单片微型计算机,从而解决了嵌入式系统的要求,不但符合了嵌入式系统微小的体积、较低的价位要求,而且从根本上对其极高的可靠性及对象可控性方面进行了改进。

(三)对于嵌入式系统的独立发展思考。

随着intelmcs51单片机以及idcx51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出现,为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是由单片机独立发展,摆脱了专用计算机的羁绊,从而使嵌入式系统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

按照嵌入式系统的实际应用要求,在微电子学和集成电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嵌入式处理器{ mcs51}。

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探析嵌入式系统是一种集成电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其应用广泛,涉及到了通信、交通、医疗、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嵌入式系统人才,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围绕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析,分析其意义和实施方法,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1.培养实践能力嵌入式系统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2.提高就业竞争力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到真实的企业和行业,了解到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促进产学合作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吸引优秀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法1.建立产学合作平台建立产学合作平台是实施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建立一个产学合作平台。

平台可以提供企业的实践项目、学校的实践基地和实践课程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设计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组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或实践指导,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

4.进行实践评估实践评估是产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嵌入式系统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源于微型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

早期的嵌入式系统探索过工控机、单板机、微机单片化的专用计算机的形式,随后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嵌入式系统不是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它的支柱学科是微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电子技术学科与对象学科。

四个支柱学科形成了平台模式下的交叉与融合。

剔除嵌入式系统的“专用计算机”观念,有利于嵌入式系统的健康发展。

 1 嵌入式系统简史
 1.1 嵌入式系统的诞生
 嵌入式系统诞生于微型机时代,经过微型计算机的嵌入式专用化的短暂探索后,便进入到嵌入式系统独立的微控制器发展时代。

直接在嵌入式处理器与外围集成电路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带处理器内核的单片机,即微控制器的智能化电子系统。

即便有处理器内核,也是嵌入式处理器而非通用微处理器。

下面用图1来解释嵌入式系统不是专用计算机。

 现代计算机是在微处理器基础上诞生的微型计算机。

微型机诞生后,以其小体积、低价位、高可靠性,迅速走出机房,引发了大型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要求。

要求将微型计算机嵌入到大型机电设备中,承担起大型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这样的微型计算机便成为嵌入到特定机电系统中的专用计算机。

为了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相区别,把这种专用计算机称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从嵌入式系统概念诞生于微型机的事实出发,早期可以认为嵌入式系统是专用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嵌入式系统是现代电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十分广泛,从汽车、手机、电视到家电、智能穿戴等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支持,因此对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和教育已经成为了嵌入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嵌入式系统的教育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比较底层的领域,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够完成相关的任务。

因此,在嵌入式系统教学中,需要选择适合不同类型学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完成任务的技能。

传统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方式通常是从理论入手,对单片机的构造、编程等基础知识进行讲授,然后通过各种实验让学生不断地实践,从而逐步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拓展性较差、时间较长、无法直观的反馈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系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跟进,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一种新型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即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嵌入式系统教学以课堂为基础,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技能,但大多数情况下缺乏项目实践的应用环境。

与之相比,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强调学生在工程化的模式下,进行实际应用的实践,并通过实际的项目实践,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项目实践理论结合的优点项目实践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加直观、具有可视化和即时反馈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同时,项目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不仅如此,项目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深入到“具体问题”中寻求发展,感受真实的应用场景和行业状态,例如海康威视的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通过其中的项目核心技术,实际动手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和研究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密不可分的贯穿。

试论嵌入式系统学科的定位与交叉融合

试论嵌入式系统学科的定位与交叉融合

目前 ,嵌入 式 系统 已经 渗透 到 我们 生活 的每个 角 落 ,几乎 包 括 了生活 中的所 有 电器 设备 ,如掌 上 P A D 、移 动计 算 设备 、 电视 机 项 盒 、手机 上 网 、数 字 电视 、多 媒体 、汽 车 、微 波 炉 、数字 相
r s o s r s n g e s e h o o y a v n e e e . tp e e t h mb d e h o o y ar a y n al e p O u v sa l e p n e p e e ta e n we tt c n l g d a c d lv 1 r s n , e e e e t c n lg l d e ry s e e t sl e l A t d d e d i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计 算机 教学 与教 育信 息化 Cmu e DSfwr n p lctos o p t r C o t a e a d A p ia in 2 1 年 第 3期 01
试论嵌人式系统学科的定位与交叉融合
张春华 ( 西安翻译 学院 ,西安
70 0 ) 11 5
Z a g Ch n u h n u h a
(i n rn l inC l g ,i n 7 1 5C ia X’ a sa o oe eX‘ 1 ,hn ) aT t l a 00
Ab t a t T e e e d d s se sr c : h mb d e y tm i t e c mp tr tc n l g , e c mmu ia o , e s mi o d co tc n l g , e s h o u e e h o o yt o h n c t nt e c n u t r e h oo y i h h t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详述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详述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
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
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
创新驱动力
1.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能够激发新的 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2.通过交叉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和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和 应用,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3.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 教育资源分配的挑战
1.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研究经费、教学资 源、实验设备等,以满足交叉学科的发展需求。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目前,许多教育资源倾向于传统学科, 导致交叉学科的发展受到限制。 3.需要建立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资源重新分 配,确保学科交叉融合得到足够的支持。
▪ 未来趋势与前沿技术
1.未来学科交叉融合将更加紧密,涉及领域将更加广泛,推动 科技创新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2.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发挥重要 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3.学科交叉融合将促进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推动科学技术的 突破性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
学科交叉融合的案例分析
经济与金融的交叉融合
1.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 2.量化投资策略: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量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 3.区块链与金融:应用区块链技术,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风险。
学科交叉融合的案例分析
▪ 环境科学与工程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概述
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1.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 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2.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提高人才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说明嵌入式系统开发采用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

