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合集下载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摘要: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是要不断地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适合于人类目的的改造,而人类的“目的”说到底是对自然向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的占有及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占有量的攀比,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惜牺牲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状态,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

我们不要忘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是不可能超越自然、背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否则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和最高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想达到这样的和谐状态,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

⼈与⾃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2019-08-31⼈与⾃然的关系是⼈类⽣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

“⼈与⾃然和谐发展”这⼀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揭⽰了⼈与⾃然的关系以及实现⼈与⾃然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从⽽为⼈类正确解答⼈与⾃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与⾃然之间的和谐,是实现⼈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个紧迫问题。

⼀、⼈与⾃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依据(⼀)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系统是由⼈类社会和狭义的⾃然这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从这⼀点看,⼈与⾃然的关系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类重新认识和调整⼈与⾃然的关系,⼈和⾃然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更不是宰割与被宰割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和伙伴的关系。

唯有和谐共⽣、共存共荣,才能实现⼈与⾃然和谐发展。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然观出发,把⼈看成是⾃然界的⼀部分。

马克思曾说过“⾃然界,就它本⾝不是⼈的⾝体⽽⾔,是⼈的⽆机的⾝体,⼈靠⾃然界⽣活,也就是说,⾃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的⾝体,所谓⼈的⾁体⽣活和精神⽣活同⾃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然界同⾃⾝相联系,因为⼈是⾃然界的⼀部分”。

马克思进⼀步认为,⾃然界也是⼈的⼀部分,“没有⾃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和其他动物⼀样都要受到⾃然界的制约,必须依赖⾃然界才能⽣存和发展,⼈和⾃然界是⼀个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若⾃然界⽣态系统遭到破坏,⼈类的⽣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

从这⼀点看,尊重⾃然,就是尊重⽣命;保护⾃然,就是延续⽣命。

(⼆)发展的观点1.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

⼈与⾃然和谐发展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与⾃然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与⾃然的不和谐发展到和谐发展,从不充分和谐发展,到⽐较充分和谐发展,最后到⾼度和谐发展,简⾔之,⼈与⾃然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态势;2.事物的发展是⼀个系统整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难、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熟悉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

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

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资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针对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协调人与资源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可持续发展。

标签:人;资源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人寓于资源,环境中,三者一直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

人是系统的主体,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

1 对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认识1.1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内涵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的人。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 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对大自然的索取能力和数量大增,加深了人与自然资源再生的长期性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矛盾结果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的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

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在物质层面上,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资源和能源来满足自身需求。

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在精神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人们的内心与自然界保持紧密的联系。

只有在感受自然的美好、关爱自然的同时,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发现自然的价值。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互相尊重和保护。

在与自然的交互行为中,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依据自然的法则行事。

当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时,要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人类要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负责,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负责。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第三,人们应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承担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政府要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建设。

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需要人们加强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中来。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重塑人类与自然的亲善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系统。

自然辩证法追求有机整体的观念,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过度的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对自然环境构成了威胁,如森林砍伐、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等。

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而忽视了和谐发展,将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

四、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1. 理念引导:培养人们关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资源管理:改变过度开发的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

3.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4. 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建生态平衡。

5. 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实现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体现:1. 环保习惯: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合理使用水资源等。

2. 节能减排:通过节约用电、减少碳排放等行为,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自然教育: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教育和认知,提高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外界环境不停地交换着物质和能量,这种交换 过程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据研究,人一生中大约要和外界交换的120倍身体重 量的物质,其中蛋白质约1.6吨,脂肪约1吨,糖类 约10吨,水约50吨(人体重量的75%是水分)。
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的同时,又
不停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无序的能量。只有在自
BG
5
五大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和谐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自然灾害
适应生存 环境安全 环境健康 环境舒适 环境欣赏
BG
6
五大环境问题
➢ 自然灾害


➢ 生态破坏

➢ 资源耗竭


➢ 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BG
7
◆ 自然灾、宇宙射线
地质灾害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 会生态属性。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 生态适应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 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
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 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明(文
化)。
BG
19
9.2 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的条件下,人们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 的生理需求,需要时刻提防危险动物的攻击以 及一些危及生命的灾难的降临,生存状况基本 上和其它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
效和合理的。如果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
环境的和谐平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
自身的安全。
BG
4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渔 猎 文 明
农 业 文 明
工 业 文 明
后 工 业 文 明
矛盾伴随发 展全过程
和谐程度提高
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 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 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
人口数。
对人口容量的量化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源平
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三类。
BG
24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影响因素 : 一、地域的开放程度 二、时间规定性 三、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四、生活水平的高低 五、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六、不同目标下的人口容量 七、承载人口的基础。


3.环境健康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 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2.环境安全
过去: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形 成的环境灾害。目前:大量人为的环境灾害。
1.适应生存
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BG
15
9.2 适应生存
适应是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变异 等方式产生与与环境有利的关系过 程。
适应生存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 层次。
基本要求是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 保障相对充足的资源供应。
BG
16
9.2 适应生存
生态学中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 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 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 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样的和谐背景下,人类只能够使多数人维 持基本的生命需求而生存下来,人口的死亡率 很高,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都很缓慢;人类向 环境索取,受制于环境,也无力建设环境,人 与环境之间主要处于适应生存的状态。
BG
20
适应生存
人类生存面临的危机
人均耕地减少
人均粮食减少

人口剧增
废弃物增加


资源耗竭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通过环境承载力来度量人与环境和谐程
度主要有自然资源供给指标、社会支持
条件指标、污染承受能力指标等三大类
指标。
BG
23
9.2 适应生存
“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 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适度人口”这 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人口论中的《适度 人口论》。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对人口容量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BG
1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主要内容: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9.2 适应生存
9.3 环境安全
9.4 环境健康
9.5 环境舒适
9.6 环境欣赏
BG
2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BG
3
9.1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作用于环境
适应的结果:形成各种生存特征(手段),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一方面可以免受环境不 利因素的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还能有效的 从其环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 保证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的延续。
BG
17
9.2 适应生存
环境学中的生态适应是指
人与环境的协调过程
也可指
协调过程的结果

BG
18
9.2 适应生存
以 适
能源危机

生态破坏
矿产资源危机

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
森林锐减
沙漠化和荒B漠G 化
21
适应生存的量度
量度背景 量度
资源的有限性 人口极限
环境承载力 人口容量
BG
自然资源供给指标 社会支持条件指标 污染承受能力指标
资源平衡分析法 数学规划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22
9.2 适应生存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 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 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 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 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适环 环 应境 境 生安 健 存全 康
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 66亿人口的生存现状 由物质到精神的提高
环环 境境 舒欣 适赏
和谐度增加
BG
14
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

与 环
5.环境欣赏
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满足, 精神需求成为主要内容。


4.环境舒适
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火山、地震、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BG
8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BG
9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BG
10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BG
11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的结果 使得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被大大地放大了
BG
12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威胁人类生存 限制人类发展 侵害人体健康 危及人类安全
BG
13
人与环境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