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比过去,现代大学生对婚姻和恋爱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和观念。

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真正的婚姻观念、过于追求自由和刺激、心态不成熟、缺乏稳定的长期交往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婚恋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许多人缺乏真正的婚姻观念。

一些大学生对婚姻观念存在误解,以为婚姻只是一种传统的形式,而忽略了婚姻的实质是基于相互的承诺和责任。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大学生的婚姻观念,让他们明白婚姻不仅仅是爱情的延续,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的体现。

一些大学生过于追求自由和刺激,容易陷入恋爱的草率和轻视的状态。

他们容易被表面上的吸引力冲昏头脑,而忽略了感情的真正内涵和长久的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明白恋爱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刺激和快乐,更是为了互相扶持和共同成长。

心态不成熟是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时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成熟的决策能力,容易陷入盲目的和不理智的状态。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态的成熟度,让他们在恋爱时能够理性思考和做出明智的选择。

缺乏稳定的长期交往是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一个表现。

由于课业繁重和社交圈子的限制,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更加短暂和不稳定。

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稳定的长期交往,以便让他们在恋爱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婚恋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婚恋的态度和观念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自由,更加理性和成熟。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婚恋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问题分析和对策提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婚恋观与过去有了不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

相比过去不同,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他们更加看重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加强调自我实现和情感表达。

2. 自由化。

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看重自由和独立,对爱情和婚姻没有太多的束缚和压力。

他们更加注重在婚姻中找到平等和共同的目标,而不是过往的一厢情愿和被动从众。

以上这些变化,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的新特点和趋势,也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带来了不少挑战和机遇。

1. 危害传统婚姻观。

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个性自由,对传统的婚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而忽视了家庭的稳定和责任。

2. 沟通不畅。

由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理性和独立,他们在婚恋关系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立场,而忽视了对另一半的理解和尊重。

3. 社交圈子广泛。

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都有着丰富的社交圈子,他们更加善于结交朋友和拓展人际关系。

这也容易让他们的婚恋观念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4. 观念碰撞。

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在婚恋关系中,这种差异和冲突可能会引发矛盾和纠纷。

以上这些问题,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和困惑,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

三、对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的对策提出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 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念和态度。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婚恋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模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婚恋观念的变化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大学生的婚姻观念普遍较为传统,注重家庭责任和孝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还要求对方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家庭背景。

这种趋势使得婚恋观念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个性化。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导致了婚姻观念多元化,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愈发激烈。

这种冲突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婚姻选择,也对整个社会的婚姻制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1.2 问题提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婚恋观念逐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一些问题。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婚恋观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大学生对婚姻和恋爱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表现出来的特点较为明显,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愈加复杂,其根源也较为多方面,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对。

本文将认真探讨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现状、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旨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从而推动社会婚姻观念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分析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婚姻观念不够成熟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婚姻观念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个性化和自由化的婚姻观念。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婚姻时,缺乏清晰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感,容易轻率进入婚姻,或因为一时冲动而选择草率离婚。

大学生的社交圈子相对封闭,缺乏对异性的真实了解。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社会婚恋文化的走向。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也能为高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婚恋行为以及影响婚恋观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和家庭教育的改进、社会婚恋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引发更多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思考和讨论,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

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包含多个维度和指标的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多所高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大学生对婚恋观的看法、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数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本研究还采用了个案访谈法,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通过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揭示大学生婚恋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力求使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最终,共收集了来自全国范围内所高校的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女生占%;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分别占比%、%、%和%;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多个专业;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学生分别占比%、%和%。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很快就会结婚,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延迟婚姻,并且对婚恋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调查方法:我们在多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涵盖了性别、年龄、专业、家庭背景等不同的学生。

问卷内容涵盖了婚姻观念、恋爱观念、对婚姻的期待以及影响婚恋观念的因素等方面。

调查结果分析:1. 延迟婚姻的选择在对大学生的婚姻观念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延迟婚姻。

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30岁之前结婚,而有25%的受访者则表示他们希望在35岁之前结婚。

