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印度军事思想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印度军事思想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印度军事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培训提干考点提干考试大纲印度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战略、国防、建军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印度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印度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其军事思想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的总要求并随着形势变化和军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按演进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初创时期(独立之初至50年代末)这一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是以文武两手统一全国,抢占边境争议地区,实现英国统治时期的所谓喜马拉雅山"理想边界";作战思想沿袭了英印殖民军传统的攻防战术;建军思想强调文官治军,改革军制,收编土邦部队,成立国防部,陆海空三军分立,全军实现"印度化";国防发展思想强调优先发展经济,适当兼顾国防。

转折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50年代末,在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下,印度在南亚推行"西攻北进"战略,准备两线同时作战。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失败后,军事思想发生转折。

在战略思想方面,由两线出击转为"西攻北防";在作战思想方面,由陆军单一军种的攻防作战,改为侧重陆空协同的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在军队建设思想方面,由偏重发展陆军,转为以陆军为主相应发展空军和海军;在国防发展思想方面,由短时期的紧急备战、国防压倒一切,转为国防与经济并重,执行国防五年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

60年代中、后期,印度在苏联援助下建立起新的国防工业体系,大力更新三军武器装备,形成新的武装力量结构和作战体制,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占领了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支持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从而加强了在南亚的地位。

趋向定型时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70年代,印度把战略视野转向印度洋。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军事思想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军事思想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产生于一定物质生产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之上,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反映一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政治观念决定军事思想的阶级性质,制约其发展方向。

哲学为军事思想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科学文化水平以及道德、宗教和法律,还有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也都程度不同地影响军事思想的发展。

军事思想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同阶级所奉行或推崇的军事思想,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的不同认识和立场。

军事思想具有时代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思想各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

军事思想还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战争的特性之一,是强制人们必须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才能取胜,所以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有些因其反映了军事斗争的共同规律而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继续使用,并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

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来源与战争实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战略战术,有着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

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

3、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军事思想和军事领域所揭示的一些事物的普遍规律,所形成的原则、概念和范畴,常常被用于政治、经济、外交及商业竞争和体育比赛方面。

4、科学内容博大精深。

一、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国防问题的方法论,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军队建设及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等。

二、军事思想的分类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按阶级性质区分,有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等。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

1.初步形成(1927.8“八一”南昌起义——1935.1遵义会议)毛泽东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走什么路、如何建军、如何作战三个基本问题,它们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已初步形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

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的历史任务。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和革命军队,并先后参加了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武装、参加战争的重要尝试。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上山”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

随后,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尔后,在井冈山斗争中,提出了“十六字诀”的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原则。

1928年至1930年初,毛泽东在他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古田会议又明确了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在1930年至1931年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形成了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

这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已经产生,为其后来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1935.1遵义会议——1945.8抗日战争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确立了毛泽东的威信,1945年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并对此做了阐述。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三略》及其军事思想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三略》及其军事思想

2017年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思想》:《三略》及其军事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培训提干考点提干考试大纲《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

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三略》军事思想《三略》兵学内涵十分丰富,军事思想十分深刻。

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深刻的战争观念、系统的战争指导理论、全面的选将用将原则、精辟的治军思想这几大部分。

首先,是强调“不得已而用之”和“以义诛不义”的战争观念。

从《孙子兵法》以来,中国兵学在战争问题上形成了重战、慎战而又强调义战的思想。

《三略》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有关战争的诸问题上,包括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民众的关系、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战争与主观指导等,都提出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的判断,形成了系统的战争观念。

在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问题上,《三略》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强调慎战与义战的战争观念。

《三略》认为,战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会给社会政治秩序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是“不得已而用之”,而不能随意发动战争:“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即使是进行战争,也必须以“恬淡”处之,尽量减少战争对人力物力的破坏,将战争的破坏性减至最低,否则就是“失道”。

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另一方面,《三略》又认识到战争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自行消灭的,所以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运用战争的手段,法天道,兴义师,以“诛暴讨乱”,“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战争论》作品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战争论》作品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战争论》作品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1、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2、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3、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制、各兵种的比例等。

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

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

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4、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

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

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中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朱元璋的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朱元璋的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朱元
璋的军事思想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

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

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

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来源:张为臻博客)。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日本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日本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日本军事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日本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日本长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日本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1、战争观点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进行侵略战争,被侵略国家人民深受其害,日本人民也饱尝战争之苦。

战后,否定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国家”、“非武装中立”思想应运而生。

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然而,有人却提出“自卫战争有理”和“自主防御”等主张,认为不能一概否定战争,日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自卫,不应依赖别国而要靠该国的力量保卫自己。

