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人与环境的和谐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 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__实__现__能__量__的__多__级__利__用__,_
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即可)。
(从能量流动的方面考虑,两
பைடு நூலகம்
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1.水污染的类型
水污染及其净化
人类对湿地等生态系统 破坏,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 碎化,人为对土地的开垦 和扩张,外来物种入侵等
(续表)
危害
防治措施
导致水体富营养 化,形成赤潮或水 华等
严格控制污染源,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 工业用水封闭化,建立污水处理厂等
沙尘暴
植树造林,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 筑防护体系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问题
原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温室效 应等全 球气候 问题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及水泥的生产等,导 致大气中CO2的含量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增多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 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酸雨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水体酸化,影响动植物的
导致大气中SO2和氮 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和 的氧化物含量增多 金属材料
2022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PPT课件)
1、介绍人资环协调关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 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人口、资源与 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2、介绍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测度研究。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构成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测度是评价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 价:对中国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展状态的 协调性和发展方式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 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内在要求。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步骤:首先,通过对指标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标准化” 方法,分别计算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 别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人口综合 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指数,最后,再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独立性与关联性相结合 4.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5. 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 6.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约束层
指标 类型
人口数 量质量 结构 X1
人口、资 源与环境 协调发展 的协调度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猪牛羊肉占有量 人均禽蛋占有量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人与环境》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4章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问题探讨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旅游,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

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1. 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提示】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实例进行辨析。

2. 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提示】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了解到的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的具体实例;或者教师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旁栏思考题1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提示】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考作答。

思考•讨论1讨论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 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

2.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

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3. 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 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

4.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类的三大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类型;掌 握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法、原理和措施。
• •
重点:人类的环境悲观论、乐观论和可持续论。
–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 气候变化 (2)水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河流与湖泊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农药与化肥污染、污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4)噪声污染
2、生态破坏: 生态资源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显 著下降,生态结构明显改变,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的现象。
2、 “增长的极限”
关于“增长的极限”的分析,穆勒早在19世纪就进行过了。 1960年,Forester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末日:公 元2026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论文,可惜的是,这篇论文发 出的警告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奇谈而打入冷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D.L.米都斯在1970年受罗马 俱乐部的委托,与他人合作,于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 (又称“世界末日模型” )。 米都斯在世界模型中,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 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 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增长着。 设一定因素的基期数量为P,每一期的增长率为r,第n期 达到的数量为A,那么 A=P(1+r)n
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 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采 矿 引 起 的 大 气 污 染 被风沙“驱赶”的村庄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 1. 我该不该使用化肥农药? • 如果我是一个农民,将有两种选择,或者 使用或者不。 • 周围的人也同样有两种可能。 • 对于我来说,使用化肥农药是有利的,而 对环境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所以不管周 围人使用或不使用。
• 2.公用地悲剧
• 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所有牧 民开放的牧场。 • 每个人计算的结果都是增加放牧牛羊的 收益会高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因而会 尽可能地增加牧牛羊的数量。 • 当牧牛羊的数量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时, 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枯萎耗尽,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牛羊均饿死,同时, 牧场也不复存在。
• 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内容: • 1.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 • 2.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 产方式; • 3.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4.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 中。
•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 1.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 3.我们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可再生资源---水土、生物、森林 不可再生资源---煤、油、矿物
三、环境污染Biblioteka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污染对象 •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污染机制
四、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争论
•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 乐观主义: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博弈结果: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 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 二人同服刑2年 即时获释
• 六、行动起来 • 1962年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 。卡森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 滴滴涕(DDT)对野生生物的危害,尤其 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 •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 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 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演讲稿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我们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导致了气候变化、生物灭绝、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美丽的地球家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洪涝、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生物灭绝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资源枯竭导致了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尊重、不爱护的结果,也是我们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应该是什么样子。

和谐相处,并不是要求人类停止发展,而是要求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发展,提倡低碳生活,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才能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最后,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而努力。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管,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个人应该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谐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主旋律,让美丽的地球家园永远长青!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学会和谐相处

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学会和谐相处

04 实际应用:如何在生活中 实践和谐相处
在家庭中实践和谐相处
尊重家庭成员
尊重父母、配偶和子女的观点和需求, 避免对他们的行为和决定进行贬低或 否定。
有效沟通
建立开放、坦诚的家庭沟通氛围,鼓 励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并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决策
在家庭重要事务上,鼓励家庭成员共 同参与决策,尊重多数人的意见,促 进家庭内部的平等与合作。
分担家务
合理分担家务,共同照顾家庭成员的 生活需求,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和 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在学校中实践和谐相处
01
02
03
04
尊重师长
尊重教师的权威和指导,认真 听取教师的教诲和建议。
友爱同学
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互相帮 助、关心和支持,共同进步。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增 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合作
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提高生活质量
01
和谐相处有助于减少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生活质量,使
人们更加幸福和满足。
促进社会进步
02
和谐相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增强个人素质
03
学会和谐相处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个人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的原则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观点 ,不攻击或贬低他人。
意识。
遵守校规校纪
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重 他人的权益,维护校园秩序。
在社会中实践和谐相处
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热心公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帮助弱势群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6.1朝拜太阳神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景。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6.2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学核心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渔猎文明农











明和谐程度提高
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历程
二、五大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
2、生态破坏
3、资源耗竭
4、环境污染
5、人口剧增
不和谐的音符
◆1、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
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火山、地震、岩崩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病虫害、蝗虫、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2、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5、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的
结果使得上
面所有的问
题都被大大
地放大了!
1、自然灾害
2、生态破坏
3、资源耗竭
4、环境污染
5、人口剧增威胁人类生存限制人类发展侵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类安全
三、人与环境和谐




















和谐度增加
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60亿人口的生存现状
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
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
人类难以适应生存!
人口剧增65亿资源耗竭
生态破坏
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减少废弃物增加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能源危机
矿产资源危机
1、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的量度量度背景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极限量度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环境功能不被破坏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生物安全
食品安全
核安全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
2、环境安全人为灾害
•1、多宝鱼•2、红心蛋•3、食品添加剂•4、转基因食品•5、三鹿奶粉
环境安全的量度
防灾设施
防灾机制量度
减灾机制完备状况
建设标准
资源物资储备灾害后恢复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新灾害形成应对反应速度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1ppm)
癌症
水俣病(甲基汞) 克山病、大骨节病
女儿村(Cd )
地方病流行性疾病
环境污染
危及人类的健康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
环境健康面临的威胁
3、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的量度
生物测试结构活性相关量度
哪些环境因子有害?
环境因子存在状况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环境监测
环境因子生理影响
上海
广州
成都
青岛
杭州
桂林
珠海
厦门
威海
•苏黎世•日内瓦•温哥华•维也纳•奥克兰
•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慕尼黑•悉尼
•伯尔尼
适宜的人口密度
充足的绿地广场
宽敞的住宅
良好的环境质量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的城市交通快捷的信息通讯服务方便的服务系统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
……
舒适的人居环境
环境舒适的表现
4、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的量度
量度绿地、森林、水面
人口密度适宜
合理的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完善先进
城市文明
……
人的精神需求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山水天象
气象生物
形象美气息美色彩美动静美朦胧美寓意美文化遗产
城市建筑
园林绿化工艺美术
和谐美特色美
色彩美人文美环境欣赏的内容
5、环境欣赏
环境欣赏的量度
量度自然景观特色
自然环境质量
人工环境质量
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沉淀
……
人与环境和谐
人与环境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人工环境的和谐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