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在25岁之前结婚。

这表明大学生对婚姻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延迟婚姻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选择。

2. 婚姻观念的多样化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婚姻有着不同的期待和看法。

部分受访者认为婚姻是一种责任和承诺,他们希望在婚姻中享受到安定和幸福;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婚姻是束缚,他们更倾向于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婚姻观念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婚姻的理解和认知有所不同。

3. 恋爱观念的变化在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念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谈恋爱之后才考虑结婚,而另一部分受访者则认为谈恋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向婚姻。

这表明大学生对恋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待,恋爱不再是必然导向婚姻的过程。

4. 影响婚恋观念的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因素非常复杂。

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产生影响。

家庭对婚姻的态度和方式、社会对婚姻的评价和期待、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恋爱经历等都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婚姻的看法。

分析与总结: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论文大学生婚恋观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婚恋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如今,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大部分大学生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渴望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其次,自主选择的观念逐渐被接受,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再者,相对开放的社交环境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更多机会。

最后,家庭条件和经济独立能力的提高使得大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婚恋问题。

二、大学生婚恋观变化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婚姻观念受到了挑战。

个人自由和独立的追求成为了大学生婚恋观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追求,婚恋并不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

3.经济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房价高涨等问题,经济压力成为了他们考虑婚恋的一大阻力。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等待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再考虑婚姻问题。

三、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1.家庭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更注重伴侣之间的平等和共同发展,婚姻被看作是两个独立个体共同生活、共同前进的方式。

这种观念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2.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婚恋观的改变使得婚姻更多地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非传统的经济和家庭条件。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平等。

3.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事业的追求,对婚姻的考虑更加理性和成熟。

他们更倾向于在婚姻之前充分发展自我,为未来的生活和家庭打下更加稳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婚恋观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结果,也是一种进步与变革。

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他们能够更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创造更加和谐、平等的婚姻关系。

当然,这并不代表大学生对婚姻不重视,而是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和共同成长。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对婚恋有着更加理性和务实的看法。

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恋爱观念的不健康、婚恋压力的增加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大学生的婚恋观趋于健康和平衡。

新时期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普遍不健康。

一些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存在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思想,对恋爱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应对能力和解决思路。

这种观念的不健康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焦虑和压力,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理性看待恋爱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恋爱过程中的问题要积极应对和解决,不要把恋爱当作人生的全部,要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婚恋预设了一些偏见和固定的观念,使得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女生,面对社会的期待和家庭的期望,常常感到焦虑和沮丧。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应该转变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预设,鼓励大学生先完成自己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对结婚的时间和对象要有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大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制定婚恋计划,不要盲目追求婚姻,要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

新时期大学生在婚恋交往中存在着沟通不畅和价值观不合的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在婚恋交往中,双方的沟通不畅,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价值观,很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要注重沟通,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

在婚恋交往中,要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才能够建立起稳定和健康的关系。

新时期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缺乏经验和处理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相对较轻,他们在面对恋爱和婚姻问题时经验不足,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处理能力。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比以往更加传统的婚恋观,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个性化。

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婚恋观念的多元化、恋爱观念的不稳定等。

需要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恋观。

1. 婚恋观念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们对婚恋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有些大学生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和尊重,强调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而另一些大学生则更加传统,希望在婚姻中维护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这种多元化的婚恋观念导致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

2. 恋爱观念不稳定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恋爱观念变得不太稳定。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试图追求更多的恋爱经历,以便更好地确定自己的需求和选择;而另一些大学生则可能更加迅速地进入婚姻关系,希望在婚姻中找到情感的依靠。

3. 社会影响社会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当今社会中,婚姻观念多元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

大学生可能会受到社会的各种信息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1.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引导。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婚恋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婚恋观。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婚恋问题。

2. 培养正确的婚恋观念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恋观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正确婚恋观念。

学校和社会应该传递正确的婚姻观念和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婚姻问题,建立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婚姻观念。

也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婚恋责任感和家庭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婚姻生活。