70年代中期发表的《防卫计划大纲》认为:核恐怖遏制了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在大国核僵峙局面下,世界大战虽得以避免,但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资源纠纷导致局部常规战争不断,世界并不安宁;由于亚太地区大国互相制约,日本不致遭到外国大规模武装入侵,但有限的小规模的战争威胁随时存在。

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界日益滋长着一股否认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历史甚至美化其军国主义的势力,主张修改宪法,增加军费,加强军队建设,走军事大国道路,复活军国主义。

2、战略思想战后初期,为适应美国军事战略的需要,日本政府提出安全必须依赖“集体防御”的主张。

据此,1951年与美国缔结《日美安全条约》。

条约规定,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担义务,日本为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

从此,日美共同防御成为日本军事战略的“支柱”。

其基本构想是:对付核威胁,依靠美国的核遏制力量;对付有限的小规模侵略,原则上依靠该国的力量;依靠该国力量难以抵御外敌入侵时,应以各种方法顽强抵抗,等待美军支援。

但也有人反对过分依赖美国,认为《日美安全条约》有损于日本的独立地位,主张“自主防御”。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六韬》及其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六韬》及其军事思想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六韬》及其军事思想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

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六韬》军事思想《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1、在战略战术上,《六韬》有其独到之处。

《兵道》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

一者能独往独来。

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

’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

”这是说,用兵的原则在于“一”。

所谓“一”,就是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独往独来,机动灵活,不受牵制,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军势》载:“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

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是听也。

兵之用者,其状不定见也。

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不制者,兵也。

’”这里强调的是“因敌之动”,“倏而和主,忽而来”,核心是突出机动灵活,不为敌人所牵制。

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就可以战无不胜。

2、《六韬》还强调了用兵要见机而作,以谋略取胜,而不以力战。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

善胜敌者,胜于无形。

上战与无战。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

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在《六韬》中,还论述到了步、车、骑三种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问题。

《均兵》指出了车、骑的地位及其不同作用:“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阵),要(邀击)强敌,遮走北(败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大学生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大纲《军事知识》考点—军事
思想发展概况
关键词:士兵提干张为臻大学生士兵提干提干培训提干考试大纲人类对军事问题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的日益频繁和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军事思想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出现,始于奴隶社会。

“攻”、“守”、“战术”、“统率”等军事概念就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此时,人们已开始探讨战争与物质力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序上认识到军队的多寡,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战争胜负具有重要作用。

“强胜弱”、“众胜寡”成为一般的作战原则。

它标志着这时出现的军事思想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

但是在奴隶社会时期,在军事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教迷信观念,加之战争规模较小,作战形式单纯,这时的军事思想还比较简单。

1.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在战争中衰亡。

这促使人们认识到,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的强弱,而且同政治因素,战争的性质,力量的运用及其强弱转化,有着密切关系。

这一认识是由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军事著作首先在理论上加以阐明的。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论著,总结了当时军事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胜败等范畴的对立和转化关系,提出
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

这说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已经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大量火器和众多人力投入战争成为现实。

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大革命中,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战争规模空前扩大,战争的本质也暴露得更加充分。

以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所著《战争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运用当时的哲学和历史学成果,总结了拿破仑战争及以前的一些战争经验,阐明了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暴力运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若干作战原则。

由克劳塞维茨和与其同时代的军事家若米尼等人所阐发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基本观点,代表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他们的著述已成为公认的军事名著,至今仍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家奉为经典。

其中:“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论点,也为В.И.列宁和毛泽东所肯定。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实践经验的积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更加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并在现代战争的作战方法、技术运用、组织指挥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和原则。

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偏见和认识论、方法论的片面性,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一般都掩盖战争的阶级本质,并且过分强调武器和技术在战争制胜因素中的作用,从而贬低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3.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革命战争经验,并且吸取了军事思想史上的积极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K.马克思、F.恩格斯、列宁、И.В.斯大林、毛泽东以及其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在创立、运用和发展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根源,指明了暴力对新社会诞生的促进作用和对经济的依赖性,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对于战争的制约作用,明确区分战争的政治性质,揭示阶级社会战争的阶级本质,阐发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建设人民军队的重要性,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纲领和作战方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包含了一整套关于建设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并且包含着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人民及其军队,运用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终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所有反动武装力量,建立并且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来源:张为臻博客)
4.探索新情况和新问题。

任何军事思想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要求军事思想在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
创新和发展。

但是,军事思想的发展历史表明:一般说来,在和平时期军事思想的发展往往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一场战争中曾经赢得胜利的经验,远远不能满足下一场战争的要求。

因此,在和平环境中,防止和克服保守倾向,积极探索军事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使军事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才能保证它对未来战争发挥正确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