说明嵌入式系统开发采用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

说明嵌入式系统开发采用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

嵌入式系统开发采用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嵌入式系统是指集成了微处理器和其他硬件组件的特定用途系统,常常被用于控制和监控各种设备和系统。

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通常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功耗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采用了交叉开发模式。

本文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嵌入式系统开发需要采用交叉开发模式,并深入探讨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

一、交叉开发模式的概念交叉开发模式是指在一台计算机上开发运行在另一种硬件平台上的软件。

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通常使用的是主机开发环境进行软件开发,而目标平台则是运行嵌入式软件的硬件系统,如嵌入式开发板。

由于主机和目标平台的差异性,交叉开发模式的产生,解决了无法直接在目标平台上进行开发的问题。

二、交叉开发模式的原因1. 硬件资源受限嵌入式系统通常具有有限的硬件资源,如处理能力、存储容量和外设接口等。

为了使开发效率更高,交叉开发模式可以在更强大的主机上进行软件开发,而不是在目标平台上进行,从而节约硬件资源的使用。

2. 开发环境便利性主机上的开发环境通常比目标平台上的环境更为稳定、高效和易用。

主机上可以使用各种软件工具进行代码编译、调试和性能分析等工作,而目标平台上的资源较为有限,无法提供相同的开发环境。

因此,采用交叉开发模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开发环境,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3. 开发人员技能要求嵌入式系统开发通常需要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掌握各种开发工具和技术。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复杂性,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

通过交叉开发模式,开发人员可以在熟悉的主机环境下进行开发,降低了对嵌入式系统硬件的了解程度的要求,提高了开发团队的整体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

4. 调试和测试便利性嵌入式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外部设备或其他系统进行协作,并且对实时性和可靠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通过交叉开发模式,开发人员可以在主机环境中进行调试和测试,通过模拟目标平台的环境和接口,更方便地验证软件功能和性能,并及时修复问题。

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

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

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是当前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以下是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几点认识:1. 推动科学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传统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

2. 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人才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3. 促进教育改革:学科交叉融合也要求教育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趋势。

这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4.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还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例如,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融合与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例如,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科研项目支持等。

2. 建设跨学科平台: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条件。

这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等。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可以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

4. 改革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应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增加跨学科课程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经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在跨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总之,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是当前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15 10:1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907.TP.20121115.1019.001.html试论嵌入式系统学科的定位与交叉融合张春华(西安翻译学院,西安 710105)摘要: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和具体应用对象相结合后的更新换代产品,反应当代最新技术的先进水平。

目前,嵌入式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电器设备,并且在未来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首先指明了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然后简要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史,接着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四个支柱学科及作用,最后阐述了四个支柱学科的定位、交叉融合以及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智能控制;学科定位;交叉融合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Discusses the Localization and Overlapping Fusion of the EmbeddedSystem DisciplineZhang Chunhua(Xi'an Translation College,Xi'an 710105,China)Abstract:The embedded system is the computer technology,the communication,the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the microelectronictechnology and so on vanguard technology and makes concrete unifies afterthe object the renewal product,the response present age newest technologyadvanced level.At present,the embedded technology already nearly seepedto us lives all electric appliance equipment,and will also have thebroad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future.The article has firstindicated embedded system's concept and the composition,then introducedbriefly embedded system's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n introducedembedded system's four prop discipline and the function,elaborated fourprop discipline localization,the overlapping fusion as well as the nextdiscipline trend of development finally.Keywords:Embedded system;Microcomputer;Microprocessor;Intelligent control;Discipline localization;Overlapping fusion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包括了生活中的所有电器设备,如掌上PDA、移动计算设备、电视机顶盒、手机上网、数字电视、多媒体、汽车、微波炉、数字相机、家庭自动化系统、电梯、空调、安全系统、自动售货机、蜂窝式电话、消费电子设备、工业自动化仪表与医疗仪器等。

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语音图像数据传输技术,甚至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和具体应用对象相结合后的更新换代产品,反映当代最新技术的先进水平。

嵌入式系统是当今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在PC市场已趋于稳定的今天,嵌入式系统市场的发展速度却正在加快。

由于嵌入式系统所依托的软硬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嵌入式系统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