3. 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的困惑和疑虑,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婚姻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细致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婚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所有学生采取分年级整体随机概率抽取法,抽取275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中的访谈法、文献法、统计法等,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以便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和性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观;性观念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中较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其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都有明显的变化。

观念的转变、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谐的氛围,使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和婚恋观念日渐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男女学生比例接近的学校,恋爱率高达80%~90%。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及变化,本次调查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设置3个相关部分,即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对陇东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对陇东学院在校生的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作初步扫描,为高校性知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客观依据。

1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该问卷共33道题,最后2道题分别是男女选做题。

内容包括大学生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3个部分,各部分设置了数目不等的小题。

2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本次调查的现实意义和各院系男女人数的差别,我们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15个院系的本、专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5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97.45%。

其中男生91人,占33.96%,女生177人,占66.04%;大一86人,大二75人,大三51人,大四56人;文科128人,理科140人,理科生略多于文科生;来自城市41人,乡镇75人,农村152人,农村学生占多数;独生子女24人,非独生子女244人;年龄17~20岁53人,21~24岁206人,25~27岁9人;专科生23人,本科生245人。

3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获得数据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以提高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明晰度。

4调查结果分析4.1恋爱观从调查结果可知,对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持肯定态度,选择“正确引导”和“任其发展”的学生占93.66%,男生和女生的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正确引导”的比例大于男生。

总体而言,选择“正确引导”的学生为80.60%,大于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

选择“禁止”“限制”的学生共占6.34%。

以上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不论男女对大学期间谈恋爱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大学谈恋爱是正常的,但需要正确引导。

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较高,反映了男生普遍恋爱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把对方看成自己将来组建家庭的另一半,只是为了一时的心理或生理需要。

恋爱动机选项中有27.99%的学生选择“寻求精神寄托”,有39.18%的学生选择“找一个伴侣”,男女生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

男生选择“寻求精神寄托”的比例为23.08%,而女生选择此项的比例为30.51%,明显高于男生,可以看出女生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环境明显不同,大学生离开父母在远方独立生活,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加之受一些不良现象影响,致使很多学生为了在同级、同班学生中有所谓的“面子”而盲目从众和攀比,选择“从众行为”的占15.30%,而选择“寻求真爱”和“寻求结婚对象”的学生只占17.54%,男女生选择比例基本相同,总的来说恋爱动机还是比较单纯,但也不排除有功利性行为。

对事业和爱情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爱情和事业同样重要”,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比例大于选择“爱情比事业重要”的比例,其中选择“事业比爱情重要”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这与当今经济体制和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关,在这个选项中男女生的选择是比较理性的,基本立足于现实;选择“爱情比事业重要”的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选择“目前还没有想过”的人数只占14.18%。

对自己恋爱能力的评价,选择“一般”的学生占44.03%;选择“非常自信”的学生只占8.21%,并且男女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选择“不太自信”和“非常不自信”的男生占21.97%,因为多数男生可能比较重视自己的事业,也可能是生理或经济方面的欠缺使他们信心不足;选择“比较自信”的占23.88%,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对待失恋的态度,有62.31%的学生选择“通过学习忘记一切”,选择“不想活了”的学生占6.34%,其中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说明男女双方面对失恋时,男生相对女生更能理智对待。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在校谈恋爱持肯定态度,但总体上抗恋爱挫折能力不足,女生尤为严重,面对失恋时,可能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跳楼、自杀等4.2择偶观对于择偶的条件,多数学生选择的是“人品、性格”,“学识、学历与健康”2项,且这2项优先级在最前面,女生多于男生。

选择“经济状况”的女生占20.90%,而男生只有5.49%,男女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还显示,外表和年龄也是大学生谈恋爱时关注的条件。

在年龄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真正的爱情不受年龄限制”,而在这项中,男生所占比例大于女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男大女小”,占36.94%,女生所占比例较大;选择“女大男小”的学生较少,只占6.34%,且男生选择有一定的偏向。

总体来看,婚恋年龄模式“男大女小”为多数人认可。

对门当户“一般”的占27.24%,对的看法,选择“比较赞成”的占22.01%,“不太赞成”的占29.48%,在“比较赞成”中女生所占比例较高,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还有15.30%的学生选择“完全不赞成”。

对郎才女貌的看法,选择“一般”的学生占41.04%,选择“比较赞成”和“不太赞成”的人数持平,其中选择“比较赞成”的男女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选择“完全赞成”和“完全不赞成”的人数占13.43%,且男生选择的比例均大于女生。

4.3性观念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认为“有违伦理道德,坚决不允许”的学生较多,占39.93%,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多于男生;选择“心理、生理基本成熟,同居可以理解”的学生占30.22%,男女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选择“只要两情相悦,同居不算什么”和“只要避孕措施得当,同居不算什么”分别占16.04%和13.81%,且男生比例均高于女生。

在看待未婚先孕,恋人双方谁受的伤害最大时,70.52%的学生认为是“女性”,男女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选择“男性”和“一样”的占18.29%,男生选择的比例均大于女生,还有11.19%的学生选择“不好衡量”。

大学生同居对以后婚姻幸福的影响,有40.30%的学生选择“说不准”;选择“非常大”的占17.91%,且男女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选择“比较大”的学生占31.34%,选择“比较小”和“非常小”的占10.45%。

对于大学生出现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30.60%的学生认为是“一时的性冲动”,且男女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女生无人认为是“婚姻的前奏曲”,男生无人认为是“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选择“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求”“好奇”和“证明真心相爱的一种方式”的学生占52.61%,还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是“情感深化的必然结果”“婚姻的前奏曲”“恋人分手的前奏曲”“双方无聊的慰藉方式”“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与学校相关教育有关”(见表4)。

5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赞成在校期间谈恋爱,但恋爱的婚姻指向性不强,双方婚姻信任度较低。

恋爱目的不是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奠定基础,而是寻找暂时的精神寄托、摆脱大学孤寂的生活和缓解枯燥无味学习的临时伴侣,还有18.68%的男生和13.56%的女生存在从众、攀比心理,追求一种“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精神享受。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恋爱能力缺乏自信,抗恋爱挫折能力不足。

5.1学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高校是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发挥其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学生个性,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让大学生明白“性是一种道德,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1]。

在恋爱过程中,难免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如单恋或失恋。

这时有些大学生能够调节情绪,尽快走出失恋的阴霾,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影响个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

弗洛伊德认为,孩童不安的起源,完全表现在他们害怕失去他们所爱的人,小孩和成人相似,当其原欲不能满足时,便转化为焦虑。

从另一个观点看,当一个成人因其原欲不能满足而焦虑时,也表现的像个孩子,也就是说他一旦离开了所爱的人,便失去了安全感,而试图以最孩子气的方式缓解这种恐惧心理。

所以有些大学生失恋后会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等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树立自信心,提高恋爱的受挫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困扰学生的情感问题,把这种因失恋而自杀、伤害他人等不理性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5.2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大学生择偶,只注重人格、性格,忽略其他外在因素,冲破传统的年龄模式和门当户对观念,注重郎才女貌,偏离传统观念,这势必影响婚姻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高离婚率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择偶观。

不要因为寂寞、孤单、从众和攀比而盲目选择所谓的精神依靠。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也要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和心理辅导机构,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以慎重、积极、健康和理性的态度择偶,这样才能使将来组建的家庭稳定、长久、幸福、和谐。

5.3学校应开展正确、健康的性知识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上的负面信息造成大学生心理和性行为产生偏差,使传统的贞操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具体表现在男女生拥抱、接吻等行为在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非婚同居现象也越来越多,且大多数学生对此持理解和默许态度。

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将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从教学人员、教学设备、教学安排、规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使大学生了解性知识,正确对待性关系,让高校真正成为大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良好的个性发展、学习有用知识的最佳场所[2]。

5.4社会及家庭应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促进孩子良好性道德养成的重担,在经验传授的基础上,更新自身婚恋观,促进两代人沟通婚恋观;另外,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婚恋观教育氛围,打击、减少黄色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