根据美国嵌入式系统专业杂志RTC报道,在21世纪初的10年中,全球嵌入式系统市场需求量具有比PC市场大10-100倍的商机一、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根据IEEE(国际电机工程师协会)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装置、机器和设备运行的装置”(devices used to control,monitor,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machinery or plants)。

从中可以看出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还可以涵盖机械等附属装置。

目前国内一个普遍认同的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是: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处理器/微处理器、存储器及外设器件和I/O 端口、图形控制器等。

嵌入式系统有别于一般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它不具备像硬盘那样大容量的存储介质,而大多使用EPROM、EEPROM或闪存(Flash Memory)作为存储介质。

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软件(要求实时和多任务操作)和应用程序编程。

应用程序控制着系统的运作和行为;而操作系统控制着应用程序编程与硬件的交互作用。

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历史(一)嵌入式系统虽然是最近几年才热起来的一个名词,但其发展其实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了。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由于体积小、功耗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使用方便、性能价格比高等一系列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普及。

微型机表现出的智能化水平引起了控制专业人士的兴趣,要求将微型机嵌入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的智能化控制。

例如,将微型计算机经电气加固和机械加固,并配置各种外围接口电路,安装到大型舰船中构成自动驾驶仪或轮机状态监测系统。

这样一来,计算机便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的计算机功能。

为了区别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二)尽管嵌入式系统起源于微型机时代,但微型计算机的体积、价位和可靠性都无法满足广大对象系统的嵌入式应用要求,因此,嵌入式系统必须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单芯片化道路,即将计算机做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开创了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的单片机时代。

最早的单片机是1976年Intel公司生产的8048,它的出现,使得汽车、家电、工业机器、通信装置以及成千上万种产品可以通过内嵌电子装置来获得更佳的使用性能。

这些装置已经初步具备了嵌入式的应用特点,但是这时的应用只是使用8位的芯片,执行一些单线程的程序,还谈不上“系统”的概念。

(三)上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

90年代以后,TI推出的第三代DSP 芯片TMS320C30,引导着微控制器向32位高速智能化发展。

在应用方面,发展也较为迅速。

特别是掌上电脑,1997年在美国市场上掌上电脑不过四五个品牌,而1998年底,各式各样的掌上电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

此外,Nokia 推出了智能电话,西门子推出了机顶盒,Wyse推出了智能终端,NS推出了WebPAD。

21世纪以来,嵌入式系统更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三、嵌入式系统的四个支柱学科尽管嵌入式系统在当前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但嵌入式系统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当前,嵌入式系统主要是四个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以平台模式进行学科定位与分工。

这四个支柱学科分别是微电子学科、计算机学科、电子技术学科和对象学科。

微电子学科是嵌入式系统发展的基础,对象学科是嵌入式系统应用的归宿学科,计算机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是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微电子学科。

微电子学科为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提供了集成电路基础。

电子技术学科、计算机学科的许多重要成果,最终都会体现在集成电路中,从早期的数字电路集成,到如今的模数混合、软/硬件结合、以IP为基础的知识与知识行为集成,所以,微电子学科的发展在嵌入式系统学科中具有领军作用,任何微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突破都将被快速应用到嵌入式系统中来。

(二)计算机学科。

在嵌入式系统中,计算机学科主要担当着嵌入式系统应用平台的构建作用。

它包括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工程方法、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等内容。

(三)电子技术学科。

电子技术将微电子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迅速从电路集成、功能集成、技术集成发展到知识集成;为计算机学科提供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支持;在对象学科中,广大的应用工程师在嵌入式软硬件平台上实现最广泛的应用。

因此,可以说,在嵌入式系统中,电子技术学科提供了最广泛的技术服务。

(四)对象学科。

嵌入式系统最终要作为智能控制器应用在相关的设备中,如何做好嵌入式系统与这些设备的完美对接,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上构建本领域的一个嵌入式应用系统,是这些具体应用对象学科的一个研究命题。

嵌入式系统的对象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科技领域,形成了嵌入式系统一个无限大的应用领域。

嵌入式应用系统的技术基础是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环境、应用要求。

同时,在应用中要不断给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计算机学科提出技术要求,以便不断提升嵌入式系统平台的技术水平。

四、嵌入式系统四个支柱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由于嵌入式系统有横跨四个支柱学科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科在嵌入式系统中都会体现出自身的特性和不足,因此,嵌入式系统中有一个学科定位与交叉融合问题。

“学科定位”体现在嵌入式系统中,如何发挥每个学科的自身优势,在与其他学科共存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介入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交叉融合”指在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每个支柱学科都要不断了解其他学科对嵌入式系统的技术发展要求,以便为嵌入式系统构筑最佳的知识平台,实现最佳的嵌入式系统应用。

由于嵌入式系统各支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在建设每个学科的的过程中,都需要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来共同组成以该学科为主导的集体研发队伍。

例如近年来,在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不少企业吸收了一些电子技术学科和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人才;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学院设立嵌入式系统专业时,引进了许多对象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